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農業經濟發達,小麥取代粟米,成為北方大宗的糧食作物。小麥加工成麵粉後,能夠調理出多種食品,這些以小麥為材料的食品,不僅囊括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食品,同時也有著多種不同變化的口味,藉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唐代人們的主食,主要是餅與飯。唐代「餅」的概念較現代為廣泛,不僅包括現代的餅,也包括今人所稱之饅頭、麵條、包子等食物。飯則以稻米飯、粟米飯、雕胡飯為主。
另外,當時流行的主食還有饆饠、餛飩、餃子等裹餡的麵食食品以及蒸餅、胡餅、湯餅等。公元1972年在新疆孔雀河阿斯塔那發掘的唐墓中,出土有梅花型帶餡的麵食點心、餃子、餛飩、麻花,看似十分精緻誘人。尤以麵食製作方式變化更大,幾成為唐人餐桌上的主食。
餅在先秦時期已經被人們食用,戰國時已有關於餅的記載,《墨子.耕柱》就有看見人家做餅,便立刻去偷竊的記載。許慎《說文解字》曰:「餅,面餈也。」劉熙《釋名.釋飲食》:「溲麵使合併也」是說把鬆散的麵粉摻水糅合在一起製作的餅。
到了晉代,發酵技術的出現,更是豐富了麵食的品種,這一時期麵食的數量、品種、製作工藝、普及程度都是空前的,和後世相比亦不遑多讓。南北朝時期,制餅方法和工藝已臻於成熟階段,這時不僅出現了《齊民要術.餅法篇》引《食經》作餅諸法,專門論述制餅方法和工藝,並有許多新奇的花色、品種,可稱為制餅技藝之集大成者。
唐代麥類作物種植廣泛,因此唐人的主食中很大部分都是餅。唐.趙璘《因話錄》卷五曰:「世重餅啖。」說的就是唐人普遍用餅類食物作為主食的現象。宋代黃朝英
《緗素雜記.湯餅》:「面為食具者,皆謂之餅。」
在各種餅類主食中,見於記載的,概括而言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蒸餅或籠餅,主要是饅頭。
饅頭實心無餡的有圓饅頭、文饅頭、枕頭饅頭;有餡的稱為包子。「蒸餅」也叫炊餅,是使用籠屜蒸製而成的食物。最早出現在東漢劉熙《釋名.釋飲食》。
一般來說蒸餅有加餡和不加餡兩種。不加餡的稱蒸餅,類似於今天的饅頭;加餡的稱籠餅,類似於今天的包子。古人常常不加細分,將二者混稱,如宋.張師正《倦遊雜錄》中說:「呼饅頭為籠餅。」唐武則天時有侍御史侯思正嘗命膳者作籠餅。
籠餅中需加進肉和蔥,與現今「包子」相似。當時一些餅肆在製作籠餅時,輒有偷工減料的行為,餡中肉少蔥多,侯御史要求「縮蔥作」,就是希望餡中多放肉少放蔥。又如《太平廣記》引《闕史》記載:「有蒸餅……其皮而後食之……」
證明蒸餅是與饅頭等相似的有皮麵食。皇家賜食中也常出現有蒸餅,如白居易詩中記述。可知蒸餅在唐代的飲食市場是大宗食品,同時也是不分貴賤均視以日常可見之主要食品。
第二類是胡餅。
烙、烤的麵食。唐人喜吃的胡餅,又名爐餅,胡麻餅,制時餅面上撒有芝麻,即後來的芝麻餅。古代的餡餅,實際上是有餡子的燒餅,諸如羊肉餅、鴨肉餅、芙蓉餅、和月餅等都是餡餅,其餅名輒因餡料之不同而命名。另外亦有炸制的,如油餅、油條、麻花(饊子)、焦圈、糖餅、排叉、薄脆、蠍餅、春卷等都是。將面類食物做成各種形狀,然後放在油鍋裡炸至酥脆,作為點心或者其他日常食物,其中油條是全國各地普遍的大眾食品。
唐人喜歡胡食,引進了不少來自異邦遠國的特殊製作方法,。開元以來一時風氣之盛,這些胡食豐富了唐人飲食文化的內容。胡食幾已成為唐代貴族豪華御饌和平民小吃常見之食物。
第三類是湯餅。
如麵條、水餃皆是。最早見諸史籍的是北魏時期。《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漢代宮廷中少府屬官有「湯官」,專門負責為皇帝製作湯餅,說明當時湯餅在宮廷食物中很受重視。魏晉南北朝時仍流行吃湯餅。
由於湯餅是由熱水煮成,西晉人束皙〈餅賦〉說冬季食湯餅最好,可以「充虛解戰」,既補充消耗,又解除寒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