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你為什麼要讀書?

2020-09-19 啃書少年

胡適先生之前在一個叫「青年會」的會上談及關於讀書的的一些問題。

胡適先生感覺那時讀書運動大會開始,「青年會」也挑選出幾個看似不難,但真要說起來的時候,卻非常難的題目。



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為什麼讀書;

第二個要解決的問題,怎麼讀書很有興味;

第三個要解決的問題,讀何種書更有興味。


為什麼讀書?


先圍繞為什麼讀書來展開今天要解決的問題。先從一位以前的大哲學家入手,說到讀書的好處,他說:「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意思大概不就是說,讀書可以獲俸祿,不用住茅草屋,可以娶得美貌女子。這話一出,引得臺下很多人大笑不止。


為什麼要讀書。胡適先生說第一,因為書承載著人類文明,記錄很多知識、經驗,我們讀書便是接受了這份寶貴遺產;第二,要為讀書而讀書,讀書讀一半,問題也就剩下了一半,你不解決另一半問題,好奇心是如何忍得住的,所以,是讀書帶動讀更多的書;第三,讀書可以幫你應對複雜環境,幫你度過困境,是你思想材料的來源。



你看,這樣一說,為什麼要讀書一下子變得非常清晰了。


清晰在讀書是寶貴遺產,為了將這份寶貴遺產歸為己有,多讀多得,少讀少得。


人們願為了可見的財產,使出畢生盡力來獲得,對讀書這份無形財產,保有一份警戒之心,怕的是,讀了之後能不能獲得。


再說,若你得到了這份寶貴財產,為了再得到一份,你還要去讀更多書,獲得更多財富,就像吃飯,不是吃一頓就夠了,而要會吃,營養均衡,不暴飲暴食,也不讓自己飢餓過度,在取食之間攝取一種平衡。


如有一天,你讀書了解到如何幫助別人度過困難期,恰好有一天,你一朋友遇到了困難,你通過運用書中的知識,開導朋友,這就是讀書帶來的一大快樂。

讀書是為了擴充知識,擴充知識是為了讓自己擁有更廣闊的境界和眼界,有了廣闊的視野,再去了解事物的另一面,那就擁有更多視角去看這件事,和別人不同的是,你擁有了多元視角,看問題看得更清晰,看事情不看表面看本質,看人不片面,說話不偏激。



擴充知識就需要你多戴幾副眼鏡,能夠涉及各個領域的知識,需要文學的眼鏡,需要經濟學的眼鏡,需要人類學的眼鏡,需要哲學的眼鏡。而且眼鏡越多越好,越精越好。


總之,讀書是為了要讀書,多讀書是為了擴充知識面。最大的毛病在於怕讀書,怕讀難書。越難的書你越要徵服它,徵服它,你又會獲得一份獨特的讀書快樂感。


讀書的目的在於多讀書,讀書越多才可以越多讀書。


怎麼讀書很有興味呢?


讀書之樂在於興致和趣味。


興致由心而發,或是有他人的推薦語,看了某個語錄,某知識點,想要進一步了解,這興致便由心而發。


就像人,飢腸轆轆想要飽餐一頓,此時,最大的興致是吃飯。吃飯可以給身體提供行動和思考的能量,假如不好好將這些能量運用到位,浪費就顯得奢侈了。


而趣味則由書中內容,知識,觀念柔和,給人大腦一種灌輸式衝擊,這衝擊就是從「原來你不知道」到讀了書之後的「原來如此」。


灌輸式


趣味是最能引發人思考的一點,趣在於此書能夠引發你的好奇心,你為了打開這好奇之門,一下子,鑽入書海,一時間,收穫大量的知識信息,雖好奇之門打開了,但將好奇之門關好,再打開,變得異常困難。


好奇之門就是你要了解的知識點,了解知識不是你唯一要做的,既然打開知識這道門,那就要學會關上知識這道門。


打開這道門是為了拓展知識面,關上這道門是為了將知識內化;再次打開這道門是為了能夠調取和運用知識,再關上門,是為了自己再次進入思考之中。


在一關一開之間,參透讀書之奧秘,打開好奇之門,興致和趣味便不請而來。

用興致和趣味打開讀書這道門,打開這道門,是另外一世界,若是沒有打開,那就是另外一個世界。


例如,沒有智識的人遇到問題,抓耳撓腮,半天憋不出一句話;而學問豐富的人,遇到困難問題,東一個主意,西一個主意,各種主意不斷擠上來,請求你錄用。

所以,應該明白遇到困難求助自己更好,更快更方便,還是求助他人更好呢?

