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對於這個節日,我是近幾年才知道的,不過,去年的世界讀書日,著名演員黃軒與為你讀詩公眾號聯合推出一個節目,叫瞬間。
一個讀書都要用節日來設定,可見世人不喜歡讀書已經N久了。而據說我國的國民讀書量在世界上是處於墊底。很汗顏啊!
然而,對於讀書,我國的古人可是有詩論證的最著名的就是那句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當然,在我們讀中學時,教室裡的牆上可不是貼這樣的標語,不敢貼啊!如果誰在教室裡貼什麼黃金屋,顏如玉的標語,教育局領導立馬就要來過問了。
那時候,教室裡貼的都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還有高爾基那句:「我撲在書上就像餓漢撲到麵包上。」
只是,我們對於這些有關讀書的口號都沒有感覺。前一句,讀書原來是苦差事啊!孩子有幾個喜歡做苦差事呢?後者,我們六零後沒有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當然也沒有吃過麵包,所以沒有感覺。
不過,等我們做了老師,又把這些有關讀書的名言用來教育學生,讓學生抄寫在筆記本上。
雖說如此,但並沒有影響我對書籍的喜歡,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讀長篇小說《海島女民兵》、《沸騰的群山》開始,半蒙半猜的開始讀書,身邊有新華字典,可是如果查字就太耽誤時間了。
小學五年級讀了半本繁體字的《青春之歌》但當時不知道啊!初三在課本上讀選節,才知道我讀的是《青春之歌》。
可笑的是,當年《青春之歌》在學生中是作為禁書的,因為裡邊有愛情,班上有同學讀《青春之歌》被老師批評了,可是,才一年,課本要求我們讀全本《青春之歌》,這是我第一次問母親要錢買的第一本書。
讀書的習慣養成是很容易的,但放棄也是很容易的,當我結婚後做了母親後,漸漸的遠離書本了。
而我卻是喜歡文學,喜歡小說的啊!主要原因是嫁了一個不愛讀書的老公,老公的影響力太大了。他是實用主義者,不管做什麼,都選擇有沒有用,有用就做,沒有用就不做,買書,能吃嗎?能喝嗎?能掙錢嗎?能漲工資嗎?
他壓根沒有接觸到顏如玉和黃金屋之說。
當然,我的歷屆領導都是啊喜歡讀書,也不喜歡下屬讀書的,除非讀教參書。見到老師讀書就諷刺挖苦打擊,要當作家就調到文聯去啊!別當老師。
當然,還有一個更大的衝擊,就是網絡的力量,那簡直是強有力的衝擊波,它就像地震一樣,將我原本就不牢固的讀書欲望衝擊得粉碎。
那時手機不能上網,於是,天天泡在電腦上寫網絡小說,寫博客。也讀網絡小說,但從來沒有把別人的讀完,只喜歡敝帚自珍,讀自己的小說。
直到2011年,在一個喜歡讀書和喝茶的朋友影響下,重新開始讀書,讀紙質書。而且開始每天一個固定時間讀書,喝茶,聽音樂。
到今天已經堅持8年,而影響我的朋友因為眼睛不好,已經放棄讀書,改成聽書。我卻繼續讀書。
在家裡讀書,在工作之餘讀書,在外出旅遊也不停止讀書。因此,每次旅遊(旅行)我都要帶一兩本書。火車上可以讀,飛機上可以讀,賓館酒店可以讀。獨自旅行時,坐在湖邊可以讀。九寨溝,瀘沽湖,邛海,洱海。
有時候,揣上一本書,帶著旅行茶具到望叢祠的鱉靈湖,人民公園、文化公園、百花潭公園讀書,據說有一位偉人年輕時專門鬧中取靜到市場或者馬路牙子讀書。
因此,當我看到網絡上那些明星在機場讀書的照片,我相信他們不一定都是擺拍,不一定都是人設,而是喜歡。
讀書的目的是什麼,每個人在每個階段有不同的感悟。讀書完全沒有功利性也不可能,比如對於學生來說是求學,對於上班族來說是提高,是充電,但讀書更多的目的在於非功利性,那就是充實自己的內在。就是拓展生命的容量。
最沒有功利性目的就是黃軒說的,讀書是為了愉悅。都知道,黃軒在最痛苦的時候是通過讀書走出困境,走出痛苦的。也是讀書讓他與自己和解,與世界和解的。
而且讀書讓他有了不同別的演員的氣質,也有助於他理解角色,塑造角色。他在拍攝《妖貓傳》時,專門讀白居易的詩,讀《人間詞話》。
不知怎麼,我喜歡的明星都是喜歡讀書的,黃軒是一位,黃軒也喜歡喝茶。陳道明是一位,任泉也是,還有趙丹、孫道臨。還有鬱鈞劍,那可是家裡有四十個書櫃的大腕啊!他的居室就叫三樂居。讀書,喝酒,還有交友。
最近讀的百歲老人楊絳的書,她對讀書的看法就是串門。讀書就是去串門,不是到其他地方串門,而是到大師家裡串門。不怕被拒絕,不怕不會聊天,不怕大師們睡午覺,隨時去,不用打電話,發微信。一次不夠還可以多次去。大師們脾氣好,再不好也不會對你發。
因為讀書就涉及到買書。如今買書渠道多了,除了書店,(在大型書店反而沒有買書欲望),還有其他地方。比如機場,比如景區,比如博物館。我在寬窄巷子的散花書屋和建山書店都買過書,在杜甫草堂買過杜甫的詩集。
除此以外,我在圖書館也辦了借書證。
讀新書,也讀舊書,尤其是讀到三十多年前買的書,感覺像回到青春時代。
聽說人醜要多讀書,讀書能夠讓你氣質好,聽說人美也要多讀書,讀書讓你氣質更好。那麼,不醜也不美的呢?就可以不讀書了嗎?
我路人,但喜歡讀書。其實,喜歡讀書的都不是為了氣質。讀書不是立竿見影,就像書裡看不見黃金屋和顏如玉一樣。過於功利性的讀書會讓你失望。
還是拋開功利性,踏踏實實地讀書吧!讓讀書回歸讀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