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道」,吃茶去

2020-07-27 阿銳有機生活


我們祖先下樹的時候,帶走了這片珍貴的葉子,這是自然對人類的饋贈。滄海桑田、物是人非,但這片葉子和我們形影相隨。


這就是我們稱之為茶的葉子,這片葉子還有諸多稱謂:荼、荈、檟、蔎、詫、茗、葭、葭萌,用得最多的只有兩個字,一是「茶」,二是「蔎」,郫都人揚雄曰:蜀西南人謂荼曰蔎。


欲知「道」,吃茶去

中國是茶之故鄉,茶的源頭在蜀,「茶」史2000載,「蔎」史更久遠。


「茶」的製作有漢「煮」、唐「煎」、宋「點」之說,以後時代屬於「飲」的天下,而「蔎」卻只是吃:開始嚼食,後煮食,西晉洛陽就有「蜀嫗作茶粥」。


這片葉子可以泡時光、泡創意。英國人鍾愛茶,不惜兩次戰爭,還讓印度、斯裡蘭卡和肯亞等殖民地種茶,只因能為英國人帶來「下午茶」的美妙時光,泡愛情、泡友情、泡商情,泡政治、泡創意。


英國之所以成為創意強國,茶功莫大焉,和其它兩大飲料相比,咖啡可可難以像茶那樣反覆泡,泡完了,一聲拜拜,話題也就結束了,但很多知識和創意卻是接下來的時光泡出來的。


印度和土耳其也因種茶而泡茶,但多在路邊攤喝,當作飲料喝,一杯茶完了就鳥獸散,因此很難形成茶道、茶文化,自然也難成為創意強國。


很多人不知茶之所以成為世界第一飲料還有另外的原因,就是茶中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在體內轉化為酶,可治病和提升免疫力。日本之所以成為世界最長壽的國家,茶也是原因之一,茶使身體平衡,也使精神平衡。日本人不僅「喝茶」,還吃茶,把茶葉一起吃掉,這是宋朝的「點」茶功夫,把茶磨成粉,吃掉。如今國人卻已步美國後塵,將吃變飲。水喝了,茶也就扔了。不僅茶葉寶貴,甚至茶垢也很寶貴,據說紫砂壺的價值全在於茶垢多少。


中國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多發瘟疫,有學者認為正因為有了茶,才躲過了一次次滅頂之災。當然躲過瘟疫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中國多山,生物豐富多樣,自然微量元素也豐富多樣。


欲知「道」,吃茶去


茶成藥、成食、成飲,到須臾不離,「人類健康護士」是也,人類精神「良食」是也。

但真正改變中國人精神生活的,還是吃茶方式,「吃茶去」就是其中之一。不要小瞧這三個字,它甚至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在未來,它還會改變另一些國家的命運。


最早廣泛傳播的「吃茶去」為禪林法語,是有名的佛家公案。


發明者為趙州禪師,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第四代傳人。


一日,兩位行腳僧人慕名找趙州禪師,請教修行開悟之道。趙州禪師先問其中一人以前來過這裡沒有,回答沒有,趙州禪師讓他「吃茶去」。又問另一位僧人以前來過這裡沒有,回答來過,趙州禪師還是讓他「吃茶去」。身邊的寺院監院滿腹疑問,問趙州禪師:「師父,新來的叫他吃茶去可以理解,來過的人為什麼也叫他吃茶去呢?」趙州禪師喊了一聲監院的名字,監院應聲答應,趙州禪師同樣讓監院「吃茶去」。


欲知「道」,吃茶去


對於這段公案,柏林禪寺裡「禪茶一味」碑記中以「新到吃茶,曾到吃茶,若問吃茶,還是吃茶」十六字加以概論。


對於新到、曾到和院主三個人,趙州禪師一概奉上一杯茶,讓他們統統吃茶去。道出了趙州禪師一片禪心,千年來開化了無數人。

這句話在開示國人:禪在哪裡?佛又在哪裡?就在當下,我們的生活中,生活中的一切無不是道,無不真實,禪心如同一盞燈把生活照亮,賦予事物嶄新的意義,如同「吃茶去」。院主的疑問,是心念有執,趙州禪師以一杯茶把他救回來,在一問一答的瞬間將迷失的心喚醒。


