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瀟湘客下
圖:網絡整理
01
話說當年唐玄奘換了行裝,充作難民,逃離了官兵的追捕,煢煢孑立,一路西行取經。不知不覺,光陰荏苒,已然過了17年。
唐貞觀十九年,玄奘學成歸來,唐太宗自是赦免了他當年偷渡國外的死罪。一時間,長安城內萬人空巷,大家都爭著一睹大唐聖僧的真容。
唐玄奘歇了馬,一邊在弘福寺做著翻譯經文的工作,一邊四處開壇宣講佛門真言。唐玄奘的演講功力十分了得,歷來史家也多有記載,反正把黷武的唐太宗也給說服了,還親切地稱呼他為「御弟」。
時間一晃又過了十年。雖然以「大唐高僧」的名號得到萬千佛門子弟的景仰,可是玄奘心中卻是十分納悶:
你說到了西方拜佛求得了真經,況且每日也勤於念誦,該做的都做了,為何自己總感覺有如骨鯁在喉,還差著一口氣方能證果呢?
02
一日,玄奘於寺中坐著枯禪,口中念誦著天竺原版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忽有一個聲音,不是來自寺外,也不是來自寺內,卻好像是出自茫茫宇宙,一個勁地不耐煩:「老和尚,夠了,別念了,求求你了!」
玄奘自是一驚,問道:「有俗客來了?」
那聲音答道:「非也,你這和尚也忒糊塗!不過瞧在你把我覺醒的份上,就告訴你吧,我叫作『默念』,就藏在你心裏面哩。」
玄奘:「默念……」
默念:「對的,我來自茫茫宇宙,多年來寄生於人類體內神經脈絡。你先試試閉口念經,就知道我是誰了。」
玄奘(心理活動):「阿彌陀佛……」
默念:「別別別……行了!這下知道我是誰了吧?沒錯,你默默念誦經文的聲音就來自於我,是我讓你們人類有了心理活動的能力,也就是有了思維邏輯。要不然,人類現在還是會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呢。」
玄奘:「看來貧僧果然證道了,才有了今日的大發現?」
默念:「老和尚快別臭美了。你確實在悟道上精進了一層,不過離證道還遠著呢。話說回來,也算你有些慧根,能覺醒到這一層,方能脫離於我,有了跟我獨立對白的機會。」
玄奘:「這麼說來,施主自然也是佛家子弟了,善哉善哉!」
默念:「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佛門子弟,不過本人對那什麼鳥經可就煩透了,所以你就不要老念這個緊箍咒了,怪叫我心煩。」
玄奘:「阿彌陀佛,我本佛門弟子,怎麼可以不念經呢?」
默念:「別……又來了!老實告訴你吧,你這次修煉精進了一層,和那些什麼鳥經一銅錢關係也沒有。只不過你自己人生感悟深了,就自然悟到了這一層而已。」
玄奘:「如果施主說的果是真的,那也難怪貧僧西去取經,已歷二十七載,還是無法證道了。」
03
自從有了「默念」的大發現,玄奘便每日於寺內和默念討論真理,以致廢寢忘食,外人都以為他閉了關,達到了絕食升仙的境地呢。
默念道:「瞧你一臉虔誠的模樣,讓我得以覺醒也算欠了你一份人情。不如我就順水推舟,幫你悟了這人間最難的一劫罷。」
玄奘雙手合十,便要討教。
默念:「唐玄奘,你之所以無法悟道,只因為你曾說了一個謊,彌天大謊。」
此語一出,頓時唬得那玄奘慌忙跪下,道:「貧僧乃是出家之人!俗話說,出家人不打誑語……」
默念:「你對那女兒國國王說了,來生再做夫妻……」
玄奘聽了,冷汗直流,恨不得要找一個地洞鑽進去,定睛一看才發現其實禪房內就只有自己一人而已,最後只得兩眼發呆,回想起在女兒國的光景來。
玄奘:「貧僧自然……自然是沒有動過一絲凡念的,只是那時國王陛下不肯放行,萬般無奈只好出此下策了。其實貧僧是要去西天點化成佛的,遲早要脫離六道輪迴,怎會有來生?」
默念:「和尚恁地如此心急!俺可沒說你撒謊不對哩。實際上你撒謊也不止一次啦,充當難民偷渡,難道又不算?只是這些並不是沒法證道的原因哩。」
玄奘:「……」
默念:「回想你的弟子辯機吧。」
玄奘:「辯機好色之徒,始終忘不了人的皮囊色相,和高陽公主有染,被陛下處腰斬之刑,也是罪有應得。莫不是我這做師父的教導無方,所以得不到正果?」
