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歡《紅樓夢》裡探春,一方面,和眾姑娘相比,她精明能幹,有治家才能,大刀闊斧削減榮國府的支出、將大觀園「包產到人」,足見她的厲害手腕。另一方面,和同是「大女主」人設的鳳姐相比,探春顯然比鳳姐更大氣。
探春住的秋爽齋開闊疏朗,格調高雅,她也不像鳳姐那樣穿金戴銀,貪圖斂財和享受,探春不會被眼前的小利蒙蔽,她的志向更高遠,她曾自嘆「我但凡是個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業,那時自有我一番道理。」
然而,探春的起點並不高,她的生母是賈政的侍妾趙姨娘,趙姨娘幾乎是大觀園裡所有人都嫌惡的角色,這個不爭氣的娘每每捅婁子,都會讓探春的處境分外尷尬。
此文就以探春為例,分析她是如何打贏一手爛牌的。
在《紅樓夢》前80回裡,探春對生母趙姨娘似乎沒有流露出母女之情,而是大張旗鼓地靠攏賈政的正妻王夫人。
很多人覺得探春不念骨肉情,根本不把趙姨娘當母親看,而去竭力迎合王夫人。
其實,這是誤解了傳統宗法社會裡的家庭倫理。
我國古代宗法社會的婚姻制度中,並不是「一夫多妻」,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妾的地位遠低於妻,妻對妾有人身支配權。
第三十九回李紈曾對平兒說:「所以你珠大爺(賈珠)沒了,趁(侍妾們)年輕我都打發了。」 妻能將妾逐出家門,妻妾間嚴重不平等,妾生的子女理所應當歸屬於正妻,要認正妻為「嫡母」。
探春自幼受儒家傳統思想薰陶,一貫用儒家處世標準要求自己的她,就理所當然地把王夫人當成母親,並且堅決站在宗法制的正統一面,公開摒棄自己的庶出身份,說:自己眼裡「只認得老爺、太太兩個人,別人我一概不管」。
探春還把王夫人的哥哥王子騰當成自己的舅舅,這在當時是很合理的事。
在傳統宗法制社會裡,庶出子女本來地位就微妙,更何況,探春生母親趙姨娘又不識時務,她的親弟弟賈環還不時中傷陷害寶玉。王夫人曾罵賈環:「黑心不知道理的下流種子」,可見王夫人對趙姨娘母子有多厭惡。
探春作為趙姨娘的女兒、賈環的親姐姐,處境就很尷尬了。
但是,探春絕非等閒之輩,她善於利用機會,化解不利,終於,她等到了一個絕好的機會。
探春的大伯父賈赦貪財好色,為老不尊,竟然看上了老母親的貼身大丫鬟鴛鴦,還唆使太太邢夫人,到賈母跟前要人。
但邢夫人還沒來得及跟老太太開口,鴛鴦聽到口風,先不幹了,她誓死抗婚,鬧到老太太跟前,老太太大怒,遷怒於在場所有人。
當時在場的除了丫鬟婆子們,就只有王夫人和寶玉,還有薛姨媽。
於是,場面就尷尬了。本來是賈赦和邢夫人的錯,可是當事人都不在場,於是賈母的怒氣都發洩到了王夫人身上:「你們原來都是哄我的!外頭孝敬,暗地裡盤算我。」甚至說王夫人「弄開了他,好擺弄我!」
在封建大家庭裡,婆婆說話時,兒媳婦只有聽的份兒。王夫人再冤,也不敢分辨。
這時,窗外的探春聽到了,她敏銳地意識到,這種尷尬的境況,一般人難以開口,正需要她這種年輕女孩兒,半撒嬌半認真地把癥結點出來,才好為王夫人解圍。
所以,探春從窗外走進來向賈母賠笑說:「這事與太太什麼相干?老太太想一想,大伯子要收屋裡的人,小嬸子如何知道?便知道,也推不知道。」
探春一語化解了尷尬,點出賈赦和賈政是親兄弟,王夫人是弟媳婦,大哥要娶小妾的隱私,弟媳婦怎麼可能知道?!
賈母不糊塗,只是一時氣急了,沒等探春說完,她立刻就醒悟了,開明的老太太當場讓寶玉向王夫人下跪,替自己道歉。一場危機,被聰明的探春四兩撥千斤地變成了皆大歡喜。
正是這一次,一下拉近了探春和王夫人的關係,三四個月之後,王夫人給探春機會,讓她掌管大觀園。
探春絕不是無情無義的利己主義者,她和趙姨娘的骨肉之情是深埋在倫理教條之下的。
探春的判詞是:「才自清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裡東風一夢遙。」
探春註定要遠嫁,判詞中的「涕」字指眼淚。不難想像,送嫁時,誰最有可能流著眼淚送別探春呢?老邁的賈母和釵黛等未出閣的姑娘不可能去;作為嚴父的賈政一向謹遵禮法,他去送嫁也不可能流淚;王夫人雖然看重探春,但畢竟不是親娘,不會打心眼裡心疼。
那最捨不得探春、最有可能哭著送別的只有趙姨娘,畢竟母女連心,是人之本能。
《分骨肉》中的「告爹娘,休把兒牽念」「奴去也,莫牽連」……
經此一別,可能再無見面之日,在訣別的時刻,探春才徹底拋開禮教束縛,吐露母女之情。探春在遠嫁時叫的那聲「娘」,真切、催淚又揪心。
偌大一個賈府,賈母看似眾星捧月,賈政貌似威嚴的大家長,王熙鳳更是殺伐決斷,威風八面,但其實,王夫人才是真正的內當家,只不過她上了年紀不愛理事,表面吃齋念佛,隱忍無為,可只要她想有所作為,上可架空老太太,下可決定一個人的生死命運。
心明眼亮的探春,早已看破了這點,她瞅準時機,抓住了關鍵時刻,找準了關鍵人物,穩準狠地贏得了王夫人的信任和好感,給自己贏得了展露才華的機會,從此打開局面。
在賈家的四位姑娘裡,除了高高在上的元春之外,探春無疑是最有地位和分量的,她憑藉自己的眼光和能力,打好了一手爛牌,贏得了眾人的尊重和稱道。
探春的經歷啟發我們,千萬不要因為自己沒有良好的出身背景或人生起點,就自暴自棄。
一個人能否把命運之牌打好,跟出身背景沒有太大關係。
這世間,有很多出身卑微,卻把一手爛牌打出名堂的人。
怕只怕,有些人無任何作為,卻夢想貴人垂青。
覺得貴人應視他如子女,拉他出泥潭,委以他重任,並悉心教導他種種做人做事的精妙道理,幫他逆天改命,重啟人生。
醒醒吧,怎麼可能?
如果你是點石成金的大佬,你會花功夫提攜一個於己毫無助力的庸碌後輩嗎?
不如學習探春,先幫貴人解圍,對方投桃報李,自然會給你機會。
不要說你位卑言輕,貴人不需要你幫忙,仔細想想,連一文不名的窮學生都能幫導師幹活,你怎麼會幫不上貴人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