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的色彩研究

2020-11-13 玉美畫畫

敦煌壁畫色彩分析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 敦煌壁畫雖歷經千年,但由於各時代審美觀的不同,各時代經濟狀況的不同,敦煌壁畫的色彩語言也隨著時代的諸多因素的不同,其繪畫技法、繪畫顏料和繪畫觀念都發生著變化,這種差異大抵以唐朝為分割點。

總體來說,北魏濃鬱厚重而有變化,西魏、北周爽朗而清雅,隋唐時代華麗高雅,題材廣泛,色彩趨於繁華富麗,濃豔俊逸,使人感覺活力充沛。五代兩宋,學步晚唐,偏重青綠,色調感覺呆滯。以後則是陳陳相因,在色彩上很少有創作的格調。所以這個形式和整個審美和社會都有關係。

繼承了漢晉繪畫的傳統,魏隋時代的壁畫色彩,多以土紅、硃砂、青、綠、黑、白等色為主,並且多以土紅塗地,襯託濃重的青、綠等色,疊暈烘染還比較簡單,顯示了一種樸實醇厚的情趣。隋代,基本上也是以淺底子為主,建築的屋頂是石青,山、水、樹是石綠。隋代後,色彩逐漸豐富。


228窟 西魏 天宮伎樂

唐代,特別是初盛唐時代,色彩的發展可謂登峰造極,色種增多,退暈複雜,烘染真實而富於變化,一顆寶珠有退暈四五次的,一瓣蓮花有重疊各種色彩十層以上的。例如石青,變成了淺石青、中石青、深石青,淺石青外面勾線是白色,深石青外邊勾線是黑的,這就給人感覺更加富麗、更加豐滿,壁畫的層次也豐富了許多。晚唐以後至宋元時代,佛教藝術已經呈衰頹傾向,色調逐漸清淡素潔,不如前代的熱烈旺盛了。

到了宋,比較冷靜,色彩呢也變了,從富麗堂皇變成冷靜,表現的形式是什麼呢,石青石綠為主調,整個洞窟基本上是綠色的,藍色的。走進宋代的窟覺得冷清得狠,因為色彩就給人感覺很冷清。

元代壁畫較少,但可以看出在運用線描上取得了新的成就。元代壁畫一般都是在粉壁上或灰沙混合的壁面上以淡墨描稿,施彩後再描深墨線。

色彩是為了表現內容、形式、時代,又與大自然提供的條件相關,所以就形成了這樣一種色彩的脈絡:北魏以土紅為主,隋開始過渡,到了唐更講究,到了五代就比較簡潔,宋更簡單,主要是石綠、土紅為主。幾個元代的石窟,表現形式也變了,原來的顏料是用粉調的,而元代色彩中水的感覺比較強烈,顏色更透明,這和當時的經濟、生活、習俗、條件有關。所以大概可以看出,不管是壁畫、彩塑,都離不開真實的生活,離不開生活的需要,離不開生活的現實和審美的需求。章:淺析敦煌的色彩布局的裝飾性研究。

2.1、敦煌色彩 -- 主色調統一、局部色彩對比

敦煌壁畫色彩豐富,十分絢麗。其實每個洞窟的壁畫,其絢麗色彩的背後都有主色調統一著畫面,在和諧的色彩中,補色對比也充分發揮其特有的魅力,使壁畫色彩之間充滿律動美感。

通過對壁畫大量的色彩調查,黑、白、灰在壁畫色彩中佔有很大的比重,作為畫中不可缺少的中性調和色,它也是使壁畫保持色彩鮮明而又和諧的關鍵。以初唐329窟「蓮花飛天藻井圖案」為範例,壁畫以不同層次的藍、藍灰、藍綠與土黃、土紅形成冷暖對比,又統一在冷色的藍底之上,此時白色成為畫面最亮的顏色,人物為黑棕色,富有明暗對比,富有細節冷暖變化。 色彩的結構色彩純度、色相、明度的掌握是極有分寸的,使壁畫色彩整體和諧細節賦予微妙變化,顯示出畫師極高的美學素養。(見下圖)