你需要在二者中間取其一,最好取自己,這樣節省時間,人情欠得也少,總不至於讓自己天天處於高度焦慮之中。

讀書興味,需要培養,就如做數學題,需要多做,多思考,才會有進步。

讀書也如此,多看,多思考。


讀什麼書更有興味呢?


現在,請你想想,在你讀過的書中,如今記憶猶存的是哪本書。


將這本書名字寫在一張空白紙上,然後圍繞書名寫下裡面的知識,凡是你能夠記起的知識用最簡短的語言記錄下來,繪製成一張思維導圖,然後看看哪些是你記住的,哪些是你沒有記住的。


通過記住的知識,再回憶一下,你為什麼能夠記住這些知識。


前三周,我看了一本叫《認知破局》的書,如今還記憶猶存。舉幾個例子,我記住了書中對於「人設」這一概念的闡述。


「人設」是網際網路興起後的概念,俗稱定位。定位則是你這個人是幹什麼的,別人看到你這個人能夠記住什麼。例如,在學校,你這個人學習好,愛交流,愛思考,這三個標籤就是別人了解你最好的開始,同時,你也有不同的標籤,不太愛外出,不愛上體育課,身體較差,這樣又有了另一個標籤「不愛運動」。

這些標籤的集合就是你這個人的「人設」。



你為了將自己美好的標籤延續下去,不自覺向優秀標籤靠近,從而從各種維度去提升自己這一方面的能力,而後,這一標籤的成熟,你在別人眼中越來越清晰。


這樣一說你就明白了,你讀書理解能力高,看完之後總有獨特的視角湧現在你腦海中。別人看到的就是你這種「讀書快,理解能力快」這個優點,你為了讓這種優點擴大,繼續讀更多書,讓自己這個優點不斷被人熟知。


讀何種書,更有興味呢?


這個問題你要向經典書籍靠攏。經典書籍最大優點是耐讀,經得起時間考驗,經得起一讀再讀,不管讀多少遍,每讀一遍,都會有別樣的感受。


像《資治通鑑》,毛主席曾說過,已經讀了不下十遍有餘了。


像各領域的經典之作,要讀。


像古籍,那些經典之作,《論語》、《道德經》、《大學》、《中庸》、《孟子》、《孫子兵法》、《史記》等等一系列的書籍,都值得你一讀再讀。



讀多了,興味就來了,好書多讀多了,興味就強烈了。如此一旦長久起來,你會養成異於常人的敏銳嗅覺,能夠發現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而且越讀越精。


經典書籍需要我們好好讀,好好思考,發現它的價值,讓自己變得更加理性。

思考時刻:你為什麼讀書呢?

