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新範式》:講述「一帶一路」倡議的時代意義...

2020-12-12 中宏網

  文/王宇航

  習近平主席發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舉國上下聞風而動,國際社會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建設不僅為許多國家帶來了人所共知的物質成果,譬如現代化基礎設施、新興工業園區、科技合作園區、各類民生工程,帶動全球貿易與投資同步增長、資源合作與產能合作齊頭並進,同時還在推動各國實現發展思路對接、機制體制溝通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開闢出不同國家攜手並進、互利發展與共贏發展相得益彰的廣闊前景,為整個人類社會提供了民心相通乃至文明互鑑的成功範例。

  7月23日,在北京鐵路局天津南倉站,工作人員在準備開行的中歐班列旁巡查。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事實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推進,不但有助於人類社會全面更好地實現共同發展與普遍安全,同時也深化了人們對於當今世界各種重大問題的觀察和思考。與此相適應,國內外有關「一帶一路」建設的研究和探討方興未艾,相關文章和著述浩如煙海。不久前黨建讀物出版社推出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新範式》,可以說是國內學術界有關「一帶一路」研究的又一代表作。

  1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新範式》作者於洪君,長期致力於黨的外事工作實踐,同時堅持進行國際關係和中國對外政策研究。因其著作甚豐,被稱為集實踐經驗與理論素養於一身「學者型領導」,也有人稱其為學術路上不停歇的「領導型學者」。2017年人民出版社推出《一帶一路:聯動發展的中國策》,收錄了該作者關注、研究、思考「一帶一路」問題的首批成果,當時備受讀者好評,發行數量也相當可觀。

  作者於洪君

  黨建讀物出版社此次推出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新範式》,匯集了作者最近兩年來觀察、探討、展望「一帶一路」建設的新認識、新見解和新判斷。如果說作者第一本書《一帶一路:聯動發展的中國策》主要著眼於「一帶一路」提出的時代背景、著力方向、運行原則,以及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聯動發展的動因與前景、初步成就與經驗的話,那麼,近作《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新範式》,則更多地著眼於「一帶一路」建設對於區域合作、經濟全球化的特殊影響,著眼於「一帶一路」對國際秩序重構、國際關係變革乃至全球治理體系轉換的時代價值和歷史意義。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新範式》包含三個部分:一是《總論篇:引領世界變革潮流》,二是《地區篇:創新合作模式之舉》,三是《專題篇:拓展文明共生之路》。代序言《「一帶一路」對當今時代的理論貢獻及其歷史價值》,雖篇幅不長,但提綱挈領,統轄全書,實際上起到了導讀篇的作用。

  當今世界正處於冷戰結束以來最深刻、最劇烈、最複雜的歷史變革期,人類社會正面臨百年未有大變局。

  在此背景下,形形色色的保守主義、孤立主義、單邊主義和新霸權主義大行其道,反全球化、反區域合作、反文明互鑑的政治思潮和社會運動逆勢來襲。國與國之間的互信缺失和全球層面上的治理缺失,相互交織,彼此推湧,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面臨許許多多共同性的威脅和挑戰。

  中國在積極倡導並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創造性地提出了許多令人耳目一新,因而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新理念,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新型發展觀與新型合作觀。

  正如作者書中所說,在和平發展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題,合作共贏已經成為國際社會主流訴求的形勢下,中國倡導和推動「一帶一路」,不僅是要實現中國與外部世界的共同發展、聯動發展,同時也是要促進世界上不同地區和所有國家的互利發展、共贏發展。這樣的發展,不僅是不同國家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也不僅僅是諸多領域的大規模的高質量的產能合作,同時也是發展戰略、發展思路、政策標準、甚至是某些機制和體制的有機對接。

  這樣的發展是人類歷史上未曾有過的。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和地區,從獨自發展轉向共同發展,從封閉發展轉為開放發展,從粗放發展轉為綠色發展,從不穩定發展過渡到可持續發展,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巨大進步。這是正在走向全面復興的中華民族為解決人類共同發展問題做出的一個巨大貢獻。

  作者在書中還指出,中國在倡導和推進「一帶一路」過程中所提出的新發展觀,是以新的合作觀為重要前提的。這種新合作觀,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基本原則,不強人所難,不勉為其難,始終堅持以企業為行為主體,堅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超越社會制度差異,超越意識形態分歧,超越地緣環境限制,超越發展水平上的鴻溝。

  這樣的合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既可以是雙邊的,也可以是多邊的;既要考慮合作方利益,也要考慮相關方利益;既要著眼於當前需要,也要有相當長遠的考慮。

