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監督執紀問責,必須堅持懲前毖後、治病救人
「監督執紀問責,必須堅持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這是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工作報告「五條體會」之一。紀委的職責定位、方式創新、作風轉變,都必須充分體現這個方針。201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指出:「治治病,主要是堅持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方針,區別情況、對症下藥。」這些論述是我們黨準確判斷形勢,切實做好新形勢下紀檢監察工作的根本指導原則,進一步拓展了監督執紀的新思路,體現了依規治黨、關口前移的新要求。
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是黨內教育的一貫方針
「懲前毖後」一詞,最早出自《詩經·周頌·小毖》:「予其懲,而毖後患。」其意思是指要從以前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謹慎從事,不致再犯類似錯誤。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既是黨加強自身建設的一貫方針,又是黨永葆肌體健康的重要法寶。早在延安整風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提出:「實行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藉以達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這樣兩個目的。對於人的處理問題取慎重態度,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損害同志,這是我們的黨興旺發達的標誌之一。」藉助於延安整風,廣大黨員的思想從主觀主義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從而在全黨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並在這個基礎上實現了全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高度團結和統一。歷史證明這是一種極為正確有效的整黨整風方式。
從延安整風,到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到黨章和新頒布施行的紀律處分條例,再到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無一不是「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方針的實踐體現。當前,在全黨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新形勢下,這一方針得到新的繼承與發展,發揮出日益重要的警示作用。
懲前才能毖後,治病為了救人
「懲前毖後,治病救人」這句話對廣大黨員幹部來說並不陌生,在黨章裡,在紀律處分條例中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它是我們黨對犯錯誤黨員幹部進行處理所一貫秉持的基本方針。
懲前才能毖後。「懲前毖後」是對待犯錯誤黨員幹部所應堅持的基本原則之一,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形勢下,以紀律的尺子管黨、治黨是必然選擇。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不斷強化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的理念,強調抓早抓小,體現的就是懲前以警示後人的思想。黨員幹部守住紀律的紅線才不至於滑向違法犯罪的深淵。當前,懲前毖後就是要實踐好監督執紀的「四種形態」。對症下藥、精準施策,發現「病樹」,要及時醫治和處理;發現「歪樹」,要及時扶正;發現「爛樹」,要連根拔掉,才能病樹前頭萬木春。因此,各級紀檢監察幹部要切實扮演好維護黨內政治生態護林員的角色,實現懲處極少數、教育大多數的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
治病為了救人。黨員破法無不始於違紀。要從學習黨章入手,重溫入黨誓詞,喚醒對「激情燃燒歲月」的記憶,所有這些,無不體現著嚴管就是厚愛、治病為了救人。對黨員領導幹部的問題,發現苗頭要及時提醒,觸犯紀律要立即處理,做到有病早治、防微杜漸。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要麼是好同志、要麼是階下囚」的悖論。對於犯下錯誤的同志,並非無路可走。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面向組織,往前一步是黎明;背向組織,退後一步是懸崖。對黨忠誠,迷途知返,痛改前非,脫胎換骨,就可以爭取新生;反之,屢教不改、執迷不悟、頑固不化。組織只能使出「霹靂手段」,令其為慾壑難填、刀口舔血的行為付出高昂代價。
堅持懲前毖後、治病救人,要善用「四種形態」
實踐「四種形態」,紀委的責任不是輕了,而是更重了,執紀的力度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了。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必須以「永遠在路上」的堅定信念,持之以恆,抓細抓實,方能步步為營、久久為功。
運用「四種形態」推動執紀理念的轉變。要樹立紀在法前的理念。紀委要始終圍繞黨規黨紀開展監督執紀,從「查違法」轉向「盯違紀」,從紀律的維度思考問題,用紀律的手段處理問題,讓遵守紀律「熱」起來,讓執行紀律「活」起來。要樹立寓防於懲的理念。堅持懲治和預防兩手抓,懲治於已然,防患於未然。既要當好「啄木鳥」,發揮懲處的震懾作用;又要當好「護林員」,發揮紀律的警醒作用。通過「高線」引導和「底線」約束,喚醒黨員幹部的紀律意識。要樹立違紀必糾的理念。堅決摒棄「違紀只是小節、違法才去處理」,追求所謂的轟動效應、大案效果的習慣。由過去注重查辦案件向全過程覆蓋的執紀方式轉變,變末端處置為全程監督,以零容忍的態度抓好紀律執行。
運用「四種形態」推動執紀模式的轉換。要創新工作方式。既要提高審查效率,又要前移監督關口,發揮基礎性、前置性作用。要善於用黨章黨規黨紀衡量違紀行為,恰當運用批評教育、誡勉談話、輕處分、重處理、組織調整等方式處理各類違紀行為。要細化工作標準。要正確處理「少數」與「多數」、「小毛病」與「大問題」、「破紀」與「破法」、「輕處分」與「重處理」的關係。結合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將工作要求具體化、程序化、制度化。要改進評價方式。要糾正簡單以大案要案論英雄的錯誤認識,牢固樹立正確的執紀觀。做到嚴肅執紀在平時,防病治病於初起,監督問責常態化,查糾問題無小事。
運用「四種形態」推動紀檢隊伍的轉型。要拓寬視野。要深入基層,擴大範圍,通過全方位的重點巡查、經常性的明察暗訪、階段性的專項治理、年度性的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檢查等方式,多渠道尋找問題線索,注重發現違反紀律的多發性、傾向性問題。要提高能力。要注重從辦案能力向執紀能力的遷移。要以大力推進紀律審查工作的規範化建設為著力點,加大教育培訓力度,不斷提升執紀隊伍專業化水平。要提升效能。全面加強紀律審查工作力度,層層傳導、節節發力,以倒逼主體責任落實。
眾所周知,兩軍對壘,高明的戰略戰術方能克敵制勝。同樣,治國理政,找到一套源於實踐、日臻完善的治國方略,才能到達標本兼治、海晏河清的理想彼岸。
(馮留建,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