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沿海的詩意熱土孕育了別具風格的嶺南文化,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飛速發展帶來開放的眼光和豐富多元的文化經驗。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開啟灣區城市群內外聯動、協同發展的新篇章。立足新的時代環境,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概念生成及其當代創作特徵、未來發展趨向等成為亟待探索的重要議題。
兼收並蓄
滋養開放情懷
從以往為人熟知的「珠三角」到今日蒸蒸日上的「大灣區」,實則蘊含了嶄新的時代觀念和開闊的世界性眼光。「珠三角」是以陸地為主體的地理空間範圍,是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沿海城市在自身騰飛的同時,帶動周邊城市及內陸地區發展的典範。而「大灣區」是從海洋出發的概念,將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優勢與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潛力巧妙結合。這一戰略規劃勾連了廣東沿海與國內其他沿海地區、內陸地區的互通互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一環,大灣區的發展有著面向海外的廣闊空間。可見,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地理概念及發展戰略的提出,是面向海洋尋求更多發展機遇,有連帶性、協同性與交互性的劃時代意義。
粵港澳地區的發展與海洋始終緊密相連。第一,沿海地區的開放性和包容力促進了嶺南文化的匯聚與形成。嶺南地區的發展是在不斷流動中逐步進行的,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三次大規模人口南遷,使得來自中原地區的居民最終抵達嶺南,中原文化傳統在這裡落地生根;同時,廣府、潮汕、客家文化和而不同、各領風騷,以鼎足之勢共同構築了嶺南文化的溫潤氣韻。第二,海上貿易的發展推動粵港澳地區不斷前進。海上貿易的發展使得唐宋時期的廣州、明清之際的廣州與澳門、19世紀開埠之後的香港,成功躋身為世界海上貿易的重要一環,成為古老中國開眼看世界的一扇「窗戶」,促進了中外貿易、文化的互融互通。第三,海洋文化孕育出的開闊視野和改革精神為粵港澳地區文化發展帶來新變化。晚清以降,廣東地區的愛國進步人士遊走於粵、港、澳與世界各地之間,從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吸取西方長處,開風氣之先。在海洋文化精神浸潤之下,粵港澳地區逐漸形成敢為人先、銳意進取的獨特精神風貌,為嶺南文化注入活力。
粵港澳文化開放交流、兼收並蓄的特徵促進了當地文學的繁榮發展。20世紀40年代, 「新感覺派小說」代表人物葉靈鳳等人以各具特色的寫作充實了當時的粵港澳文壇,尤其對香港文學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海派文化帶來的傳奇體驗與通俗情趣使得八九十年代後的粵港澳文學依然不乏此種風味,李碧華的古今之戀、亦舒的香港女子、張欣的廣州情愛糾葛都是依託本土文化載體、承受海派餘韻點染的佳作。
粵港澳文學吸收海派文化「乘海而來」的浪漫摩登、精緻細膩,同時也不忘繼承創新嶺南傳統文化,故事新編、別樣出新。20世紀下半葉的開放熱潮加強了粵港澳文學內部的聯繫,同時粵港澳文學也注重與海外華文文學的進一步溝通對話。粵港澳自古就是出洋、海外移民的重要源地和中轉點,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文化情感上的緊密聯繫是促進粵港澳文學內部對話交流的基礎。而開放的環境則使粵港澳作家有了更多對外交流的機會,海外華文文學為粵港澳文學提供了新鮮的素材,文學視野的向外擴展也帶動了本土作品在海外的發表及傳播。值得一提的是,本時期也是世界華文文學學科建構的起步期,海內外批評家及學者的積極關注及對華文文學創作的評判、學科理論建構等作出的不懈努力,也推動了粵港澳文學的逐步繁盛。
當代大灣區文學呈現出「流動」的姿態,文學作品的傳播呈現出由內地向粵港澳、粵港澳之間、由粵港澳向海外等多源多流現象。粵港澳文化的開放性不斷豐富了粵港澳文學書寫,構築起「流動的嶺南」這一灣區文學特色。粵港澳文學在保持自身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吸取其他文學、文化的精神質素,貼近世俗生活而不乏情感溫度,藝術手法多變且底蘊深厚,既立足本土又放眼國際,不斷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而這與海洋文化的滋養密不可分。
與時俱進
彰顯創新精神
今天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是當代文學、文化意義上的新概念,也是一個不斷發展著的人文範疇,既脫胎於嶺南文化的傳統積澱,又吸收了海外文化的多元因子及海內外移民文化經驗,逐步形成多元文化特色和兼收並蓄、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它更多指涉的是文學創作所反映出的當代性內涵,及立足當下、放眼未來的前瞻性圖景。
濱海意象、場景均是沿海生活經驗的實際寫照,嵌於作品之中可折射海港社會的今昔變遷,作者也可藉此表達對「島與大陸」「海與城」「城與城」「城與人」之間依存關係的思考。如澳門作家陳志峰以小說《陶片》進行「海洋考古」,媽祖、朱仙等民間海洋文化元素在其小說《朱仙寶誕》中時有出現,他賦予這些元素新的時代內涵及意義。廣東作家南翔、洪永爭書寫現實,關懷「沉默」的疍家群體,展現這些以船為家、世代以捕魚為生的人在當代的命運悲歡。香港作家也斯、西西、潘國靈、韓麗珠、麥樹堅等,關注「填海」變遷與海港城市生態,本土特色鮮明,當下性意義顯豁。
面對未來,粵港澳文學體現出自身的創意果敢,作家勇於創設新的文學空間,表達對時代的新思考。這既是海洋驚濤駭浪環境下衍生的情感特徵,也是處變不驚、樂觀向上的獨特奮進態度。進入21世紀,廣東網絡作家嶄露頭角,並藉助以起點中文網為代表的網絡平臺為讀者所知,網絡作家通過「IP孵化計劃」施展創意。廣東省作家協會主辦的《網絡文學評論》關注網絡文學的創作、批評、發展新生態。此外,近年來,粵港澳文學中科幻文學作品與日俱增,不少作家將「人工智慧」「網際網路大數據」「雲存儲」「生物科技」等前沿科技元素融入文學創作中,如王十月的《如果末日無期》、董啟章的《愛妻》及陳楸帆、劉洋的科幻小說等。這些作品帶領讀者展望未來時代的日新月異,思考人工智慧與人類關係等複雜問題。在華南城市群及都市場景中衍生的粵港澳科幻小說,珍視情感、樂觀進取,勾連多維文學空間,滋生個性化的文學特質,體現出粵港澳文學的獨到之處。
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創作群體的多向交互聯動,使粵港澳文學立足當下,進一步開掘區域文化的亮點與特性。海洋文化視域下的粵港澳文學敏銳捕捉時代發展變化,努力跨界創新,積極推動了文學與電影、文學與戲劇、文化符號與創意文化產品之間的跨界互融,產生了豐富多元的藝術成果。未來,粵港澳文學在立足「我城」、立足本土的基礎上還可藉助新型藝術形式及媒介手段,依託深圳、東莞等新興創意城市的科技力量,發揮網際網路、多媒體優勢,鼓勵跨界藝術和網絡文學的發展,展現灣區「前沿科技」與「創意人文」互融的跨界新模式。由此可以更好地推動灣區內部文學實現由「我城記」到「雙城記」再到「多城記」的鏈條式發展,實現作品創作手法的創新和藝術水平的提升。
(作者單位: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衡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