欲知「道」,吃茶去


在趙州禪師這裡只有一杯茶,生活與信仰,形而上與形而下,最卓越的精神與最物化的生活,水乳交融,一味無別。


趙州「吃茶去」,其實就是引導學人走向生活實踐的一種體驗方式,直指人心。「吃茶去」三字已非字面內涵所在,其深刻意蘊在於使人即事而真,即俗超凡。日本茶道鼻祖村田珠光之師一休高度評價:「一味清淨,法喜禪悅,趙州至此,陸羽未曾至此。」


欲知「道」,吃茶去


「吃茶去」是「禪茶一味」的真諦,是茶道的精神源頭,是東方智慧奉獻給人類文化最珍貴、最璀璨的瑰寶。

「吃茶去」一進入尋常百姓家,就成了一座城市的魅力。


我生活的郫都天生就是一個喝茶的地方,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又是茶之故鄉。生活就是吃茶,從早到晚泡在茶館裡,時光如同茶葉沉浮。


初到郫都腳步還很忙,有時小跑還嫌慢。那時興喊三輪,但一遇颳風下雨出太陽,三輪全不見了蹤影,密密麻麻泊在茶館外,但你吆喝不出一個三輪車夫,最多只吆喝出一個懶洋洋的聲音——「沒空,吃茶」。


欲知「道」,吃茶去


在這裡——錢是掙不完的;在這裡只是——耍耍噠噠掙錢。初到的外地人很詫異,耍能耍出錢?!呆久了才明白——這裡的錢真的是耍出來的,而耍多半就是喝茶。


老舍的《茶館》可見些端倪,爺們談事都在茶館。不過《茶館》很滄桑,郫都卻沒有這麼悽戚。在這裡,龍門陣是擺不完的,張家長李家短之後,是無窮無盡的生意經,天下聞名的「蘭草熱」、「農家樂熱」就是在茶館泡出來的,從全國的第一家「農家樂」到全國各地如今的數百萬「農家樂」,都是一個「耍」字。連產值近百億的「郫縣豆瓣」以及川菜產業園,也是一個「耍」字,只是郫縣豆瓣的耍法是吃,吃著吃著就成了川菜之魂,成了諾大的川菜產業。在郫都,如果一個歪在茶椅上的人突然起了身和一伙人往外走,一打聽,多半是——這娃生意來了。


欲知「道」,吃茶去


也有幾十年泡不出一起生意來的,但很可能泡出的是大事情,比如李伯清李老師,最初在郫都大街小巷拉架子車送蜂窩煤,送著送著就成了一介茶客,從「喝茶」到「喝人」(「豁人」),先見他在茶桌旁眉飛色舞,後就在臺子上生龍活虎,再後來就成為了成都有名的李伯清。李伯清最愛逗趣的一句話是:成都人的悠閒是鴨子在水面,從水面看很悠閒,但腳在水下忙個不停。但我卻覺得鴨子的水上水下都很自然,沒有一點活就是勞累的感覺。

郫都人不知很早以前茶是煮起吃,不知古蜀還是茶的源頭,儘管都知道這裡是古蜀都。揚雄同時代的文豪王褒《僮約》中,就記下了西漢時蜀人就有茶事、茶市、茶具、茶館。直到強秦來了,「忙」就走了進來,「茶」就走了出去,回望三國,蜀人一天到晚就跟著一個智者瞎忙乎。


我在這座城市真正吃出茶的味道,還是在離開辦公室之後,不是辦公室沒有茶,而是沒有悟出茶道,沒有細下來品生活。離開後事情更多,但泡茶的功夫也更多,泡紅茶、綠茶、青茶、黃茶、黑茶、白茶,泡《茶經》、泡思想、泡創意,做茶粥、茶羹,吃出了一大幫茶友。一算帳,得到的是在辦公室的幾倍,還收穫了自己一直在尋找的幸福。


