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丁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
應中山市金融界的邀請,前往中山做了一場題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機遇、動向及中山金融業的跨越式發展之路》的演講。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原本擔心的虎門大橋的堵車問題竟然遠沒有想像的那麼厲害,因為自前一段時間南沙大橋(虎門二橋)通車後,大量車流轉道那邊,使得虎門大橋的車流量「瘦身」了。這讓我對正在施工的深中通道充滿期待,待2023年通車後,可以想見,珠江入海口東西兩岸的交通會更加流暢便捷,一個空間大融通的大灣區時代真的開始了!
然而,中山這座為中國近現代史培育出了國父孫中山的光榮城市,似乎並沒有因為深中通道的重大利好而為其帶來應該看到的氣氛和景象。在大灣區環繞珠江出海口的七個城市中,中山竟然成為最弱的一個,港、澳、廣、深四大中心城市自不必說,佛山GDP接近1萬億,比中山高出接近兩倍,是廣東製造業的龍頭之一,美的、海天、碧桂園、佛山照明、格蘭仕、箭牌衛浴、萬和電器等等一大批著名企業皆出自佛山;對岸的東莞北依廣州,南聯深圳,一直就是廣東製造業的明星城市,說起「世界工廠」,東莞的貢獻不言自明;珠海儘管人口只是中山的一半,GDP也僅有2966億,比中山的3632.7億還低,但增速是8%,比中山的5.9%高得多,尤其是,珠海由於毗鄰澳門,被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列入「澳珠極點」,其地位遠高於中山。
中山看起來很尷尬,北靠不上廣州,南靠不上澳門,東更靠不上深圳、香港,有點孤獨,有點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感覺。沒有特別的名企,沒有在廣東特別拔尖出色的產業,甚至沒有一張穩定的發展藍圖,因為9年來更換了6任市長,地球人都知道,在中國,這種領導人頻繁更換對一個城市發展是多麼的不利。多年來,由於中山產業發育不足,導致城市生長不良,至今中山的城市缺乏一個像樣的中央商務區,缺乏一個過得去的城市中心(這一點和對岸的東莞有點類似,東莞同樣各鎮是產業中心,而城市中心很弱)。而城市中心的強大輻射力和影響力在於其金融商務產業、科技創新研發產業、經貿商業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的高效集散,這些領域,中山都比較薄弱。可以說,在產城一體化方面,在產融結合方面,中山都做得不太到位。
但是,我仍然看好中山。為什麼?用得上魯迅先生的一句詩吧:於無聲處聽驚雷。中山的未來,一定會有一次可觀的爆發,是和目前的相對沉靜和邊緣化局面完全相反的、令人刮目相看的爆發。我做出這個判斷是有我的依據的,聽我細細道來:
其一,中山的區位非常獨特。我們知道,在大灣區有三大極點:港深、廣佛、澳珠,這無疑是大灣區發展的核心片區。但是我們發現,中山就位於三大極點的地理中心位置,分別與三大極點片區在空間上接駁。未來三年中山將投入1400億元打造珠江西岸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半小時可達廣深中心城區、1小時可達大灣區所有城市,這將有效助推大灣區人口、資金、物資、產業、信息的互聯互通,也為中山城市向中心化方向發展的地位和價值創造了優越的條件。可以想見,未來中山有充分的機會增強與三大極點的六座城市在經貿金融等領域的互動合作,這個區位的優勢在大灣區內是獨一無二的。
其二,深中通道是中山未來崛起的最大機遇。大灣區的一個巨大變化就是跨江跨海幾大通道的建設。這可以說是從根本上改變珠三角經濟地理格局和城市空間格局的超級舉措,歷史上東西兩岸的阻隔狀態將一去不復返。我認為其中深中通道的意義是最大的,價值是最高的,為什麼?因為與北面的虎門大橋、南沙大橋和南面的港珠澳大橋以及未來的深珠通道相比,深中通道居於中部,顯然是整個大灣區的中樞通道,是大灣區東西岸通行最具經濟價值和效益潛力的通道。未來的車流量一定很大,但由於多橋分流,也不會很堵。同時,它毗鄰深圳寶安國際機場以及多條高速、高鐵、福永海港碼頭,使得其交通樞紐功能愈加顯現。而如此重要的跨江跨海的重要通道就落腳在中山,可以說,中山的邊緣化格局從此將結束了,中山將迎來西岸的城市中心化時代,因為通道對岸就是目前大灣區經濟最活躍、最強大的深圳,後面還有國際都市香港,前面又有工業明星東莞,在深中通道通車後,這些強大的城市必然會以各種方式把經濟的觸角延伸到西岸去,首當其衝的地方就是中山。想想看,中山會丟掉這些重大的機遇嗎?
