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言足本,四十載磨一劍。近日,譯林出版社推出臺灣知名學者鄭清茂翻譯的《平家物語》,誠為譯壇一大盛事。據了解,《平家物語》和《源氏物語》被稱為日本兩大物語經典之作。
早在上世紀60年代,作家周作人在完成了《枕草子》等日本古典作品的翻譯之後,曾有意將《平家物語》全部譯成中文,無奈工程浩大,譯事維艱,遂只完成了前七卷的翻譯,就於1967年離開了人世,留下譯壇憾事。
此次深耕漢、和文學六十年的鄭清茂,依據經典「覺一本」,歷時多年完成《平家物語》漢譯,並詳加注釋。譯本還附有珍貴彩色繪卷及年表、系譜、地圖等,實乃製作嚴謹的文學名著。
翻譯家鄭清茂
兌現40年前與林文月的諾言
據了解,鄭清茂曾求學於臺灣大學中文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學博士,其間曾赴日研究。前後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利分校、麻薩諸塞大學,臺灣大學日文系及東華大學中文系,為專精漢、和文學之知名學者。著有《中國文學在日本》,譯有吉川幸次郎《元雜劇研究》、《宋詩概要》、《元明詩概說》及松尾芭蕉《奧之細道》等。
值得一提的是,鄭清茂與知名作家、翻譯家林文月同一年考入臺灣大學中文系。1972年的深秋,日本在京都舉辦國際筆會,鄭清茂和林文月分別自美國與臺灣參加那個大會。那是這兩位老同學畢業十餘年來首次的會面。也就是在這次筆會上,日本知名漢學家吉川幸次郎見到兩人,曾就中日文學翻譯現狀遺憾地說:「日本漢學界不但研究中國的古今文學,同時也把中國重要的文學作品幾乎全都翻譯出來了;反觀貴國,對於日本的文學研究,和文學作品的翻譯都表現得太冷漠了。」的確,當時中國「對日本文學的譯註和介紹,是相當有限,對於他們的古典文學,更是非常陌生的」。
對此,鄭清茂和林文月「心中都感覺慚愧」,兩人更是受到吉川幸次郎的話的刺激而發出真誠的心願:由林文月翻譯《源氏物語》,而鄭清茂翻譯《平家物語》。日後回憶起此番情景,林文月說:「我們握手互道:『一言為定!』看似戲言的那些話,兩個老同學都牢記在心中,成為日後努力的目標。」
隨後,林文月不僅提前翻譯了《源氏物語》,還把《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記》等大量日本古典介紹到中文世界,成為蜚聲中外的翻譯家。
而鄭清茂多年輾轉在美國和臺灣任教,孜孜矻矻,厚積薄發,並在2012年譯完了卷帙浩繁的《平家物語》,終於兌現了四十年前與老同學的諾言,日本兩大經典物語也就都有了質量極高的譯本。
林文月曾說道:「除了清茂自己和他的家人以外,大概我是最關心這本《平家物語》完譯及出版的人吧?」也因此,林文月《源氏物語》和鄭清茂《平家物語》的漢譯完成,不僅展現了兩人譯介日本文學的淳樸心願,更是見證了兩人悠長深厚的友誼。
正如林文月所言:「我想到吉川先生地下有知,對於曾經翻譯他《宋詩概要》、《元明詩概說》的鄭清茂如今已先後譯成了《奧之細道》與《平家物語》,大概不再會責怪我們對日本文化太冷漠了吧。」
該作已成日本文化一部分
據介紹,「平家物語」四字在日本雖然家喻戶曉,但《平家物語》卻是一部軍記物語(以戰爭為主題的歷史小說),屬於平安末期的作品,在日本文學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該書記述12世紀後半葉的亂象,源氏與平家兩大氏族逐鹿天下,兵亂之外,又逢地震、饑饉等天災。大小戰爭不斷,各地民不聊生。《平家物語》便是取材於這樣的時代環境,其人名、地名、戰役之名,幾乎都屬真實。平家一族於享盡富貴榮華之餘,淫逸濫權,諫言難容;一門老少先後被殺;應驗了驕奢者不得永恆,跋扈者終遭夷滅,諸行無常,盛者必衰之理。
與《源氏物語》相比,《平家物語》在漢語圈內知名度並不太高,很大程度是因為沒有流傳廣泛的譯本。「這本以男性為主的軍記物語,寫赴湯蹈火一剎那,顯然富於壯烈陽剛的質素,但是每遇著死生別離之際,則又不免於情愁哀傷唏噓垂淚。」
林文月認為,原著的文字特質,頗難於琢磨拿捏。「鄭清茂在翻譯《奧之細道》時,以他枯淡的文言文呈現了芭蕉翁的俳文精簡古雅風格。至於《平家物語》的翻譯,為了配合複雜多變化的原著文體,他用簡潔的白話,時則斟酌摻入淺近的文言文,使細心的讀者於閱讀之際,既容易了解,又能體會到內裡的古趣。這一點,是本書翻譯的決定性成功因素。」
在林文月看來,文學作品的翻譯者不僅需要深度了解原著的內容涵義,並且同時也需要敏銳地感受到原文的表現方式,然後將原著的內容轉換成為適度貼切的譯著文字。
然而,文學作品的翻譯,幾乎是不可能完美的。不同的文字代表著不同的文化背景、時代因素、思維方式、言語旨趣。至於文字本身則又有其局限與擴張;而譯者自身對兩種語言文字的掌握和涵養,遂自自然然表現於其筆下了。
據了解,《平家物語》的人物、事跡,每在各種戲劇、謠曲、電影、電視中,衍繹不斷。日本知名導演黑澤明、溝口健二、小林正樹等,皆據以拍成名片。日本有一珍貴蘭花名「敦盛草」,即紀念17歲陣亡的平敦盛。該書悽絕動人故事甚多,流傳不斷,歷久彌新,都已成為日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文章來源:《深圳商報》魏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