再有10多天,就是農曆新年了。這是中國最隆重的一個節日,對於很多家庭來說,又要面臨著今年過年在哪過的問題。這雖然是一個老問題,但每一年都得去面臨,去處理。
在國人的傳統思維中,婚姻被解讀為女出嫁、男迎娶的所謂「男婚女嫁」,春節在夫家過年似乎是天經地義的民俗常態。不過,我國《婚姻法》對「婚姻」的定義卻是男女雙方可以互為對方的家庭成員。
有人認為,澄清「婚姻」認知,有助於破除夫妻二人尤其是男方的「面子」考量,讓過年方式的選擇趨於理性與客觀。
但過年究竟去哪一家過的事情,可以說是個「世紀難題」,以前,曾出現過兩口子為了這事吵架,冷戰等情況,那現在呢?1月13日,華商報記者採訪了多個家庭,看看他們今天過年,到底在哪過?
90後雙獨家庭 約定好過年各回各家
娜娜和老公都出生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均是獨生子女。雙方父母都健在,並且已經退休,娜娜家在周至縣,老公家在西安長安區。兩人結婚4年,住在城裡,暫時還沒有孩子。最開始的兩年,娜娜都是和老公一起回家過年的。一般是大年三十上午從西安城區出發,一個多小時就能到公婆家,晚上一起吃年夜飯。
吃年夜飯時,娜娜會給自己的父母打電話或者是視頻,雙方的親家也會在電話或視頻裡問候一下。
「雖然我媽在電話裡什麼都沒說,但我能感覺到她的孤獨,有一次她晚上9點多,就給我發信息說,瞌睡了,不看春晚了,要睡覺了,我聽著挺難受的,我媽其實是個熱鬧人,但讓她跟我爸一起來婆家過年,也不現實。」娜娜說,所以從去年起,她就跟老公商量,看能不能每年輪著回對方家一次,老公沒有答應,理由是他的父母也需要陪伴,但雙方達成一致,可以各回各家,互相不要有怨言。
「這樣也挺好的,我計劃今年帶我父母出去旅遊,去三亞,行程都安排好了。」娜娜說,開始也問公婆去不,但考慮到公婆家還有老人,他們就不去了。每年過年,公婆都會把老人接來一起過年,這傳統很好。娜娜想,等到他們這一代人老了,可能也會選擇和孩子一起過年。
兩口子家在外地又不能各回各家 有個孩子至少可以緩解這個問題
春節後,黃先生就已經32歲了。他老家是山東的,現在西安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2017年,他通過網戀認識了一個湖南女孩,當年就結了婚,妻子也在西安工作。目前,兩人已經在西安安了家。
結婚了,就面臨著過年回誰家的問題。黃先生說,結婚的前兩年,他們是先回了山東老家,待到正月初二,然後又去了湖南的嶽父家,「一路上馬不停蹄,從西安到山東或者湖南都挺遠的,如果坐高鐵回家的話,我們兩個人加起來來回的車費就3000多塊錢,過年其實都是在路上度過。」
黃先生說,今年夫妻倆已經商量好了,只回山東過年,沒搶到高鐵票,買了臥鋪票,回家花在路上的時間就不低於24小時,「她往年每年過年都要回一趟家,今年不回去,等於是一下子改變了此前多年回家的習慣,她父母肯定會傷心,得提前給她父母做工作,過年期間,我也會通過電話給嶽父母拜年。」
因為家中只要有特別年長的老人,有好幾代的後輩都要協調好自己的生活工作,在這一時間奔赴到同一地點,原來交通不方便,人口流動性差,這種問題還沒有凸顯,現在人均壽命增長,老齡化嚴重,交通便利性又強了,這種問題反倒凸顯出來了。黃先生說,他也考慮過過年各回各家,但很快又否定了自己,「不能各回各家,各找各媽,這樣會讓人覺得是夫妻關係不和諧。」
黃先生有個新年願望,就是趕緊要個孩子,孩子一出生,最起碼兩三年不考慮回老家過年的事情了。
一年婆家一年娘家 很累但也有生活樂趣
