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1620字
閱讀時間:5分鐘
宣揚傳統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
洪湖傳統舞蹈「五蝦鬧鯰」
上榜國家級非遺名錄
正在公示中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
由文化和旅遊部確定並公布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保護為主 搶救第一
合理利用 傳承發展
2006年5月20日
國務院在中央政府門戶網上
發出通知
批准文化部確定並公布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其中包括
白蛇傳傳說 梁祝傳說
蘇州評彈 鳳陽花鼓
楊柳青木版年畫等共518項
近日
文旅部對第五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性項目名錄
推薦項目名單
進行公示
湖北有多個非遺項目入圍
其中就有「五蝦鬧鯰」!
擴展項目第三類傳統舞蹈
燈舞(吉水鰲魚燈、五蝦鬧鯰)
申報地區單位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
湖北省荊州市
「五蝦鬧鯰」於2009年5月入選湖北省政府公布的《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俗稱「蝦子燈」「玩蝦子」,是在荊州流傳多年的一種民間彩燈舞蹈。以荊州市中心城區、洪湖市、江陵縣、石首市、監利縣等地為盛。清乾隆年間沙市舉人雷昌寫詩記錄了當年元宵節時彩燈舞蹈表演之盛況。
無夕群龍汗漫遊
一年初見月當頭
插身人海聊容與
只是常鱗凡介儔
「五蝦鬧鯰」
相傳興起於唐朝
它的起源有幾種傳說
其中之一是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巡遊到東海邊被東海裡的水妖邪氣侵襲
得了重病
此時一群蝦子遊出水面
朝李世民叩拜後便去驅趕水妖
水妖驅走後
唐太宗頓感神清氣爽
回宮後便命人扎制蝦子燈
演練蝦燈舞
後來蝦燈舞流傳到了民間
逐漸演變成「五蝦鬧鯰」
視頻片段為CCTV-4《遠方的家》長江行欄目組走進洪湖所拍攝的「五蝦鬧鯰」.
「五蝦鬧鯰」表演動作豐富多彩,其道具蝦子和鯰魚形象逼真,舞動起來栩栩如生,詼諧熱鬧。「五蝦鬧鯰」在節慶期間,尤其是春節、元宵節時表演於街頭巷尾、廣場屋前,或恭賀於百姓千家萬戶,以喜迎新年,祈禱豐收,活躍文化生活,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
視頻片段為CCTV-15 音樂頻道《樂遊天下——洪湖情》所拍攝的「五蝦鬧鯰」。
洪湖成功申報為
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
還有
《搭蝦子》
《洪湖鳳舟》
《麝火療法》
《洪湖淡水貝雕》
《搭蝦子》又名《撈蝦子》。是春節期間喜迎新年、祈禱豐收、活躍節日氣氛所表演的民間舞蹈。以摹仿蝦子的形態和動勢為主,蝦身忽成圓形,忽成箭形,忽而收頭轉尾成弓形,一張一弛,一蹦一跳,搭蝦人穿插其間,陪襯以幽默風趣的動作,整個表演短小精悍,富有情趣。其稿本已截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湖北卷。
《洪湖鳳舟》。洪湖人民歡渡端午節的獨有習俗。五月初五這天,洪湖境內百姓家的大門上都掛有艾蒿、菖蒲,傳說是能驅邪避蚊。孩童們的臉上抹上雄黃,成人們飲雄黃酒,吃完粽子、鹽蛋、包子後,鄉民們便扶老攜幼去新堤觀看龍鳳舟競賽,「東岸划龍舟,西岸劃鳳舟」,千帆競渡,尤為壯觀。
《麝火療法》。洪湖市已故老中醫周承明先生奉獻的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祖傳秘方。麝火療法由燒麝火、貼麝火黑膏藥、進食具有發性的食物、飲祛風通絡酒四個步驟組成。
1973年,由洪湖市貝雕廠設計的《白孔雀》作為禮品被帶到聯合國,掛進了美國紐約的聯合國大廈,被譽為「東方的獨特畫種」。
《洪湖淡水貝雕》。洪湖市世代相傳的一項手工技藝產品。產品以洪湖盛產的三角機蚌貝、褶紋冠蚌貝、背瘤麗蚌貝為主要原料。經過設計、選料、切割、打磨、上色、拋光、堆砌、粘貼等十多道手工工藝流程精雕細琢,形成平貼、半浮雕、鑲嵌、立體等多種形式和規格的工藝品。洪湖淡水貝雕作品,色彩絢麗,光澤柔膩,晶瑩光華,盡顯貝殼豐潤細膩、色澤絢麗的質感魅力和洪湖溼地的天然美景。
讓文化內植於心
讓文化外化於行
了解傳統文化習俗
展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魅力
END
來 源:洪湖市融媒體中心
編 輯:許韓琴
編 審:吳 琪 陳筱茜
監 制:李友華
總監製:黃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