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無名書店有個怪老闆,沉默寡言只悶頭看書,有一肚子淘書故事

2020-12-19 北晚新視覺網

2002年的時候,我在六鋪炕一個大院裡做設計工作。那時候,剛剛讀過姜德明的《書衣百影》,覺得裡面收錄的民國書,裝幀設計異彩紛呈,和市面上見到的新書形成鮮明對比。職業的關係,就開始對舊書產生了一點興趣,對身邊的書店更加留心了,進了書店總要探頭探腦東張西望,希望能在哪個架子上發現稍微有點年代的書。

資料圖,胡鐵湘 攝

這家無名書店在大院南門往東五十米,書店沒掛牌子,有二三十平米的樣子。沒有顧客,光線不好,兩面牆立著一人高的書架,屋子中央的長桌上整整齊齊放著幾大紙盒子VCD。我一眼就發現書架上居然有姜德明的另一本舊版書,書名是《書坊歸來》。那時候,還沒有舊書網站,幾本八九十年代的書就能讓沒見過世面的我如獲至寶。我站在書架前,讀了半本,然後買了下來。這本書裡描繪的激動人心的淘書經歷,後來直接引導我走上了收藏的道路。

得意洋洋地從書店出來,心裡卻同時感覺有點怪怪的。為什麼怪?我想,是因為書店裡有個奇怪的老闆。這位掌柜從我進門,到出門,半個多小時的時間,除了結帳的時候,頭就沒抬過一下。他一直坐在那張小桌後面安靜地看書。即便是交錢的時候,也是惜字如金,一句多餘的話也沒有。後來我去過多次,每次去,還是這位老闆坐在昏暗的燈光裡,還是一樣的沉默寡言,只知道悶頭看書。書店有這樣的老闆,其命運可想而知。果然,沒過多久,停業轉租的牌子就掛在門上了。

書店關了門,吃完午飯少了一個可以去的地方,覺得有些悵然。

但兩年後,當我開始跟著朋友在潘家園東遊西蕩的時候,竟又看見了那位古怪的老闆。這次看清了,他個子很高,頭髮凌亂,眼睛有點腫,是一副沒睡好覺的樣子,背一個雙肩背大書包。他和一個頭髮花白,說話咋咋呼呼的中年男人走在一起。朋友是老江湖,他指著年齡稍長的人告訴我,那是謝其章。我問他:「旁邊那位呢?好像在哪兒見過。」「那是老柯,柯衛東,修洋裝書是一絕。」我說:「世界真小,淘書的圈子更是小到了極點。」

再後來,老柯出了本書,叫《舊書隨筆集》。我趕緊買來讀了。一本簡簡單單,乾乾淨淨的書。沒有請名家寫前言,只有自己很實在的一小段開場白。像是在書友聚會上初次碰面的朋友,隨便說上一點什麼,有一搭沒一搭的,不浮誇,也不算冷淡。說自己的見聞,並不想給你灌輸什麼大道理。見面相談甚歡,事後各自散去,不留一點牽掛。他在書裡說「我曾有那麼多幻想,在歲月的消磨中逐一破滅了,唯一未被奪去的,是對讀書的愛好」,「我想值得炫耀的不只是珍本書,還有藏書者對書籍的愛慕」。

書裡可以讀到他那些珍貴的收藏,不過很可惜,在這本書裡,他沒有講自己的那手絕活--修補洋裝書。這是讓我多少有點失望的。

在潘家園見過面之後,我曾在網上看到有人展示經柯先生修過的平裝書,那手藝確實是值得誇耀的。從友人口中也得知了他的一些事情。一位販書的朋友講起自己剛到北京的時候,在雙龍市場花八塊錢買了一本諸夏懷霜社的《海上述林》,藍色天鵝絨面的,可惜只有上冊。剛拿到手,後面一個陌生人趕上來拍他肩膀,問他賣多少錢,他壯著膽子喊了一口「五十!」。那人二話沒說掏錢就拿走了,這人就是柯衛東。更巧的是,當天下午,在潘家園,老柯又看到了一本下冊,標價一百元。居然一天之內,在兩個地方湊齊了一套珍本。不知道這裡有沒有演繹的成分,但我願意相信,上天喜歡犒勞那些熱愛書籍的人。

