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藍色字可加關注
自發源至今,粵劇劇目已多達一萬一千多個,堪稱世界之最。周恩來總理曾說過「崑曲是江南的蘭花,粵劇是南國的紅豆」,把粵劇與中國最古老的崑劇相提並論,給予高度的評價和讚揚。從此,「南國紅豆」成為粵劇的美稱。粵劇不但深受廣東人喜愛,而且深受雲、桂人民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華人的喜愛,是中國最先走向世界的劇種,可見其魅力四射。
粵劇又稱「廣東梆黃」、「廣東梆子」、「廣東大戲」,是廣東省地方代表戲曲之一。它結合廣東本地民間曲調,吸取弋陽腔、崑山腔、秦腔、徽班等地方戲曲的優點,逐漸發展形成,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和澳門等地。
12月1日至31日,《粵劇劇目發展史》在東莞粵劇圖書館展出)
為了讓更多普通群眾了解粵劇劇目發展歷史,在第十六屆東莞「粵劇黃金周」舉辦之際,自2018年12月1日至31日,由東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東莞粵劇發展中心承辦,東莞圖書館粵劇館協辦的《粵劇劇目發展史》在東莞粵劇圖書館展出。
展覽以文圖並茂形式推出,圖片有民國時期的粵劇雜誌、民國時期的廣州戲院等珍貴史料,文字部分來源於《粵劇大辭典》,以時間為脈絡,介紹粵劇劇目的來源、發展和現狀。通過此次展覽,粵劇愛好者們能夠了解粵劇劇目的相關知識;鼓勵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士投身於粵劇劇本創作的事業中。通過參觀了解《粵劇劇目發展史》可知,粵劇劇目數量眾多,題材廣泛,且善於吸收外地和外國優秀文化藝術為己用,其思想內容和編劇手法與時俱進。粵劇的傳統劇目,主要有幾個來源,一是宋元南戲、元明雜劇、明清傳奇,如《西廂記》、《搜孤救孤》等;二是「江湖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大排場十八本」等;三是民間傳說、地方掌故、稗官野史,如《梁天來》、《王大儒供狀》等。據粵劇史家的不完全統計,粵劇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積累了1.1萬多個傳統劇目和新編劇目。
其中的優秀之作,為各個歷史時期粵劇藝術的革新,為名戲班、名藝人的藝術風格和藝術特色的形成,提供了先天條件。
展覽還指出了當前粵劇發展所面臨的難題。到了今天,傳統的粵劇藝術在現代文化的衝擊下面臨著重大的挑戰。粵劇劇本的創作尤為嚴峻。「戲曲劇本難出」已經成為目前戲曲界普遍面臨的問題。歸根到底,想要寫出好的粵劇劇本,必須具備以下條件:一、必須精通粵語:二、要有豐富的粵劇板腔知識;三、要有深厚的文學基礎。滿足以上條件,又願意投身於粵劇劇本的人才,可謂是鳳毛麟角。
《粵劇劇目發展史》展覽也指出,粵劇要改革創新才有發展,才能與時俱進,適應當今觀眾的審美需求。這已是不爭的共識。但是改革的尺度,卻仍有爭議。有些傳統劇目,上演時改革不大,被認為是「不符合現代價值觀」。有些劇目有較大的改革,有較現代的手法,卻又引來「破壞粵劇傳統」的非議。種種條件的限制下,粵劇劇本創作,面臨著歷史性的瓶頸。
《荷廊筆記》清 俞洵慶撰
(俞洵慶,字溥臣,浙江籍,長期幕遊番禺,撰有《松谷隨筆》、《荷廊筆記》等,其中《荷廊筆記》卷二的「廣州梨園」一段是研究清代粵劇的重要史料。)
清末粵劇藝人
清末粵劇劇場
《情僧偷到瀟湘館》戲橋
唱片公司的廣告標識、民國時期的粵劇雜誌
民國時期的廣州戲院
本稿件轉載自中國新聞網,由張樺撰文,僅作傳遞資訊之用,本網站不對轉載稿件負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