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29年山東省的青州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本文9幅來自於《亞細亞大觀》的民國老照片,詳細地記錄了90多年前,一個民國20年代末期的青州古城。
昔日的青州
大禹時期這裡便擁有了青州的稱謂。周代的齊國,秦朝的周郡,二千多年的歷史背景下,青州可謂人才輩出。同事青州在古時也是作為重要軍事據點而存在。
上世紀20年代末,這裡當時被叫做益都,是山東鐵道上的一環。城內外大約擁有人口3萬5千人左右,雖說這裡是一個鐵路的集散中心,但物資卻明顯不足。究其原因,民國以來連年的兵災與匪患是這裡民不聊生,給當時居住在青州的普通百姓難以癒合的創傷。
本文所有的照片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所拍攝而成。
1929年的青州紀行
青州在歷史上的輝煌過往不必多講, 千百年之後的民國,這裡雖然已經沒有了昔日的輝煌,但明朝時所建的石橋與城壁無時無刻地提醒著人們青州曾經的過往。
20年代只是山東鐵道其中一個站點的青州,即使提起也鮮有人知。但這也難以掩蓋青州在明朝時期的興盛。
原本宏偉的城門如今早已荒廢,已經難以辨認的字跡上看,寫有「只鎮西門」等字樣。
從西門外出幾步不遠處,就可以看到被眾多古柏所環繞的範文公廟,這座廟在民間也被稱之為三賢祠,除了供奉範仲淹之外,歐陽修與富弼同樣也是人們供奉的對象。這座齊聚宋朝三名臣的祠堂,正被圍繞在祠堂四周的古柏所環繞,無論何時都顯得靜謐美好。
三賢祠內,與範仲淹有著淵源的古井顯得十分引人注目。把水井圍繞起來的亭子,不論是四周的石柱還是亭內的匾額,都歌頌著範文公的生平事跡。寺內的老僧用範井之水所泡成的粗茶招待了這些途徑此處的旅人,聞著這個味道,感受著1929年早春下的青州古城。
在當時,對於熟知青州城的外地人來講,就會自然而然地將其與範仲淹聯繫在一起。作為宋朝時期的名城,範仲淹墓當時就位於青州府城的西門,照片記錄下了當時正殿內部的狀況。
探尋法慶寺時,雖說已經是春季,但還只是二月下旬罷了。北風呼呼地吹過,站在寺前拍攝這張照片時,恰巧一名車夫闖入鏡頭之中。午後的光影下,這座聞名齊魯大地的古寺正被眾多百年以上的老柏樹所環繞。
從城南出發大約10公裡之後便可以到達雲門山腳下。幾千年以來的風吹日曬使這裡形成了獨特的景觀。沿著石階向上走去,山頂建有朱紅色的大殿,站在山頂向下眺望的話相比一定十分的壯觀。
這座位於山腹位置,由巨大巖石所形成的大門,突出了雲門山的「怪」。
碑石,古柏,寺舍,這裡便是位於駝山山頂的寺院,然而當時來這裡燒香拜佛的人非常稀少。早春時節的院落內顯得更加安靜。
結語
如今90多年已經過去,民國20年代末的青州古城早已是今非昔比,變了一番天地。但在這些曾經的舊照中,我們依然可以尋得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