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的本質是什麼?人類未來能否實現可控核聚變?

2020-12-14 李論科學

能量是我們現代工業文明所面臨的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我們從什麼地方獲得能量,我們用能量做什麼,以及我們如何處理獲取能量後產生的廢物,這些對我們人類在地球上的未來至關重要。然而,能量是物理學中最令人費解的物理量之一。下面就說下能量的本質,什麼是能量的「聖杯」以及核聚變的未來!

能量的本質是什麼?

任何學過物理入門課程的人都會遇到這個問題。我們得到的答案也是大多數物理學家所能給出的答案是:我們把能量定義為系統做功的能力。所以我們又去問功是什麼?於是我們得到了循環的定義:做功是能量從一種形式到另一種形式的轉化。這種解釋讓人發狂!

要知道不管是那個資料或者百科,都沒有對能量做出一個很好的定義!但是我們雖然沒有一個好的定義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量化、測試和間接地測量能量。

和牛頓一樣,物理學家也沒有能量的概念。但與牛頓不同的是,關於能源我們知道有以下幾點:

我們知道所有的質量和物質都包含能量,我們已經明確的知道了質量和能量之間的數量關係。我們知道如何去量化能量,我們知道一個系統中儲存了多少電能,化學能,熱能,聲能等等,我們知道如何把能量從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我們知道如何使用能量來做功,我們認為能量永遠不會被創造或毀滅,我們可以生成、計算和衡量能量的各種形態。以上就是我們關於能量所知道的事情。

我們能用能量做什麼?

上文已經說了能量可以用來做功。如果你「推」一個物體,或者對一個物體施加了一個力,而這個物體同時朝力的方向發生了移動,那麼恭喜你!你對這個物體正在做功!

無論你是在舉重、騎自行車、開車還是渦輪機轉動,都是在使用能量做功。這就是能量的作用。

原子核、分子鍵、萬有引力、大質量物體的相對運動和電磁學都是物理能量的來源。核能、化石燃料、水電大壩、風能和太陽能都是這些能量來源的例子。

什麼是能量的「聖杯」?

有些人夢想利用我們周圍環境中的熱能來滿足我們的能源需求。但是只有當能量、熱量或溫度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存在差異時,才會發生能量傳遞,這種想法才會有用。而我們周圍環境都處在同樣的溫度下,所以我們不能利用地球上的環境熱量做任何事情,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利用這些熱量,或者以一種有效的方式讓這些熱量發生轉移。

我們現在喜歡的是一種清潔、無汙染、豐富和容易控制的能源。風能和太陽能是很好的選擇,但是將風能或太陽能/熱能轉化為可用的能源,在過程中是有些昂貴和低效。所以在我看來,能量的「聖杯」就是下面這個!

核聚變不像我們現在使用的核能,將稀有的、具有放射性的重元素通過核裂變,釋放能量並產生放射性廢物。核聚變利用的是一些輕的、普通的、無害的元素,比如氫,然後聚變出一些同樣無害的東西,比如氦。就像太陽和氫彈一樣,都是靠核聚變來運作的。

最關鍵的是我們如何控制核聚變,以核聚變反應釋放出的能量比輸入能量更高的方式讓輕元素融合在一起。這就是最後一個問題!

核聚變的未來是什麼?

以太陽的方式進行核聚變,高溫高壓?這種方式想都別想,因為你獲得的能量還沒有提供的能量大。但是我們仍然想從輕便、容易獲得的元素中獲取核能。目前我們有三種方法可以實現,每一種方法都很接近神奇的盈虧平衡點。你不能輸入的能量還比輸出的能量還大,這就得不償失了!這也是現在可控核聚變的難點。

慣性約束聚變從理論上講,我們可以向各個方向均勻的發射雷射,然後聚焦在一個裝有幾毫克氫「小球」上,小球的直徑只有幾毫米,因為小球表面吸收了能量了在慣性的作用下,內層會將氫原子核用力擠壓在一起,氫原子核在巨大的壓力下發生聚變反應。這與氫彈的原理非常相似,通過一個小型裂變核彈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將氫推到一起,產生失控的聚變反應。這種簡單的方法可以實現核聚變。原理上很簡單,但卻無法釋放出運行雷射器所需的可用能量。

磁約束聚變利用強大的電流產生的強大磁場將等離子體約束在一起實現核聚變,因為洛倫磁力總是垂直於磁場的方向,那麼等離子體在磁場的作用下就會獲得高溫高壓!託卡馬克反應堆發明於上世紀50年代的蘇聯,這個裝置也可以實現核聚變。在過去30年左右的時間裡,託卡馬克和慣性約束研究小組打破了紀錄,越來越接近盈虧平衡點,但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磁化靶聚變這是一種混合設計,將低密度燃料源加熱成等離子體並進行磁約束。然而,等離子體周圍有數百個活塞,一旦等離子體處於理想狀態,活塞就會同時開火,壓縮等離子體導致核聚變!