329窟初唐「蓮花飛天藻井圖案」

2.2、敦煌色彩 -- 布局的裝飾性、均衡、韻律、疏密、節奏關係

敦煌壁畫色彩結構具有裝飾性,強烈的裝飾感反映出一種熱烈而淳厚的民族特性。壁畫的色彩結構是按照裝飾色彩的秩序來組合色調,講究色彩均衡、韻律、疏密、節奏關係,把多變的物象概括為平面化的大小色塊,通過巧妙色彩的配合以形成整體的和諧統一,為求色彩的豐富化,注重色彩的相互對比,通過各種不同性質的色彩對比、互相襯託,相互穿擂,以達到色彩互和,神氣生動。這也是「色彩平衡」所要求的顏色的強弱、輕重、濃淡之間關係的平衡。歸納具體辦法如:主次平衡\面積平衡\虛實平衡\動態平衡等也可加入黑、白、灰,取得平衡。

3.3、敦煌色彩 -- 色相、純度、明度對比,產生空間層次感

多民族的文化傳統、長時期的風格延變,加上繪畫材料自身的變化,使敦煌壁畫的色彩結構和層次比較複雜。色彩不能脫離形體、空間、位置、面積、肌理等而獨立存在。如果用現代人的色彩知識來衡量敦煌壁畫,那麼當時的畫師一定是,按照畫稿已經為壁畫的呈現明確的建立起--不同級別的層次,分出主次,再使用不同的色彩進一步劃分每個級別,這樣可以使壁畫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層次關係。

夜半逾城 329窟初唐局部

如果把層級頂端的信息設定為色澤較深且醒目的紅色,而把次要的信息設定為冷色灰,這樣視覺層次關係就會拉開的距離較大。儘管他們的色彩純度有一部分相似,但純度高的紅色圖形在空間中將具前進感,冷色灰的部分則具有後退感。色彩的一切特徵對層次關係都有明顯的影響,因為他們能影響空間深度,從而影響應用了色彩的圖形元素的突出程度。色彩的明度影響了我們對壁畫內容的閱讀順序,329窟上圖,最先閱讀的是火焰紋其次是最暗的元素,因為它們與背景在明度上形成鮮明對比。一個色彩呈現出較高的明度還是較低的明度,將取決於其周圍色彩的明度,色彩空間感主要因素是色的前進和後退。暖色為前進色,冷色為後退色,因為暖色比冷色波長長。另外畫面中深、中、淺的層次,重疊、透疊的層次對比使壁畫具備了空間效應。

臨摹敦煌壁畫的一點體會。

257窟是具有北魏時期壁畫特徵的典型洞窟,具有早期敦煌藝術壁畫的共同特徵。其中最突出的是它的色彩特徵。該窟以其生動而稚拙的造型、濃烈而深沉的色調,對比強烈的色彩,構成一派和諧溫璐的色彩氛圍,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壁畫以溫和的暖土紅為底色,與石青、石綠形成鮮明的冷暖對比,在黑、灰、白色的配合下形成了單純、明快、渾厚樸實的暖色調。它與主體中心柱佛憲的冷色調又形成了色調氛圍的冷暖對比,構成了洞窟色彩整體變化、和諧與平衡。




257窟 北魏

257窟 鹿王本生故事局部

須摩提局部北魏(2016年臨摹)

257窟是具有北魏時期壁畫特徵的典型洞窟,2016年臨摹於中央美術學院。首先用敦煌土製底,將朱膘淡淡的塗於土底之上統一底色,此時暖色調統領畫面。再用赭石、土紅、硃砂、石青、石綠等色繪製細節。在臨摹時從三方面做了如下分析:(1)從畫面明度上分析,人物和山石是畫面最重的色彩,其次是動物的石青、石綠,再次是頭光和畫面中小面積的淺灰色。(2)從色彩冷暖上分析,明度相對重的暖色底襯託了冷色的動物、冷色的山石、灰冷色的人物。(3)從色彩肌理上分析,斑駁的色彩肌理,使畫面層次更加豐富,使明度對比更加微妙和含蓄。肌理作為一種藝術語言,在臨摹過程中慢慢學習總結,希望能轉化成自己的藝術方式,運用到藝術創作中。

