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9月14日,總局官網刊發《珠江潮畔經典回聲——《流淌的歌聲》第二季讓經典歷久彌新的實踐印記》一文,並從三個方面闡釋了廣東衛視原創節目《流淌的歌聲》第二季,在不同視角和主題引領下,巧妙運用電視語言對經典音樂進行「編碼」和創新詮釋,不斷賦予經典音樂作品新的時代內涵和情感表達,講述著你我他共同經歷的時代故事,喚起眾多觀眾的「樂」情,在珠江潮畔翻滾起一段段經典回聲。
唐詩宋詞漢樂府……說起經典作品,總會想起歷經千百年而魅力不減的古詩詞、戲曲、音樂等,那些燦若星河的經典之作,寥寥數語,卻濃縮著揮抹不去的思緒而驚艷后世,在歲月長河洗刷下,雖有時代間隔仍頑強地保存下來。浸潤於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電視螢屏不斷掀起傳統文化熱潮,《經典詠流傳》《朗讀者》《上新了·故宮》等眾多爆款節目,傳遞著傳統文化的溫度和魅力。
廣東衛視大型原創時代記憶音樂文化節目《流淌的歌聲》第二季,雖然剛剛收官,但仍餘音嫋嫋,回味無窮。節目在不同視角和主題引領下,巧妙運用電視語言對經典音樂進行「編碼」和創新詮釋,不斷賦予經典音樂作品新的時代內涵和情感表達,講述著你我他共同經歷的時代故事,與樂一體,有情有思,沁潤心扉,喚起眾多觀眾的「樂」情,在珠江潮畔翻滾起一段段經典回聲。
電視美學對經典作品的跨時代重構
古今中外,流傳下來的經典音樂作品數不勝數,《流淌的歌聲》第二季串聯起了富有青春記憶的音樂與時代故事,在富有情感和內涵的時代旋律中,溫情呈現曾經的溫暖和感動。
《流淌的歌聲》第二季的微博閱讀量達2.3億,討論73.9萬。據中國視聽大數據顯示,節目平均收視率0.476%,穩居廣東地區同時段地方衛視節目收視率前4。此外,《流淌的歌聲》第二季在年輕用戶居多的網絡平臺嗶哩嗶哩同步播出,節目評分高達9.8分,體現出經典音樂歷久彌新的超凡魅力。
對於電視觀眾而言,《流淌的歌聲》第二季給予了聽覺和視覺的雙重享受,讓觀眾在電視螢屏感受到了來自於內容本身和電視美學在節目中的極致運用。
《流淌的歌聲》第二季在內容上看似日常,也是觀眾耳熟能詳的音樂作品,但除了音樂之外,還有那與音樂環環緊扣的人和事。全新打造的更具張力的舞臺,在舞、樂、聲、光、色等多種藝術元素配合下,勾勒出一幅幅東方意境的水墨丹青,時而掩映在山水之中的煙火人間,時而是淡遠而蒼勁的大自然壯麗景色,在動與靜、遠與近、情與景的變換中,一幅幅工筆精細描繪出清麗淡雅的詩情畫卷。對於電視創作而言,這是一種極有意義的視聽語言嘗試。
在歌曲的選擇上,《流淌的歌聲》第二季緊扣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時代、人生、情感話題,設置了「光影流年」「國風飛揚」「九四新生代」「赤子之心」「多彩中國」等主題,每期節目都是一段時光、經歷的縮影,讓不同年齡的觀眾都能在節目中覓得共情之處。
《走四方》《等待》中洪亮的歌聲與音詩畫渾然一體,頓生磅礴之感;《天堂》融入草原、藍天勾勒的景色,立體化展現祖國之美;當吳彤與任賢齊用歌與「笙」碰撞出不一樣的武俠世界,滄桑的歷史畫面躍然腦海。《精忠報國》的家國情,《笑紅塵》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我的未來不是夢》的追夢情懷等,組成了跨越時代的奮鬥與精神圖譜,真切而溫情。
如果說鏡頭中的音樂與舞美構成了觀眾橫向的視聽體驗,那麼,在縱向上則通過故事呈現形成了立軸式的欣賞空間,在「邊聊邊唱」的設計中,回憶每首歌曲背後很多令人記憶深刻的片段,通過有溫度、有深度的故事呈現,讓聊天場和音樂場水乳交融,串聯起節目的精神內核。尤其難得的是,音樂與故事在不經意間將觀眾帶入現實生活,通過點狀的描繪增添了節目意蘊深長的審美意境。而最後在全場觀眾和歌手集體聯唱中,致敬經典音樂所帶給我們的溫暖和感動,也是節目所獨創的亮點之一。
《流淌的歌聲》第二季勇敢地摒棄掉當前綜藝節目中流行的賽制比拼環節,而是通過豐富的視聽元素營造了愉悅的審美氛圍,用電視美學實現了對經典音樂作品的跨時代重構。
年輕歌手對經典作品的跨時代重塑