現在,我和老柯已經可以算熟人了,在一起吃過很多次飯。他是前輩,有一肚子的淘書故事。飯桌上聽他談起那些天寶遺事是難得的樂趣。但我一直沒有告訴他,我喜歡上收藏民國書,緣起是在他那家短命的小書店裡站著讀到了一本《書坊歸來》。我也沒有問過他,那家書店到底有沒有名字?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陳曉維(北京)

流程編輯:TF015

相關焦點

  • 《遇見一家書店》:記錄88個與書店共舞的美好故事
    在近日出版的《遇見一家書店》序言中,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野霏這樣寫道。本書緣於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北京廣播電視臺承辦的「遇見一家書店」系列故事徵集活動,邀請各界讀者講述與書店有關的往事。最終從徵集到的500多篇文章中,甄選了88個真實而富有情感張力的故事結集成冊,王野霏擔任主編。
  • 歲月流轉 書店難忘
    這種服務只對機關,不接待個人。這種服務並不是看輕一般讀者,而是為了更有效地服務各大文化機關(大專院校、公共圖書館等文化部門)。有這種服務設置的書店有琉璃廠中國書店,燈市口中國書店,南新華街中國書店。琉璃廠的書店前邊的大空間是給廣大讀者的,個體購書者可以在此隨意選購;書店後半部分的兩間房則接待機關讀者。記得屋內有一長桌,兩邊有條凳,桌上備有茶壺茶碗。
  • 從護士到書店老闆,「棄醫從書」追尋詩與遠方 |愛書人的堅守⑤
    如果一家書店裝修得很漂亮,那是店主用來愉悅自己的。請不要自行把書店當作擺拍背景,至少,要先徵求店主的同意。 ——遠方書屋摘自長沙阿克梅書店買不買書不要緊,但是請以買書的意願踏進一家書店,就像你以吃飯為目的踏進一家飯店。 ——遠方書屋摘自長沙阿克梅書店忌妨礙老闆看書。
  • 從護士到書店老闆,「棄醫從書」追尋詩與遠方|愛書人的堅守⑤
    如果一家書店裝修得很漂亮,那是店主用來愉悅自己的。請不要自行把書店當作擺拍背景,至少,要先徵求店主的同意。 ——遠方書屋摘自長沙阿克梅書店買不買書不要緊,但是請以買書的意願踏進一家書店,就像你以吃飯為目的踏進一家飯店。 ——遠方書屋摘自長沙阿克梅書店忌妨礙老闆看書。
  • 書店測評|申東外語書店:二手原版繪本淘金地
    申東外語書店在復旦附近開了很多年,雖然一直與復旦附中臨近,但賣的書卻是遠低齡於高中生的二手原版兒童繪本和故事書。店內的兩個呆萌座椅書架下面是蜿蜒著繞牆一周的長沙發,這是新店最可人心之處,因為店裡的書用店員的話來說,依然是只分平精裝——也就是分了等於沒分——有個挨近書架的軟座,一格格淘過去,對於飽嘗之前老店「冷淡風」的老讀者來說,實在是受寵若驚的改觀。
  • 率性一淘四十年(散文)
    如果按時髦的說法,我是從20世紀的70年代初便開始淘書,這一淘便淘了四十多年。當然,我淘的不專業,斷斷續續,沒有姚君那樣的執著,也沒有取得姚君那樣的收穫,只能算是個半拉子的淘書客。我最早淘書時,只有十三四歲,是淘小人書。那時,我還是個農村娃。但是,我家有門親戚在縣城裡,有位表兄弟和我差不多大。逢年過節,有機會去縣城,就和表兄弟在一起玩。最喜歡玩的,就是去街頭巷尾看小人書。
