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色彩分析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 敦煌壁畫雖歷經千年,但由於各時代審美觀的不同,各時代經濟狀況的不同,敦煌壁畫的色彩語言也隨著時代的諸多因素的不同,其繪畫技法、繪畫顏料和繪畫觀念都發生著變化,這種差異大抵以唐朝為分割點。
總體來說,北魏濃鬱厚重而有變化,西魏、北周爽朗而清雅,隋唐時代華麗高雅,題材廣泛,色彩趨於繁華富麗,濃豔俊逸,使人感覺活力充沛。五代兩宋,學步晚唐,偏重青綠,色調感覺呆滯。以後則是陳陳相因,在色彩上很少有創作的格調。所以這個形式和整個審美和社會都有關係。
繼承了漢晉繪畫的傳統,魏隋時代的壁畫色彩,多以土紅、硃砂、青、綠、黑、白等色為主,並且多以土紅塗地,襯託濃重的青、綠等色,疊暈烘染還比較簡單,顯示了一種樸實醇厚的情趣。隋代,基本上也是以淺底子為主,建築的屋頂是石青,山、水、樹是石綠。隋代後,色彩逐漸豐富。
228窟 西魏 天宮伎樂
唐代,特別是初盛唐時代,色彩的發展可謂登峰造極,色種增多,退暈複雜,烘染真實而富於變化,一顆寶珠有退暈四五次的,一瓣蓮花有重疊各種色彩十層以上的。例如石青,變成了淺石青、中石青、深石青,淺石青外面勾線是白色,深石青外邊勾線是黑的,這就給人感覺更加富麗、更加豐滿,壁畫的層次也豐富了許多。晚唐以後至宋元時代,佛教藝術已經呈衰頹傾向,色調逐漸清淡素潔,不如前代的熱烈旺盛了。
到了宋,比較冷靜,色彩呢也變了,從富麗堂皇變成冷靜,表現的形式是什麼呢,石青石綠為主調,整個洞窟基本上是綠色的,藍色的。走進宋代的窟覺得冷清得狠,因為色彩就給人感覺很冷清。
元代壁畫較少,但可以看出在運用線描上取得了新的成就。元代壁畫一般都是在粉壁上或灰沙混合的壁面上以淡墨描稿,施彩後再描深墨線。
色彩是為了表現內容、形式、時代,又與大自然提供的條件相關,所以就形成了這樣一種色彩的脈絡:北魏以土紅為主,隋開始過渡,到了唐更講究,到了五代就比較簡潔,宋更簡單,主要是石綠、土紅為主。幾個元代的石窟,表現形式也變了,原來的顏料是用粉調的,而元代色彩中水的感覺比較強烈,顏色更透明,這和當時的經濟、生活、習俗、條件有關。所以大概可以看出,不管是壁畫、彩塑,都離不開真實的生活,離不開生活的需要,離不開生活的現實和審美的需求。章:淺析敦煌的色彩布局的裝飾性研究。
2.1、敦煌色彩 -- 主色調統一、局部色彩對比
敦煌壁畫色彩豐富,十分絢麗。其實每個洞窟的壁畫,其絢麗色彩的背後都有主色調統一著畫面,在和諧的色彩中,補色對比也充分發揮其特有的魅力,使壁畫色彩之間充滿律動美感。
通過對壁畫大量的色彩調查,黑、白、灰在壁畫色彩中佔有很大的比重,作為畫中不可缺少的中性調和色,它也是使壁畫保持色彩鮮明而又和諧的關鍵。以初唐329窟「蓮花飛天藻井圖案」為範例,壁畫以不同層次的藍、藍灰、藍綠與土黃、土紅形成冷暖對比,又統一在冷色的藍底之上,此時白色成為畫面最亮的顏色,人物為黑棕色,富有明暗對比,富有細節冷暖變化。 色彩的結構色彩純度、色相、明度的掌握是極有分寸的,使壁畫色彩整體和諧細節賦予微妙變化,顯示出畫師極高的美學素養。(見下圖)
329窟初唐「蓮花飛天藻井圖案」
2.2、敦煌色彩 -- 布局的裝飾性、均衡、韻律、疏密、節奏關係
