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先生之前在一個叫「青年會」的會上談及關於讀書的的一些問題。
胡適先生感覺那時讀書運動大會開始,「青年會」也挑選出幾個看似不難,但真要說起來的時候,卻非常難的題目。
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為什麼讀書;
第二個要解決的問題,怎麼讀書很有興味;
第三個要解決的問題,讀何種書更有興味。
先圍繞為什麼讀書來展開今天要解決的問題。先從一位以前的大哲學家入手,說到讀書的好處,他說:「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意思大概不就是說,讀書可以獲俸祿,不用住茅草屋,可以娶得美貌女子。這話一出,引得臺下很多人大笑不止。
為什麼要讀書。胡適先生說第一,因為書承載著人類文明,記錄很多知識、經驗,我們讀書便是接受了這份寶貴遺產;第二,要為讀書而讀書,讀書讀一半,問題也就剩下了一半,你不解決另一半問題,好奇心是如何忍得住的,所以,是讀書帶動讀更多的書;第三,讀書可以幫你應對複雜環境,幫你度過困境,是你思想材料的來源。
你看,這樣一說,為什麼要讀書一下子變得非常清晰了。
清晰在讀書是寶貴遺產,為了將這份寶貴遺產歸為己有,多讀多得,少讀少得。
人們願為了可見的財產,使出畢生盡力來獲得,對讀書這份無形財產,保有一份警戒之心,怕的是,讀了之後能不能獲得。
再說,若你得到了這份寶貴財產,為了再得到一份,你還要去讀更多書,獲得更多財富,就像吃飯,不是吃一頓就夠了,而要會吃,營養均衡,不暴飲暴食,也不讓自己飢餓過度,在取食之間攝取一種平衡。
如有一天,你讀書了解到如何幫助別人度過困難期,恰好有一天,你一朋友遇到了困難,你通過運用書中的知識,開導朋友,這就是讀書帶來的一大快樂。
讀書是為了擴充知識,擴充知識是為了讓自己擁有更廣闊的境界和眼界,有了廣闊的視野,再去了解事物的另一面,那就擁有更多視角去看這件事,和別人不同的是,你擁有了多元視角,看問題看得更清晰,看事情不看表面看本質,看人不片面,說話不偏激。
擴充知識就需要你多戴幾副眼鏡,能夠涉及各個領域的知識,需要文學的眼鏡,需要經濟學的眼鏡,需要人類學的眼鏡,需要哲學的眼鏡。而且眼鏡越多越好,越精越好。
總之,讀書是為了要讀書,多讀書是為了擴充知識面。最大的毛病在於怕讀書,怕讀難書。越難的書你越要徵服它,徵服它,你又會獲得一份獨特的讀書快樂感。
讀書的目的在於多讀書,讀書越多才可以越多讀書。
讀書之樂在於興致和趣味。
興致由心而發,或是有他人的推薦語,看了某個語錄,某知識點,想要進一步了解,這興致便由心而發。
就像人,飢腸轆轆想要飽餐一頓,此時,最大的興致是吃飯。吃飯可以給身體提供行動和思考的能量,假如不好好將這些能量運用到位,浪費就顯得奢侈了。
而趣味則由書中內容,知識,觀念柔和,給人大腦一種灌輸式衝擊,這衝擊就是從「原來你不知道」到讀了書之後的「原來如此」。
灌輸式
趣味是最能引發人思考的一點,趣在於此書能夠引發你的好奇心,你為了打開這好奇之門,一下子,鑽入書海,一時間,收穫大量的知識信息,雖好奇之門打開了,但將好奇之門關好,再打開,變得異常困難。
好奇之門就是你要了解的知識點,了解知識不是你唯一要做的,既然打開知識這道門,那就要學會關上知識這道門。
打開這道門是為了拓展知識面,關上這道門是為了將知識內化;再次打開這道門是為了能夠調取和運用知識,再關上門,是為了自己再次進入思考之中。
在一關一開之間,參透讀書之奧秘,打開好奇之門,興致和趣味便不請而來。
用興致和趣味打開讀書這道門,打開這道門,是另外一世界,若是沒有打開,那就是另外一個世界。
例如,沒有智識的人遇到問題,抓耳撓腮,半天憋不出一句話;而學問豐富的人,遇到困難問題,東一個主意,西一個主意,各種主意不斷擠上來,請求你錄用。
所以,應該明白遇到困難求助自己更好,更快更方便,還是求助他人更好呢?
你需要在二者中間取其一,最好取自己,這樣節省時間,人情欠得也少,總不至於讓自己天天處於高度焦慮之中。
讀書興味,需要培養,就如做數學題,需要多做,多思考,才會有進步。
讀書也如此,多看,多思考。
現在,請你想想,在你讀過的書中,如今記憶猶存的是哪本書。
將這本書名字寫在一張空白紙上,然後圍繞書名寫下裡面的知識,凡是你能夠記起的知識用最簡短的語言記錄下來,繪製成一張思維導圖,然後看看哪些是你記住的,哪些是你沒有記住的。
通過記住的知識,再回憶一下,你為什麼能夠記住這些知識。
前三周,我看了一本叫《認知破局》的書,如今還記憶猶存。舉幾個例子,我記住了書中對於「人設」這一概念的闡述。
「人設」是網際網路興起後的概念,俗稱定位。定位則是你這個人是幹什麼的,別人看到你這個人能夠記住什麼。例如,在學校,你這個人學習好,愛交流,愛思考,這三個標籤就是別人了解你最好的開始,同時,你也有不同的標籤,不太愛外出,不愛上體育課,身體較差,這樣又有了另一個標籤「不愛運動」。
這些標籤的集合就是你這個人的「人設」。
你為了將自己美好的標籤延續下去,不自覺向優秀標籤靠近,從而從各種維度去提升自己這一方面的能力,而後,這一標籤的成熟,你在別人眼中越來越清晰。
這樣一說你就明白了,你讀書理解能力高,看完之後總有獨特的視角湧現在你腦海中。別人看到的就是你這種「讀書快,理解能力快」這個優點,你為了讓這種優點擴大,繼續讀更多書,讓自己這個優點不斷被人熟知。
讀何種書,更有興味呢?
這個問題你要向經典書籍靠攏。經典書籍最大優點是耐讀,經得起時間考驗,經得起一讀再讀,不管讀多少遍,每讀一遍,都會有別樣的感受。
像《資治通鑑》,毛主席曾說過,已經讀了不下十遍有餘了。
像各領域的經典之作,要讀。
像古籍,那些經典之作,《論語》、《道德經》、《大學》、《中庸》、《孟子》、《孫子兵法》、《史記》等等一系列的書籍,都值得你一讀再讀。
讀多了,興味就來了,好書多讀多了,興味就強烈了。如此一旦長久起來,你會養成異於常人的敏銳嗅覺,能夠發現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而且越讀越精。
經典書籍需要我們好好讀,好好思考,發現它的價值,讓自己變得更加理性。
思考時刻:你為什麼讀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