254窟北魏 摩訶薩埵捨身飼虎 南壁

254窟畫面採用「異時同圖」的形式,將所有故事情節都置於一副畫面中,緊住薩埵飼虎這個主題,重點描繪了「刺勁、跳崖、飼虎」這三個場面。這是在敦煌摹寫課程上,老師給大家統一選擇的範本。下圖是我在敦煌的薩埵捨生飼虎局部摹寫。



相關焦點

  • 傳統|敦煌壁畫中的色彩研究
    作為國內有影響力的色彩學術研究機構,北京服裝學院色彩中心官方公眾號(BIFTcolor)將一如既往地對此領域的最新學術研究、應用成果、專業活動等予以及時報導,推動國內傳統色彩文化的發展。敦煌壁畫歷經千年,在色彩運用上可謂成就巨大。總體而言,敦煌壁畫的色彩數量都不多,或可稱單純。
  • 傳統 |淺析敦煌壁畫色彩的主觀意向
    作為國內有影響力的色彩學術研究機構,北京服裝學院色彩中心官方公眾號(BIFTcolor)將一如既往地對此領域的最新學術研究、應用成果、專業活動等予以及時報導,推動國內傳統色彩文化的發展。作為我國傳統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敦煌壁畫在色彩領域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是不可忽視的。
  • 敦煌壁畫的色彩構成:以黑、白、青、紅、黃等顏色為主
    敦煌壁畫作為我國傳統壁畫藝術的瑰寶和精髓,對色彩有著極強的表現力,對線條有著那個時代的理解。敦煌壁畫是我國壁畫中最具代表性的壁畫,我們從敦煌壁畫的載體來看,敦煌的石窟建築是敦煌壁畫的載體,而敦煌雕塑是敦煌佛窟的一種主體。
  • 【莫高寶藏】敦煌壁畫的風格特徵與色彩語言
    敦煌壁畫雖然在敦煌石窟中對建築只起一個裝飾和美化的作用,但敦煌壁畫卻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其規模巨大,數量最多,技巧精湛,內容豐富,有「當今最大的美術博物館」之美譽。敦煌壁畫的色彩異常豐富、極其濃烈,有很強烈的視覺張力,和其他的宗教藝術一樣,作為佛教文化傳入中國且和本土文化融合的產物,敦煌壁畫也是象徵藝術,這在色彩的表達和運用上體現得尤其明顯,壁畫善於以色彩本身所具有的象徵性,來強化壁畫宗教性的主題內容和畫中宗教人物的象徵性。例如金色在敦煌壁畫中往往意味著高貴莊嚴和富麗輝煌,所以多用之佛和菩薩的衣飾。
  • 張大千損毀敦煌壁畫之謎,對研究敦煌壁畫藝術史是破壞還是貢獻?
    1941年3月,張大千率領弟子與家人離開成都,遠赴敦煌。這一去,到1943年11月才重返成都。在敦煌期間,張大千整理文物,為洞窟編號,臨摹壁畫276幅。敦煌之行,開拓了張大千的眼界,對他的畫藝長進幫助甚大。
  • 傳承敦煌藝術:黃有為敦煌壁畫淺析
    在敦煌,莫高窟的千年壁畫告訴 我們,色彩的運用,在中國繪畫傳統中曾經是絕對的主流。延續一千多 年的色彩斑斕的壁畫,讓莫高窟成為名副其實的「沙漠中的美術館」, 為我們保存了珍貴的中國傳統繪畫記憶。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敦煌 莫高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藝術聖地。它跨越了 一千六百五十三年的歷史風雲、匯集十個朝代的匠人智慧,共繪製壁畫 五萬多平方米。
  • 敦煌壁畫的現代表達
    《飛天》 謝曉冰 作品花城文藝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李巧蓉) 「敦煌夢——謝曉冰敦煌壁畫作品展」將於8月15日至9月30日在廣州小洲藝術區展出。畫家謝曉冰20世紀80年代剛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就投入到敦煌文化藝術的研究中。多年來,謝曉冰堅持用敦煌壁畫的語言、筆墨、色彩,努力在重彩繪畫領域中進行創新和探索,創作出大量蘊含著敦煌壁畫元素及重彩風格的系列作品。本次展覽是謝曉冰最近兩年的創作成果的集中展示。這些作品,多數以唐代敦煌壁畫為創作的歷史背景,同時,又注入了畫家個人的主觀意念與創作思想。
