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們就聽過四大名著,它們分別是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的《西遊記》、曹雪芹的《紅樓夢》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很多人更是對其中的情節了如指掌。但今天,當我告訴你在解放前,其實是六大名著,你或許會大吃一驚。
清朝時,人們說起文學巨著一般都會想起六大名著,它們分別是《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新中國成立後,國家要求出版局立刻出版一些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的作品。
於是,人民文學出版社響應了號召,在短時間內出版了四本經典之作,這四本書在推出後立馬收到了廣大民眾的一致好評,也讓其他出版社紛紛效仿,這正是我們今天廣為流傳的「四大名著」。雖然四大名著在出版後備受好評,在很多地方都賣斷貨,但這其實是一次因為時間匆忙而做出的無奈的選擇。許多歷史學家說起出版四大名著時都覺得十分惋惜,直言:「應該把它們加進去。」
那麼另外兩本書應該被加進去的書到底如何呢?先說第一本,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這是一本耗盡他畢生心血所創作的一本書,他通過記錄一些妖鬼蛇神之類的奇異事件來揭露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或者抨擊封建迂腐的思想,這本書有著非常深刻的民主主義思想,意義非常深遠。郭沫若也曾這樣評論這本書的作者蒲松齡,說:「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可以說評價非常高。
第二本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這也是一本世界級罕見的優秀文學作品。吳敬梓通過這本書描寫了封建時期社會各個階層的代表人物,也寫出了這些人面對各種誘惑時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行為與態度。在《儒林外史》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普通人面對金錢和功名時會如何變化,同時也能看到社會底層勞動人民在強權和誘惑中保持自己潔身自好的優秀行為,這些也代表著作者對現實全面而深刻的批判,也寄託了作者對於桃花源式社會的嚮往。該書也被奉為「中國古代諷刺小說之最。」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六本小說無論哪一本都是足以流傳百世的經典之作,正如歷史學家所說:「應該把它們加回去。」因為意外的情況,最後只有四大名著能大規模傳播,實在是太過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