  作者在書中進一步表示,「一帶一路」不僅是中國打開國門搞建設的基本國策的自然延伸,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並走向世界舞臺中心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向國際社會提供的應對全球化新挑戰、解決全球治理赤字和發展不平衡問題的中國方案,是中國與國際社會聯手推進聯合國2030年議程、共同塑造世界經濟政治新格局的行動方略。「一帶一路」的開放性、包容性、聯動性和普惠性特點,將得到進一步的彰顯。我國各類企業和機構走出去的機會大大增加。

  我們有理由相信,正如作者書中所說,這種新型發展觀與新型合作觀引領下的「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推進,並且不斷取得新的成果,一方面會自然而然地將改善中國的國際形象,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會非常顯著地改變亞太地區和「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地緣政治形態,改變世界經貿關係和整個國際關係走勢,進而深刻影響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

  2

  當然,我們也注意到,作為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作為一場規模浩大的全球合作,「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推進,不可能沒有這樣那樣的困難和問題,不可能不遭遇各種各樣的風險和挑戰。百年未有大變局中出現的各種新矛盾和衝突,不可避免地會反映到「一帶一路」建設中來。我國企業和機構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更不可能永遠高歌猛進。

  對此,作者早有預見,並且在書做了充分論述。他指出:政治上,有的國家可能出現政府更迭,政策異變,政出多門,政務腐敗之類的問題;經濟上,企業在承攬和實施工程項目時,可能會遭遇國內外同行惡性競爭,對外投資缺少回報保障,項目所需技術和人才準備不夠等實際困難;安全領域,可能遭遇環境、社會、宗教等各種非經濟因素的幹擾和破壞。

  作者特別指出,在上述所有可能遭遇的這些風險中,最大的風險莫過於安全問題,即各類走出去的企業、機構和人員可能遇到重大的生產安全和人身安全問題。

  因此,我們的企業、機構和人員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即要有機遇意識,也要有風險意識;既要講經濟利益,也要講安全保障;既要有無所畏懼的勇氣,也要有防患於未然的準備。在當前情況下,恐怖主義襲擊、社會動亂和戰爭、惡性社會犯罪、大規模疾病流行,都有可能在推進「一帶一路」過程中造成或引發重大事故。

  目前在全球範圍內突然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運行,對整個國際關係,對人類發展進程,都造成了始料未及的全面衝擊和深重災難。新冠疫情對「一帶一路」建設的直接影響,已經顯而易見。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反華勢力藉機抹黑「一帶一路」、唱衰「一帶一路」的奇談怪論不絕於耳。就連「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某些合作夥伴,也若隱若現地出現了懷疑態度和動搖情緒。這一切更加令人信服地證實了作者許多預言的先驗性和準確性。

  作者在書中卓有見解地指出:「當『一帶一路』由中國一家領唱而變成國際大合唱時,不和諧的聲音就有可能夠隨時冒出;當『一帶一路』的蛋糕越做越大、參與利益分配的夥伴越來越多時,矛盾、糾紛和爭執就會接踵而來;特別是反全球化思潮和運動來勢更加兇猛時,我們應對『一帶一路』的機遇和挑戰,就要有更多的選擇和手段。」

  現在,我們已經更加清楚地看到,正是因為世界多極化曲折發展,經濟全球化波瀾起伏,亞洲國家發展道路個性化、治理模式差異化、社會文化多樣化才彼此牽動,互相影響,相得益彰。亞洲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共同挑戰才彼此類同,緊密交織;共同訴求與共同願景才高度契合,相互融通。

  誠如作者書中所言,「超越社會制度差異,超越意識形態分歧,超越經濟發展鴻溝,超越地緣政治紛爭,共同開拓和平發展之路,共同謀劃合作共贏之道,共同應對時代風雲變幻,走向命運與共的美好未來,這是當今時代亞洲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最大利益所在。」

  3

  總而言之,不管「一帶一路」建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挑戰,不管國際敵對勢力如何拼命詆毀和攻訐,歷史終將證明,「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體現出來的新型發展觀,謀求的不單是中國自身與外部世界的共同發展、聯動發展,同時也是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的互利發展、共贏發展,是史無前例的發展戰略、發展思路、政策標準與機制體制的全球對接。其公正性與可持續性,既不可否定也無須置疑。

  它所體現的新型合作觀,超越政治制度差異,超越意識形態分歧,超越地緣環境限制,超越社會發展鴻溝,其突出特點是雙邊與多邊相輔相成,當前與長遠統籌兼顧,發展與創新相得益彰,因而具有極為強大的生命力。