結婚前,王女士和準老公說好了:過年一年回婆婆家,一年回娘家。老公是家裡的獨子,她有個妹妹,但嫁到了外地,回來一趟也不容易。這個回婆家或者回娘家,主要是年三十的晚上。她家是藍田的,婆家在西安,都屬於關中,兩家普遍意義上認為,三十晚上就是過年。
結婚後,夫妻倆堅持此前的約定,一年回婆家一年回娘家,然後從初一開始,兩邊串門走親戚,兩邊的親戚都要去走一遍,「三十如果在婆家的話,初一就回藍田娘家,初二初三再回婆家走親戚,初五初六回藍田走親戚。」
王女士說,結婚幾年來,過年基本就是兩邊來回跑,也比較,「到現在根本就不愛過年了,感覺特別折騰,太累了。」王女士說,不過春節畢竟是傳統意義上闔家團聚的時間,「既然約定好的,就得遵守,還是繼續跑,累就累吧,生活本來就是這樣的,很多樂趣也就體現在路途中。」
結婚10年就回過一次婆家 因為受不了旱廁小菲是土生土長的西安女孩,丈夫是陝南一個縣城小鎮的。兩人2008年結婚,當年,就一起回了陝南老家。
陝南沒有暖氣,所以冬天更冷。平時在家裡取暖,用的是煤炭或電爐,反正是各種不習慣。小菲清楚記得,過年烤的是煤炭,她差點煤氣中毒。而最讓她無法接受的是上廁所的問題,是公共廁所,還是旱廁,「那個難受啊,就別提了。」
隨後,小菲再也不願也不回陝南了。她給的理由是,她是家裡獨女,父母需要陪伴。隨後的幾年,基本上都是丈夫獨自回家待上幾天,再及時趕過來陪嶽父母。一個基本原則是,不要讓任何一方老人都孤單著就行。
今年,小菲聽說婆家所在的小鎮集中對旱廁進行改造,上廁所難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她就打算今年過年跟老公回一次老家,「這兩天正準備年貨,其實子女們最大的心願都一樣,老人們身體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我覺得這是過年才應有的期盼。」
婚姻心理專家:回誰家是想感受原生家庭的溫暖和愛
夫妻雙方平時應加強親情連結陝西天語婚姻家庭服務中心主任、知名心理專家陳鳳山說,每到年關,有些就會遇到回娘家還是回婆家這個兩難的問題,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大家很多年,生活中真實的情況是,回誰家都難。
實際上,這件事的背後存在著兩個方面的問題。陳鳳山說,一是體現的是這對夫妻個體和他們原生家庭的關係,都堅持回自己的家,他們認為,如果不回去,心存歉意,就必須要回去,回去的目的,是感受原生家庭的溫暖和愛。為什麼一定要回家,感性上說,是想家,不回去就難受,實際上,這體現出來的,是愛的缺失。
另外一方面,回誰家是夫妻關係的一個體現,反映的是一個誰說了算的問題,如果夫妻關係和諧,回誰家都沒關係,夫妻關係不和諧,到誰家去,也會引起夫妻矛盾。
那麼,這個難題應該如何破解呢?陳鳳山說,夫妻雙方平時就應該多傾注對各自原生家庭的關愛,加強和家裡的親情連結,不要堆積在年底,例如平時和這家走動的多,過年就去另外一家待幾天,這樣就能稍微平衡一點。如果實在回不去,可以通過快遞年貨、打電話來進行彌補,要是夫妻無法協調,可以把客觀情況和雙方父母溝通一下,讓他們出出主意,很多時候,是會得到理解的。
無論如何,陳鳳山都希望夫妻雙方加強溝通交流,增強理解和寬容,走進對方的心裡。
華商報記者 卿榮波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編輯:報社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