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書、畫作為我國傳統的四大藝術,在五千年的文化沉澱中湧現出一批批名家大師,就拿書法來說,有隸草楷行兼眾家之長的王獻之,也有如字裡金生,行間潤玉的唐人褚遂良,亦或有宋朝八大名家之稱的蘇軾、黃庭堅。到了清末民初的時代,有這樣一位書法大師誕生了,他就是康生。
康生的一生飽受爭議,無論是他的選擇還是他的理念,人品也被後人所詬病,但有一樣東西是世人所公認的,那就是他「翩若驚鴻,婉若遊龍」的書法。
康生,原叫張宗可,1898生於山東諸城,從小目睹山河破碎的康生樹立了報效國家,鞠躬盡瘁的青雲壯志。但他深知,此時的清政府昏聵無能,強弩之末,已經不日將流星遠去,中華民族的復興需要新鮮的血液,需要新的旗幟,為此康生在苦苦尋求著救國存亡的道路。
1917年,十月革命的勝利徹底喚醒了廣大蟄伏於中國大陸上熱血青年的心,他們在就像是抓住了最後一絲希望,找到了黑暗中的光明,康生便是其中一員。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康生便積極宣傳相關理論,組織工人和知識分子運動,並於1925年正式加入我黨。
在此後的數十年間,康生跟隨黨的領導,組織黨的活動,並前往蘇聯同國際共產主義代表交流意見,也曾潛入黑暗,組織和領導我們的秘密戰線工作,為民族復興和新中國的成立貢獻出了他全部力量。
建國後,康生憑藉自己顯赫功績位居高位,但康生終是受禍於他狂傲自負的性格,康生自恃才高,往往看不起他人,在功成名就後,康生更是狂傲不可一世,阻礙了新中國剛剛起步的旅程。
最終,康生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活,老年孑然一身,也身負罪名,最終鬱郁而死,去世後,康生的骨灰也沒有資格留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被遷出到外地。
康生的人生飽受爭議,他在功成名就後做出的錯誤的選擇,也令世人感到悲憤的同時也有一絲可惜。但康生也有他造詣極高的領域。
古人云:「字如其人,字中見人品」,古人評論書法的高低,往往是以紙面上字的形態、結構、筆鋒相考慮,再輔以作者的人品事跡來評判。簡單而言,就是書品即人品,書法是一個人性格和品行的表現,而人品是書法的靈魂,沒有好的品格,書法也就失去了靈魂。
縱觀千年歷史,書法史上常常出現人不如字的例子,陰險狡詐的李斯有一手「小篆入神,大篆入妙」的篆書,明朝奸臣嚴嵩有一手骨格清高、君子之形的楷書,而康生恰恰也是其中一員。
康生的書法講究間隔均勻,順滑流暢,他擅長草、篆、真、隸四種書法,雖然流傳至今的書法作品不多,但僅僅幾篇,便有了大師名家之韻。
曾有人評論說康生的書法:「不入俗眼,高書之勢」,康生的書法就是「高書」,他吸前人之精髓,舍他人之拘束,矯若驚龍,飄若遊龍,往若輕雲,回若流雲,自成一體,後人也以「康體」來讚譽康生的書法。
也有人認為,康生的書法勝在筆力,可藝術作品更講究神形具備,如果書法家本身不具備這樣的品行情操,寫出的書法作品也不能稱的上體,康體之稱略顯高估。不論如何,康生的字體在我國書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堪稱一時之選。
康生的作品流傳下來的不多,現如今大多是在拍賣會上可以得見康生真跡,或是在康生為朋友們題字的書籍中也可以見到。
如才子田家英的《小莽蒼蒼齋》中就有康生小楷書寫的補頁證明,亦或是上世紀《寶晉齋法帖》中康生五字狂草,也有《曹娥碑墨跡》上康生獨有的康體隸書,筆鋒沉穩,潑墨奇遽。
此外,康生也在1961年為《人民日報》書寫報頭,當時與康生齊名的書法大師郭沫若也請康生為自己的故居題字,兩人也相互欣賞,堪稱一時瑜亮。
康生的書法傳奇不僅在於他的字形,更讓人驚嘆的是他的手法,康生可以雙手寫梅花小篆,左右開弓,一般無二。
傳言在延安治病期間,康生用蠅頭小楷抄完了整部西廂記,來集中自己的精神,寫出的字體工整規格,像一個模板裡刻出來似的,康生也曾送給友人一把摺扇,扇上也是用蠅頭小楷寫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一文,筆墨間見作者功力,行走間嘆書法之奇。
除去書法,康生也精通鑑賞、善於篆刻,並且在繪畫上也有一定造詣,常以「魯赤水「自稱來比肩齊白石,康生在詩詞歌賦、書畫金石、戲曲雕刻有有自己的想法,也多有報紙書籍請他題字,康體在一時間登頂中國書法史榜。
縱觀康生的一生,他出生自名家大族,自幼學習前人書法,又有前朝遺蹟可供模仿,造就了康生書法自成一體。
就書法而言,康生筆下走龍蛇,鋒間見日月,或壯麗如山河,或狂放如浪潮,不卑不亢,不俗不庸,登清雅高堂,成大家之作,是學習書法的一時之選。但學習書法並非只學其形而忘其意,我們不但要看其筋體,亦要領其精神。
作為當代青年,縱然識不得書法好壞優劣的評判,也會懂得文字間所映射出作者的心境,康生人品狂傲,目中無人,書法與他相向而行,我們應當吸取康生的教訓,修德立人,提升自己品行的同時可以借鑑康體文字,只有書人同一,才是真正的書法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