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麵食文化簡述

2020-11-09 知唐

唐代農業經濟發達,小麥取代粟米,成為北方大宗的糧食作物。小麥加工成麵粉後,能夠調理出多種食品,這些以小麥為材料的食品,不僅囊括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食品,同時也有著多種不同變化的口味,藉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唐代人們的主食,主要是餅與飯。唐代「餅」的概念較現代為廣泛,不僅包括現代的餅,也包括今人所稱之饅頭、麵條、包子等食物。飯則以稻米飯、粟米飯、雕胡飯為主。

另外,當時流行的主食還有饆饠、餛飩、餃子等裹餡的麵食食品以及蒸餅、胡餅、湯餅等。公元1972年在新疆孔雀河阿斯塔那發掘的唐墓中,出土有梅花型帶餡的麵食點心、餃子、餛飩、麻花,看似十分精緻誘人。尤以麵食製作方式變化更大,幾成為唐人餐桌上的主食。

餅在先秦時期已經被人們食用,戰國時已有關於餅的記載,《墨子.耕柱》就有看見人家做餅,便立刻去偷竊的記載。許慎《說文解字》曰:「餅,面餈也。」劉熙《釋名.釋飲食》:「溲麵使合併也」是說把鬆散的麵粉摻水糅合在一起製作的餅。


到了晉代,發酵技術的出現,更是豐富了麵食的品種,這一時期麵食的數量、品種、製作工藝、普及程度都是空前的,和後世相比亦不遑多讓。南北朝時期,制餅方法和工藝已臻於成熟階段,這時不僅出現了《齊民要術.餅法篇》引《食經》作餅諸法,專門論述制餅方法和工藝,並有許多新奇的花色、品種,可稱為制餅技藝之集大成者。

唐代麥類作物種植廣泛,因此唐人的主食中很大部分都是餅。唐.趙璘《因話錄》卷五曰:「世重餅啖。」說的就是唐人普遍用餅類食物作為主食的現象。宋代黃朝英

《緗素雜記.湯餅》:「面為食具者,皆謂之餅。」


在各種餅類主食中,見於記載的,概括而言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蒸餅或籠餅,主要是饅頭。

饅頭實心無餡的有圓饅頭、文饅頭、枕頭饅頭;有餡的稱為包子。「蒸餅」也叫炊餅,是使用籠屜蒸製而成的食物。最早出現在東漢劉熙《釋名.釋飲食》。

一般來說蒸餅有加餡和不加餡兩種。不加餡的稱蒸餅,類似於今天的饅頭;加餡的稱籠餅,類似於今天的包子。古人常常不加細分,將二者混稱,如宋.張師正《倦遊雜錄》中說:「呼饅頭為籠餅。」唐武則天時有侍御史侯思正嘗命膳者作籠餅。


籠餅中需加進肉和蔥,與現今「包子」相似。當時一些餅肆在製作籠餅時,輒有偷工減料的行為,餡中肉少蔥多,侯御史要求「縮蔥作」,就是希望餡中多放肉少放蔥。又如《太平廣記》引《闕史》記載:「有蒸餅……其皮而後食之……」

證明蒸餅是與饅頭等相似的有皮麵食。皇家賜食中也常出現有蒸餅,如白居易詩中記述。可知蒸餅在唐代的飲食市場是大宗食品,同時也是不分貴賤均視以日常可見之主要食品。


第二類是胡餅。

烙、烤的麵食。唐人喜吃的胡餅,又名爐餅,胡麻餅,制時餅面上撒有芝麻,即後來的芝麻餅。古代的餡餅,實際上是有餡子的燒餅,諸如羊肉餅、鴨肉餅、芙蓉餅、和月餅等都是餡餅,其餅名輒因餡料之不同而命名。另外亦有炸制的,如油餅、油條、麻花(饊子)、焦圈、糖餅、排叉、薄脆、蠍餅、春卷等都是。將面類食物做成各種形狀,然後放在油鍋裡炸至酥脆,作為點心或者其他日常食物,其中油條是全國各地普遍的大眾食品。

唐人喜歡胡食,引進了不少來自異邦遠國的特殊製作方法,。開元以來一時風氣之盛,這些胡食豐富了唐人飲食文化的內容。胡食幾已成為唐代貴族豪華御饌和平民小吃常見之食物。


第三類是湯餅。

如麵條、水餃皆是。最早見諸史籍的是北魏時期。《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漢代宮廷中少府屬官有「湯官」,專門負責為皇帝製作湯餅,說明當時湯餅在宮廷食物中很受重視。魏晉南北朝時仍流行吃湯餅。

