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設計推動實現老城市新活力,2020年12月16日下午,由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聯合舉辦的「老城市新活力——設計的力量」第五講講座在市規劃展覽中心召開。
本次講座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譽院長、總建築師崔愷院士,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景觀所所長胡峰,市林園和園林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代色平,向大家分享如何讓城市設計推動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讓廣州市城市建設更具有科學性、更具有目標性、更具有質量性。市直單位相關負責人,各區政府分管領導、相關單位負責人,各區各街道主要負責人以及市屬國企主要負責人,共約380人聆聽了講座。
對標國際一流水準,廣州全面開啟城市面貌品質化建設
講座以「以城市設計推動實現老城市新活力,體現設計的力量」為主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重要講話精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精神和視察廣東提出的廣州要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好住建部、國家發改委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與建築風貌管理的通知(建科〔2020〕38號)。分別從加強高水平的設計團隊建設、加快實施城鄉社區設計師制度、精心打造高品質城市公共空間這三個方面考慮如何在城市建設中體現設計的力量。為此,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牽頭編制了《廣州市城市家具建設指引》,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編制了《廣州市行道樹技術工作手冊》。
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崔愷以《老城市新活力——設計的力量》為題,從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在廣州考察時所說的「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採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切入,對廣州如何推動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提出自己的見解,從老資源的新機會、老印跡的新生活、老味道的新體驗等方面,以及國內外優秀案例介紹,講述如何通過設計的力量,塑造老城市的新活力。
崔愷講述如何通過設計的力量,塑造老城市的新活力
以城市家具打造宜居宜業美麗的城市環境
胡峰為大家帶來廣州市城市家具建設指引的培訓,向大家介紹《廣州市城市家具建設指引》是基於建設高品質城市道路空間願景編制的,分區域分類別從城市家具的參考樣式、構造做法、安裝方式、實施要點等提出指引,並且重點地區城市家具鼓勵邀請國內外知名設計機構或設計大師進行設計,設計品質應高於參考樣式;城市家具投入使用前,還應由廠家製作模板並請專家現場評審,高質量保障城市家具實施落地品質。
胡峰為大家帶來廣州市城市家具建設指引的培訓
《廣州市城市家具建設指引》
城市家具是人們生活環境中必不可少的設備。好的城市家具不僅要烘託出公共空間的特徵,還要能夠反映出廣州的地方文化,體現廣州特有的文化內涵與生活價值。
由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牽頭,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編制了《廣州市城市家具建設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歷經近1年的修改深化、廣泛徵詢各方意見,邀請王紹強館長、倪陽教授、沈康教授參與設計,終於形成最終成果。《指引》適用於廣州全市域7434.4平方公裡,以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城市家具為研究對象,在遵循現行相關規範的基礎上,指引提出了建設原則,為廣州市城市家具高標準、高質量發展提供系統性建設指南;通過形成可參考的城市家具樣式,有利於各主管部門指導城市家具的高品質建設,推動廣州城市道路空間往「更乾淨、更整潔、更平安、更有序」的高品質發展。