欲知「道」,吃茶去


泡古煮今,自然也就泡到了生意,從疫情泡到了免疫力,再順藤摸瓜,摸到了「吃茶」產業,再後來就是和「茶僧」的故事,挖六代煮茶史,申請商標、非遺,玩茶事,聊「吃茶去」及「茶禪一味」。所以一直感嘆,最好的辦公室其實是茶館。

「茶禪一味」題字者也是郫都人,宋代高僧圓悟克勤,禪門第一書《碧巖錄》的作者,「茶禪一味」引領了中國和日本的生活方式變革。但覺得日本更得其精髓,可以說,現代意義的日本,統一的日本,就源於「茶禪一味」。


南宋末年,日本茶道鼻祖榮西高僧兩次來到中國參禪,將圓悟禪師的《碧巖錄》及&34;墨寶帶回日本,1191年寫成《吃茶養生記》。

欲知「道」,吃茶去


以後就牽出了日本茶人千利休。茶上升為「道」。圓悟克勤的「茶禪一味」一度讓困惑中的千利休兩眼放光。


茶道從此和政治連接而又能獨行其道,千利休帶著「茶禪一味」登上茶道頂峰,成為日本茶道第一人,從此日本茶道走向空寂、簡素,回到「燒水點茶」,成為「日常茶飯事」,失勢貴族在茶中找到了精神家園,就結束了無休無止的徵戰。茶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通過茶會、茶禮陶冶性情,提升審美觀和道德觀,成為日本人的精神核心,並演繹出花道、劍道、柔道,食育等等。


欲知「道」,吃茶去


將國家大事和生活小事合二為一,茶遠離了政治卻又更接近政治,因為春江水暖鴨先知,生活中才藏著真正的政治。通過沉澱、升華,不動聲色地影響著日本的國運,傳統和現代,君主和民主,權利和資本、政治和藝術,都能在天皇制度下融合得天衣無縫。比如有皇權、有工業的資本主義,也有農業的小農經濟。無論中國的「正、清、和、雅」和日本的「和、敬、清、寂」,「人」在草木之間(「茶」字為一草一人一木組成),方能平衡;在原野中,在安和、放下、輕鬆、享受的環境下,心性才會變得輕柔、變得進退得宜,才會滋生出規則、制度、習慣、風俗以及書法、繪畫、美文、詩詞、琴棋。在互為表裡中,在極小的事物中體認自性。


當從煮茶成為茶飲,文化味越來越濃,保健功能越來越淡,雖然泡出了詩情畫意,卻難文質相副,物質和精神偏離,茶禪越行越遠。


欲知「道」,吃茶去

欲知「道」,吃茶去

欲知「道」,吃茶去


只有能夠回到「吃茶去」,才能置身俗事而超凡脫俗,才能使人生簡樸而意義非凡。


所以趙樸老說「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如果你成天引經據典、人云亦云,還不如回觀心性,對照修持,自得自悟。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驅病氣,以茶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行道,以茶雅志,


所以在當今,最重要的是要回頭向日本學習。把我們贈送給日本的茶道、「茶禪一味」重新拾回來。


「吃茶去」從形而下到形而上,又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間,不坐而論道、不空談誤國,不是在典籍裡尋找真理、不是言必稱外國、不是一味發牢騷、也不在從眾如流中淹沒了自己。而是在格物中致知,從日常生活中尋道,發現生活真正的美。而美才是生命的意義所在。


但這個儒的國度、禪的國度,卻有不少人沒有悟得「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真諦,只有一腔熱情,只有浮躁之心,只有治國平天下之志,一生的努力只是南轅北轍,帶給這個世界一地雞毛。


只有靜下心來,面對一杯茶,面對柴米油鹽,面對普通百姓,面對日常生活,才知世界之冷暖、真理之所在,以及鞋子是否適足。也才能親親而仁,知國知家,知根知底,知過去知未來。格物致知才能修身養性,修身養性才能治國平天下,從始從終從這杯茶,這個家才是美好的家,這個企業才是美好的企業,這個國度才有更美好的未來。