由於湯餅是由熱水煮成,西晉人束皙〈餅賦〉說冬季食湯餅最好,可以「充虛解戰」,既補充消耗,又解除寒戰。

相關焦點

  • 整合永濟麵食文化,永濟麵食文化產業園在京正式成立,山西麵食將...
    (原標題:整合永濟麵食文化,永濟麵食文化產業園在京正式成立,山西麵食將開啟全新篇章!)
  • 程咬金、秦叔寶等,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後八位功臣簡述
    凌煙閣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曾經追隨自己打天下的二十四位功臣所建立的,前兩期分別簡述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的十六位,這期主要簡述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在最後面的八位功臣。另外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也並非按照功勞的大小來排名的。17、陳國公侯君集侯君集是唐朝時著名的軍事將領,曾經追隨唐太宗李世民徵戰四方,支持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
  • 永濟將建麵食文化產業園 包括麵食大樓、麵食博物館等
    打造「面都」品牌  永濟將建麵食文化產業園總投資30億元,項目包括地標性麵食大樓、麵食博物館等運城晚報訊 近日,山西永濟麵食文化產業園項目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隨後永濟市還召開了「運才興運」暨在外餐飲轉型發展座談會
  • 中國代表的麵食文化
    麵食是體現民俗、表現民間心理意願的一種最廣泛、最深刻的方面。千百年來世世代代,人們總把自己的希望和祈盼通過聰慧的頭腦和靈巧的雙手運用麵食給予淋漓盡致的表達。麵食的一大優點就是可以隨心所欲,可以依照自己的意願隨意塑造出任何寄託各自心願的象徵體,因而在民間倍受青睞。
  • 唐朝諸多文化習慣皆受少數民族的影響,快來一起了解一下吧!
    唐朝諸多文化習慣皆受少數民族的影響,快來一起了解一下吧!到了唐代,飲食胡化已經成為一種非常流行的風尚了。它給唐朝文化帶來了新鮮的血液,使唐朝文化蘊含著鮮活的胡風元素,也深深地改變了中國的飲食文化。眾所周知,中亞是小麥的發源地和出產地,麵食盛行,唐朝深受影響,加上唐代還從西域引進了蔗糖及其製糖工藝,使得中國的麵食品種增多,開始出現麵食點心。在唐朝皇家官宦家族的燒尾宴中,著名的麵食點心有很多種,比如巨勝奴、婆羅門輕高面、貴妃紅、甜雪等等。
  • 透過漢唐流行的「湯餅」,看中國麵食文化的發展
    文|青樓大茶壺中國是傳統美食大國,特別是在國家一統、經濟繁榮的太平盛世,老百姓生活比較安定的情況下,飲食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在漢唐之際,湯餅是最受中國人喜愛的食品之一,廣泛流行於北方地區。它製作方式多樣,有著豐富的文化意義。"湯餅"中的"湯",指的是熱水;"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
  • 從唐詩《過故人莊》裡的美食,看唐朝的飲食文化
    唐朝時期一般普通家庭的的飲食其實並不豐富,雖然故人為孟浩然煮了黍米飯,但唐朝時基本上都是以吃麵食為主。比較常見的就是饅頭或者各種餅類食物。而這種飲食習慣其實也與唐朝當時的農業發展有關係,唐代筆記小說《因話錄》裡記載唐人「世重餅啖」。 這其實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唐朝時多以麵食為主的飲食習慣。盛唐時期由於國家經濟和文化已經達到了一個較高的程度,所以即使是生活在農村地區的老百姓,在招待客人的時候也都能夠遵守飲食禮儀。
  • 胡餅湯餅蒸餅,唐朝的「全餅宴」,為何唐朝人對餅情有獨鍾?
    前言我國歷史上的唐朝,是一個空前的歷史文化繁榮昌盛的時代,在盛唐時期,唐朝的影響力覆蓋了整個亞洲,足可以稱為「世界中心」。而作為「天朝大國」的唐朝自然也會接受許多其他文明的文化,而中國人自古對吃都非常的有研究,所以唐朝的文化從「吃」上面足可以反映出來,但是打開史書,除了一些傳統的中國食物之外,各種餅類出現的頻率卻是非常高的,唐朝人為何對餅類情有獨鍾呢?
  • 山西麵食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居然有這麼多種!
    導語:談到麵食文化,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山西的麵食。據可靠的專家推斷,山西的麵食已經有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可真謂是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幾種山西的美食。不僅僅是不同時間麵條有不同的叫法,麵條在不同的地區也有不同的叫法,有一句俗語叫嬌兒寵稱多,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山西麵食的重要性和山西麵食的影響非常的大。下面小編為大家著重介紹一下山西的四大麵食。第一種:刀削麵。
