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讀 | 江徐
昨天,我們品讀到的是姥姥對待人生苦難的辯證法、小時候就表現得「臉皮厚、膽子大」的倪萍,以及倪萍與母親之間細微卻感人的情感故事。
倪萍自己做母親之後,遇到怎樣的生命故事呢?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共讀吧。
十年求醫路
倪萍曾經主持了十三屆春晚,每一年除夕,她都在電視機前,陪伴全國人民度過難忘的時刻。
1999年,倪萍一如既往地出現在春晚現場,也一如既往地表現得喜慶歡樂,滿面春風。實際上,彼時的她,為了不辜觀眾的信任與期盼,努力克制著內心的焦慮與痛苦。
那段日子,她因為兒子的患病而陷於煎熬。
倪萍的兒子出生一個月後,到醫院檢查,發現眼睛容易長出一層遮擋視線的膜,這對剛剛做母親的倪萍而言,無疑是晴天霹靂。
從那個時候起,她開始抽菸,因為想藉此消除內心恐懼。
第一次看到倪萍點菸,姥姥非常震驚。她明白,孩子的問題很嚴重,但是不問也不說,只是默默陪伴。因為姥姥知道,不告訴她,自然有不告訴的原因。
白天跑醫院找專家,夜晚獨坐客廳抽菸。這種日子,倪萍持續了一個多月。
她怕影響家人,總是在深夜時分抽菸。「一家人都睡了,我一定是起來,我不想讓他們來安慰我,家人的痛苦是一樣的。道理我也都懂,只是無法說服自己,無法安靜下來。我知道這樣的時刻,房子裡還有一個人睡不著,那就是姥姥。」
姥姥也曾試探著勸倪萍抽菸,見沒有效果,又默默地在桌上放了一包花生米——她希望外孫女想抽菸的時候,拿幾粒花生放嘴裡。
後來,姥姥覺得自己幫不了什麼忙,又不想添亂,主動提出回老家。姥姥始終不知真相,卻明白外孫女遇到了劫難,臨走前叮囑:「孩子,記住,自己不倒,啥都能過去,自己倒了,誰也扶不起你。」
三言兩語,簡單樸實,卻讓倪萍收住了淚水,變得堅韌起來。
為了掙錢給兒子治病,倪萍離開了自己喜愛的主持崗位,從此一邊拍電影,一邊帶兒子尋醫問藥。
每次帶兒子去複查,倪萍就感覺押赴刑場,頭天晚上一夜難眠,不知道第二天醫生會給出何種宣判。
這條艱辛的求醫之路,倪萍走了十年。
直到有一天,醫生告訴她,孩子的眼睛恢復得很好,結婚之前無需再複查。那一刻,倪萍的的「淚水直接噴在了報告喜訊的大夫臉上。」
「享多大的福就得遭多大的罪,罪遭夠數了,福又回來了。」
那一刻,倪萍或許想起了姥姥這句話吧。
姥姥的「金元寶」
西方哲人說:「金錢可以買到自由。」
倪萍說,她當初掙錢的原動力,就是想讓姥姥有錢花。
倪萍太知道姥姥曾經所過的窮苦日子了。即便窮,姥姥也會想著法子嬌慣自己的外孫女。
有一天,貨郎挑著擔子來村裡,倪萍從小愛美,對貨擔上的紅頭繩心心念念。姥姥沒錢,拿上四個雞蛋央求貨郎,好說歹說,軟磨硬泡,最終把紅頭繩帶回家,扎到了倪萍頭上。
沒錢買燈油,太陽落山就點月亮,沒有月亮就給孩子講神話故事。故事裡的好人都會獲得一枚金元寶。
那時倪萍不明白,自己的姥姥也很善良,為何沒有金元寶。智慧的姥姥說了一句:「有啊,金元寶就是你呀。」
參加工作後,倪萍第一次領到的工資是二十一塊,給姥姥寄去十塊。她知道,姥姥收到十塊的歡欣不亞於今天的十萬。
倪萍在書裡說,她以前雖然沒掙過什麼大錢,小錢從來不斷,而她又是個存不住錢的人,掙多少,花多少。窮怕了的姥姥看著心疼,對外孫女諄諄教誨:「吃不窮,穿不窮,打算不到要受窮。」
1979年,二十出頭的倪萍去朱江電影製片廠,拍攝了人生當中第一部電影《山菊花》,還獲得小百花獎最佳女演員,以及六百塊的獎金。
