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宇航
習近平主席發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舉國上下聞風而動,國際社會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建設不僅為許多國家帶來了人所共知的物質成果,譬如現代化基礎設施、新興工業園區、科技合作園區、各類民生工程,帶動全球貿易與投資同步增長、資源合作與產能合作齊頭並進,同時還在推動各國實現發展思路對接、機制體制溝通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開闢出不同國家攜手並進、互利發展與共贏發展相得益彰的廣闊前景,為整個人類社會提供了民心相通乃至文明互鑑的成功範例。
7月23日,在北京鐵路局天津南倉站,工作人員在準備開行的中歐班列旁巡查。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事實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推進,不但有助於人類社會全面更好地實現共同發展與普遍安全,同時也深化了人們對於當今世界各種重大問題的觀察和思考。與此相適應,國內外有關「一帶一路」建設的研究和探討方興未艾,相關文章和著述浩如煙海。不久前黨建讀物出版社推出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新範式》,可以說是國內學術界有關「一帶一路」研究的又一代表作。
1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新範式》作者於洪君,長期致力於黨的外事工作實踐,同時堅持進行國際關係和中國對外政策研究。因其著作甚豐,被稱為集實踐經驗與理論素養於一身「學者型領導」,也有人稱其為學術路上不停歇的「領導型學者」。2017年人民出版社推出《一帶一路:聯動發展的中國策》,收錄了該作者關注、研究、思考「一帶一路」問題的首批成果,當時備受讀者好評,發行數量也相當可觀。
作者於洪君
黨建讀物出版社此次推出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新範式》,匯集了作者最近兩年來觀察、探討、展望「一帶一路」建設的新認識、新見解和新判斷。如果說作者第一本書《一帶一路:聯動發展的中國策》主要著眼於「一帶一路」提出的時代背景、著力方向、運行原則,以及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聯動發展的動因與前景、初步成就與經驗的話,那麼,近作《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新範式》,則更多地著眼於「一帶一路」建設對於區域合作、經濟全球化的特殊影響,著眼於「一帶一路」對國際秩序重構、國際關係變革乃至全球治理體系轉換的時代價值和歷史意義。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新範式》包含三個部分:一是《總論篇:引領世界變革潮流》,二是《地區篇:創新合作模式之舉》,三是《專題篇:拓展文明共生之路》。代序言《「一帶一路」對當今時代的理論貢獻及其歷史價值》,雖篇幅不長,但提綱挈領,統轄全書,實際上起到了導讀篇的作用。
當今世界正處於冷戰結束以來最深刻、最劇烈、最複雜的歷史變革期,人類社會正面臨百年未有大變局。
在此背景下,形形色色的保守主義、孤立主義、單邊主義和新霸權主義大行其道,反全球化、反區域合作、反文明互鑑的政治思潮和社會運動逆勢來襲。國與國之間的互信缺失和全球層面上的治理缺失,相互交織,彼此推湧,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面臨許許多多共同性的威脅和挑戰。
中國在積極倡導並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創造性地提出了許多令人耳目一新,因而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新理念,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新型發展觀與新型合作觀。
正如作者書中所說,在和平發展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題,合作共贏已經成為國際社會主流訴求的形勢下,中國倡導和推動「一帶一路」,不僅是要實現中國與外部世界的共同發展、聯動發展,同時也是要促進世界上不同地區和所有國家的互利發展、共贏發展。這樣的發展,不僅是不同國家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也不僅僅是諸多領域的大規模的高質量的產能合作,同時也是發展戰略、發展思路、政策標準、甚至是某些機制和體制的有機對接。
這樣的發展是人類歷史上未曾有過的。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和地區,從獨自發展轉向共同發展,從封閉發展轉為開放發展,從粗放發展轉為綠色發展,從不穩定發展過渡到可持續發展,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巨大進步。這是正在走向全面復興的中華民族為解決人類共同發展問題做出的一個巨大貢獻。
作者在書中還指出,中國在倡導和推進「一帶一路」過程中所提出的新發展觀,是以新的合作觀為重要前提的。這種新合作觀,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基本原則,不強人所難,不勉為其難,始終堅持以企業為行為主體,堅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超越社會制度差異,超越意識形態分歧,超越地緣環境限制,超越發展水平上的鴻溝。
這樣的合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既可以是雙邊的,也可以是多邊的;既要考慮合作方利益,也要考慮相關方利益;既要著眼於當前需要,也要有相當長遠的考慮。
作者在書中進一步表示,「一帶一路」不僅是中國打開國門搞建設的基本國策的自然延伸,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並走向世界舞臺中心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向國際社會提供的應對全球化新挑戰、解決全球治理赤字和發展不平衡問題的中國方案,是中國與國際社會聯手推進聯合國2030年議程、共同塑造世界經濟政治新格局的行動方略。「一帶一路」的開放性、包容性、聯動性和普惠性特點,將得到進一步的彰顯。我國各類企業和機構走出去的機會大大增加。
