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看似荒誕的故事帶來的深刻反思

2020-12-19 High電影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於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麥~

今年的五一檔相比於4月份的清明檔來說在競爭方面並沒有那麼激烈,因為五一檔的影片單從質量上來看參差不齊,反差巨大,最明顯的莫過於上映一周如今依然火爆的《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累計票房已經位列世界影史第6名。而由鄭凱郭採潔主演的《下一任:前任》,上映兩天時間豆瓣評分低至2.6分,一星差評佔比80.6%

那麼今天小麥要向大家推薦的,也是一部五一檔上映、豆瓣評分卻高達8.9分的佳作,那就是《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海報

《何以為家》最開始的譯名叫《迦百農》,它曾與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第71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失之交臂,但整部作品的製作時間卻長達五年之久,光是實際調查就用了整整三年時間,更啟用了真實生活在影片背景當中的人擔任演員,真實還原了黎巴嫩底層社會的現狀。

正因如此,眾多看完這部作品的小夥伴都表示,即便影片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即便它所講述的故事看似荒誕,可真心讓觀眾看到了誠意,也為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反思。

《何以為家》劇照

對於影片的故事情節,小麥就不在此過多劇透了,因為它絕對值得我們走進影院去親身體會,它所帶給我們的不是好萊塢大片那樣視覺上的亮眼和神乎其技的特效,也不是勵志電影那樣單純對於夢想的執著和對於命運的抗爭,而是真正能夠讓你感觸頗多、如鯁在喉的複雜情感,身處浮華、煩躁的社會裡,每個人都需要有這樣一部作品來刺激我們的內心。

那麼接下來小麥就帶大家一起去看看這部電影為我們留下的深思吧。

《何以為家》劇照

首先是看完這部電影我們應該如何去對待那些身處社會底層的人們,此前我們先來看看主角贊恩一路走來的辛酸歷程。

年僅12歲的贊恩始終擁有其他同齡人相差甚遠的成熟與擔當,影片開頭我們看到他四處工作、處理家事、照顧家裡年齡小的兄弟姊妹,甚至幫助妹妹處理突如其來的生理期。他從小就沒有享受過作為一個孩子來說應有的寵愛和無憂無慮,因為壓在他身上的責任太過沉重,而這些責任本就不該由他承擔。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一點沒錯。

《何以為家》劇照

在我看來贊恩的命運比起其他同類型作品裡的孩子來說還要坎坷,因為其他同類型電影慣用的手段是讓這些孩子從幼稚到成熟,逐漸明白這個世界的差異與殘忍,而贊恩從一開始就已經承受自身不能承受之重,已經是一個面對命運傷痕累累的抗爭者了。

難道贊恩就沒有作為孩童那樣天真、幼稚的一面嗎?當然有,這也是小麥覺得這部作品處理最穩妥的一點,製作團隊並沒有把贊恩完全塑造成一個「大人」的形象,即便從小背負著偌大的壓力,但也有像其他同齡孩子那樣童真的一面,就像他出走之後會被扮演蜘蛛俠的老人所吸引,在遊樂園脫去了設施中女性模特的外衣,這並不是他的惡作劇,而是因為他從未被母親真正疼愛過,他的內心始終在茫茫世界裡尋找自己「真正的母親」。

《何以為家》劇照

也正是因為這一幕,他被拉希爾帶回了家,這是贊恩生命裡首次得到庇護,然而這樣的庇護也只是暫時的,拉希爾被捕後,他再一次帶著她的孩子約納斯開始了流浪,同時也發現面對社會自己是那樣無能為力,被迫將約納斯交給了其他人,就像當初親生父母將妹妹送走那樣,到頭來他還是誰也保護不了。

最終發現自己被家庭拋棄、被父母拋棄,甚至被社會拋棄的贊恩將親生父母告上了法庭,而控訴理由看似荒誕實則引人深思,那就是:「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何以為家》海報

說完了主角贊恩的經歷我們再回頭看看上面提及的那個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去對待那些身處社會底層的人們?我想對於這個問題,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儘可能幫助他們」吧。

沒錯,近些年那些處於偏遠山區、上不起學的孩子備受關注,很多社會人士紛紛奉上自己的愛心,很多普通人也獻上了一點自己的綿薄之力。然而,這其中也不乏一些「有心人」借著獻愛心的名義將他們變成了賺取流量的工具,就像前段時間火熱的「小馬雲」一樣,他本應是農村裡一個正常長大的普通孩子,就因為形似馬雲改變了他的命運,然而當他的價值被攫取殆盡之後,原本受盡寵愛的他又回歸了以前的生活。這對於「小馬雲」的人生影響不可小覷,哪怕是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嘗試過上層社會的紙醉金迷再讓你一朝回到解放前都難以接受,更何況是一個涉世未深的孩子了。

《何以為家》劇照

既然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此前一檔看似熱心卻心機十足的節目《變形計》了,諸多觀眾對其評價為「撒旦路過地球的產物」,對於那些城市裡的孩子來說,他們到底變沒變好我們不得而知,但對於那些農村孩子來說,嘗試過城市的生活他們很難再矯正自己的心態歸於平靜了。