欲知「道」,吃茶去

欲知「道」,吃茶去

欲知「道」,吃茶去

欲知「道」,吃茶去

欲知「道」,吃茶去

相關焦點

  • 善為道者不欲盈,趙州禪師吃茶去
    趙州禪師說:「吃茶去。」新和尚連忙改口:「沒來過。」「吃茶去。」趙州和尚仍是這句話。一旁的院主不解上前問:「怎麼來過這裡,叫他吃茶去,沒來過這裡,也叫他吃茶去?」趙州和尚回答:「吃茶去。」這便是千古禪林法語「吃茶去」的來歷。
  • 料知茶味同禪味,且吃茶去
    ◎李小丟被後世尊為日本茶道開山鼻祖的田村珠光,堅信「佛法存於茶湯」,他由茶悟道的機緣還多虧一休大師的點撥。當日一休提出了昔年中國高僧趙州從諗禪師的「吃茶去」公案。所謂「吃茶去」的原委,依《古尊宿語錄》記載如下:「以機風問答而著稱趙州禪師在自己駐錫的禪院內接待兩位慕名而來向他求教的僧人。
  • 來也「吃茶去」,不曾來也「吃茶去」,「吃茶」即修行
    中國佛教禪宗史書《五燈會元》記載了一件「吃茶去」的事。唐代趙州觀音寺高僧從諗禪師,人稱「趙州古佛」,他非常喜歡飲茶,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也喜歡用茶來做禪語。有一天,一位雲遊的僧人到了觀音寺,從諗禪師就問他:「你以前來過這裡嗎?」
  • 茶知武夷:不如吃茶去
    茶,當然不例外。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關於茶,禪宗有個著名的公案。1000多年以前,有兩位僧人向趙州禪師請教如何是禪。趙州禪師問其中的一個,「你以前來過嗎?」那個人回答:「沒有來過。」趙州禪師說:「吃茶去!」趙州禪師轉向另一個僧人,問:「你來過嗎?」這個僧人說:「我曾經來過。」
  • 吃茶去|孤獨·立春·情義
    鄧毅富|文·圖情到深處人孤獨【吃茶去·孤獨】吃茶去,人在江湖,情到深處人孤獨。吃茶去,望聞思修,禮樂靜美,孤獨正是一種美。美人卷珠簾 深坐蹙蛾眉【吃茶去·立春】今天看恆士通茶品溫掌門的朋友圈很有意思,永慶坊沒有封坊,但加強防疫,而老鐵茶友照樣來恆士道分享山頂春茶
  • 吃茶去|寬廣·逍遙·詩意
    鄧毅富|文·圖飄飄何所似 天地一沙鷗【吃茶去·寬廣】冬天來了,吃茶去,暖飲之中,寬廣之矣溢於詩美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岑參: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盧綸: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高適: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王玉凝:吃茶去
    我說:「喝口茶。」一會兒,兒子說:「媽媽,我餓了。」我說:「喝口茶。」再後來,做作業做得晚的兒子說:「媽媽,我困了,頭疼。」我說:「喝口茶。」不一會兒,兒子又在叫「媽媽」,我隨口說道:「喝口茶。」兒子大叫:「媽媽,作業籤字。」我歉疚地笑笑,突然就想起趙州禪師「吃茶去」的故事,似有所悟。
  • 從「吃茶去」談參禪:有口不得,茶吃者多
    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趙州禪師轉向另一個僧人,問:「你來過嗎?」趙州禪師說:「吃茶去!」這時,引領那兩個僧人到趙州禪師身邊來的監院就好奇地問:「禪師,怎麼來過的你讓他吃茶去,未曾來過的你也讓他吃茶去呢?」 趙州禪師稱呼了監院的名字,監院答應了一聲,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 吃茶去——駱玉明
    趙州對他說:「吃茶去!」然後轉向另一個僧人,問:「你來過嗎?」這個僧人說:「沒有來過。」趙州又說:「吃茶去!」這時,引領那兩個僧人來參見趙州的監院好奇地問:「禪師,怎麼來過的你讓他吃茶去,未曾來過的你也讓他吃茶去?」趙州便喚了監院的名字,監院答應了一聲,趙州還是一句老話:「吃茶去!」「吃茶去」成了禪宗最有名的公案之一,這裡面有什麼神秘的東西嗎?
  • 進門兩道茶,知禮之鄉話習俗
    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湖州當地客人"進門兩道茶"的習俗。第一道茶是"風枵湯",這是一道甜茶。何為"風枵"?簡單地講,就是用糯米飯製成的鍋巴。吃"風枵湯"要儘量趁剛衝好的時候吃,才有口感,否則就糊了。"風枵"在我們當地人看來,是一道很有營養的食品,過年過節還常常拿來送人,特別適合老人、孩子和產婦等人食用。客人進門給你衝泡這麼一道甜茶,也表示主人很尊重你,是招待親友很客氣的一個禮節,其中也有祝福你生活甜甜蜜蜜的寓意。
