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中總是存在著諸多奧秘等待著人類去探索,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發表的報告,如今地球上有超過870萬種生物,這其中絕大多數是人類並不了解的,而且隨著環境的變化,動物的進化,還將出現更多的新物種。哪怕是不斷專研動物的科學家們對於地球生態的理解也是有限的,而不用說我們普通的人們了。而今天,安迪就將為你介紹,你可能沒有在生物課上學過的10個關於動物的冷知識。
011、魚也會咳嗽
你見過魚類遊泳、看、聽、聞等等,但你見過魚咳嗽、打噴嚏或哭泣嗎?科學研究發現,魚的確會咳嗽但它不會打噴嚏或哭泣。按照魚的生理機能,它們根本不可能打噴嚏或哭泣。甚至當他們咳嗽的時候,也是因為一種不正常的幹擾。
時不時地,魚會用它的鰓來吸取在水裡找到的一點氧氣。然後,它會釋放出二氧化碳等氣體。在這個過程中,微粒或細菌有可能通過鰓被吸進去,類似於我們呼吸時細菌和微粒是如何被吸進嘴裡的狀態。為了清除細菌和微粒,我們的身體會本能地咳嗽,或者你會被提示自己咳嗽來清除這些微粒。因此,當這些微粒進入魚鰓時,它們的通氣周期就會被咳嗽打斷。
022、河馬會在水上和水下「交流」
河馬在水上和水下都能發出聲音,它們的頭處於兩棲的位置(眼睛和鼻孔在水面上,嘴巴和喉嚨在水下),能夠同時向兩種媒介傳遞聲音。水面上的河馬通過叫聲回應水面上的物體。水下的河馬不斷浮出水面,齊聲鳴叫,可以在空中從一個地方傳播到另一個地方,長達數公裡。它們會產生一些低高頻率高振幅的聲音。最常見的呼嚕聲有30到60赫茲的基本頻率,而呼嚕聲和一些音調的聲音最後的頻率突然下降到20到30赫茲。這些聲音通常是雙向的,但淺水的高通濾波器特性減弱了水下部分的低頻。當河馬完全淹沒在水中時,它們也會發出聲音。這些在空氣中是聽不到的,但它們在表面產生一個「噴泉」,伴隨著10到20赫茲的聲音。它們也能在沒有其他聲音的情況下,在水下發出撲通撲通地擊打聲來產生這種效果。
033、貓給主人按摩以將其標記為領土
有時候,家中擁有貓咪這種寵物的人,可能會看到貓咪有節奏地在柔軟的物體上揉捏,可能是毯子,也可能是貓主人的膝蓋和背部,這個動作看起來很可愛,就像在揉麵團一樣。但它這麼做很可能並不是因為真的太愛主人了。
事實上,貓是有領地意識的動物,它們保護地盤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它們的所有物上做記號。通過在某物表面(這也包括主人)揉捏它們的爪子,它們激活了柔軟的爪子墊上的氣味腺,從而將該物品標記為它們的。
044、相對於身體其餘部分,狗的心臟是動物中最大的
人的心臟和拳頭差不多大,而在大自然界,最大的動物心臟是藍鯨的心臟,重約360斤。但是,心臟與身體質量之比最大的動物則是狗。將狗的心臟與它的身體質量進行比較,結果是0.8%。幾乎所有其他動物(包括大象、老鼠和人類)的比率均為0.6%。比其他哺乳動物大得多的另一種動物是狗的祖先狼。
055、蝙蝠倒掛著分娩
蝙蝠不僅攜帶了諸多病菌,它同樣也是非常強大的存在。當雌蝙蝠帶著它的孩子飛行時,它們用嘴夾住媽媽的腋下乳頭,用腳趾鉤住媽媽的腰。如果它們掉下來,雌性蝙蝠沒有辦法抓住它們,所以它們必須緊緊抓住才行。另一方面,對任何動物來說,生育都是困難的,但是母蝙蝠需要快速的反應。蝙蝠媽媽倒掛在棲木上生孩子,而且生下約自己體重三分之一的孩子。一旦小蝙蝠出來,蝙蝠媽媽需要在它掉到地面之前抓住它的翅膀。
066、火烈鳥可以喝沸水
火烈鳥所居住的大多數湖泊的鹽濃度都很高。其中一些鳥類的唯一淡水來源是沸騰的間歇泉。火烈鳥能夠在接近沸點的溫度下飲用水。火烈鳥通過鼻孔中的鹽腺排洩鹽分。
077、公雞具有內置的耳塞,可在鳴叫時堵住耳朵
如果你曾經住在有公雞的區域,你可能已經知道公雞的叫聲有多吵。如果你就站在公雞旁邊,它們刺耳的叫聲會讓你非常痛苦。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想知道為什麼公雞似乎對自己強烈的叫聲免疫,而最終的研究發現,這是因為它們擁有內置的耳塞,在其張開喙的時候,頭部的這套系統就會讓耳塞堵住耳朵,以減少音量。
088、負鼠通常有奇數個乳頭
負鼠是唯一具有奇數個乳頭的哺乳動物,維吉尼亞負鼠就有13個。儘管它們是奇數,但它們保持對稱,其中一個在中心,另12個在圓周上。負鼠的產仔數量經常超過可用乳頭的數量。作為一種有袋類動物,新生的嬰兒需要一個乳頭來依附,否則它們會馬上死去。因此,很多嬰兒在出生時就死了。
099、長頸鹿可以用自己的舌頭清理耳朵
眾所周知,長頸鹿是世界上最高的動物,除了脖子很長外,它們的舌頭也非常長。長頸鹿用舌頭來清理鼻子是非常常見的事情,但與此同時,它們還可以用舌頭來清理耳朵,因為其舌頭可以達到50釐米以上。
1010、袋鼠媽媽可以確定自己孩子的性別
眾所周知,袋鼠媽媽會在育兒袋裡放置小袋鼠。有趣的是,因為多個孩子的大小,它的身體甚至能夠產生太多不同類型的奶,小的幼崽往往含有更多的脂肪。
更令人驚奇的是,它居然能確定自己孩子的性別。研究表明,在它交配的早期,它希望所有的後代都是雌性。然而,在到了後期,它希望孩子們是雄性。這種控制發生的方式目前還沒有被科學家完全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