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與粵港澳大灣區文學

2020-11-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廣東沿海的詩意熱土孕育了別具風格的嶺南文化,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飛速發展帶來開放的眼光和豐富多元的文化經驗。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開啟灣區城市群內外聯動、協同發展的新篇章。立足新的時代環境,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概念生成及其當代創作特徵、未來發展趨向等成為亟待探索的重要議題。

  兼收並蓄

  滋養開放情懷

  從以往為人熟知的「珠三角」到今日蒸蒸日上的「大灣區」,實則蘊含了嶄新的時代觀念和開闊的世界性眼光。「珠三角」是以陸地為主體的地理空間範圍,是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沿海城市在自身騰飛的同時,帶動周邊城市及內陸地區發展的典範。而「大灣區」是從海洋出發的概念,將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優勢與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潛力巧妙結合。這一戰略規劃勾連了廣東沿海與國內其他沿海地區、內陸地區的互通互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一環,大灣區的發展有著面向海外的廣闊空間。可見,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地理概念及發展戰略的提出,是面向海洋尋求更多發展機遇,有連帶性、協同性與交互性的劃時代意義。



  粵港澳地區的發展與海洋始終緊密相連。第一,沿海地區的開放性和包容力促進了嶺南文化的匯聚與形成。嶺南地區的發展是在不斷流動中逐步進行的,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三次大規模人口南遷,使得來自中原地區的居民最終抵達嶺南,中原文化傳統在這裡落地生根;同時,廣府、潮汕、客家文化和而不同、各領風騷,以鼎足之勢共同構築了嶺南文化的溫潤氣韻。第二,海上貿易的發展推動粵港澳地區不斷前進。海上貿易的發展使得唐宋時期的廣州、明清之際的廣州與澳門、19世紀開埠之後的香港,成功躋身為世界海上貿易的重要一環,成為古老中國開眼看世界的一扇「窗戶」,促進了中外貿易、文化的互融互通。第三,海洋文化孕育出的開闊視野和改革精神為粵港澳地區文化發展帶來新變化。晚清以降,廣東地區的愛國進步人士遊走於粵、港、澳與世界各地之間,從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吸取西方長處,開風氣之先。在海洋文化精神浸潤之下,粵港澳地區逐漸形成敢為人先、銳意進取的獨特精神風貌,為嶺南文化注入活力。

  粵港澳文化開放交流、兼收並蓄的特徵促進了當地文學的繁榮發展。20世紀40年代, 「新感覺派小說」代表人物葉靈鳳等人以各具特色的寫作充實了當時的粵港澳文壇,尤其對香港文學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海派文化帶來的傳奇體驗與通俗情趣使得八九十年代後的粵港澳文學依然不乏此種風味,李碧華的古今之戀、亦舒的香港女子、張欣的廣州情愛糾葛都是依託本土文化載體、承受海派餘韻點染的佳作。

  粵港澳文學吸收海派文化「乘海而來」的浪漫摩登、精緻細膩,同時也不忘繼承創新嶺南傳統文化,故事新編、別樣出新。20世紀下半葉的開放熱潮加強了粵港澳文學內部的聯繫,同時粵港澳文學也注重與海外華文文學的進一步溝通對話。粵港澳自古就是出洋、海外移民的重要源地和中轉點,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文化情感上的緊密聯繫是促進粵港澳文學內部對話交流的基礎。而開放的環境則使粵港澳作家有了更多對外交流的機會,海外華文文學為粵港澳文學提供了新鮮的素材,文學視野的向外擴展也帶動了本土作品在海外的發表及傳播。值得一提的是,本時期也是世界華文文學學科建構的起步期,海內外批評家及學者的積極關注及對華文文學創作的評判、學科理論建構等作出的不懈努力,也推動了粵港澳文學的逐步繁盛。

  當代大灣區文學呈現出「流動」的姿態,文學作品的傳播呈現出由內地向粵港澳、粵港澳之間、由粵港澳向海外等多源多流現象。粵港澳文化的開放性不斷豐富了粵港澳文學書寫,構築起「流動的嶺南」這一灣區文學特色。粵港澳文學在保持自身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吸取其他文學、文化的精神質素,貼近世俗生活而不乏情感溫度,藝術手法多變且底蘊深厚,既立足本土又放眼國際,不斷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而這與海洋文化的滋養密不可分。

  與時俱進

  彰顯創新精神

  今天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是當代文學、文化意義上的新概念,也是一個不斷發展著的人文範疇,既脫胎於嶺南文化的傳統積澱,又吸收了海外文化的多元因子及海內外移民文化經驗,逐步形成多元文化特色和兼收並蓄、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它更多指涉的是文學創作所反映出的當代性內涵,及立足當下、放眼未來的前瞻性圖景。