  • 北京的這家圖書館,邊看書邊喝茶,猜猜老闆是哪個明星的老公?
    北京的這家圖書館,邊看書邊喝茶,猜猜老闆是哪個明星的老公?如今電子書的品類多到想看什麼書都有,一部手機或者一部電子閱讀器在手,就能輕盈的隨時隨地想看就看,確實給愛看書的人帶來了更多的便利。所以,即便電子書鋪天蓋地而來,依舊有不少特立獨行的書店和圖書館大受歡迎,除了只為打卡拍照而去的曬圖者,也不乏追求紙質閱讀的真正讀書人。北京的前門作為最熱鬧的地界之一,自從開了北京坊更是聚集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其中的page one書店打開了閱讀的一個新視野,以空間大贏得眾多美譽,成了逛前門不可錯過的地點之一。
  • 靠一首詩找到工作,先鋒書店有個「孫教授」!
    1孫清,老家在丹徒農村,家中有父母和姐姐,讀小學時,他就喜歡古體詩,喜歡看書,「我總是擔心家庭經濟會崩塌,很多次學費都是姐姐用自己的工資幫交的。」後來,孫清在丹徒讀到中專畢業,來南京打工,做過酒店服務員,但是渴望讀書的念頭,卻從來沒有中斷過,還曾好幾次冒充學生去南大聽講座。
  • 一個縣城書店的堅守:對面新華書店開不下去時仍堅挺
    推門而入,65平方米的小屋,空間被利用到極致:約4萬冊圖書擠在書架、擱板及過道兩側,密密麻麻的,有點兒凌亂。書,新舊都有,有的舊到紙頁泛黃、封皮用牛皮紙重新糊過,有的裡面還是豎版繁體字。店內似一座書架頂到天花板的微型圖書館。看書的人,蜷在過道角落,舉卷個把小時都不覺累。
  • 網紅書店毒舌老闆告訴你,蹭書看不消費的顧客有多奇葩
    幾乎每個文藝青年都有一個開書店的夢想,幻想自己在書香的世界裡趟過空谷幽蘭的歲月。可是,當你真的成為一名書店老闆,你才明白這裡的「水有多深」。 作為一名書店老闆,首先受到的考驗就是,應對各種不靠譜顧客的心理。 第一類:只蹭書看卻不消費的。 「3點55分,一對小夫妻來到店裡,從書架上取了一堆書坐在爐火旁讀了整整一個小時。5點25分,我說書店要打烊了。
  • 書店夜生活,有書更要有故事
    有的書店住宿,是不提供無線接入服務和電視的,房間裡擺滿了書,人在無聊之餘,除了看書恐怕也沒別的更好選擇,這樣帶有一點點「強制性」的服務,反而讓一些住客樂於「自投羅網」,有的住客在離開之後,會在留言簿上寫下感受,這些感受文字,就成為人與書店之間的故事。書店夜生活,不能簡單地把白天的書店活動複製過來,比如辦朗誦會、開作家講座等,而是要講故事,創造滋生故事的空間。
  • 我,退伍老兵轉行做二手書店老闆,沒想一套破書轉手賺6萬
    年齡:40+ 職業:二手書店老闆坐標:浙江 月入:5000-6w退伍老兵因為痴迷看書,一邊工廠上班,一邊開書店高中一畢業我就參了軍,進部隊後,發現戰友們的學歷不少都比我高,甚至還有研究生畢業的,有時候聊天,他們講的東西我都聽不懂,覺得自己的學歷差勁,挺慚愧的。
  • 漸漸消失的淘書地-虎嗅網
    下文摘自任劍濤最新著作《書緣:讀書·品人·閱世相》,是書分為「讀書」「品人」「閱世相」三個板塊。「讀書」所評之書均為學術經典之作或是近年學界出版的學術力作,「品人」所看之人,大多為學界的泰山北鬥;「閱世相」並不是要閱盡人間百態,看穿世事風流,主要想講的,卻是淘書故事,正是想要說給天下間的愛書人、淘書人聽。