這三種設計都有望成為新的、高效的、清潔的、可控的能源。(還有一種傳說中的冷聚變,以目前科學的標準衡量,這種方法還沒有獲得可證實的實驗。)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能量,以及核聚變的未來!

相關焦點

  • 可控核聚變能成為未來汽車的動力來源嗎?
    可控核聚變在未來實現民用化,成為替代化石燃料的能量來源,這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人類的文明想要發展到更高的水平,這一步也是必然之路。人類現在已經可以實現核聚變反應,那就是氫彈爆炸,其本質反應是氫的兩種同位素——氘和氚,發生核聚變反應。
  • 中國可控核聚變技術領先世界,未來依靠核聚變能飛出太陽系嗎?
    核聚變反應按照目前的科學理論,人類能夠實現的能源最高的利用是可控核聚變反應。要了解可控核聚變之前,我們就得先搞懂核聚變反應。我們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所謂的核聚變指的就是原子核的融合,也被稱為核融合。
  • 人類想要實現可控核聚變,需要花費多久?究竟哪方面出現了問題?
    可是近幾年來,人類的科技仿佛停滯不前,像是被某種事物限制了一樣,隨後科學家說出了其中端倪,未來人類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技術,將會徹底改變人類的時代,甚至能夠改變人類的生存方式。這一說法並不是沒有任何依據,毫不誇張的來說,未來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技術,人類極有可能會成功移民到其他星球上,可是人類在實現可控核聚變技術的過程中,究竟哪方面出現了問題?
  • 當人類徹底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後,未來世界會發生什麼變化?
    如果能夠解決核聚變技術,人類將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人類點滿核聚變這項劃時代的技術,帶來的影響不亞於前三次工業革命,從此之後再也不用擔心能源短缺問題,就可以把目光投入到太空,將文明的火種撒向整個太陽系。當然,這一天的到來還有點遠,但可控核聚變的技術正在飛速發展中,也許我們有生之年就能夠享受到這項技術穩定發電帶來的便利。
  • 可控核聚變遲遲不能實現,各種妖魔鬼怪就都出現了
    核聚變能,是人類最理想的能源,第一它高效,產出的能量非常巨大;第二它清潔環保,氫元素直接通過核聚變變成氦元素,而氦氣還是惰性氣體;第三,核聚變的材料充足,科學家樂觀的估計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幾十年以前,很多科學家就一頭扎進了可控核聚變的研究之中,但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可控核聚變還沒有實現,畢竟太難了,如果那麼容易實現,那麼我們就不會只有一個太陽了,木星、土星等都會成為「太陽」。雖然可控核聚變一直無法實現,但人類對能源的需求卻越來越急迫了,這就產生了矛盾。
  • 就算人類實現了可控核聚變,我們也很難走得出銀河系
    和核能相比,人類以前使用的能源低了好幾個檔次,很顯然,如果可以將核能控制好並加以利用,人類就擁有了空前強大的能量來源。核能的來源有兩種方式,即核裂變以及核聚變。經過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我們已經基本上掌握了前者的利用,但因為可用於核裂變的原料很少,其質能轉換率又相對較低,所以從長遠來看,人們對以核裂變為基礎的核能並不看好。
  • 如果可控核聚變實現無限能源,戴森球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於是,煤、石油、天然氣等能源開始被人類大規模使用,還有風能、太陽能、潮汐現在也開始作為人類所需能量的來源,不過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隨之核能的出現讓人類看到了未來能量滿足的希望,尤其是來自氘核聚變的能量。
  • 人類掌握了可控核裂變,為啥還要艱難開發可控核聚變,有意義嗎?
    簡單的說,就是可控核聚變比可控核裂變厲害多了,好處多多了。而且可控核裂變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發展進程的能源危機,只有可控核聚變才能夠真正解決這個發展瓶頸。人類對能量的認識和利用是逐步推進的。在猿人時代,人類的祖先們茹毛飲血,連最基本的能源都不知道。
  • 可控核聚變卡在了哪,還要讓我們等多久?
    在那些看得見卻還摸不著的未來技術中,最令人期待的莫過於可控核聚變技術了,因為人人都知道這項技術的實現將會徹底改變人類的生存方式。這麼說一點也不誇張,一個文明,特別是現代文明的發展與所能夠利用的能源是息息相關的,而可控核聚變技術只需要100噸的氦-3就可以滿足全人類一年的能源需求,也就是說對於現階段的人類而言,能源將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 我國人造太陽,首次實現1億度!人類距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遠?