敦煌壁畫色彩結構具有裝飾性,強烈的裝飾感反映出一種熱烈而淳厚的民族特性。壁畫的色彩結構是按照裝飾色彩的秩序來組合色調,講究色彩均衡、韻律、疏密、節奏關係,把多變的物象概括為平面化的大小色塊,通過巧妙色彩的配合以形成整體的和諧統一,為求色彩的豐富化,注重色彩的相互對比,通過各種不同性質的色彩對比、互相襯託,相互穿擂,以達到色彩互和,神氣生動。這也是「色彩平衡」所要求的顏色的強弱、輕重、濃淡之間關係的平衡。歸納具體辦法如:主次平衡\面積平衡\虛實平衡\動態平衡等也可加入黑、白、灰,取得平衡。
3.3、敦煌色彩 -- 色相、純度、明度對比,產生空間層次感
多民族的文化傳統、長時期的風格延變,加上繪畫材料自身的變化,使敦煌壁畫的色彩結構和層次比較複雜。色彩不能脫離形體、空間、位置、面積、肌理等而獨立存在。如果用現代人的色彩知識來衡量敦煌壁畫,那麼當時的畫師一定是,按照畫稿已經為壁畫的呈現明確的建立起--不同級別的層次,分出主次,再使用不同的色彩進一步劃分每個級別,這樣可以使壁畫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層次關係。
夜半逾城 329窟初唐局部
如果把層級頂端的信息設定為色澤較深且醒目的紅色,而把次要的信息設定為冷色灰,這樣視覺層次關係就會拉開的距離較大。儘管他們的色彩純度有一部分相似,但純度高的紅色圖形在空間中將具前進感,冷色灰的部分則具有後退感。色彩的一切特徵對層次關係都有明顯的影響,因為他們能影響空間深度,從而影響應用了色彩的圖形元素的突出程度。色彩的明度影響了我們對壁畫內容的閱讀順序,329窟上圖,最先閱讀的是火焰紋其次是最暗的元素,因為它們與背景在明度上形成鮮明對比。一個色彩呈現出較高的明度還是較低的明度,將取決於其周圍色彩的明度,色彩空間感主要因素是色的前進和後退。暖色為前進色,冷色為後退色,因為暖色比冷色波長長。另外畫面中深、中、淺的層次,重疊、透疊的層次對比使壁畫具備了空間效應。
臨摹敦煌壁畫的一點體會。
257窟是具有北魏時期壁畫特徵的典型洞窟,具有早期敦煌藝術壁畫的共同特徵。其中最突出的是它的色彩特徵。該窟以其生動而稚拙的造型、濃烈而深沉的色調,對比強烈的色彩,構成一派和諧溫璐的色彩氛圍,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壁畫以溫和的暖土紅為底色,與石青、石綠形成鮮明的冷暖對比,在黑、灰、白色的配合下形成了單純、明快、渾厚樸實的暖色調。它與主體中心柱佛憲的冷色調又形成了色調氛圍的冷暖對比,構成了洞窟色彩整體變化、和諧與平衡。
257窟 北魏
257窟 鹿王本生故事局部
須摩提局部北魏(2016年臨摹)
257窟是具有北魏時期壁畫特徵的典型洞窟,2016年臨摹於中央美術學院。首先用敦煌土製底,將朱膘淡淡的塗於土底之上統一底色,此時暖色調統領畫面。再用赭石、土紅、硃砂、石青、石綠等色繪製細節。在臨摹時從三方面做了如下分析:(1)從畫面明度上分析,人物和山石是畫面最重的色彩,其次是動物的石青、石綠,再次是頭光和畫面中小面積的淺灰色。(2)從色彩冷暖上分析,明度相對重的暖色底襯託了冷色的動物、冷色的山石、灰冷色的人物。(3)從色彩肌理上分析,斑駁的色彩肌理,使畫面層次更加豐富,使明度對比更加微妙和含蓄。肌理作為一種藝術語言,在臨摹過程中慢慢學習總結,希望能轉化成自己的藝術方式,運用到藝術創作中。
254窟北魏 摩訶薩埵捨身飼虎 南壁
254窟畫面採用「異時同圖」的形式,將所有故事情節都置於一副畫面中,緊住薩埵飼虎這個主題,重點描繪了「刺勁、跳崖、飼虎」這三個場面。這是在敦煌摹寫課程上,老師給大家統一選擇的範本。下圖是我在敦煌的薩埵捨生飼虎局部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