  • 吃茶去|給予·和煦·舒緩
    鄧毅富|文·圖流光容易把人拋【吃茶去·給予】吃茶去,讀時光之詩,最好不過是這兩首:《虞美人·吃茶去,在時光的流轉中,茶裡有乾坤,杯中日月長,善待眼前的杯具,而不是「杯具」,如是。民以食為天,食以文為先【吃茶去·和煦】植入式廣告[偷笑],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當然少不了介紹恆士通。
  • 禪茶: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法藏名僧知更好,香菸茶暈滿袈裟。」禪茶是指寺院僧人種植、採制、飲用的茶,主要用於供佛、待客、自飲、結緣贈送等。說起禪茶來,歷來最出名的一個故事便是「吃茶去」了。唐末五代,河北趙州禪師以「吃茶去」的機鋒接引弟子。
  • 採菊東籬下,不如吃茶去
    採菊東籬下,不如吃茶去 舉頭望明月,不如吃茶去 會當凌絕頂,不如吃茶去 我欲乘風歸去,不如吃茶去
  • 茶事|「七碗茶詩」七碗為何吃不得?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 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乃知茶之奇妙得來紙上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經此體悟,終明了這第七碗為何吃不得了。緩慢的攝入,就如同用很輕的力氣去推一扇很重的門,一直在推,但就是推不開。體感體驗及湯感對比方式:用茶,老樅水仙。
  • 儒釋道為何都提倡「吃茶去」?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日本茶道中的「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即仿於此。至於第一篇詠茶詩,則肇始於李白,其《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曰: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採服潤肌骨。
  • 非遺丨潮汕工夫茶:不如吃茶去
    文丨張月(方塘傳媒《鄉愁裡的中國》編輯)「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是佛家的一句妙語。傳說在一千多年前,有兩個僧人慕名而來向趙州禪師請教如何是禪,大師一向言簡意賅且高深莫測。趙州禪師就問其中一人是否來過此地,那人答沒有來過,趙州禪師:「吃茶去!」另一僧人說他來過,趙州禪師依舊是一句:「吃茶去!」
  • 茶/真、知、味
    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滋味甘淡,能使人領略到大自然的清明空靈之意,不僅能澄心淨慮,更能品飲出天地真情,人間真情,甚至悟出茶中「至道」,是為真。
  • WE領讀|「吃茶去」
    師曰:『吃茶去。』又問一新來僧人,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禪師:『為何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吃茶去。』」從此,「吃茶去」成了一句佛門著名的偈子。奈何這禪機雖鋒利,我卻也難得要領,唯獨喜歡在冬天泡茶喝,勉強做附庸風雅狀。
  • 趙州禪師「吃茶去」究竟藏有什麼樣的禪機呢?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把唐朝詩人《七碗茶歌》與趙州禪師「吃茶去」的典故串聯到了一起,這正是「茶禪一味或禪茶一味」一說的由來。此詩引用唐代盧仝(約795-835)《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第二部分,謂: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
  • 施南茶事,遇茶,又知新
    人與茶在千年的歷程中,宛若同根相生,難辨彼此。對愛茶的人來說,很難說清茶為何物,只覺茶與自己超脫了樹葉的形態,產生了情感。茶與人相處的幾千年,總能相安無事,彼此不可缺少。人在不斷前行中,茶的包容與堅毅,如故而又知新。幾千年前人捧著茶碗吃茶,如今天人端著茶杯喝茶,心情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