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濟天下,酒香萬家」一句城市宣傳語,不僅朗朗上口,更重要的是其內涵寓意著通化市的醫藥、食品兩個重要經濟產業聞名全國。
歷數通化10大名片,中國醫藥城、中國通化葡萄酒城、通化鋼鐵城、中國北方宜居山水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世界文化遺產地、中國人參之鄉、中國松花硯之鄉、通化東寶基因重組人胰島素、楊靖宇烈士陵園,一件件、一張張,獨特的符號,不可複製的印記,無論拿出哪一張,都能使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魅力城市——通化。
構建特色文化提升文化實力
今年2月,由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主辦的「第九屆(2010)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新聞發布會在香港會展中心隆重舉行,通化市的「藥濟天下,酒香萬家」的城市品牌定位入選「2010中國十佳品牌城市排行榜」,這也是十佳品牌城市中唯一以兩大支柱產業登榜的城市。
在提升通化品牌形象工作中,「十大城市名片」和「藥濟天下,酒香萬家」的形象宣傳語使通化城市品牌深入人心,「中國醫藥城」、「中國通化葡萄酒城」、「中國人參之鄉」、「中國松花硯之鄉」、「中國優質大米之鄉」聞名遐邇,通化的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升。
通化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郝國昆介紹說,通化是一座具有獨特自然歷史文化稟賦的城市,保護好、開發好、傳承好這些稟賦,就等於向世人遞出了一張特色名片,就能從千城一面的城市群中脫穎而出,提升城市形象,增強城市魅力,聚集發展資源,打造城市軟實力。
那麼,通化是如何保護,開發和傳承這些稟賦,提升城市軟實力的呢?
打造山水城市突出宜居幸福
坐山擁水是大自然對通化的恩賜,通化水資源總量65.7億立方米,人均佔有量是我省平均水平的1.8倍;森林覆蓋率63%,高於全國平均水平44.8個百分點。
近年來,通化市按著省委、省政府的「三化」統籌戰略,提出了建設東北東部地區中心城市和中國北方宜居山水城市的奮鬥目標,確定了「兩軸、兩區、一帶」規劃布局和「一主兩輔四組團」的通化都市發展格局。先後完成了市區道路改造、二道河改造、精品街改造、「暖房子」工程、江南新區、集中供熱改造、垃圾處理場、汙水處理廠、沿江景觀帶、三期平湖工程、綠化美化亮化工程等。昔日的「臭水河」變成了玉帶河,過去的堤邊路變成了景觀帶……經過幾年的建設,市區空氣環境質量優良天數達330天,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今年,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為「中國區環境規劃優秀示範城市」。
堅持轉變方式優化產業升級
鋼鐵、醫藥、葡萄酒是通化的三張老名片。近年來,通化市積極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三動」戰略,堅持科學發展,不斷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結構、升級產業。
2010年末,冶金、醫藥、食品三大支柱行業實現產值669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79.6%。今年前9個月,通鋼與首鋼實現戰略重組後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216.93億元,實現利稅11.95億元,產能600萬噸目標已經實現,千萬噸規模粗具;醫藥產業也形成了醫藥工業、醫藥商貿、醫藥科教、中藥材基地、醫療康復、醫藥文化「六位一體」格局;食品產業也形成了以通化葡萄酒、通天酒業、大泉源酒業為代表的白酒、葡萄酒製造體系,以輝南卓越為代表的農副食品加工業體系,以梅河果仁為代表的堅果類加工業體系,以阜康酒精為代表的酒精製造業體系和山葡萄、五味子、越桔、蕨菜等綠色食品加工體系。
打造科技人參重振人參品牌
通化市是國家命名的「中國人參之鄉」、「中國人參產業基地」。人參年產量佔我省的31%、全國的26%和全世界的15%。是全國最大的人參科研、生產、銷售基地。近年來,通化市高度重視人參產業的培育發展,不斷打造綠色人參、科技人參。
在人參種植上,堅持「上山下田」,創造了「農田栽參」新方式,摒棄「毀林種參」不可持續發展的老套路;產品開發上,堅持「藥食同源」,不斷形成了紅參、白參、野山參、西洋參等系列產業。「新開河參」被國家授予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新開河邊條人參栽培技藝」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引進了韓國一洋、廣東康美藥業等一批戰略合作夥伴,加快紫鑫藥業、康美新開河人參產業園區建設,切實增強科技支撐服務力度,使通化人參品牌更加耀眼,促進了通化人參產業的蓬勃發展。
堅持自主創新創造世界品牌
在通化東寶集團的辦公樓裡,「堅持自主創新,創造世界品牌」的李一奎手書的標語非常醒目。這不僅是東寶人的追求,也更是通化人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精神的寫照。
從「人參王漿」到「鎮腦寧」膠囊、東寶「甘泰片」再到基因重組人胰島素,可以說東寶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自主創新的歷史。東寶研發生產的基因重組人胰島素——甘舒霖,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三個能生產高科技生物製劑基因重組人胰島素的國家。在通化,自主創新理念已根植各企業之中,「王振國」牌系列抗癌中藥,修正藥業的「斯達舒」、萬通藥業的「萬通筋骨片」等產品無不是自主創新產品。
傳承非遺歷史做大文化產業
通化歷史悠久,早在6000年前就有了刀耕火種,留下一處處遠祖的遺蹟,古城牆、古烽火臺和古戰場遺蹟都有發現。如何傳承這一歷史,近年來,通化以集安高句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成功為契機,不斷做好開發、宣傳、推介和傳承和保護。一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建立世界文化遺產、主題展館等文化遺產旅遊線路,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松花石產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成功舉辦了高句麗文化旅遊節和松花硯(石)文化節,出版了長篇小說《大清國寶松花硯》和民間故事集《傳奇松花石》,進一步提升了文化產業內涵和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加強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和挖掘整理,積極開展成果編纂工作,成功申報了大泉源酒醞釀技藝、松花硯雕刻技藝分別為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弘揚「紅色」經典永葆時代精神
通化的紅色歷史資源豐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都在通化這片熱土上留下不可泯滅的印記:楊靖宇烈士陵園、玉皇山烈士陵園、集安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梅河口會議遺址等。
近年來,通化以楊靖宇烈士陵園為主要紅色名片,組織編制紅色旅遊規劃,做好配套設施建設,打造紅色旅遊精品。
雙擁工作是通化的又一亮點,曾連續6次獲得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多年來,通化市先後開展法律、教育、科技等「五進軍營」活動,不斷完善了「四個納入」制度,積極出臺《關於支持通化市駐軍和武警部隊建設的若干意見》等各種政策規定,營造了一個良好的雙擁氛圍。駐軍部隊心系第二故鄉,植樹造林、環境整治、平湖工程、抗洪救災、災後重建、急難險重,哪裡有危險,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子弟兵衝鋒的身影。現在,通化正向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衝擊。(記者王忠先江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