  • 敦煌壁畫臨摹、欣賞與保護
    常書鴻建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的時候,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把敦煌壁畫臨摹下來,拿去對外展覽,臨摹忠實於原樣,讓這批臨摹品具有學術價值。當時很多學者也是這樣評價他的,1951年北京展覽時,鄭振鐸先生說這批臨摹作品是真實地表現了敦煌壁畫的,可以直接用作歷史考古研究的。當時常書鴻他們就是按照這個標準來做的,做客觀臨摹,看到哪個地方變色了,我就畫成變色的,原本原樣地展示出來。
  • 敦煌壁畫臨摹的意義
    臨摹的方式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把臨摹複製壁畫作為研究中國古代壁畫的切入點,經過幾代美術工作者70餘年的臨摹實踐,根據研究目的和方法,總結並形成了一套比較科學的臨摹複製方法及理論。通過臨摹,梳理古代壁畫製作及技法,研究總結中國傳統壁畫的繪製技法,形成和完善中國繪畫源流及技藝體系。
  • 千年敦煌壁畫:絲綢之路上的東方神韻
    滿壁風動,天衣飛揚,敦煌壁畫具有豐富濃豔的色彩、豐滿有力的形態、深邃剔透的意境,細密流暢的線條,是中華民族璀璨的藝術瑰寶,同時被稱為世界的「壁畫藝術長城」。地處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由於特有的自然環境、多民族居住空間、交通形勢、戰略地位等,形成了它獨特而相對完整、穩定的地方區域文化。石刻巖畫是原始人類對於自身基本生活狀態的原始宗教性藝術表現。
  • 敦煌壁畫現狀臨摹的實踐探索
    在完善和繼承老一輩藝術家臨摹方法的基礎上,結合當代高科技數位化技術,更加科學準確地再現敦煌壁畫藝術的精髓。   傳統繪畫的現狀臨摹並非是不加思索的被動式摹寫,它要求臨摹者進入到畫面的深層結構,從基底層、支撐層、底色層到顏色層,層層細緻的畫面梳理,對壁畫進行全面深入的解讀研究,將原作者的繪製過程一步步還原,對因時間和變色等其他要素引起的歷史痕跡的肌理小心刻畫。
  • 張大千有沒有破壞敦煌壁畫?
    面對如此輝煌壯麗的敦煌壁畫和彩塑,張大千展開了大規模的調查、編號、研究、考證和壁畫臨摹工作。張大千在敦煌臨摹壁畫的方法在當時頗受爭議。同在敦煌的西北史地考察團的向達認為張大千臨摹壁畫有破壞嫌疑,並寫成《論敦煌千佛洞之管理研究以及其他連帶的幾個問題》一文,通過傅斯年,刊載於1942年12月27~30日的《大公報》。
  • 段文杰——他才是敦煌壁畫臨摹的大師
    從1946年開始,段文杰共臨摹各洞窟不同時期的壁畫340多幅,他的臨本,形象準確,色彩真實,技巧純熟,其大部分敦煌壁畫臨摹品已經成為文物,可以說代表了敦煌壁畫臨摹的最高水平。自從1945年到達甘肅並於1946年到莫高窟以後,段文杰就再也沒有離開過敦煌,為了石窟藝術的研究事業和保護工作,一住就是50多年,基本上把一生都奉獻給了敦煌文物事業。段文杰的繼任者、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說:「從風華正茂到滿頭華發,段文杰先生為自己鍾愛的敦煌藝術研究事業傾注了一生心血。
  • 馬莉:敦煌壁畫中佛教法器圖像研究的現狀及意義