默念:「你這老和尚怎的如此不開竅!辯機逃不出情關,可是在『情劫』兩字上卻也算個勇士了,到底也去闖蕩了一番,雖然最後出不來,算是失敗了。可是你呢,一味推脫,愛了便愛了,還死不承認,這才是你撒的最大的謊哩。」
玄奘:「施主莫非要讓貧僧還了俗,娶妻生子,方才算是悟道成佛?」
默念:「正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你要將『情』理解成娶妻生子,那就俗了,須不知凡入我佛門,必須經歷人世間貪嗔痴林林總總,入得來,也須走得出去,方才是『悟』了。如果一味躲避,不曾經歷,那這樣也算是悟道成佛的話,那家家戶戶剛出世的嬰孩,豈不都是佛了?」
唐玄奘被說得啞口不語,低頭沉吟……
04
曾經有一份摯真的愛情擺在我面前,我沒有去珍惜,直到失去了才後悔莫及,塵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如果上天可以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子說:「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
這樣的臺詞唐玄奘自然是沒有說出口,因為他直到死,也沒有再見過那個女孩一次。這一年,唐太宗早已駕鶴西去,唐高宗繼位後,日子並沒有太平,實際上因為唐玄奘人氣太高,已經遭到了唐高宗的猜忌,自己的人身自由已經得不到任何保障。
永徽六年,尚藥奉御呂才公開質疑唐玄奘的佛學不權威,他聲稱玄奘的弟子在講解佛經時,對佛經的疏解互有矛盾,多處語句互相牴牾。這場學術官司打到了唐高宗面前,至於這是不是唐高宗有意為之,無從知曉(一個五品小官如果得不到高層撐腰,絕不敢驚動皇上)。最終,唐玄奘當面和呂才辯論,憑三寸不爛之舌,才將這場風波擺平了。
可是,連唐玄奘也開始犯迷糊了,難道自己的佛學真的有問題?難道去天竺取回來的,並不是真經?
本想再去取經,可是自己年老色衰,已經不可能走那麼遠的路了。
默念道:「念你曾有助於我的份上,這次取經你就不必去了,我替你取回來罷。」
玄奘:「默施主與我共寄於一凡體,如今已年老色衰,腿腳不靈,怎的替我取經?」
默念:「明日你去郊區的山野老林中,我再與你理會。」
翌日,玄奘便稟報了唐高宗,特批了一日假期,牽了一匹老馬,便到了郊區林子中去了。
默念:「要取得取經,須有身手靈活的,還要挑得起擔子的,待我去會會他來。」
玄奘便下馬,緩緩深入了林子裡。忽的林子內傳來了一聲鳥叫,驚得一隻猴子跳了出來,在樹梢上晃蕩。
默念道:「俺去也!」
嗖的一聲,那猴子便從樹上跳了下來,抓耳撓腮,尖聲說到:「哈哈哈,老和尚,原來你是生得這般模樣,難怪那痴情國王會對你留情哩。」
玄奘一驚,道:「默……默施主?」
那猴子道:「老和尚不認得我,總該認得我的聲音不是?要想再次侵入人類的神經脈絡,那思想也要受他牽制,還不如在一隻精明的猴子身體裡面待著哩。」
那猴子又說道:「你有恩於我,那我就幫你取得真經,將這份恩情給報了。老孫就在這裡拜你老人家為師罷!」於是對著唐僧,望下便拜了三拜。
唐僧慌忙將猴子扶了起來,給他受了戒,取法名為孫行者。
05
孫行者的取經之路便開始了。臨行前,唐僧對他囑咐道:「好徒兒,此行若路過女兒國,要小心在意,莫要去喝那井水,會害肚子疼的。若是見著了女王陛下,我有一封書信,你就替我交給了她罷。」
那信上其實也就寫了幾行字而已:
「自女兒國一別,雖白駒過隙,卻如沐春風十裡。須知那人世真情,在於將得而未曾得,將失而未曾失,得失之間,得窺永恆也。此生便是來生,來生便是此生。御弟哥哥手書。」
唐僧送別了行者,自是回到寺院坐禪,修補早已完卷的《大唐西域記》,自此又過了一個春秋。
直到有一天,有一個小沙彌打開了禪門,才發現唐玄奘圓寂在寺院內,金身歷半年而不壞。
唐玄奘的傳奇就此結束。至於孫行者到底有沒有取得真經回來,女王陛下到底有沒有收到書信,現已無從考究,列位看官也不必糾結,就只當它是子虛烏有的一回事便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