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吶喊》惡搞作品欣賞

2021-02-08 野草閒花滿地

蒙克《吶喊》一直深受惡搞界喜愛,可能是被惡搞得最多的作品。這從側面說明,《吶喊》是一幅非常成功的表現主義繪畫,因為人們忘不了它。在各種主義各領風騷幾年而後紛紛被遺忘的歷史中,這幅畫戰勝了衰落和遺忘,實質性地(作為藝術品)活了下來,而非僅僅作為名為「藝術品」的商品活下來。人們為什麼忘不了它?可以這麼說,每當人們覺得世界其實不像透視幾何和物理學描繪的那樣時(總有人出於種種原因會有這種時候),世界其實是或者應該是什麼樣,卻又不知道——這是一種比較原初的被遺棄感,也就是比較原初的孤獨和恐慌。雖然也不乏有人跟你講他們的真實世界,比如天國啦、六道輪迴啦,但這些東西與你之間未建立起經驗聯繫,所以你沒反應。而你對蒙克的《吶喊》有反應!這說明,此時的你,認為這幅畫至少比較接近世界的真相。一幅畫只有在造成這種與經驗有聯繫的然而又是抽象的深刻印象,才是成功的。只是經驗的印象,無論瞬間衝擊力多大,最後總是如所有價值不確定的經驗事物一樣,迅速被忽視和遺忘。蒙克的《吶喊》中到底包含了什麼東西,能給予你這樣的抽象、強烈、穩定的印象?不可能有別的,只有你已經看見的那些東西——造型、色彩、筆觸,是一些繪畫技術,只是技術,沒有「背後的」東西。至於為什麼蒙克能用這種技術進行這樣的表達,這是不可還原的。即藝術家通過技術製造出藝術,但藝術不能還原為人人都能掌握的技術。而這種不可還原性,正是藝術之為藝術而非另一種物理學的原因。也是我們一直不得已用「天才」這樣一個沒什麼意義的詞指稱那種藝術才能的原因。

如果覺得「不可還原」這個說法與「天才」這個詞語一樣不負責任的話,我只能說,的確不可還原,但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出那種才能是怎麼來的——通過學習(學而習、習而學,反反覆覆)。如果要再問蒙克是怎麼學習以至於能畫出那幅畫的——去問蒙克吧。

以上不算藝術評論,因為只是描述了一下人們與這幅畫接觸的可能情形。一般來說,藝術評論有三種。一種是鼓吹作品,旨在提高該作品或其作者的身價,這是比較有意義的一種評論,因為目的明確,至於說些什麼,都無所謂,手段為目的服務嘛。第二種是試圖把藝術品傳達的反現實印象還原為現實印象,比如說蒙克這幅畫裡的血紅色怎麼怎麼了、扭曲的線條怎麼怎麼了、痛苦的表情怎麼怎麼了……這種化神奇為腐朽的努力總是無聊而徒勞的。第三種是試圖宣稱畫面裡「隱含」了非視覺經驗的東西,這是最糟糕的一種評論,一說到不可見的「背後」,無論使用什麼詞語都成了廢話和昏話,千言萬語只是在宣稱評論者長了與眾不同的能看見「背後」的第三隻眼。如果是畫家自己說自己的畫裡有「思想」,那無疑更廢更昏,仿佛長了與眾不同的第二隻腦。當然有很多評論是用後兩種昏話達成第一種目的,這就叫不知所云的鼓吹。

蒙克《吶喊》的惡搞版不計其數、層出不窮,且欣賞一小部分:

龍貓版

辛普森版

瑞克和莫蒂版

皮卡丘版

小黃人大眼萌版

樂高版

編織布偶版

冰激凌版

回形針版

電燈泡版

烤火雞版

死侍版

薑餅人版

大白版

外星人版

Evelyn Embry自畫像版

Sebastian Cosor動畫片版

呼啦圈版

四大名畫版

胸相畢露版

川普版

冠狀病毒版

蒙克原作,1893

相關焦點

  • 被惡搞的世界名畫,這樣的吶喊蒙克看了絕對點讚
    --那些色彩在尖叫--這就是'生命組畫'中的這幅《吶喊》。吶喊作為蒙克最有名的畫作,也是人所熟知的作品,知名度特別高,因為表情的誇張也讓很多人惡搞!天吶,蝙蝠俠!把人物換成了動物,是不是特別有喜感!皮卡丘也入鏡了可愛的流氓兔版本超人版本吶喊表情包版本吶喊,假如蒙克看到了是不是也會點讚呢!畢竟表情以及神態都特別到位!
  • 逛展覽 | 蒙克的吶喊
    ,這位來自挪威畫家的讀者,應該大部分都是通過他那幅著名的作品《吶喊》,這幅在知名度上不亞於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的作品,甚至比《蒙娜麗莎》出現在大眾眼前的頻次更多—那個在《吶喊》中的「幽靈」。當我第一次有機會在美術館看到蒙克的作品時,仿佛他的故事才剛剛向我一一展開。這一次由上海久事美術館帶來的愛德華·蒙克的《吶喊與迴響》中的作品是由挪威收藏家帕爾·岡德森先生提供的支持,整個展覽分為5個系列,「生命」、「愛」、「憂慮」、「吶喊」、「故鄉」,一共53件作品,分別是蒙克開始創作版畫初期和生涯晚期,跨度30年的創作提煉。
  • 蒙克,一直在吶喊
    孤獨的人從遠方走來,周圍的人事不關己……終於,一聲「吶喊」響徹天際——所有的實體都被摧毀,變成深淵的一部分。 這張畫是蒙克的爆發,也是蒙克的釋放。,並不被當時的人理解,特別是自己的父親,堅決反對如此「傷風敗俗」的作品。
  • 蒙克的《吶喊》到底在吶喊些什麼?
    《吶喊》前身之《日落下的黯然:絕望》,1892年但這種屬於蒙克自己的陰暗風格,並不被當時的人理解,特別是自己的父親,堅決反對如此「傷風敗俗」的作品。吶喊終於爆發。蒙克的吶喊成為一種共通的表達,哪裡有壓抑,哪裡就爆發吶喊。1961 年 3 月 31 日,《吶喊》登上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那一期雜誌的主題是,犯罪感和焦慮。20 世紀 50 年代的美國,正處於經濟發展的「黃金期」,同時也拉開了與蘇聯冷戰的序幕。迅速而緊張的氛圍下,美國人的神經變得脆弱。
  • 來自蒙克的吶喊
    蒙克的繪畫作品總是有股力量,能強烈地讓人感到人心中蘊含著些什麼。那麼,人心中究竟蘊含了些什麼?愛德華·蒙克油畫作品《吶喊》  說不清楚。就像人之所以是人,就在於人具有思想。但思想是什麼,又很難獲得一個確切的定義。
  • 蒙克油畫《吶喊》賞析
    <吶喊>《吶喊》(挪威語skrik,也譯作《尖叫》,作於1893年),是蒙克的代表作,表現人類苦悶的偶像級作品像蒙克的許多其它作品一樣,他一共畫了四個不同版本的《吶喊》。 令人震顫的、色彩混淆的天與河、漫延到天際的無止境的道路,一個骷髏一般的人,雙手放在耳朵上,聲嘶力竭地大聲尖叫,好像一個人的夢魘。1893年創作的《吶喊》通常被認為是第一幅表現主義畫作,也是蒙克「靈魂作畫」這一概念最極端的體現。表現情緒的途徑更多依賴了繪畫時的力度,顏色與線條大膽的運用令人震撼。
  • 「靈魂畫家」蒙克的瘋狂吶喊
    「一天傍晚主人公沿著小路漫步,路的一邊是城市,另一邊是峽灣,他正停步朝峽灣那一邊眺望欣賞落日餘暉的時候,突然感到一聲刺耳的尖叫穿過天地間。主人公仿佛可以聽到這一尖叫的聲音。於是便畫下了這幅畫,便有了那些象血色一樣的雲。」這就是我們的主人公愛德華·蒙克自己敘述畫的由來。
  • 拍出1.2億美元的世界名畫《吶喊》,就這麼被Figma惡搞了...
    ^^^戳上方藍字「就是玩具」,關注最有範兒的玩具號^^^現代藝術作品中,有很多大眾眼中看起來奇葩甚至不可理喻
  • 愛德華·蒙克的「吶喊與迴響」
    蒙克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他的經典之作《吶喊》。    幾乎所有的藝術史著作都會在表現主義或象徵主義的板塊以《吶喊》作為代表性作品呈現。而畫面中那個驚悚的形象甚至已超越藝術史的範疇成為一個跨越時間與空間,貫穿不同文化領域的全球視覺符號。BBC 曾把《吶喊》稱作繼李奧納多·達·文西的曠世之作《蒙娜麗莎》之後的世界第二名畫。可見其在文化視覺領域的廣泛影響力和地位。
  • 吶喊! 愛德華·蒙克