其三,中山承接東岸經濟輻射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多年來,中山的產業發展儘管沒有鄰近的佛山那麼耀眼,但是基礎還是紮實的。比如,中山實體經濟發達、民營經濟活躍,擁有38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形成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白色家電在內的3個超千億元產業集群,有5個超500億元的大型產業集群。在科技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方面具有相當潛力,在創新成果轉化方面,中山也有獨特的產業配套優勢。這些優勢為未來東岸的跨江跨海投資奠定了良好的對接基礎。
其四,春江水暖鴨先知,其實市場已經聞風而動了。前兩年,當深中通道已經獲批、即將啟動開發的消息一傳出,房地產市場聞風而動,一些深圳人立馬跑到中山買房,當年每平米幾千元的均價,目前已經升到一萬多甚至兩萬了。當然,這是有風險的,如果中山的經濟和城市沒有抓住機會得到快速發展,這些房產投資就面臨風險。
在大灣區強力啟動的背景下,在這些優勢條件下,中山能否真正崛起,最後還是要看中山的行動了。我和中山金融界的朋友們說,深中通道的西岸接駁點在中山,這個事中山必須充分認識到其超級意義,因為東西兩岸的經濟發展差距很大,一旦通車,東岸相當部分的經濟動能必然選擇跨江跨海而來,中山的責任就是設置「經濟大壩」,實施高效「截流」,力爭把東岸的大量投資更多地截流到中山,特別是深中通道落腳地翠亨新區。我提出了一條建議,中山應主動與對岸的深圳積極互動,特別是與深中通道東岸落地點的深圳寶安區的互動,因為光寶安一個區就有高新技術企業3000多家,假定這些企業中有十分之一願意過中山區落地投資,那中山的產業前景就大不一樣了。基於這一點,中山可以考慮在翠亨新區劃出一塊地,姑且就叫「深中特別合作區」,主要吸引深圳的高科技企業、網際網路企業、金融企業、商貿企業前來投資發展。這個合作區不一定完全照搬深汕特別合作區的模式,但要讓駐區深企擁有足夠的自主權,中山市、區兩級政府不能實施任何不合理的行政幹預。要給足優惠,其優惠程度一定要超過莞惠,這樣深圳的企業才願意跨江跨海過來。一旦這個合作區啟動成功,不僅將成為中山可觀的經濟增長點,更會給中山帶去深圳的市場經濟發展經驗,進而對中山全市的產業和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我再強調一遍:中山,請務必在深刻思考深中通道巨大價值的基礎上,扎紮實實行動起來,不能坐等機遇之花從天而落,而是要搶抓機遇。當東岸深圳乃至香港的強大經濟動能和投資跨江跨海過來之前,中山需要做的就是:「築壩」、「截流」,以紮實的基礎和強有力的承接能力引導東岸投資落地中山,這是中山難得的歷史機遇,而且我的基本判斷,就是五年的核心機遇期,因為一旦未來的深珠通道通車,大量的投資可能奔珠海而去,那時候中山才覺悟就晚了。
如果中山的產業能夠藉助深中通道的重大機遇和位於三大極點中心位置的特別優勢,真正形成一個跨越式的發展,必然帶動金融業、商貿業、物流業的大發展,而這些高端服務業的發展必然帶動中山城市中央商務產業鏈的發展,產融結合、產城一體化的良好局面就會在中山出現。
這就是我對中山的信心來源。中山,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