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評價一個醫生時,患者的意見確實不容忽視,但是對於國醫大師這樣的評選,專業性很強,就好像讓公眾去評價誰是最佳物理學家一樣不嚴謹,「患者更看重的是醫生的態度和醫德,主觀性或許較強。」
2014年10月30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第二屆國醫大師表彰大會,授予幹祖望等30位同志「國醫大師」榮譽稱號。 CFP 圖
10月30日,30人被授予「國醫大師」稱號,這是繼2009年首屆評選後的第二次」國醫大師」評選,兩屆評選共有60人獲此稱號。
近年來,身懷「神功」的「中醫養生大師」層出不窮,誤導公眾之餘又令國醫蒙塵,在廣東省衛計委巡視員廖新波看來,「國醫大師」評選體現一種輻射意義。
「中醫需要信心,中醫的地位需要得到肯定」,長期從事中醫民間傳承的江西中醫藥大學副教授李叢告訴澎湃新聞。
儘管如此,作為重口碑、重傳承的學科,此次評選僅限定醫療、科研機構人員參選,且未納入公眾投票意見,種種程序設定頗受爭議——「大師」來自」官方「還是」民間「,應該「官選」還是「民選」?
對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一名工作人員31日下午向澎湃新聞回應稱,國醫大師多數都是年輕時學醫,在隨後的行醫過程中漸漸融入到現在的單位中,出自官方的說法並不確切。
民間中醫無資格參選遭質疑
31日,新當選「國醫大師」的93歲老中醫郭誠傑回到陝西中醫學院,澎湃新聞當天參與該學院為郭老舉行的座談會。
「這次評審是非常嚴格的,也非常殘酷」,陝西中醫學院教授張學文在會上表示。他既是本屆「國醫大師」評選的評審,也是首屆「國醫大師」的得主。
張學文介紹稱,這次參與「國醫大師」評選的中醫有100多人,「評審資料一個比一個硬,都很厲害,一輪一輪評審投票,過了5次。」
張學文感慨,在北京參與評審的三天的時間,「比平時上班都累」,評審期間,他們的手機全部「被沒收」,整整三天都沒有和外界聯繫。
此次「國醫大師」表彰大會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舉辦,授予幹祖望等29人「國醫大師」榮譽稱號,享受省部級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範待遇;追授巴黑?玉素甫 「國醫大師」榮譽稱號,當選「國學大師」平均年齡80歲,年紀最長者102歲,最年輕者68歲。
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解讀此次評選有四大新特點:第一,地域分布更加廣泛,覆蓋22個省(區、市),增加了8個省份;第二,平均年齡有所下降,當選者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保證臨床、科研、教學和傳承等工作的開展;第三,從事專業更為廣泛合理,不僅有內科、外科、針灸等專業,還增加中藥專家和維醫專家;第四,四川的劉敏如教授成為第一位女國醫大師。
王國強表示,此次評選面向全國衛生和中醫藥醫療、科研等機構從事中醫藥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員。
這意味著,民間中醫並無資格參選。這受到輿論質疑,「難道民間沒有高手?」
根據李叢的觀察,民間確實不乏技藝精湛獨特的名醫。但他推測,「民間臨床醫術好,但理論水平可能較弱,還不能以醫術為唯一標準,國醫大師的評選需要綜合考量」。
不僅民間中醫被「排除」參選,民間意見亦未在評選中體現。
據王國強介紹,此次評選採取自下而上、逐級推薦的方式進行,對候選信息進行公布,包括基本情況、主要事跡等。
「患者比較有權說話。「在廖新波看來,民間意見需要考慮進來。
不過對這個問題,李叢有不同看法。「公眾參與專業性較強的國醫大師評選,並不嚴謹。」他說。
在他看來,在評價一個醫生時,患者的意見確實不容忽視,也有一些網站在搞醫生的口碑評選,但是對於國醫大師這樣的評選,專業性很強,就好像讓公眾去評價誰是最佳物理學家一樣不嚴謹,「患者更看重的是醫生的態度和醫德,主觀性或許較強。」
「中醫要嘗試用現代科學驗證療效」
不管是人才培養、醫療機構數量還是科研創新,中醫藥近年均呈現疲軟甚至式微趨勢。
公開資料顯示,據不完全統計,在每年160億美元的國際中藥銷售額中,中國僅佔3%的市場份額,而且大部分為原料藥和保健品,其餘97%的市場份額被日本、韓國、泰國和印度等國家佔據。
而一些觀點也認為,僅從國醫大師的人數上,就可以看出中醫目前的窘境,「中醫幾千年發展積累到現在就只產生了60位國醫?」
在專家看來,此次評選活動有扶正祛邪、弘揚中醫藥的意義和價值。
據王國強介紹,國家兩次評選的60名國醫大師,擔任過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109批次,培養了國家級繼承人200多人。朱良春等10位國醫大師年屆耄耋之年,目前還擔任第五批全國師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共為2875名老中醫藥專家配備了4716名繼承人。
李叢分析,師承教育得到重視,是相關部門對數年來學院教育的反思和對傳統教育的回歸,「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專家提到,學院教育培養出來的是中醫的掘墓人」。
在表彰大會現場,山西國醫大師呂景山激勵年輕的中醫學子,千萬不要好高騖遠,注意在臨床過程中做好口袋筆記,他還建議青年中醫要多讀讀《赤水懸珠》和《張氏醫通》,提升中醫素養。
「學院教育最大問題是沒有讓學生掌握中醫思維,領會中華傳統文化,中醫和中華文化密不可分。」李叢稱。
據李叢介紹,目前官方的傳承扔以學院教育為主,但現在恢復傳統的名師帶徒模式,學生在研究生階段,可以通過考試得到一些醫院名老中醫的帶領和指導,以拜師的模式傳幫帶將幫助中醫技藝傳承。
王國強亦認為,既要解決現階段院校教育模式中凸顯的人才培養模式較為單一、學生學習熱情不夠、臨床機會少等問題,又要彌補中醫藥師承教育因強調一師之技、一家之言,易使學生產生認知方面的局限及難以大規模培養的缺陷。讓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輔相成。
「我相信隨著國家的重視,一方面中醫會慢慢恢復信心,逐漸解決傳承問題,一方面也可以改變公眾對中醫的認知缺陷,沒有任何一種醫學形式是完美的,人們要麼覺得中醫不科學,要麼覺得中醫包治百病,這樣想法都不理性。」李叢稱。
而在新當選的「國醫大師」郭誠傑看來,中醫必須要在臨床上下工夫,用現代科學證實以確定療效。
「痛則不通,通則不痛,這是模糊哲學,是古代幾千年的東西,現在再不拿現代新科學來證實它,發展中醫臨床是不可能的事情。」郭誠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