    畢卡索、馬蒂斯曾吸收他的藝術養料,德國和法國的一些藝術家也從他的作品中得到啟發。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蒙克的藝術作品,給我們感受最強烈的是他透過風景、肖像和自畫像,深刻地表現了從生的不安到愛的焦慮,以及死的恐懼到生的受容。繪畫具有劇作家易卜生的冷峻和透入人心的影響力;而他執意刻畫生命的愛欲痛苦與死亡恐懼,反映北歐人對生命的焦慮感。
  • 蒙克《吶喊》「尖叫」蘇富比
    蒙克(Edvard Munch)的代表作《吶喊》,出現在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的專場上。這件備受全球矚目的曠世經典之作作為第20件拍品舉槌,起拍價為4000萬美元,最終以1.07億美元落槌,被一位電話買家收入囊中,加上佣金總成交額達1.199億美元。這一被業界視為「2012年最重要的拍賣大事記之一」的作品,最終眾望所歸的刷新了兩年前畢卡索《裸體,綠葉和半身像》1.065億美元的成交紀錄。
  • 「大師作品」蒙克繪畫世界裡的吶喊
    他對心理苦悶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其主要作品有《吶喊》,《生命之舞》,《卡爾約翰街的夜晚》。愛德華·蒙克母親蘿拉在1868年死於肺結核,母親死後小愛德華·蒙克由父親克裡斯蒂安·愛德華·蒙克單獨撫養。父親是位醫生,篤信基督教。幼年喪母,姐姐被肺病奪去生命,妹妹患精神病,童年時代的不幸對其一生的創作有深刻的影響。
  • 蒙克=吶喊emoji?
    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在哥本哈根經過幾個月的精神治療後,蒙克開始關注一些相對平和的主題,作品顏色也明亮了不少。不過對普通觀眾而言,記住《吶喊》這幅膾炙人口的作品已經足夠,藝術家的生涯就交給專家們去研究吧。夕照下的奧斯陸峽灣是負面情緒的催化劑。蒙克和友人曾經行走在可以俯瞰峽灣的山間道路上,突然天空變成了血紅色,友人繼續前行,剩下藝術家獨自憑欄。
  • 吶喊 蒙克
    The Kiss, 1897「我和兩位朋友這在人行道上散步,我當時異常的疲憊。次年,蒙克回到挪威,更多地表現出對大自然的興趣,他的作品變得更富於色彩,減少了悲觀的成分。在納粹統治期間,蒙克的作品被貼上了「頹廢藝術」的標籤,從德國的各個美術館撤了下來。
  • 蒙克作品今秋將來滬,包括油畫與《吶喊》石版畫等
    」澎湃新聞今天獲悉,上海久事美術館將於今年秋季舉辦蒙克展——「吶喊與迴響——2020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大展 」,展出蒙克的6件橫跨30年不同階段的油畫及47件版畫作品。其中,包括一幅《吶喊》石版畫。
  • 蒙克《吶喊》背後的含義
    這就是出自挪威藝術家愛德華•蒙克之手的名畫《吶喊》(The Scream),美術史上的第二名作——僅次於達•芬奇(Leonardo Di Serpiero Da Vinci)的《蒙娜麗莎的微笑》(Mona Lisa)。準確來說,這只是蒙克在其一生所創作的四個版本的《吶喊》中的其中一個版本。
  • 蒙克作品今秋將來滬,包括油畫與《吶喊》石版畫等
    」澎湃新聞今天獲悉,上海久事美術館將於今年秋季舉辦蒙克展——「吶喊與迴響——2020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大展 」,計劃展出蒙克的6件橫跨30年不同階段的油畫及47件版畫作品。其中,包括計劃展出一幅《吶喊》石版畫。
  • 蒙克 《吶喊》高清欣賞
    蒙克用一種聲嘶力竭的姿勢,描繪躁動,扭曲,癲狂,憤懣哀慟之音不絕如縷的尖叫。
  • 蒙克的「吶喊與迴響」
    久事美術館最近展出了蒙克的53副作品,其中包含最著名的《吶喊》,號稱橫跨表現主義大師30年的創作生涯,正好最近在讀藝術理論,線下教學一般去朝聖了一番。因此,他的繪畫也集中在負面情緒的表達,即便生命、愛情、親情等題材中,也透露著神秘和死亡的氣息,代表作的《吶喊》,更是以驚恐和絕望著稱。蒙克曾經寫道:「我們將不再畫那些在室內讀報的男人和織毛線的女人,我們應該畫那些活著的人。他們呼吸、有感覺、遭受痛苦並且相愛。」看起來,蒙克似乎想開拓畫家的視野,去關注整個人類的情感。
  • 蒙克的《吶喊》想表達的是什麼?
    《吶喊》(又名為《尖叫》)愛德華·蒙克(挪威)(Edvard Munch 1863-1944)創作於1893年90.8cm*73.7cm現收藏於挪威奧斯陸國家美術館《吶喊》是挪威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蒙克1893年創作的繪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