一直以來,如何讓年輕人認識並喜歡中國文化及至保護傳統文化,始終是眾多專家學者乃至廣播電視行業踐行的重要工作,但隨著傳播途徑的多元與迭代,當代年輕人的興趣愛好以及審美均有著不同的時代基因,如何在「潤物細無聲」中讓年輕人讀懂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讓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年輕群體中入腦入心,堪稱系統工程。
《流淌的歌聲》第二季總基調構建在「熱愛」「奮鬥」「共鳴」之上,同時以多元素的音樂形式組合與「前浪」「後浪」們真情實感的演繹,讓音樂成為了最好的載體。
當下電視節目需要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尤其是年輕觀眾的喜好。同時,當代年輕人需要經典的陶冶,潛移默化與「潤物無聲」非常重要。《流淌的歌聲》第二季的另一個亮點就是引入傳唱團的概念,每期都有1名原唱歌手擔任本期團長,與3-4名實力唱將本期團員組成「時代傳唱團」,或者老歌新唱,或者即點即唱,共同傳唱時代金曲。
《流淌的歌聲》第二季大膽地呈現出流行化、年輕化、時尚化的審美特徵。「雨紛紛,舊故裡草木深;我聽聞,你始終一個人」……在節目中,周深將這首蘊含中國風的《煙花易冷》,演繹得既滄桑又唯美,既古典又現代,一股濃濃的中國「味道」猶如一壺老酒般地飄香四溢。而王晰運用「低音炮」獻唱《哭砂》,曲調簡單、朗朗上口,則在年輕群體中迅速傳唱。
很多人一直有疑問,古詩詞、戲曲等是我們應該堅守的文化陣地,也是深厚的文化積澱,而新興流行的歌詞是否具有同等重要價值?答案顯然是肯定的,有多少孩子是通過《青花瓷》等歌曲建立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新認知和興趣,並逐漸受到年輕群體的追捧和喜愛。
丁當、王晰、簡弘亦、馬佳、白舉綱、許靖韻等年輕歌手演繹了一曲曲經典神韻。應該說,不是老歌更好聽了,而是自己與時代的故事和傳統文化有了對話的勇氣,更是看到了經典背後的文化彌新。一首首經典歌曲均有其核心元素,一代代人的不斷詮釋,在不斷迴旋式的演化下,又構建起不同時代的文化內涵,換來不同年代年輕人的一次次「回眸」,在滿屏彈幕下,《流淌的歌聲》有了文化基因的根基和源泉,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流淌的歌聲》第二季並不是簡單地複製,而是讓經典有了更多的時代特徵,去更多地影響年輕人。當年輕歌手將經典音樂注入新時代的靈魂,以年輕人的視角分享經典歌曲的感知和故事,尤其是年輕歌手對經典作品的跨時代重塑,讓年輕觀眾通過不斷輪迴的經典之聲沁潤屬於自己的文化認知,這也是節目的最大貢獻。
傳統文化傳承重在外化於行
蔡國慶曾在節目中談到,「中國流行音樂需要傳承,傳承就需要像《流淌的歌聲》那樣,給傳承者一個平臺。」
新時代需要傳統價值觀和正能量的回歸,而這也正是《流淌的歌聲》的價值落腳點。在當下日益多元的社會,無論是文化類節還是綜藝節目,其通過節目給予人們心靈上的安慰和價值觀上的引領至關重要。弘揚傳統文化,使之內化於心,對於廣播電視臺而言,則是重在踐行,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外化於行。
在《流淌的歌聲》第二季的收官之作「時光盛典」中,11名樂壇大咖和新生代歌手組成「時代傳唱團」,在「自信」「傳情」「武俠」「粵韻」「大愛」五大板塊中,讓一首首老歌衝破時代隔閡,帶觀眾尋找那個年代的音樂記憶。
眾多網友面對節目的熱播也不斷分享著自己的真切感受,「這個節目好棒,純粹的唱歌給你聽,沒有多餘的環節。就是歌唱的舞臺和動人的歌聲」「這個節目必須辦下去,期待第三季」「傳承、繼承、創新,馬佳將《龍的傳人》搖滾出新激情,王晰演繹的《哭砂》則是於歲月裡再細品回甘」……從眾多年輕觀眾的留言中,我們可以看到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和對節目的認可。
廣東衛視正是用如《流淌的歌聲》《國樂大典》等節目的完美呈現和思考,實現著對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的再實踐,讓流行經典再次綻放出跨時代的恆久魅力,在不斷為觀眾輸送文化清流的同時,更為文化自信、文化創新提供了積極的實踐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