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視頻由珠三角藝術視頻檔案
獨家製作與播出
近年來,美育不僅成為人們口中孜孜不倦談論的話題,也成為了國家愈發重視與迫切落實的工作之一。美術教育一直是廣州美術學院重要的工作。「先學做人,再事丹青」是廣美秉承的校訓精神,堅持「直面當代,立中研西,以古鑑今,尊師重教」是廣美的發展理念。而每年的廣州美術學院本科生畢業展更是對廣州美術學院四年一屆的美育工作的檢視。
每年本科生畢業展從創作到展出的過程,體現了每一屆畢業生在思想品德、專業學習、研創實踐、團隊協作等方面的能力和狀態,同時也凝結了廣州美術學院所有教職員工們的辛勤勞動和畢業指導教師的專業智慧。
▲ 廣州美術學院本科畢業作品展展覽現場
有意思的是,2018年的本科生畢業展,設置了兩個展場,分別是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校區與廣東美術館。在廣東美術館展出,以一種開放的姿態「從學校走出去」。
作為專業的美術院校,如何讓學校走出去,如何與社會與更多的人接觸,廣州美術學院院長李勁堃認為,這不僅僅是教學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學生的需求問題。四年來的教學成果,學生們用自己的作品在一個展覽上進行回應,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而走出學校在面向社會公眾的美術館展出,也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直面社會、接受社會檢驗自身水平的難得的機會。
▲ 廣州美術學院本科畢業作品展展覽現場
不僅如此,廣東美術館還同時舉辦了「廣州市立美術學校文獻展」,1922年成立的廣州市立美術學校,當中在校學習的畢業生以及參與教學工作的老師,也是後來廣州美術學院重要的師資隊伍的成員,他們都與廣州美術學院一直沿襲下來的教學體系有著密切的聯繫。
舉辦這樣的文獻展,也讓其與當下的本科生畢業展形成一場以美術教育研究為核心的學術對話,促使觀眾重新思考美術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美術教育在當前語境下如何推陳出新、美術教育的未來如何等問題。王紹強館長表示,此次對話展從廣東地區的美術教育及其發展的史學背景中,綜合考究美術教育體系的傳統性和當代性,在歷史和當下的探討中,進一步梳理當代美術教育的創新觀念,及其對藝術創作當下和未來的深遠影響。
傳承與突破,是廣州美術學院師生在教學與創作上,不停思考和實踐的問題。此次兩展同時展出,不僅展現了廣州地域性的美術教育在思想與創作上,對美術優良傳統的傳承,以及融匯中西進行藝術性突破——比如當下的學生認識到自己身處網絡時代,他們關注於對「虛擬」的思考,並作出相關的回應。跨學科跨媒材的自由度提高,學生們在進行創作時,對當下的社會與生活進行細膩的觀察以及自己對世界的理解與想像,融入在自己的作品中,都能帶出不同的驚喜,還呈現出近現代以來,以廣州為核心地區的美術教育歷史發展的脈絡,為學者、專家及觀眾提供一個討論的平臺,以更好地充實我國近現代美術教育史的研究,從歷史發展的客觀角度為當下美術教育的發展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借鏡。
部分參展作品欣賞:
廣州市立美術學校文獻展
《黃少強像》關良
紙本水墨
34.5cm×28.5cm
1936 年
《讀書之女》丁衍庸
(原作為油畫)
原刊於《美展會刊:教育部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特刊》
1929 年
《婦女》阮雲光
素描 47cm×62cm
20 世紀 20 年代
中山市檔案館藏
《畫室裡》黃潮寬
(原作為水彩畫)
原刊於《中國大觀》
良友圖書印刷有限公司印行 1930 年出版
《風景》譚華牧
布本油畫
49cm×55cm
年代不詳
《叢竹群雀圖軸》陳之佛
紙本設色
63cm×54cm
年代不詳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廣州美術學院2018年本科畢業作品展:
《快樂清單》趙梓同
噴繪燈箱
《我的九十年代》王煒申
綜合材料
《某寶廟》廖煌玉
影像裝置
《被動選擇》黃俊文
燈光裝置
《樂園》陳嘉怡
布面油畫
110cm*175cm
《黃昏的啟示》謝淑怡
巖彩 150cm*90cm
《魔法降臨》鄭昕
紙本彩墨
170cm*127cm
《大好「盒」山》茆庭鈺
紙本設色
138cm*190cm
展覽信息:
1.廣州市立美術學校文獻展
展 期:2018年5月31日至6月24日
展 廳:廣東美術館7號廳
主辦單位:廣東美術館
協辦單位: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策 展 人:王紹強
展覽統籌:邵 珊
策展團隊:田 收 林 薇 黃志堅
展覽陳列:袁喜明 張 涵
藏品管理:梁潔穎 黃浩星
媒體推廣:梁 潔
公共教育:劉端玲
視覺設計:盧 珊 李 漾 廖東華
2.廣州美術學院2018年本科畢業作品展
展 期:2018年5月31日——6月24日
展 廳:廣東美術館 1、2、3、4、5、6、8、9、10、11、12號
參展院系:中國畫學院、造型藝術學院-油畫系、造型藝術學院-版畫系、造型藝術學院-實驗藝術系、美術教育學院(國畫、水彩)、藝術與人文學院
主辦單位:廣州美術學院 廣東美術館
總 策 劃:李勁堃
藝術總監:林 藍 王紹強
項目統籌:蔡擁華 邵 珊
展覽項目:潘慶森 姚小菲
展覽陳列:袁喜明
新聞推廣:佃 瑾 梁 潔
公共教育:劉端玲
編輯整理:陳韻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