    這個過程同時還會放出巨大的能量,比核裂變的能量還要大。核聚變還有很多優點: 1. 資源無限。 大家可能都知道,氫彈比原子彈的威力更大,而相比石油、煤等有限的礦產資源,核聚變還有另一大優點就是資源無限,比如地球70%都是水,而1L海水就有30ml的氘,充分發生核聚變反應大約相當於300公升鈾放出的能量,可以算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了。是目前人類所認識到可以最終解決人類能源問題和環境問題的最好方式。
  • 新一代可控核聚變裝置建成,「人造太陽」將要來了
    煤炭石油總有一天會枯竭的,人類要想辦法尋找新的能源,核能目前是一種清潔高效的能源,但是存在一定的危險,一旦發生核洩漏事件,將會對環境造成無法可逆的破壞,因此研究可以控制的核能技術,未來的能源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 可控核聚變並不能讓汽車成核動力,但它依然將徹底改變人類未來!
    從理論上來說,在可控核聚變成功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可能代替石油成為汽車的動力來源!核聚變之後能源取之不盡,為什麼不能作為汽車的動力來源?難道還要燒石油汙染空氣嗎?其實完全不是這樣!在可控核聚變和汽車的動力來源還有一條鴻溝必須跨越,那是什麼呢?
  • 以「人造太陽」成功放電,解讀什麼是可控核聚變,為何如此重要
    12月4日,成都西南角,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放電,標誌著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而目前,世界上關於可控核聚變研究最著名的當屬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該計劃自2006年聯合籤署,涉及35個國家通力合作,預計將在2025年實現第一次等離子放電。
  • 如果可控核聚變實現無限能源,還有建設戴森球的必要嗎?
    為了從根本上突破能源問題的束縛瓶頸,世界上一些國家開始在可控核聚變上下功夫,並且已經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突破。可控核聚變的原理在自然界中,最容易實現、所需能量輸入也是最低的聚變反應,就是氫的同位素氘與氚的聚變。
  • 如果人類掌握可控核聚變,我們能夠走出銀河系嗎?專家給出猜想
    如果人類掌握可控核聚變,我們能夠走出銀河系嗎?雖然現在人類已經知道核聚變是一種非常強大的能量,但是我們地球上擁有的核聚變能源還是非常少的,科學家在月球上發現了很多核聚變的原料,這對於人類來說絕對是一個好消息,畢竟我們可以在月球上開採能源,不過月球雖然距離地球很近,但是畢竟還是有一段距離的,月球和地球的環境不一樣,我們不可能隨便的對月球進行開採,只有科技發達之後,我們才能夠在月球上面開採資源,這樣的技術不知道多少年以後才能夠實現
  • 袁嵐峰:在可控核聚變的道路上,中國走到了哪一步
    但是氫彈是不可控的聚變反應,你總不能用氫彈來發電吧?所以真正的挑戰是和平的、可控的利用核聚變,俗稱「人造太陽」。 可控核聚變的難點,在於兩個問題。一,如何將聚變材料加熱到這麼高的溫度?二,用什麼容器來裝溫度這麼高的聚變材料?把核聚變反應堆看成一個火爐,第一個問題就相當於「怎麼點火」,第二個問題相當於「怎麼保證不把爐子燒穿」。
  • 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創新前沿)
    本報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蔣建科、馮華)12月4日,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
  • 可控核聚變為什麼是終極能源?
    最近中國科學界可謂捷報連連,嫦娥取土待歸、九章計算出世、可控核聚變也有重大突破,前兩個都談過了,今天就來談一談可控核聚變,俗稱人造太陽,提到核聚變,許多人自然就想到了核裂變,我也簡單說一說。為什麼要掌握可控核聚變為了解決煤炭石油資源的壓力,同時提高能量的轉化率,人類對能源的渴望愈發強烈。當科學家發現太陽擁有幾乎無窮無盡的能量的時候,他們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地球上製造出一個微型人造太陽,一勞永逸的解決能源問題。
  • 核聚變是不是人類在地球上唯一能讓我們離開星系的能源?
    以人類目前的科學發展水平來看,實現可控的核聚變是人類能夠突破太陽系進行星際旅行的關鍵。對於有壽命的人類來說,時間就是金錢,旅行者1號花費了整整35年的時間才到達人類已知的太陽系邊緣。假如一個人20歲的時候登上宇宙飛船這麼航行,這麼一去一回等他回到地球上都已經90歲了。
  • 有人說如果可控核聚變成功了,一度電連一毛錢都不到,可能嗎?
    但是,由於可控核聚變需要超強的磁場約束,能夠形成超強磁場的超導體如何選擇、如何確保穩定運行都是需要技術突破的一個重要方面,也就是說,科學家自從提出可控核聚變的概念以來,一直都在做著如何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