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吶喊》一直深受惡搞界喜愛,可能是被惡搞得最多的作品。這從側面說明,《吶喊》是一幅非常成功的表現主義繪畫,因為人們忘不了它。在各種主義各領風騷幾年而後紛紛被遺忘的歷史中,這幅畫戰勝了衰落和遺忘,實質性地(作為藝術品)活了下來,而非僅僅作為名為「藝術品」的商品活下來。人們為什麼忘不了它?可以這麼說,每當人們覺得世界其實不像透視幾何和物理學描繪的那樣時(總有人出於種種原因會有這種時候),世界其實是或者應該是什麼樣,卻又不知道——這是一種比較原初的被遺棄感,也就是比較原初的孤獨和恐慌。雖然也不乏有人跟你講他們的真實世界,比如天國啦、六道輪迴啦,但這些東西與你之間未建立起經驗聯繫,所以你沒反應。而你對蒙克的《吶喊》有反應!這說明,此時的你,認為這幅畫至少比較接近世界的真相。一幅畫只有在造成這種與經驗有聯繫的然而又是抽象的深刻印象,才是成功的。只是經驗的印象,無論瞬間衝擊力多大,最後總是如所有價值不確定的經驗事物一樣,迅速被忽視和遺忘。蒙克的《吶喊》中到底包含了什麼東西,能給予你這樣的抽象、強烈、穩定的印象?不可能有別的,只有你已經看見的那些東西——造型、色彩、筆觸,是一些繪畫技術,只是技術,沒有「背後的」東西。至於為什麼蒙克能用這種技術進行這樣的表達,這是不可還原的。即藝術家通過技術製造出藝術,但藝術不能還原為人人都能掌握的技術。而這種不可還原性,正是藝術之為藝術而非另一種物理學的原因。也是我們一直不得已用「天才」這樣一個沒什麼意義的詞指稱那種藝術才能的原因。
如果覺得「不可還原」這個說法與「天才」這個詞語一樣不負責任的話,我只能說,的確不可還原,但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出那種才能是怎麼來的——通過學習(學而習、習而學,反反覆覆)。如果要再問蒙克是怎麼學習以至於能畫出那幅畫的——去問蒙克吧。
以上不算藝術評論,因為只是描述了一下人們與這幅畫接觸的可能情形。一般來說,藝術評論有三種。一種是鼓吹作品,旨在提高該作品或其作者的身價,這是比較有意義的一種評論,因為目的明確,至於說些什麼,都無所謂,手段為目的服務嘛。第二種是試圖把藝術品傳達的反現實印象還原為現實印象,比如說蒙克這幅畫裡的血紅色怎麼怎麼了、扭曲的線條怎麼怎麼了、痛苦的表情怎麼怎麼了……這種化神奇為腐朽的努力總是無聊而徒勞的。第三種是試圖宣稱畫面裡「隱含」了非視覺經驗的東西,這是最糟糕的一種評論,一說到不可見的「背後」,無論使用什麼詞語都成了廢話和昏話,千言萬語只是在宣稱評論者長了與眾不同的能看見「背後」的第三隻眼。如果是畫家自己說自己的畫裡有「思想」,那無疑更廢更昏,仿佛長了與眾不同的第二隻腦。當然有很多評論是用後兩種昏話達成第一種目的,這就叫不知所云的鼓吹。
蒙克《吶喊》的惡搞版不計其數、層出不窮,且欣賞一小部分:
龍貓版
辛普森版
瑞克和莫蒂版
皮卡丘版
小黃人大眼萌版
樂高版
編織布偶版
冰激凌版
回形針版
電燈泡版
烤火雞版
死侍版
薑餅人版
大白版
外星人版
Evelyn Embry自畫像版
Sebastian Cosor動畫片版
呼啦圈版
四大名畫版
胸相畢露版
川普版
冠狀病毒版
蒙克原作,1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