相關焦點

  • 胡適:你為什麼要讀書?
    胡適先生之前在一個叫「青年會」的會上談及關於讀書的的一些問題。胡適先生感覺那時讀書運動大會開始,「青年會」也挑選出幾個看似不難,但真要說起來的時候,卻非常難的題目。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為什麼讀書;第二個要解決的問題,怎麼讀書很有興味;第三個要解決的問題,讀何種書更有興味。
  • 《四十自述》胡適:為什麼讀書?
    母親的過人之處,在於她未讀過書,但教育的根本是讓孩子讀書必求甚解。為此,別的小孩學費兩元,母親額外多交四元,逐年遞增,最後一年加到十二元。目的只有一個,母親囑託先生要為胡適講書,每讀一字,須講一字的意思,每讀一句,須講一句的意思。母親的用心,胡適在識字和理解上比一般孩子更紮實,讀書非讀死書,這為胡適日後讀書奠定了深厚國學基礎,並為以後的成就鋪平了道路。
  • 《四十自述》胡適:為什麼讀書?
    母親的過人之處,在於她未讀過書,但教育的根本是讓孩子讀書必求甚解。為此,別的小孩學費兩元,母親額外多交四元,逐年遞增,最後一年加到十二元。目的只有一個,母親囑託先生要為胡適講書,每讀一字,須講一字的意思,每讀一句,須講一句的意思。
  • 胡適:讀書,第一要精,第二要博
    胡適先生是現代學者、詩人。他一生著述豐富,在哲學、文學、史學、教育學等領域均有開創性貢獻。在讀書方面,他給出了兩招讀書秘訣:笫一要精,第二要博。讀書要精胡適先生認為,讀書不僅要三到:眼到,眼到,要「個個字認得,不可隨便放過」。口到,是「一句一句要念出來」。熟讀心愛的詩歌,精彩的文章,這對自己的作品有良好的影響。對於思想學問的書,多讀幾遍。心到,即用心研究每章每句每字意義如何,利用字典詞典等工具,作文法上的分析,一字多義時要比較參考。手到,即動手抄錄備忘,作提要,節要,記錄心得,也就是做讀書筆記。參考諸書,融匯貫通,作有系統的著述。
  • 胡適:讀書的方法
    想必當代青年從小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多讀書、讀好書,也有人講「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無不是鼓勵世人多讀書以求知識、求權勢、求錢財,卻極少有人談論要怎麼樣去讀書。就像有人天天跟你講吃魚的好處,但從來不教你捕魚的方法,你自己試幾次得不到成果之後,也許就放棄了,管他吃魚有什麼好處呢,反正抓不著。胡適先生一九二五年於《京報副刊》上講過讀書的方法,現在看來對讀書人也是大有益處的。
  • 民國大咖胡適:為讀書而讀書
    帶不帶你玩,要先看你是不是同一個階層的。如果不是,就會很難有共同語言。比如魯迅就很難和他們那幫英美海歸「教授」們長久和睦相處。言歸正傳,一起來領略一下大學問家胡適在讀書和做人方面的魅力吧!說到做學問,當然首先要讀書,而且是讀很多很多的書。
  • 胡適談為什麼要讀書:讀書可以解決各方面問題
    原標題:胡適談為什麼要讀書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而在80年前,胡適就對「為什麼要讀書」這一問題相當重視,也是將其視作讀書的首要問題來看待。縱觀胡適一生,從「為什麼要讀書」開始的讀書經驗之探討,再精確到治學方法的探求,他都毫無保留地將其讀書經驗與治學感受與青年讀者們分享。
  • 為什麼要讀書?讀什麼書?胡適談讀書之惑
    1930年11月,胡適在上海做了一次演講。組織方提供了三個題目:「怎樣讀書?為什麼要讀書?讀什麼書?」對於「怎樣讀書?讀什麼書?」這兩個題目,胡適更有興趣。至於「為什麼要讀書?」連他自己都感覺很困惑。但胡適畢竟是大師,一番準備後,談了讀書之惑,且開出了藥方:第一,書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知識遺產,我們接受這遺產,可以發揚光大,繼而建立更高深更偉大的知識。人與動物不同,就是因為有語言文字,可以傳播知識文化。自小學、中學到大學畢業,近20年的教育,都是學習老祖宗幾千年來的知識和經驗。如果每樣東西,都要求每個人從頭學起,而不去利用過去的知識,那不是太麻煩了嗎?
  • 陳寅恪為什麼要「反對」胡適
    「中國語文特性」是陳寅恪的專用語,「對子」與「對仗」當然是具有「中國語文特性」的事物,對胡適來說,是完全不感興趣的,非但不感興趣,而要摒棄之而後快。 胡適在《嘗試集自序》中說,「我先前不做律詩,因為我少時不曾學對對子」,其文學革命所主張的「八不主義」之第七條,就是要「不講對仗」。
  • 胡適為什麼那麼厲害?今天為什麼還要讀胡適?
    很多人不禁會問,為什麼當時年僅二十七歲的胡適,能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是不是「時無英雄,讓豎子成名」呢?下面就來探討一下胡適成為領袖的具體原因。自從工業革命之後,東西方之間生產力的差距越來越大。十九世紀,歐洲憑藉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文藝復興以來進步的人文思想,成為了世界的中心。