  濱海意象、場景均是沿海生活經驗的實際寫照,嵌於作品之中可折射海港社會的今昔變遷,作者也可藉此表達對「島與大陸」「海與城」「城與城」「城與人」之間依存關係的思考。如澳門作家陳志峰以小說《陶片》進行「海洋考古」,媽祖、朱仙等民間海洋文化元素在其小說《朱仙寶誕》中時有出現,他賦予這些元素新的時代內涵及意義。廣東作家南翔、洪永爭書寫現實,關懷「沉默」的疍家群體,展現這些以船為家、世代以捕魚為生的人在當代的命運悲歡。香港作家也斯、西西、潘國靈、韓麗珠、麥樹堅等,關注「填海」變遷與海港城市生態,本土特色鮮明,當下性意義顯豁。

  面對未來,粵港澳文學體現出自身的創意果敢,作家勇於創設新的文學空間,表達對時代的新思考。這既是海洋驚濤駭浪環境下衍生的情感特徵,也是處變不驚、樂觀向上的獨特奮進態度。進入21世紀,廣東網絡作家嶄露頭角,並藉助以起點中文網為代表的網絡平臺為讀者所知,網絡作家通過「IP孵化計劃」施展創意。廣東省作家協會主辦的《網絡文學評論》關注網絡文學的創作、批評、發展新生態。此外,近年來,粵港澳文學中科幻文學作品與日俱增,不少作家將「人工智慧」「網際網路大數據」「雲存儲」「生物科技」等前沿科技元素融入文學創作中,如王十月的《如果末日無期》、董啟章的《愛妻》及陳楸帆、劉洋的科幻小說等。這些作品帶領讀者展望未來時代的日新月異,思考人工智慧與人類關係等複雜問題。在華南城市群及都市場景中衍生的粵港澳科幻小說,珍視情感、樂觀進取,勾連多維文學空間,滋生個性化的文學特質,體現出粵港澳文學的獨到之處。

  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創作群體的多向交互聯動,使粵港澳文學立足當下,進一步開掘區域文化的亮點與特性。海洋文化視域下的粵港澳文學敏銳捕捉時代發展變化,努力跨界創新,積極推動了文學與電影、文學與戲劇、文化符號與創意文化產品之間的跨界互融,產生了豐富多元的藝術成果。未來,粵港澳文學在立足「我城」、立足本土的基礎上還可藉助新型藝術形式及媒介手段,依託深圳、東莞等新興創意城市的科技力量,發揮網際網路、多媒體優勢,鼓勵跨界藝術和網絡文學的發展,展現灣區「前沿科技」與「創意人文」互融的跨界新模式。由此可以更好地推動灣區內部文學實現由「我城記」到「雙城記」再到「多城記」的鏈條式發展,實現作品創作手法的創新和藝術水平的提升。

  (作者單位: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衡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相關焦點