  • 《夜鶯書店》:有書陪伴的人生,不會寂寞
    但是在網際網路和電子書的衝擊下,書店漸漸式微,慢慢走出了大多數人的生活。可就如劉易斯·布茲比在《書店的燈光》裡所說的一樣:我們還是偏愛書頁輕微的沙沙聲:還有,你怎麼能在電子書裡夾上一朵野花呢?相比起電子書,我仍然覺得紙質書更有儀式感。而每當我捧起一本紙質書書,總是會有無數關於書店的記憶湧來。
  • 重慶那些高顏值書店,有書有酒有美食!
    如今刀鋒搬到渝中區的商場內置吧檯裡有許多洋酒還可以一邊吃飯一邊看書仿佛置身於《深夜食堂》內超治癒!!以前市帥去別的書店看書閱讀區早已是人滿為患就連地上、過道都有人盤腿而坐在噹噹書店完全不用擔心這個問題這裡充滿了花藝、油畫、雕塑等是文藝青年最愛的書店很多其他書店找不到的小眾書在這裡基本都能看到
  • 書與書店 反牧歌的書店老闆
    與此同時,來往書店裡的客人個個談吐不凡,掏出大把鈔票買書,還樂得跟你閒聊幾句閱讀心得……我們想像中的書店生活似乎應當如此,但大多數時候,英劇《布萊克書店》中對書店生活的描繪可能更接近於現實:男主人公伯納·布萊克(迪倫·莫蘭飾)在倫敦經營著一家狀況百出的書店,書店的營業時間隨心所欲,財務狀況時好時壞,店主脾氣暴躁,時不時就跟看不順眼的顧客互懟。
  • 南京遍地是書店,你難道只知道先鋒?
    透過玻璃看向屋內,五張長桌,三三兩兩坐著正在看書的人,是個很適合自習的地方。在二樓南書房,你時刻會忘了你正處市中心的一家書店。「書房」是老闆的初衷,也是每個來到此處的讀書人最真實的體驗感受。剪子巷民國建築群裡有一家無人書店,老闆取名「一間很小的書店」。
  • 一個愛書人在辭舊迎新之際|書店|新生活|淘書|網店_網易訂閱
    另一就是書事總結,畢竟,淘書、讀書是我生活中最喜歡也是最重要的內容。  所謂書事,既包括淘書買書,也包括讀書。但我回顧早些年的書事總結,大多是關於淘書的回顧。或許是因為淘書寫起來輕鬆,淘書往往有故事,當然淘書也能反映一個人的趣味,而寫讀書總結,就要費勁得多,而其實,我之所讀,只是愜於自己心性的書,並不見得是經典,是流行,不足為外人道也,只可放在自己心上自娛。
  • 魔都最美書店50家大集合全新登場,好學生陳小怪告訴你,Why上海人愛讀書?
    書籍的種類也是非常齊全的,在這裡不須考慮時間的約束,可以挑一本自己喜歡的好書,靜心閱讀~但小怪只想說,這家MUJI BOOKS,是真的美出了新高度,來這裡除了看書買書,一定要記得拍照哦~~~哈哈!書店就是一本「書」。把書踩在腳下,小怪總覺得有點褻瀆,於是就這樣踮著腳走進「鍾書閣」。
  • 谷曙光︱豔遇與歷險:冬季到臺北來淘書
    淘書是我人生一大愛好。在赴臺之前,我就定下宏偉計劃,擬趁客座良機,遍訪臺北的新舊書店。後來雖說未能遍訪,卻也基本做到了「地毯式轟炸」,既略有收穫,也良多回味。等到2019年春節前,離臺之際,我居然郵寄了八大紙箱的舊書(郵局售賣的大號紙箱)。不揣自誇,對臺北淘書訪古,我多少有些心得體會。良辰雖已逝,尚可追憶之,姑且挑選若干有趣的片段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