  當前,「疫情阻擊戰」、「經濟復興戰」和「輿論爭奪戰」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得如火如荼。面對這一複雜形勢,我們必須像作者書中強調的那樣,不斷強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對外解讀,強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政策溝通,強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實踐創新,強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經驗推廣。

  我們與作者一樣,堅信「一帶一路」倡議作為推動共同發展的中國方案,作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引擎,帶動國際格局有序變革的意義和作用,將不可避免地倍加彰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改寫世界經濟格局的步伐,也將不可阻擋。中華民族參與重塑國際經貿秩序,豐富和發展國際關係準則,推進全球治理向更高水平邁進的作用,因此也不可替代。(作者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

編輯:王鏡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繫,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相關焦點

  • ...開拓「一帶一路」新前景——解讀「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新華社北京5月24日電 述評:「五路」並舉,開拓「一帶一路」新前景——解讀「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之二  新華社記者柳絲  2000多年前,「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古絲綢之路,連接東西,促進了沿線地區的發展與進步
  • 《「一帶一路」手冊》英文版新書發布會暨「一帶一路」倡議研討會...
    而「一帶一路」倡議的研究不僅意義重大,並將持續激發西方學界針對「如何以多種形式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一帶一路』倡議將對中西方的政策產生何種影響」等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這部手冊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現場展示中獲得熱烈反響。內容涉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歷史傳承、產生與框架、「五路」、「五通」、六大經濟走廊、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國際上相關行動計劃等11個主要部分,涵蓋近年來與「一帶一路」有關的117個詞條。這部手冊全面、完整、系統地展現「一帶一路」倡議本身及與之有關的概念和領域,是迄今為止一帶一路理論和實踐初步成果的階段性匯總。
  • 把握「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層內涵
    「一帶一路」倡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被提及5次,在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中發揮重要作用。5年多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影響力日益擴大。共建「一帶一路」帶動沿線國家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為世界經濟持續復甦作出重要貢獻,為各國企業合作創造新機遇,為經濟低迷的歐美發達國家創造新市場,「一帶一路」是開放合作之路。總之,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頂層設計,共建「一帶一路」既為中國發展提供動力,又為世界發展創造機遇。「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而成果屬於世界。其二,「一帶一路」倡議是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依據。
  • 中外學者:「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開放」「合作」代名詞
    中新社廊坊10月30日電 (記者 肖欣)來自俄羅斯、白俄羅斯、喬治亞等國的專家學者在正在舉行的「一帶一路」人文交流與文化產業合作國際研修班上指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周年來,已成為「開放」「合作」的代名詞,從願景轉變為現實,從理念轉化為行動,碩果纍纍,為實現共同繁榮注入強勁動力
  • 卡林:「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中哈在經濟文化等方面國際合作
    【環球網綜合報導】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周年。作為「一帶一路」重要參與國,哈薩克斯坦是「一帶一路」首倡之地,五年前,正是在這裡,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為了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9月7日,「一帶一路」中哈智庫媒體人文交流論壇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舉辦,兩國官員、智庫、媒體和企業代表共同探討如何深化合作、推動人文交流等內容。在「一帶一路」中哈智庫媒體人文交流論壇開幕式上哈薩克斯坦國際關係委員會主席、哈薩克斯坦國家廣播電視公司董事長葉爾蘭·滕內姆拜烏雷·卡林進行致辭。
  • (1831)【「一帶一路」百家論壇】《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助力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
    白皮書全文約26000字,除前言、結束語外,共包括八個部分,分別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新時代中國國際發展合作、新時代中國國際發展合作取得新進展、助力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攜手應對全球人道主義挑戰、支持發展中國家增強自主發展能力、加強國際交流與三方合作、中國國際發展合作展望。
  • 一帶一路倡議下文化傳播的有效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華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特徵的絲綢之路精神。這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和鮮明的方向指引,對於我們科學探索和構建「一帶一路」倡議下文化傳播的有效路徑具有重要意義。第一,以和為貴是文化傳播的基本前提。