所以,對於身處社會底層的人們,我們雖然要獻愛心,但不能為了自身從中攫取流量和利益,過度曝光給他們帶來的影響往往適得其反,甚至還有驚慌與錯愕。

《何以為家》劇照

其次,片中所謂身不由己從而賣掉女兒的父母應該受到懲罰嗎?答案是應該,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懲罰的同時我們也要仔細想一想,怎樣的懲罰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樣的問題、杜絕這樣的現象,如果一味遵循著「犯錯就要受懲罰」的簡單邏輯來對待問題,很多事情永遠無法避免。

對於這些違背道德和法律的犯罪事件,我們不僅應該關注受害人,還應該關注犯罪者,因為犯罪者的動機很有可能暴露出來另外的社會問題,只關注受害一方的無辜和可憐,很有可能顧此失彼,讓其他社會問題更難暴露在大眾面前,也更難加以監管。

《何以為家》劇照

最後,小麥再次強烈推薦大家走進影院去親身體會這部作品的精髓,一定會帶給你碰撞心靈的體驗。

(本文由小麥撩電影原創,如需借鑑,請務必標識!)

相關焦點

  • 《何以為家》:荒誕至極!贊恩的父母真有罪?父母亦無家才是真因
    導讀:電影用倒敘的方式讓觀眾帶著懸疑去思考,思考在片頭看到的這個荒誕現象:一個十二歲的小男孩在服刑期間,還要狀告父母,究竟是為了什麼?贊恩因父母生了自己而起訴他們《何以為家》是2019年電影市場的一匹黑馬,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外語片獎、第71屆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基督教評審團獎等。
  • 《何以為家》!沒有國,何來家?
    在剛過去的5.1電影檔,《復仇者聯盟4》毫無懸念的成為了票房冠軍,不過有一部我覺得是除了《復聯4》之外更值得一看的電影,這就是近日來充滿了討論話題的《何以為家》!記得上個月跟著同事去北京電影節蹭熱度,恰逢遇到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在搞展映,看過之後只覺整部片子話題過於沉重,整體節奏稍顯緩慢,不過好在導演娜丁·拉巴基的拍攝手法很純粹,很乾淨,讓整個觀影體驗很舒服。
  • 2019年年度絕佳好片《何以為家》,主演贊恩或成為坎城最年輕影帝
    而2019年的最佳影片,我們也可以很輕易地斷定,絕對是屬於來自黎巴嫩的《何以為家》,這部影片上映之後即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一部按照真實故事改編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引起許多人的共鳴,不成功便成仁。《何以為家》這部片原名叫《迦百農》,後來可能由於片名不夠吸引人改名為《何以為家》。
  • 《何以為家》很壓抑也很深刻,贊恩讓人心疼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公平愛綜合,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說一說《何以為家》很壓抑也很深刻,贊恩讓人心疼的事情,有興趣的同學就跟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哦「今天去看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真的很壓抑也很深刻,我看到最深的體會就是贊恩這麼小確承受著不應該屬於他的無奈
  • 《何以為家》,何處是家?
    在看《何以為家》電影之前,我並沒有看電影簡介或者任何花絮,一開始以為是印度電影,後來片尾導演交代了演員的身份故事,我才知道這是個黎巴嫩導演拍的劇情片。其實這個電影我都看完好幾天了,但腦海裡一直都揮散不去影片裡小男主角贊恩的模樣,同樣讓我深思的還有影片的故事背景。
  • 《人間失格》與電影《何以為家》
    深刻的東西不一定美,美的東西不一定崇高,但崇高的東西一定深刻,既然這樣,我們來談談深刻的東西。什麼叫深刻?一件事情能讓你產生強烈的情緒波動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你的思考方式,其大多數情況下來自不那麼開心的經歷,但其所帶來的價值遠比開心來得更「深刻」。今天來談談最近接觸到的「深刻」,《人間失格》和新上映的電影《何以為家》。
  • 選角成功、「拳拳到肉」,《何以為家》為內地影市帶來哪些思考?
    筆者認為,啟用非專業演員本色出演是《何以為家》的最大亮點,從影片最終呈現的質感不難看出,「原型人物本色出演」成為了比「據真實事件改編」更高效、更具說服力的內容標籤。原型人物本色出演,「真實感」造就《何以為家》《何以為家》堪稱從《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碾壓性優勢下突圍的一匹黑馬,據貓眼數據,上映9天的《何以為家》累計票房已達1.95億,同時,《何以為家》也是五一檔的口碑贏家,截至目前,其豆瓣評分8.9、貓眼評分9.4、淘票票評分9.1,如果不是影片最後20分鐘有情緒「渲染」痕跡,或者說在
  • 《何以為家》成「眼淚收割機」,竟然是因為他?
