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
紅土更名湖南航空 疫情加速民航重組潮
作者: 陳姍姍
第一財經記者昨日獲悉, 繼完成工商註冊資料變更, 並獲得民航局頒發的新經營許可證後,湖南航空近日拿到了主運營基地和航空承運人名稱變更後的運行合格證,更名手續全部完成。
湖南航空的前身是雲南紅土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紅土航空」),去年9月,湖南省國資增資紅土航空後,此前大本營在雲南的紅土航空,今年7月在湖南長沙臨空經濟示範區掛牌,標誌著湖南首家本土航空正式落地,三湘大地也結束了沒有本土航空公司的歷史。
據記者了解,更名後的湖南航空還在同步啟動機隊塗裝的更改工作,此外,在機票銷售、航班信息查詢等方面也都逐步替換使用湖南航空名稱及標識。
工商登記顯示,目前,湖南省人民政府旗下的湖南省新興產業股權投資引導基金是湖南航空的二股東,持股26%,2017年入股的同程仍為湖南航空的控股股東。
湖南航空現有12架全空客A320系列機型,包括三架NEO機型,平均機齡在3年左右,已通航昆明、長沙、南京、成都、無錫、青島等全國31個城市。
在湖南省政府增資之前,公司的主運營基地位於昆明長水國際機場,航線網絡也主要圍繞昆明和南京在打造。不過在2020年春夏航季,湖南航空已經開始對航線網絡進行優化,將運力集中在昆明、長沙、南京等主要機場,尤其是在轉場湖南之後,接連開通了長沙—昆明等數條在湘航線。湖南航空方面透露,今年10月25日開始的冬春航季,公司也在進一步優化運力布局和航線網絡結構。而在積極布局國內航線網絡的同時,湖南航空也在爭取國際航線運行資質。
值得注意的是,9月21日,國務院印發《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下稱「方案」),標誌著湖南自貿試驗區正式獲批。長沙機場能否成為中部地區最大的區域性國際航空樞紐,本土航空的持續助力不可或缺。多位行業內人士預計,擁有12架飛機的湖南航空如果將大量運力投放湖南市場,預計可以幫助黃花機場在旅客運輸量上實現進一步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除了有20多架機隊規模的南航湖南分公司,湖南一直沒有自己的本土航空,而湖南周邊省份很多都成立了本土航空公司。
「近年來,一方面為了提升安全運行水平,幾乎沒有新的幹線航空公司獲批;另一方面為了發展地方經濟,很多地方政府又都想要有自己的航空公司。」民航業內人士林智傑對記者指出,所以「殼資源」越來越值錢,多家小型航司都在考慮易主和搬家。
記者了解,除了湖南航空,雲南的另一家民營航空瑞麗航空,不久前也與無錫市交通集團籤署股權轉讓框架協議,瑞麗航空的大股東景成集團希望出售控股權。
更早些時候,國內第一家飛上天空的民營航空奧凱航空,在其母公司層面央企華電集團和香港上市的房地產企業遠洋集團已經介入,另一家民營航空青島航空也已變身青島市政府全資控股。鷹聯航空更早已由國資控股,變身成都航空。
「近年來多家航空公司易主,主要由於民航業是一個資源壁壘和規模壁壘雙高的行業,對於中小航司來說,要想賺錢並不容易,而一旦進入油價高、匯率貶或是市場需求乏力的下行周期,兼併重組也將是發展的必然。」林智傑指出,在疫情期間,航空公司基本上每個月都在虧錢,中小航司可能每天都在虧錢,現金流面臨更嚴峻的考驗,如果疫情持續,可能會有更多的航司主動參與或被動參與此輪併購重組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