  • 教師為什麼要讀書?
    這就像要叫別人起床的人,在叫醒別人起床之前,自己先得起床。然而,在筆者的日常工作中,這樣的教學現象卻不鮮見:許多教書之人自己不讀書,卻又敢去教書。教師為什麼不讀書?早在十多年前,教育學家朱永新教授就撰文指出,缺乏閒暇、缺乏環境、缺乏需要,是教師遠離閱讀的三大原因。為什麼缺乏需要?
  • 胡適:我只是一個愛讀書能用書的書生
    為什麼要讀書?胡適先生列舉了三點:第一,因為書是過去已經知道的知識學問和經驗的一種記錄,我們讀書便是要接受這人類的遺產;第二,為要讀書而讀書,讀了書便可以多讀書;第三,讀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困難,應付環境,並可獲得思想材料的來源。
  • 西岸書齋 | 《胡適談讀書》——胡適送給畢業班同學的話
    這一篇說是三味藥,其實是胡適送給畢業生的一些話。畢業生的學校生活結束,開始進入一段的生活,開始撐起自己的肩膀來挑起自己的擔子,胡適作為前輩和老大哥,送給畢業生們離開學校、進入大世界,做隨時防身救急之用的一個藥方。今天就讓我們來聽一聽,胡適送給畢業生的防身藥方,有哪三味藥材。
  • 胡適、魯迅、錢穆、錢鍾書、顧頡剛、馮友蘭、陳寅恪的讀書方法
    「讀書有兩個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在胡適看來,一個人要有大學問必須「精博雙修」,只精不博會一葉障目,而只博不精則好似「一張很大的薄紙,禁不起風吹雨打」。胡適還有讀書三好。一是夜讀。夜讀是一種美好的享受,此時正合讀書:寧靜閒逸、無人打擾、自由自在。中國古人有裸身夜讀者,大概深得夜讀之樂。夜裡時間充裕,可安心讀經典大著。夜讀還別有一番情調,青燈黃卷伴一杯香茗,那是何等的爽心悅目!二是喜在廁上、電車裡讀書。
  • 要讀就讀胡適的詩
    特別是學生,千萬不可讀那類詩歌,要讀就讀胡適的詩。胡適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不是一個變態詩人,他的詩歌總會給人希望,要讓相信未來是美好的,讓人看到光明世界,讓人得到世界的溫暖。而當今某些名人的詩歌呢?心靈扭曲,恨不得逼人去死。我們不能讀那類扭曲詩歌。為什麼非要讀胡適的詩歌?
  • 胡適先生的三味藥方
    巧的是愚近日讀書,偶得胡適先生的三味藥方——一味「問題丹」,二味「興趣散」,三味「信心湯」。如獲至寶,遂取來與諸君分享。所謂「問題丹」,是帶在我們身邊的一兩個麻煩而有趣味的問題,這是我們入世的第一要緊的救命寶丹。
  • 人為什麼要讀書呢?又要怎樣讀書呢?我來告訴你我的回答
    突然想到了一個大家經常在問的問題:人為什麼要讀書呢?這個讀書,在我的理解,從廣義來說是指我們從小就被要求做到的去學校上學,閱讀教科書知識,畢竟我國的九年義務教育放在那裡,我們還是要響應國家號召參與一把的嘛。從狹義來說就是除去教科書之外,我們自主進行的閱讀,比如閱讀名著,閱讀工具書,閱讀各類文學作品等。
  • 夜訪女生宿舍的胡適——關於胡適的幾個趣事
    第一個趣事——胡適為什麼叫胡適胡適生於1891年,原名胡嗣穈,學名胡洪騂,字希疆。青年時的胡適胡適19歲參加庚子賠款公費留美學生考試,金榜題名後胡適覺得要一改過去的封建風俗,他決定先從名字開始。胡適因為熟讀《天演論》,取其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寓意,只有適應環境的人才能夠更好的生存下去。
  • 讀書的方法,民國大師們早就告訴你了
    其實大多萬變不離其宗,我們的先賢和前輩早也有一套方法,今天談談談了胡適、錢鍾書、魯迅的讀書方法。胡適主張讀書要精、博。精是指要把知識琢磨透,要有極致的精神。博是指讀書要廣泛,不要讓自己受困在某一領域,知識的寬泛的,互通的。
  • 只有2個字的讀書方法,卻成就了民國大學問家胡適,家長必看
    在剛閉幕的兩會上,代表趙金雲曾言:讀書應從娃娃抓起。可面對人均閱讀量不到一本的國民讀書現狀,怎麼增加孩子的閱讀量,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呢?首先要解決三個問題:讀書有什麼功用?讀什麼書?怎麼讀?讀書的功用,從近的來說,為了孩子現在的考試,以後的工作;長遠來說,讀書能讓人修身靜心,是一輩子的財富。而唯有讀書方法,古往今來,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讓我頗為欣賞的是民國時期大學問家胡適的讀書方法。他說:"讀書的方法是,第一為精,第二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