    散布在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東千佛洞、肅北五個廟石窟等處的壁畫中,留存有豐富的法器圖像,對其進行研究是敦煌學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敦煌壁畫佛教法器圖像的研究現狀在前賢的成果中,有關敦煌佛教法器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敦煌壁畫中的秘密
    巖,為礦石粉末;彩,即色彩。 敦煌壁畫,是中國巖彩畫的集大成者。莫蘭迪會發現,敦煌莫高窟的巖彩來自天然礦石、進口寶石、人工製造化合物的綜合運用,一張張壁畫背後的材料價值就造價不菲,遠勝於他畫的靜物小品。
  • 研究人員在敦煌壁畫中發現新經變畫
    新華網蘭州8月30日電(記者王豔明)經過仔細辨識和考證,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在敦煌壁畫中首次發現了十輪經變畫,近日在敦煌召開的「2004年石窟研究國際學術會議」上,這一重要石窟研究成果被公布。  新經變畫的發現者、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王惠明博士說,在此之前,由於內容的相似性,幾十年來,這種壁畫一直被認為是寶雨經變畫,十輪經變畫的首次發現和確認,為敦煌經變畫增添了新的種類,填補了敦煌壁畫中無地藏信仰的空白,並豐富了敦煌學研究內容。  經變畫又稱經變或變相,是把佛經中的文字內容,用繪畫的方式表現出來。
  • 莫高窟唐代壁畫菩薩服飾色彩分析
    本文著眼於菩薩這一佛教形象,對唐代莫高窟具有代表性的洞窟壁畫中觀音、大勢至和脅侍供養兩類菩薩的服飾色彩進行歸納與整理,在色彩屬性、配色方法等方面進行服飾用色特點的分析,力求更好地發現敦煌色彩在菩薩服飾當中的運用。
  • 畫中有話丨敦煌壁畫中色彩的奧秘
    序敦煌莫高窟作為當今世界延續時間最長、保存規模最大、保護最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稱讚為「沙漠中的美術館」、「牆壁上的博物館」。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們精心編寫了敦煌莫高窟「畫中有話」系列賞析。這裡的「畫」不僅僅是莫高窟的壁畫還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築、歷史圖片、歷史遺蹟等等。在我們眼中他們都是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卷,我們將用充滿溫度感的文字來傳遞出歷史信息的點點滴滴,「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大家聆聽到繪畫的聲音,讓聲音傳遞美麗的繪畫!
  • 敦煌壁畫究竟由誰繪製及敦煌畫師的來源主要有哪些?
    敦煌莫高窟的繪畫時間長逾千年,被譽為世界最大的畫廊。敦煌研究院研究員馬德說,根據對壁畫題記和敦煌文獻的研究,大約只有公元10世紀左右的壁畫畫工有零星資料,而在4世紀到9世紀的壁畫中,找不到關於作者的任何資料。
  • 敦煌莫高窟壁畫飛天的意義
    本文以敦煌壁畫中的飛天為例,從構圖和色彩上來討論其裝飾藝術性。 一、敦煌壁畫中的飛天構圖 「裝飾」這個詞在西方最早出現於18―19世紀,泛指藝術修飾,稍後才出現了「裝飾藝術」, 「裝飾派藝術 」等詞彙。據英國百科全書介紹,裝飾是指各種能夠使人感到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應,即視覺上的音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