《廣州市城市家具建設指引》封面
其特色亮點如下:
1.分區指引
《指引》按廣州城區風貌和建築景觀的差異劃分實施區域,在款式上融入區域特色風貌文化特徵,彰顯區域特色,實現中心城區(重點地區、現代風貌區、傳統風貌區)和外圍地區有所區別,達到提升城市整體環境品質的建設目標。
分區示意表
2.分類設計
《指引》根據城市家具的通用性,將城市家具劃分為普適通用和分區設計兩大類別,在遵循現行相關規範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對各類設施提出設計指引,提高城市家具品質。
3.特色造型
以「花、羊、塔」三種廣州經典元素及嶺南傳統建築構造元素融入至13種城市家具中,在滿足與街道景觀及建築風貌協調的基礎上,家具整體設計簡潔大方、牢固耐用,以黑灰色係為基調,提煉木棉紅、活力橙、芭蕉綠等當地色彩作為點綴色,形成能體現廣州特色的城市家具系統。
元素演變圖
色彩提煉圖
4.大師參與
邀請廣東美術館王紹強館長、廣州美院建築藝術學院沈康院長、華工院倪陽院長等多位名家大師全程參與設計及指導工作,為廣州市城市家具高品質建設提出寶貴意見。
廣州美院方案
華工院方案
用綠化留下城市記憶,打造雲山珠水、吉祥花城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代色平為大家帶來了廣州市行道樹建設的培訓,介紹《廣州市行道樹技術工作手冊》內容,重點強調優樹種、重質效、精管護、降成本,對廣州行道樹栽種的道路類型、樹種選擇、施工技術、養護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規範性指引。利用指引,強化適地適樹和鄉土植物運用,提升城市生態環境;強化開花植物應用,提升道路綠化品質,讓城市天藍、山青、水綠,讓老百姓看的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共同打造雲山珠水、吉祥花城。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代色平
《廣州市行道樹技術工作手冊》
行道樹是生態建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城市面貌的體現。行道樹建設搞好了,長成的大樹也是一個城市的記憶,是城市的一筆財富,能給城市增添一份底蘊。因此,《廣州市行道樹技術工作手冊》從樹種選擇、施工、養護、老城區養護更新等方面,指引適地適樹、鄉土植物、開花植物等的應用,提高道路綠化品質,提升城市生態環境。指引為園林部門管理者、園林設計師、園林綠化施工以及養護者提供了參考,為廣州市行道樹建設及養護管理者提供了依據。
(1)擇樹有方,一路一樹
目前廣州市還有部分路段存在同一條路幾百米內栽種著不同樹種的現象,景觀特色不鮮明。按照要求,下一步行道樹建設工作中,同一條路採用一種主題樹,道路長度大於5~6公裡時,宜2~4公裡長路段為一主題樹。
此外,因地制宜,適地適樹。根據城市主次幹道及支路的等級不同,道路寬度、車道數量、布設位置及綠化空間構成不同,選擇大、中、小不同類型的喬木;不同行政區域,根據氣候差異,選擇適生樹種。樹種選擇既要符合立地環境,還要體現景觀性,強化開花喬木的應用,綠化帶端頭營造通透式景觀,即安全又美觀,打造生態景觀的道路。在苗木質量上,苗木胸徑宜8~12cm,選用全冠容器苗,嚴禁種植截幹樹(「砍頭樹」)。
一路一主題樹一景觀
綠化帶端頭通透式花境景觀
(2)種樹有尺,規範種植
除了嚴控苗木質量,在樹木種植上也要符合相關規範和準則。行道樹種植間距以樹木壯年期冠幅為準,宜4~10m,樹幹中心距離路緣石不小於0.75m。樹木種植穴大小在1.0m×1.0m×0.8m~1.5m×1.5m×1.5m之間,不得小於1.0m×1.0m×0.8m。栽種樹木時,土壤須符合《園林種植土》的要求,不得使用建築垃圾土,應保護表層土壤,並根據需要改良土壤。
樹池鋪裝選擇多多,既可採用啞鈴型鋪裝,透水又能防沙石流失,符合海綿城市要求;重要景觀路段,還可使用體現地域文化特色的鑄鐵蓋板;其他路段可選用生態木屑或混凝土機打碎石。同一條道路上樹木的支撐柱材料、支撐形式、支撐角度和綁縛形式,也都要統一,確保整齊美觀。
美觀實用的啞鈴型鋪裝
文化特色濃厚的木棉花圖案鑄鐵蓋板
(3)養護有範,科學修剪
樹木養護是行道樹景觀可持續的重要保證,養護要符合技術規範,其中以修剪為重中之重。修剪對於樹木外形的統一整齊、美觀、健壯生長起著重要的作用,首要做到的就是安全修剪,在保持樹木整體樹形基礎上,保證對行人、建築、交通指示燈的安全。修剪方法要科學,嚴禁截幹、截頂式修剪,正確區分「枝下高」和「淨空高」,避免過度修剪;對於5cm以上的粗壯枝條可採用「三鋸法」修剪。
「三鋸法」修剪5cm以上粗壯枝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