  • 「大灣區文學」何以可能?「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對話」在深舉行
    由於粵港澳地處南疆邊陲,北枕五嶺,南臨大海,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異域文化與本土文化在此碰撞融合所形成的兼容性的移民文化,開放性的海洋文化,遠儒性的非正統文化,消費性的市井文化,這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概念的提出奠定了深厚的歷史基礎。
  • 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世界級海洋文化中心
    海洋文化中開放、多元、包容等特質與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內涵高度契合,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海洋文化中心是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舉措,是建設世界一流灣區的重要途徑。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提出,旨在推進珠三角九市與香港、澳門的深度合作,促進區域融合發展,以打造一個協同發展、互聯互通的世界級大灣區。
  •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成立
    作為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之一,文學周期間將舉辦一系列活動,內容主要包括:舉行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成立籤約儀式、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組織粵港澳作家進校園、進企業、進圖書館,組織粵港澳三地作家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採風活動。 昨日,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紅棉廳,粵港澳三地相關領導、作協代表、全國文學界的重磅嘉賓和媒體代表共同見證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成立。
  •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叢書」亮相南國書香節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叢書」亮相南國書香節,圖為現場嘉賓對話環節 主辦方供圖中新網廣州8月16日電 (記者 唐貴江)8月16日下午,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策劃出版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叢書」發布會在廣州南國書香節上舉行。
  • 識別與傳承: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共同體建構中的中華文化基因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共同體 的文化基因識別與傳承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共同體」首次於2017年12月21日在深圳舉行的第一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上提出。
  • 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在深圳舉行
    作者:林坤城11月13日,「人文灣區·文學灣區——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在深圳舉行。本次峰會由廣東省作協和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指導,深圳市文聯主辦,深圳市作協承辦。峰會匯聚了來自北京、上海以及粵港澳大灣區11座城市的文學機構和文學研究力量,就繁榮灣區文學、共建人文灣區展開交流探討,展望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在華語文學版圖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粵港澳三地唇齒相依,同根同源,同聲共振。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經濟共同體,更是一個文化共同體。
  •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創刊!國內名編大咖齊聚廣州談期待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將於9月正式創刊刊發,該刊物的辦刊宗旨是「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辦刊方向,立足粵港澳大灣區,關注文學最新動態,促進文學繁榮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是粵港澳大灣區第一份綜合性文學評論雜誌,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表示,該刊物的創辦是實施廣東文學創作振興三年行動計劃的重要舉措,對新時代廣東文學事業繁榮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
  • 在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上,專家學者這麼說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主動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以文學連接情感,以文化凝聚認同,以交流聚合力量,以發展推動共建,廣泛開展文學交流合作與融匯創新,通過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創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召開深莞惠港澳文藝界聯席會議等形式,攜手推進大灣區文學融合發展。
  • 個體與共同體:大灣區文學的多種可能
    與會專家認為,從歷史層面而言,廣東、香港、澳門文學的歷史脈絡和譜系清晰,文學實踐和文學實績也非常厚重,三地在文化上同根同源,同聲共振。由於粵港澳地處南疆邊陲,北枕五嶺,南臨大海,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異域文化與本土文化在此碰撞融合所形成的兼容性的移民文化,開放性的海洋文化,遠儒性的非正統文化,消費性的市井文化,這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概念的提出奠定了深厚的歷史基礎。
  •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國際音樂季(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國際...
    10月8日晚,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國際音樂季(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音樂季)在星海音樂廳開幕,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演出團體為大灣區市民獻上了精彩的音樂大餐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10月8日晚,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國際音樂季(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音樂季)(以下簡稱「音樂季」)在星海音樂廳開幕。一場高水平、高規格的開幕音樂會奏響了音樂季的強音。  音樂季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教育廳指導,粵港澳大灣區音樂教育與藝術發展聯盟主辦,聯盟成員單位參與承辦。
  • 廣東省作協《網絡文學評論》更名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查詢國家新聞出版署官網發現,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了《關於<網絡文學評論>更名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及變更出版單位的批覆》,該批覆辦理結果為「批准」,辦結日期為2020年7月21日。
  • 2019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什麼時候開始?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將從2019年起,每年舉辦一屆,每屆一個主題,在香港、澳門和珠三角9市中選取1個城市承辦,以「一地為主、三地聯動」的方式開展系列活動。2019年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將於6月24日20:00在廣州開幕,廣州主城區珠江河段將同時開展主題遊船展示活動。
  • 以孫中山文化助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建設
    以孫中山文化助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建設金羊網  作者:解韜  2020-08-24 孫中山文化蘊含的深刻內涵對於整合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及作為聯繫海外華僑華人的精神紐帶的作用將愈來愈重要
  • 2020粵港澳大灣區 水彩畫名家作品邀請展
    由粵港澳大灣區美術家聯盟、佛山市南海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同主辦的「融合創新·文化灣區——2020粵港澳大灣區水彩畫名家作品邀請展暨粵港澳大灣區美術家聯盟水彩畫藝委會成立」,於7月25日下午在佛山南海樂怡海創藝術中心舉行。
  • 文化流動視域中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新路徑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快速發展,我們需藉助金融、族群、科技和媒體等載體為灣區的文化流動打破地域壁壘,推動各文化要素進一步自由而廣泛地流動,在流動過程中不斷實現碰撞、融合、移植和再生,進而實現文化的創新與繁榮。 從文化角度看,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由粵港澳三地組成的文化共同體及文化輻射圈。
  • 2019粵港澳大灣區美術作品展在哪裡?粵港澳美術展怎麼走?
    2019粵港澳大灣區美術作品展  時間:6月26日—7月9日  地點:>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  6月26日,「粵港澳大灣區美術作品展」在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開幕,將持續展至7月9日。本次美術作品展薈聚了粵港澳近200位美術名家近期代表的240餘幅繪畫作品,向觀眾展示了粵港澳三地的藝術成果。  本次美術作品展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作為指導單位,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東省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主辦方表示,美術是實現大灣區城市文化融合、興盛,促進大灣區全方面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
  • 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雜技藝術周閉幕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雜技藝術周匯聚了20個雜技魔術團體。11月22日,為期4天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雜技藝術周在深圳大劇院閉幕。此次活動得到了雜技界的熱烈響應,來自全國20個雜技魔術團體的300多位演員獻技獻藝,呈現了一個雜技藝術交流的文化盛會。
  • 沙頭角魚燈舞驚豔亮相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
    沙頭角魚燈舞驚豔亮相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 2019-06-26 11: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地評線】大洋網評:文明史視野下的粵港澳大灣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道出了在空間的一體化上,如何從與中國內陸相對的海洋的視野來看待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協同發展,以及內陸與海洋的大循環;同時也道出了在古今一體視角上,從長時段歷史來看,大灣區乃是中國歷史連續性的一部分,即大灣區從何而來。
  • 論道丨文化流動視域中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新路徑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快速發展,我們需藉助金融、族群、科技和媒體等載體為灣區的文化流動打破地域壁壘,推動各文化要素進一步自由而廣泛地流動,在流動過程中不斷實現碰撞、融合、移植和再生,進而實現文化的創新與繁榮。從文化角度看,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由粵港澳三地組成的文化共同體及文化輻射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