  • 一帶一路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華文化;國際傳播 作者簡介: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問題的探討,既是促進中國與沿線各國文化交流融通的題中應有之義,也對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和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地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
    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是一項強有力的文化對外交流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文化建設,推動了我國文化走出去,同時也擴大了我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一帶一路」合作倡議自提出以來得到了許多國家、特別是一些沿線國家的認可,成為了國際社會的熱門話題。
  • 田飛龍:「一帶一路」政治哲學內涵豐富
    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達成了283項務實合作成果,這些成果全面開啟了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新階段。「一帶一路」倡議以「命運共同體」範式超越「民族國家」範式,其意義在於扭轉1453年以來,世界歷史對「海洋」法權與西方現代性的單調依賴,重建以歐亞大陸為基礎的「陸基文明」。這種新「陸基文明」以高鐵、網際網路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和平發展秩序為內核,有可能開啟世界歷史新紀元。因此,「一帶一路」的政治哲學,可以說是一種超民族國家的共同體政治哲學。
  • 研究一帶一路 發掘共同機遇(國際論壇)
    ■人們從「一帶一路」倡議取得的成就中讀出了新時代的政治經濟學,越是全面、理性、坦誠地觀察,就越能感知其中的歷史邏輯和時代意義      本月初,法國最大的地方工商會——巴黎大區工商會發布題為《「一帶一路」倡議:經濟機遇與挑戰》報告,認為中國是繞不開的合作夥伴
  • 「一帶一路」倡議下區域產業合作:機遇與挑戰
    「一帶一路」建設的經濟成就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6年來,中國已與136個國家籤署195份政府間合作協議,規劃了六大經濟走廊,促進了沿線國家和地區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進一步提升了各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廣度和深度。
  • 一帶一路演繹合作共贏的繁榮景象
    商務部副部長錢克明在新書發布會上介紹說,「一帶一路」倡議已經成為全球廣受歡迎的公共產品,在共商共建共享的過程中有許多感人故事,商務部歷時一年多,開展深入調研,凝聚多方合力編撰出版了這套叢書。據悉,叢書以「一帶一路」典型項目為素材,圖文並茂地講述共建「一帶一路」的真實故事,從多個視角展現「一帶一路」合作項目帶來的巨大變化。
  • 希臘外長科恰斯:「一帶一路」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倡議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倡議」,希臘期待與中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拓展合作,為希臘經濟重回正軌增添動力。  科恰斯在演講中指出,希臘與中國領土面積迥異,在當今的國際舞臺上也扮演者不同角色。但是,兩國都擁有輝煌而悠久的歷史,這為兩國密切合作、共同發展提供了相互理解的基礎。希臘目睹了中國近幾十年來取得的巨大發展成就,希臘也有信心通過一系列改革走出債務危機泥潭。
  • 專訪:「一帶一路」倡議有助於建立國際關係新框架——訪埃及開羅...
    新華社開羅6月22日電 專訪:「一帶一路」倡議有助於建立國際關係新框架——訪埃及開羅大學經濟與金融法教授賈巴拉新華社記者李碧念 瑪爾瓦·葉海亞「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在雙贏的夥伴關係基礎上,為國家間交往提供了一個更加公平的模式
  • 各國政要點讚「一帶一路」倡議 展望美好發展前景
    5月14日—15日在北京雁棲湖畔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是習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重大合作倡議以來,中國就此召開的規格最高的國際會議。共有有29位國家元首、130多個國家代表和70多個國際組織代表出席會議。各國政要和代表對峰會給予了高度評價,紛紛點讚「一帶一路」倡議,並對未來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發展做出了美好展望。
  • 「一帶一路」高校聯盟探討後疫情時代國際交流與合作
    新華社蘭州11月27日電(記者張文靜)27日,「一帶一路」高校聯盟多個成員單位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圍繞「後疫情時代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新模式探索」等主題進行探討,為不同高校吸引和借鑑先進經驗提供新思路。
  • 「一帶一路」為中拉合作錦上添花(專家解讀「一帶一路」)
    而作為「一帶一路」的自然延伸與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與方,拉美地區參與「一帶一路」正當其時。2017年5月,智利總統巴切萊特與阿根廷總統馬克裡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引起了廣泛關注。兩個拉美大國的出席,表明了拉美國家對「一帶一路」表現出的極大興趣,同時也彰顯了「一帶一路」在國際社會上的廣泛影響力和吸引力。2017年11月17日,巴拿馬總統巴雷拉訪華期間,兩國政府籤署《關於共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
  • 【「一帶一路」大百科】「一帶一路」的朋友圈之最
    編者按:2013年秋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改善全球經濟治理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5年多來,「一帶一路」建設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化為現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 國際社會熱議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的重要...
    5月14日—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習近平主席在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回顧了倡議提出4年來取得的系列成就,擘畫未來發展藍圖,承諾中國行動,引發國際社會強烈反響。「這一偉大勇敢的倡議將極大改變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的評價成為國際社會有識之士的共同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