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佛教盛行的國度,綿延至今甚至已經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雖然我國真正信仰佛家文化的虔誠信徒並不多,但是深受佛家文化影響的人也不少。每當身處寺廟,亦或是途徑某個佛像旁,都會不禁心生一種敬畏之情。從古至今,我國遺留下來的佛像眾多,姿態萬千,形態各異,它們有的隱匿於山林之間,有的坐落於高山峽谷之間,要說到這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一尊佛像,那麼樂山大佛也必定是其一,值得拿來說道說道。
樂山大佛
眾人皆知的樂山大佛,作為一尊石刻的彌勒坐像,靜靜的坐落在岷江邊上已經有長達1209年的時光。在唐朝開元年間被建成後,就一直被視作是蜀中一絕。但是樂山大佛至今都還能名氣不減,吸引著眾多絡繹不絕的遊客前去為它駐足觀看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其本身的巍峨雄偉之勢,更多的則是其背後的諸多故事和神秘傳說,讓原本冰冷的石像更加鮮活起來,因而總是激發人們想要去一睹尊容,一探究竟的欲望。
關於樂山大佛的神秘傳說,很多人應該都或多或少的有所耳聞,那就是這尊大佛在它的整個「佛生曾四次「閉上了眼睛」,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在老一輩人們的觀念裡,他們認為這是佛像顯靈了,大佛的閉眼流淚被視作是一種不祥的徵兆,在他們看來這尊佛像的每一次閉眼顯靈都伴隨著一些不幸的事件的發生。
比如,第一次閉眼,發生在1962年,那一年是因為自然災害和饑荒,餓死的難民屍體漂流在岷江之上,大佛不忍見這人間悲劇,因此悲傷流淚。第二次閉眼發生的時間和第一次很近,是在1963年,這一年的饑荒問題依然沒有得到緩解,因而大佛再次閉眼,悔恨自己沒能以一己之力拯救蒼生。
第三次閉眼則是在1976年,與前兩次相隔的時間較長,但也恰逢是這一年發生了唐山大地震,我國人民再次陷入不幸,很多同胞在地震中不幸喪生,舉國被悲傷的陰霾所籠罩,於是大佛再次閉上了雙目。而第四次閉眼則是在2000年,這一年我國發生的大於5級的地震前前後後加起來多達五十餘次,且還伴隨著全國大規模旱災的發生。
大佛「閉眼」
乍一聽,似乎有那麼些邪乎。但是大佛的閉眼真的是在為芸芸眾生的不幸而感到悲嘆嗎?自然不是。後來經過相關專家的調查發現,大佛的閉眼甚至流淚並非是所謂的大佛顯靈,而是因為遭到酸雨的腐蝕所導致的後果,其本質上就是一種酸性沉降的物理現象。酸雨作為一種PH低於5.6的酸性雨水,其帶來的危害值得引起重視,也是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以來,所引發的又一環境問題。酸雨往往能導致土壤發生酸化,也能讓諸如混凝土,砂漿,建築物等非金屬物質的表面發生硬化反應。
而樂山大佛的主要建造材質是由砂巖和部分的泥巖所組成的,於是久而久之,大佛在酸雨的影響下,其臉部和眼部就開始發黑,嚴重一點的地方甚至會脫落,一些被腐蝕脫落的泥沙再進入到大佛的眼睛部分,泥沙堆積多了遠遠望去也就像是將大佛的眼珠給蒙住了,因而才有了大佛閉眼這一現象的出現,一傳十,十傳百,起初人們也不清楚具體的原因,因而也就將大佛閉眼這一現象給神化了。
當然,隨著如今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對於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我們的防腐蝕技術和清理技術也越發先進和成熟,更加有利於人們對於大佛的定期清理,修繕和維護工作。因此在2000年以後,一直到如今,整整20年的時光,大佛也都沒有再發生過閉眼的事件,其閉眼流淚的顯靈傳說其實也就不攻自破了。
樂山大佛
親,如果覺得文章不錯,辛苦幫忙點個關注,感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