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作品來看看吳亦凡是如何留在時代和未來的】
關於我一直很挺吳亦凡這件事,微博上hei他的人大概早就習以為常。
我不只一次地說,吳亦凡做出的音樂,是超越過作品本身,而更具有藝術質感的;一個音樂人要被人記住的幾個關鍵點,人物性格、作品特色、傳唱度……這幾項內容,吳亦凡到《大碗寬面》為止,通通具備了。
今天又想再講一講吳亦凡,源自最近看了他在騰訊視頻一個新聞欄目上的一段採訪,尤其關於他很明白自己要留下作品在藝術生命裡、不想被時代和未來遺忘這件事,並且正面回答了關於自己把 Auto-tune 從一種音樂技術手段發展成為個人音樂 icon 的看法,我依然非常贊同
吳亦凡最早關於 Auto-tune 的使用,是在他第一年擔任說唱節目明星製作人的一次公演現場,因為小小的一個失誤,使得這個技術手段成了伴隨他很久的一個「hei」點;當然,明白這種技術風險的樂迷,會更佩服吳亦凡該有的勇氣:畢竟,用 Auto-tune 在現場演出中,就像在高速公路開車,稍有一點點大意,音準的問題就會被無限放大,可能 95% 的完成度會被放大令觀眾以為只有 75% 甚至更低。
那次之後,吳亦凡講到希望作品能「留下來」的想法,就完成了一部分。
到此,當時被當做偶像的吳亦凡,已經使得偶像的影響力、音樂判定力,雙雙在線,且有了令人熱議的作品看點——儘管,最近的那個採訪裡,吳亦凡明確表示「沒有所謂的偶像,人無完人」。但他依然會對自己作品的質量、傳播方式、情境、情緒、內容等嚴格要求,包括 Auto-tune 都是他表達音樂情緒的一種輔助,是一種使得他聲音傳達真實與虛幻、音樂與現實不同情境所能直觀營造聽感不同的工具,具體案例參見吳亦凡的《天地》,那其中就有 Auto-tune 「劃分」了自己與夢境的對話,營造夢囈的質感。
話說回來,Auto-tune 並非一種修音技術,修音的目的是使得音準有差池的細節,被修正,回到正確的旋律和音軌上,而 Auto-tune 是一種實時呈現的意義,不修飾音準,還更像是「放大鏡」,放大有可能產生的瑕疵;修音技術的結果是歌手的演唱聽起來更真,而 Auto-tune 在聽感上卻絕對造成一種強烈的非現實感。
以 Auto-tune 逐漸成為吳亦凡的音樂 icon 後,他也在採訪中表達了有時連正常唱歌都被人以為開了 Auto-tune 的誤解,但這的確使得吳亦凡從愛豆到音樂人的形象建立,立竿見影了不少。
再然後,吳亦凡的音樂更大範圍出圈,就到了他的《大碗寬面》了。從音樂特色,到傳唱曲目,吳亦凡大步走,終於集齊了一個成功歌手的基本配置。
今年吳亦凡發行 EP《TESTING》,依然是把 Auto-tune 玩的不亦樂乎。這些年來的讚許與誤解,已經漸漸使得他更多去思索在以技術輔助音樂呈現這方面,有著怎樣的思辨與表達了。
吳亦凡在採訪中形容 Auto-tune 並非是如美圖秀秀一般的存在,因為美圖秀秀有放大眼睛、美白皮膚這些「美化」的功效,講真,Auto-tune 並未美化吳亦凡的 vocal,只是在輔助表達音樂情境這件事上,起到了「異化」輸出的作用,吳亦凡形容這是「濾鏡」。當很多拍照 App 設置了濾鏡功能之後,照片中的人像並未被美化,反而是被濾鏡賦予了新生的情景感,吳亦凡有時選擇用 Auto-tune 的初衷,正式要呈現歌曲想要傳達的情景感。
在講回到作品本身層面,吳亦凡今年的新歌《時間海》就用了他從未有過的 Auto-tune 之重度,歌曲希望呈現的蒸汽波復古風格、以及賽博朋克式的未來感,都的的確確被 Auto-tune 渲染上了一層以真實人聲無論如何都無法呈現的「異化」感。懂音樂的人自會在這裡懂得這種技術的精妙之所在。
回顧過吳亦凡的不少作品後,再體味他在採訪中的這段話,更加理解了他對於音樂的思考和真誠態度,甚至先鋒的眼光。而再回到 Auto-tune 這種因吳亦凡而出圈的音樂技術,也不過就是個音樂製作時會用到的一種工具,歌迷喜歡就聽,不喜歡可以不聽,吳亦凡是偶像,卻不改因此被黑粉抱有異樣的眼光。
就音樂人品格這件事,吳亦凡已經做出不少頗有藝術審美與技術展現的作品留在了當下時代了,一定也會被流傳到未來。
源自 三石一聲
看到吳亦凡這段採訪還是有些感想的。
就不說什麼「藝術創新的本質是為既有事物賦予新的審美內涵」這種比較難懂的話了,具體到 autotune,它固然是為了精修音準而被開發出來的,但發布以後很快就有藝術家們意識到它對人聲進行變形處理後所帶來的奇妙聽感及其與某些音樂風格在氣質上的相似之處——掛上 autotune 唱歌就會有電子味,有未來感(然後音樂人們自然會往自己所設想的方向上延伸)。舉個新鮮熱辣的例子,在剛剛播出的樂夏裡亮相的 Hyperslash 超級斬就大量使用了掛 autotune 的人聲,連同所使用的 8bit 音色,在相當程度上支撐了他們想製造的「二次元宅核」感。
所以揪著一個 autotune 來帶節奏真的很……沒意思,這真的就只是一個工具而已。(話說吳亦凡用「濾鏡」和「美顏」的區別來舉例還真的蠻貼切的)
源自 DK在北京
吳亦凡是大膽的,他一心想把嘻哈音樂壯大,一心想要拓展新的東西,奈何很多人的目光短淺,坐井觀天。
祝福他能夠被更多人了解並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