揣著這筆「巨款」,倪萍回想起童年時光,姥姥常在她手腕上畫一塊手錶,自己一輩子都把太陽當做表。於是,倪萍買了一塊西鐵城手錶送給姥姥。
倪萍通過努力在北京站穩了腳跟,就把姥姥從山東老家接來一起生活。她帶姥姥吃遍最貴的飯店;給姥姥買最貴的手鐲;自己還沒有的鑽石也要買給姥姥戴;在「坐火車買軟臥還要十三級以上幹部的單位開介紹信的時候」,倪萍就帶姥姥體驗軟臥;專門從杭州絲綢博物館為姥姥定製蠶絲被……
小時候,倪萍不懂老天為何不賜給善良的姥姥一枚金元寶;長大後,她自己成了姥姥的金元寶。
物質不再匱乏,倪萍還想讓姥姥精神上也富足,於是將掙到的每一筆錢如實告訴姥姥,試圖用這種質樸的方式讓其富有。
她現在有錢了,姥姥卻花不動了。越是花不動,越是想抓緊時間,回報姥姥當年的付出與關愛。倪萍在書裡寫道:「連我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我常常為姥姥花不動錢而著急。」
但我認為,倪萍內心自然是明白的。
想起很多年前,與一位朋友吃飯,不知怎麼由眼前的飯菜聊到父母,朋友感嘆道:父母對兒女的愛如扁擔長,兒女能回報父母的愛卻如筷子短。
因為思念而畫畫
《姥姥語錄》是一本圖文並茂的書,裡面的插圖全由倪萍自己所作。
這些圖畫中,有蔥蘢蘋果樹遮蔽下的老家、老家山崖上的野草莓、年輕時候時扎麻花辮的姥姥、新年時節大紅燈籠高掛下姥姥盼望遠方的背影、姥姥院子裡的大碗花與房頂上的婆婆丁……
從畫筆下流淌而出的,全是倪萍關於童年的回憶。
人到知命,重新拿起畫筆,不為別的,只因對姥姥的思念。「筆停不下來了,胡塗亂抹,完全不懂筆法,只是一份情感,讓姥姥的那個世界活起來。」
倪萍第一次畫畫,是在姥姥家灶臺上用樹枝畫小雞。幾十年過去,她清晰地記得,那天是哥哥生日,姥姥在灶臺上蒸了屬相,讓順路人給小外甥捎去。
剩下一小團面,姥姥給倪萍捏了一隻公雞。公雞太小,放進灶膛烤著烤著就燒沒了。倪萍一邊哭,一邊在灶臺上亂抹,心裡想著什麼,下筆便是什麼,「畫作」還得到姥姥一番誇獎。
小時候,家裡有一本《三毛流浪記》的小人書,倪萍成天用粉筆在姥姥家牆壁上畫三毛。姥姥非但沒有制止,還不停地誇讚她。
「別不捨得誇孩子,芝麻誇著誇著就成了西瓜。」這是姥姥的教育觀。倪萍說,她就是在姥姥的誇獎下長大的。
回青島跟隨母親生活後,倪萍很少畫畫,但在她心裡畫家一直有著很高地位,因為她覺得,畫家有獨立的思想與自由的世界。
雖然自己不畫畫,但倪萍平日喜歡看各種風格的畫作,也曾採訪過諸多大畫家。風格迥異的畫作看多了,她得出一個感悟,「畫家的書也寫得與眾不同,豐子愷、黃永玉、範曾、陳丹青的書都寫得很精彩、很深刻,我甚至覺得吳冠中的文比他的畫還好看。」
姥姥生前喜歡花,所以,倪萍拿起畫筆首先畫的就是花。從花市買了花,一盆接著一盆往家裡搬,花瓶的花也天天換,她卻深切領會到——看花容易畫花難。
一整個夏天,她夜以繼日地畫著,漸漸有了感覺,也終於有了色彩。
「盼望著姥姥現在的那個世界不那麼冷清,鮮花永遠盛開著,豐收的喜悅還掛在姥姥那好看的臉上。」
這是倪萍存放在畫作中的願景。
結語
今天,我們品讀到的是倪萍帶著兒子的十年求醫路、她如何成為姥姥生命中的「金元寶」,以及拿起畫筆抒發對姥姥的深切思念。
一個人,不同的角色擔負不同的責任,也會帶來不同的痛苦與快樂。關於快樂,倪萍的姥姥又留下哪些有意思的語錄呢?讓我們期待明天的共讀吧。
原標題:《《倪萍:姥姥語錄》⑧ |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