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古典主義的集大成者及浪漫主義音樂的開創者,貝多芬的音樂創作幾乎涵蓋了18 世紀的各種音樂體裁,單將十首小提琴奏鳴曲拎出也可一瞥貝多芬從早期到晚期的創作風格轉變。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
從初到維也納時受海頓、莫扎特影響的早期創作,到最為人熟知的《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天」》,貝多芬的個人風格已逐漸明朗清晰,寫於中期的第六至第九小提琴奏鳴曲則在技巧手法、藝術思想性上不斷豐富,直到爐火純青的《第九小提琴奏鳴曲「克羅採」》,而寫於晚期的《第十小提琴奏鳴曲》正如高手滿級後的風輕雲淡,翻過創作技巧的山丘後隱於本真。
全面而有取捨 不一樣的經典演繹
12月22日至23日,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寧峰將與鋼琴家黃秋寧共同登臺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為廣大樂迷呈現七首貝多芬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這十首作品貫穿在貝多芬創作生涯中的作品,成為了他生命軌跡的縮影。對於小提琴演奏者來說,這十首不僅是必修課,也是考驗演奏水平的鍊金石。與巴赫6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組曲和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並稱為小提琴文獻的三套經典作品,貝多芬的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是其中唯一一套為鋼琴與小提琴而寫的作品,在演奏上需要兩位音樂家同時具有極高的水平和良好的狀態。寧峰與黃秋寧的搭檔組合併不是首次詮釋這套作品,在此前的演繹中,二人的高超琴技和默契配合收穫了一眾好評。
寧峰對於貝多芬協奏曲的處理是獨奏樂器豐滿的音量、自然的音色美,端正的結構觀念,以及揮灑的速度控制的結合。在奏鳴曲的演奏中,寧峰恰恰為某些作品的整體設計而收斂起部分的技巧。譬如揉音的普遍使用,譬如某些段落的音量充實。他作為小提琴家的可貴之處,核心之一正是技巧的全面,而此時的取捨做法,無疑是非常耐人尋味的。
——樂評人 張可駒
黃秋寧從第一個音符前與寧峰的共同呼吸開始,便進入一種舉重若輕、收放自如、充滿自信的理想演奏狀態。特別是第三奏鳴曲的第三樂章,大跨度、高密度的鋼琴音符,如泉水般汩汩流淌、光芒四射。
——樂評人 辜曉進
兩場七首「貝小奏」等你來聽
小提琴演奏家寧峰
在持續兩天的演出中,兩位演奏家將在12月22日帶來第一、二、四、八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作品覆蓋早期和中期的創作。前兩首奏鳴曲雖然遵循了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傳統,但對傳統的反叛也已初顯,小提琴與鋼琴開始有了均衡和諧的重奏效果。創作第八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時,貝多芬正值高產的旺盛時期,也是耳疾的重創期,豐富的抒情性和難以壓抑的反抗意識逐漸流露。
鋼琴家黃秋寧
在12月23日的第二場演出中,觀眾除了能夠聽到中期的第六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還將一睹寧峰、黃秋寧對著名的「克羅採」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的詮釋,帶領觀眾走進晚年貝多芬的世界。「克羅採」往往被認為是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的巔峰之作,人為的創作技巧此時已化為不露痕跡的情緒表達,英雄主義、抗爭精神注入其中,它的恣意激昂中流淌著古典主義所不會擁有的喧譁與躁動。
「克羅採」的成功往往讓人誤以為這就是完美的落幕,真正的「最終章」第十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顯得「平平無奇」,卻有著更加隱微淡泊的深意。慷慨的英雄色彩淡去,聽覺消亡以及自我隔絕讓晚期的貝多芬走向了另一面,作品擯棄技巧而真情顯露,即興溫柔而不乏精緻,也許包孕著作曲家更加多面而未被發掘的音樂性格,正如它哲思玄奧的氣質一般,輕盈地為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系列畫上了句號。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寧峰、黃秋寧演繹貝多芬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專場音樂會Ⅰ·Ⅱ
時間:2020.12.22 - 2020.12.23 19:30
劇場:音樂廳
曲目:
12月22日
貝多芬:D大調第一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作品12/1
貝多芬:A大調第二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作品12/2
——中場休息——
貝多芬:A小調第四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作品23
貝多芬:G大調第八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作品30/3
12月23日
貝多芬:A大調第六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作品30/1
貝多芬:G大調第十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作品96
——中場休息——
貝多芬:A大調第九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克魯採」,作品47
文 案:章 凡
編 輯:高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