    贊恩和他的弟弟妹妹們這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的故事,也大多是贊恩的扮演者贊恩·阿爾·拉菲亞自己的經歷。2016年,《何以為家》的選角導演看到小贊恩時,他正穿梭於貝魯特(黎巴嫩首都)貧民區的街道送貨。娜丁·拉巴基在《何以為家》拍攝現場指導贊恩正是這份與角色的契合,毫無表演經驗的贊恩·阿爾·拉菲亞在《何以為家》貢獻了感人至深的表演。觀眾可以在贊恩這個角色中看到生活所迫的早熟與孩子特有的天真,感受到那種毫無出路的絕望。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何以為家》——被上帝遺棄的人
    電影《何以為家》的原名為《迦百農》(英文名為Capernaum),這是聖經新約裡的地名,也是耶穌傳道的地方。在這裡,人們不相信耶穌並把他趕走,這座沒有信仰的城市也最終變成了廢墟。因而它也叫作「被上帝遺棄的城市」,曾經被神眷顧的地方變成了一堆無用的瓦礫殘渣。
  • 《何以為家》多為非專業演員,小贊恩感動觀眾
    19日下午,電影《何以為家》在重慶舉行了提前看片會,上遊新聞記者在英皇影城重慶新光天地店觀看了該片,贊恩艱難坎坷的成長曆程讓不少觀眾掉下了眼淚。   《何以為家》由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電影講述了12歲男孩贊恩在黎巴嫩的艱難成長曆程,他起訴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地撫養他的故事。
  • 靈魂棲處是吾鄉——讀散文集《何以為家》
    這是作家航月在她新出版的散文集《何以為家》扉頁上寫下的一句話。18歲的時候一直在從鄉村到城市的路上攀爬;48歲以後的人生是從城市往鄉村回歸。30年的時間,從鄉村到城市,從城市到鄉村,這是還鄉的時間刻度,這個刻度飽滿了時間留下來的每一個切口。這詩意雋永的文字,同樣出現在《何以為家》一書中,是作者回眸三十年人生路的經典概括。
  • 在全球獲得極佳口碑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
    然而生活並沒有眷顧贊恩,重重磨難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驚的舉動…… 01 黎巴嫩導演拉巴基 《何以為家》是 2018 年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的作品,拉巴基以她獨特的視角和方式,呈現了這個發生在黎巴嫩貧民窟中的敘利亞難民的故事。
  • 《驢得水》,驢領工資的故事,荒誕與現實的撕裂折射出人性的思考
    影片內涵深刻,故事荒誕離奇,通過人物的性格衝突反映了人性的兩面性。下面本文從劇情發展、人物衝突、主題表達,這三個方面展開來講述影片,荒誕的情節設計,一個謊言把劇情推向更多謊言的雪球,是悲劇的開始;在強權和利益面前人物的性格衝突,從抗爭性到妥協性,揭露了人性醜陋的一面;同時也通過影片的背後表達了對主題的感悟和人性的思考。
  • 《何以為家》:贊恩的「吶喊」
    《何以為家》又名《伽百農》伽百農是《聖經》裡的一個地名,耶穌曾經在這個地方難以生存過,把它作為電影名字就是想要直接告訴我們,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底層人民生活的難堪、愚昧和痛苦。這也由我聯想到在封建時期的女孩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境遇,童養媳是多麼荒誕而又特殊的存在。當家裡的女孩子到了十一、二歲便可以聯姻,賣給地主或富商做小妾、丫鬟,並像薩哈的父母一般,替她想著她嫁過去了可以有飯吃,有衣服穿,有大的床可以睡。
  • 《何以為家》真實故事改編,大部分都是小男孩親身經歷
    昨天看了《何以為家》,電影一開始搖搖晃晃的鏡頭,以及嘈雜的聲音,慢慢揭開贊恩生活的環境,讓人極度壓抑,長達兩小時的影片中,贊恩艱難坎坷的成長經歷,以及在那個大環境下,人們的生活及精神狀態,很多被迫無奈的事情,贊恩懂事得讓人難過,片尾介紹影中情節大部分是小男孩的親身經歷,導演是在敘利亞戰亂後偶然遇到了小男孩
  • 大部分演員非科班出身演繹《何以為家》,長沙試片讓觀眾淚奔
    大部分演員非科班出身演繹《何以為家》,長沙試片讓觀眾淚奔   反映黎巴嫩底層人民的生存現狀電影《何以為家
  • 《何以為家》中的家庭教育,心盈事務所(HAPPYLISM)解讀何以為「家」
    其中,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莫過於這部讓人哭得稀裡譁啦的—— 《何以為家》 Capharnaüm 一個多月的時間過去,《何以為家》的豆瓣評分穩固在9.0分,名列豆瓣電影Top250第131位,片中給我們呈現的故事與話題,沉重而又發人深省——
  • 從《何以為家》發問,我該如何存在?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何以為家》海報該片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贊恩悲慘的生活經歷,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
  • 《何以為家》引發討論
    手繪版海報1905電影網訊 近日,定檔4月29日的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佳作《何以為家》參展第九屆北影節,並陸續在11個城市展開超前點映。男孩贊恩《何以為家》將視角對準生活在顛沛流離當中的黎巴嫩兒童,導演娜丁·拉巴基前後共歷時5年進行創作,光前期的實際調查就進行了三年時間,更啟用真實生活在影片背景中的人擔任演員,可以說真實還原了黎巴嫩底層社會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