我們有理由相信,正如作者書中所說,這種新型發展觀與新型合作觀引領下的「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推進,並且不斷取得新的成果,一方面會自然而然地將改善中國的國際形象,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會非常顯著地改變亞太地區和「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地緣政治形態,改變世界經貿關係和整個國際關係走勢,進而深刻影響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
2
當然,我們也注意到,作為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作為一場規模浩大的全球合作,「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推進,不可能沒有這樣那樣的困難和問題,不可能不遭遇各種各樣的風險和挑戰。百年未有大變局中出現的各種新矛盾和衝突,不可避免地會反映到「一帶一路」建設中來。我國企業和機構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更不可能永遠高歌猛進。
對此,作者早有預見,並且在書做了充分論述。他指出:政治上,有的國家可能出現政府更迭,政策異變,政出多門,政務腐敗之類的問題;經濟上,企業在承攬和實施工程項目時,可能會遭遇國內外同行惡性競爭,對外投資缺少回報保障,項目所需技術和人才準備不夠等實際困難;安全領域,可能遭遇環境、社會、宗教等各種非經濟因素的幹擾和破壞。
作者特別指出,在上述所有可能遭遇的這些風險中,最大的風險莫過於安全問題,即各類走出去的企業、機構和人員可能遇到重大的生產安全和人身安全問題。
因此,我們的企業、機構和人員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即要有機遇意識,也要有風險意識;既要講經濟利益,也要講安全保障;既要有無所畏懼的勇氣,也要有防患於未然的準備。在當前情況下,恐怖主義襲擊、社會動亂和戰爭、惡性社會犯罪、大規模疾病流行,都有可能在推進「一帶一路」過程中造成或引發重大事故。
目前在全球範圍內突然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運行,對整個國際關係,對人類發展進程,都造成了始料未及的全面衝擊和深重災難。新冠疫情對「一帶一路」建設的直接影響,已經顯而易見。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反華勢力藉機抹黑「一帶一路」、唱衰「一帶一路」的奇談怪論不絕於耳。就連「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某些合作夥伴,也若隱若現地出現了懷疑態度和動搖情緒。這一切更加令人信服地證實了作者許多預言的先驗性和準確性。
作者在書中卓有見解地指出:「當『一帶一路』由中國一家領唱而變成國際大合唱時,不和諧的聲音就有可能夠隨時冒出;當『一帶一路』的蛋糕越做越大、參與利益分配的夥伴越來越多時,矛盾、糾紛和爭執就會接踵而來;特別是反全球化思潮和運動來勢更加兇猛時,我們應對『一帶一路』的機遇和挑戰,就要有更多的選擇和手段。」
現在,我們已經更加清楚地看到,正是因為世界多極化曲折發展,經濟全球化波瀾起伏,亞洲國家發展道路個性化、治理模式差異化、社會文化多樣化才彼此牽動,互相影響,相得益彰。亞洲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共同挑戰才彼此類同,緊密交織;共同訴求與共同願景才高度契合,相互融通。
誠如作者書中所言,「超越社會制度差異,超越意識形態分歧,超越經濟發展鴻溝,超越地緣政治紛爭,共同開拓和平發展之路,共同謀劃合作共贏之道,共同應對時代風雲變幻,走向命運與共的美好未來,這是當今時代亞洲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最大利益所在。」
3
總而言之,不管「一帶一路」建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挑戰,不管國際敵對勢力如何拼命詆毀和攻訐,歷史終將證明,「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體現出來的新型發展觀,謀求的不單是中國自身與外部世界的共同發展、聯動發展,同時也是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的互利發展、共贏發展,是史無前例的發展戰略、發展思路、政策標準與機制體制的全球對接。其公正性與可持續性,既不可否定也無須置疑。
它所體現的新型合作觀,超越政治制度差異,超越意識形態分歧,超越地緣環境限制,超越社會發展鴻溝,其突出特點是雙邊與多邊相輔相成,當前與長遠統籌兼顧,發展與創新相得益彰,因而具有極為強大的生命力。
當前,「疫情阻擊戰」、「經濟復興戰」和「輿論爭奪戰」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得如火如荼。面對這一複雜形勢,我們必須像作者書中強調的那樣,不斷強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對外解讀,強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政策溝通,強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實踐創新,強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經驗推廣。
我們與作者一樣,堅信「一帶一路」倡議作為推動共同發展的中國方案,作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引擎,帶動國際格局有序變革的意義和作用,將不可避免地倍加彰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改寫世界經濟格局的步伐,也將不可阻擋。中華民族參與重塑國際經貿秩序,豐富和發展國際關係準則,推進全球治理向更高水平邁進的作用,因此也不可替代。(作者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
編輯:王鏡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繫,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