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引觴漫談】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韓愈說這句話的時候,不知道心裡到底作何感想呢?
是出於對前人的崇敬,還是對當時宵小的不屑,或許兩者兼而有之。
關於韓愈創作這首詩的目的,我們現代人已經無從推測,只是,這句話從此被後世喜歡詩歌的人奉為圭臬。
李杜在對的時代做了對的事情,將屬於唐代的新文學形式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以至於後人亦無法超越,始終被束縛在兩人的圈子裡,唐詩這種文學形式,從成熟慢慢走向了死亡。
無論歷史上對於唐詩以及其他詩人的評論有多少,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李杜的地位再也不會有人能夠超過,說起唐詩,說起詩歌,李杜就是永遠的最高點。
【臨其詩境】
而李白的偉大,不僅在於他極致的浪漫,更在於他對普天下各式各樣的人,都有著一顆同樣強烈的同理心。
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快樂,李白能夠完完全全的分享,而發生在其他人身上的災難與痛苦,李白也能絲毫不差的感受到,然後以自己的才華為筆,將其浪漫的表達出來。
李白許多名篇就運用到了自己的這項特異功能,比如最出名的一首「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就是李白將自己帶入進了這位女孩的內心,並且跟隨她走完了從長大到出嫁,從羞澀到不離不棄,從分離到相迎的生命歷程。
比如「但見淚痕溼,不知心恨誰」,李白能夠感受到高樓之中女子的惆悵,這惆悵還有著一個明確又模糊的對象,李白依舊是用很美的語言將它表達了出來,一位千年前女子獨自悲傷的心事,就此稱為傳唱千古的名篇。
其實,這樣的角色拓寬正是文學與美學對社會最大的貢獻,它能夠讓一個人從自己平常的角色裡解放出來,去感受社會中其他人的喜怒哀樂,這是對於自己的解放,也是生命的擴寬。如果一首詩讓你覺得逼仄,讓你覺得自己還是自己,甚至有被束縛的感覺,這一定不會是一首好詩。
今天我們要欣賞的,是李白「角色扮演」的另一首詩,也非常的著名。
【經典原文】
春思
唐代: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條分縷析】
讀完整首詩我們可以看出,這是在寫一位婦人的惆悵,婦人的丈夫從軍出徵,遠戍邊塞,在離妻子千裡之外的戰場上浴血搏殺,綿綿的戰爭似乎永無止境,丈夫的歸期亦是遙遙無期。
這首詩就從這位婦人的視角,寫了對丈夫魂牽夢縈的思念,以及對愛情的堅貞。不同於平常的李白,這首詩語言樸素平實,沒有特別華麗的字句,然而最不平凡的世間深情,也就藏在這一段文字裡。
當燕地的草剛剛冒出土地,如碧絲般柔嫩的時候,秦地的桑樹已經鬱鬱蔥蔥,葉滿枝椏了。
當你湧起思家之情的時候,也是我思念你到斷腸的時候啊。
春風不要作怪,你我又不相識,為什麼要吹入我的青羅帳呢?
前兩句情景交融,通過兩個對比將婦人對丈夫濃濃的思念表達了出來。
然而最出彩的,卻是詩的最後一句。本來在講異地夫婦的相思,為什麼突然提到春風呢?
強行延伸的話,可能會出來許多寓意,說春風打擾了婦人思念的心緒,說春風象徵外界的閒言碎語,說春風正好撞上了婦人的一肚子怨氣,等等等等。
可是,如果我們把這首詩看得簡單一點,看成一首民歌那樣呢,春風就只是春風,在一個不恰當的時刻,驚擾到了正沉浸在思念中的婦人。
沒有什麼寓意,但畫面本身,很美。而美本身,就蘊含了足夠多的情感。
【顧無說】
上面說到民歌,最近在讀蔣勳講文學的書,對民歌這種文學體裁感觸很深。
在所有的文學體裁中,情感力量最重,最濃厚的一定是民歌,因為民歌源自於真實的生活,而文人的作品往往直指生命,生命的歸宿是虛無,文人的詩也帶著虛無。
這首詩就很有民歌特色,沒有什麼誇張的形容和對生命的無病呻吟,說相思,就純是在描述相思,沒有一筆跑題,也不考慮什麼生命的虛無。
這樣真實的、離別的情感,即使在現世也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經歷,許多人都曾經有過,所以對這樣的詩篇,感觸就特別的深。
至此,文學的意義已經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