  • 扯麵郎老碗面著名麵食品牌——帶你了解陝西麵食文化
    大家看了舌尖上的中國空心面的節目對麵條加工工藝的考究,而這在陝西省的麵食中,僅僅滄海一粟。相近的也有褲帶面,棍棍面,扯麵,這些的加工工藝,在陝西來說,一市,一縣,一鄉,一村,每一家製作鮮麵條的方法,和口味全是有差別的。
  • 唐朝飲食:「萬國衣冠拜冕琉」作為鼎盛朝代,唐朝人每天吃什麼?
    全盛時期唐朝版圖  一個國家的飲食文化的形成,既是歷史沿革的產物,也是多元融合的結果。如果從縱向的角度來觀察,古今的飲食文化在保持了聯繫性的同時又有著很大的不同。就比如說唐朝,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唐朝以其雍容博大的心態創造了繁榮的社會文明。  在唐朝,中國社會的物質文明高度豐富,這不僅是因為既有的文化在發展,同時也是因為外部事物的不斷輸入,共同促就了繁榮的唐朝社會。  那麼,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人們每天都能吃到什麼樣的美食呢?這與我們今天的飲食習慣又有多大的不同或聯繫呢?
  • 呂梁麵食
    【地域文化】  作者:葉辛  革命老區呂梁山,我去過多回了。一直想為呂梁山寫下點什麼,為呂梁的山山水水、美麗風光記下點我的感受,可最終為啥選擇了麵食這個話題呢?  細究起來,還得從青少年時期說起。
  • 新春期間臺灣佛陀紀念館山西麵食表演 民眾大呼「贊」
    (圖片來源: 佛光山人間社)新春期間在佛陀紀念館禮敬大廳的山西麵食表演,技藝高超的師傅帶來面吹氣球、刀削麵和拉麵等表演,每每表演時間一到,總是吸引大批民眾圍觀,伸長脖子還不見得看得到,顯見山西麵食受歡迎之程度。除了精彩好看之外,此次山西麵食還帶來莜麵栲栳栳、玉米煎餅、刀削麵、轉盤剔尖、養生素齋、小菜等地道山西美味。
  • 唐朝的飲食文化作為文化範疇的一種自然也具有其獨特的魅力
    唐朝為中國歷史上最為繁盛的朝代之一,其飲食文化也頗有特色。唐朝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對外交往頻繁,宗教信仰自由,所以,唐朝的飲食文化十分興盛。在揚州、長安、洛陽、廣州等大城市裡,「街店之內,百種飲食,異常珍滿。」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水陸珍饌,應有盡有。
  • 從飲食看文化,八道麵食帶你了解山西的古往今來!
    有句老話說「世界的麵食在中國,中國的麵食在山西。麵食文化瀰漫在山西的每一個角落,流淌在每一個山西人的血液裡。」不管你對山西的印象是什麼,在山西人自己看來,能準確表達山西人風骨的標籤,其實還是那碗山西面。
  • 新疆的饢,味道軟松香可口,是我國麵食文化中別具特色的一項
    新疆的饢,味道軟松香可口,是我國麵食文化中別具特色的一項在新疆八大怪中,有一怪就是「吃的烤饢像鍋蓋」,指的是烤饢大如鍋蓋。這裡的烤饢指的是一種經久耐放、攜帶方便且易消化的麵食烤餅,或脆或軟松香可口。饢源於古波斯,傳入我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早已成為我國麵食文化中別具特色的一項。新疆博物館裡就陳列著從吐魯番出土的唐朝時期的饢。《突厥語大詞典》中稱饢為「埃特買克」和「尤哈」。有史學家認為,我國史籍所載古代的「胡餅」、「爐餅」指的就是新疆的饢。
  • 古人的飲食—古代中國麵食
    中國人吃麵食的歷史很悠久,在面出現之前,飯、粥曾是主要的食物。一、麵條在古代,麵條最初叫做"湯餅"。宋朝時,開始叫做麵條。發展到現代,中國各地著名的特色麵食有武漢熱乾麵、山西刀削麵、北京炸醬麵、蘭州拉麵、重慶小面、上海陽春麵、東北的冷麵、河南的燴麵、四川擔擔麵等。二、饅頭饅頭,又稱之為饃、饃饃,中國北方傳統主食之一。相傳是三國時諸葛亮發明的。《三國演義》講述諸葛亮平定南蠻之後,過江受戰死冤魂之阻。
  • 揭秘唐朝大家都是吃什麼飯?這種現在還在吃!
    蒸餅唐代的蒸餅在廣義上包括各種上籠蒸熟的麵食,其中包括現代的饅頭,屬於發酵麵食。當時的蒸餅可以單純用麥麵製作,也可以包含各種調料。唐人日常就餐,常以蒸餅作主食。就連皇家食品,其中也有蒸餅。蒸餅還廣泛流行於唐朝的飲食市場,成為麵食推銷者和購買者都百般垂青的食物。
  • 濰坊隆泰食品公司舉辦第三屆麵食文化節暨麵食製作大賽
    濰坊隆泰食品公司舉辦第三屆麵食文化節暨麵食製作大賽6月29日,濰坊市隆泰食品有限公司第三屆麵食文化節暨麵食製作大賽成功舉辦。濰坊市濰城區婦聯主席杜金葉、濰城區商務局局長孫海英、濰坊市城區糧食分局局長孫寶明及隆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郭秀蘭等領導參加了活動。
  • 穿越小說經常寫唐朝,真實的唐朝人吃什麼?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寫穿越到唐朝貞觀年間的事,裡面經常寫到裡面的飲食,那麼唐朝人究竟吃什麼? 唐朝結束了魏晉南北朝和隋末動亂,相對來說唐朝是一個穩定,百姓安居樂業的時代,無論軍事,經濟在世界上都處於一個相對強盛的時代。隨著大唐的穩定,絲綢之路的開放,民以食為天,四方來朝,也引進了很多新的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