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煙臺剪紙傳人一副剪紙剪出382個「福」字寓意每天幸福
煙臺剪紙傳承人、棲霞剪紙藝術名家衣培娟展示作品「天下第一福」。
柳光鐸展示烙畫的「柳公葫蘆」。
水母網2月26日訊(YMG記者 楊健 通訊員 郝俊傑 王莉莉 鄧月華 攝影報導)儘管昨日廟會適逢長假後首個工作日,中午時分又突遭春雨來襲,但煙臺市民暢遊毓璜頂廟會的興致依舊不減,在瑤池園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專區,人流如織的遊客不時在展位前駐足、詢價、拍照;而剪紙、葫蘆、木雕等市民尋常可見的膠東民間藝術形式,也在羊年春節被賦予了不同往常的表現方式。
一幅剪紙剪出「382個祝福」
「最外層是一個一米二見方的大『福』字,是康熙親題的福字造型,裡面套上4個中等大小的福字,再往裡是12個再小一號的福字以及365個只有1釐米大小的福字,所有的382個福字用到了楷書、行書、草書等20多種書法字體,寓意著每一年、每一季、每一月、每一天都有福氣。」在瑤池園的煙臺剪紙展區,傳承人衣培娟指著自己的作品「天下第一福」告訴記者。2月3日,衣培娟剛帶著自己近年來的諸多剪紙佳作,遠赴臺灣參加由山東省臺辦、山東省文化廳聯合主辦的「喜洋洋迎新年—————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載譽而歸後,這些備受好評的作品,又在廟會上搶足了觀眾的眼球。「大大小小1000多幅,只能撿著式樣漂亮、口彩應景的作品多擺幾張。」
剪紙能剪喜鵲、龍鳳、羊兒等活靈活現的傳統形象,但國畫大家齊白石的頭像能用剪紙剪得栩栩如生,這等功夫卻不是常人所及。衣培娟告訴記者,這幅齊白石頭像剪紙的額頭和面龐部分採用陰剪,而標誌性的花白鬍鬚,則用陽剪展現蓬鬆、茂密的層次和輪廓。同樣推陳出新的還有蘋果剪紙,作為煙臺的象徵,蘋果圖案鮮少出現在傳統剪紙中,但衣培娟卻在剪紙貼字「藝術蘋果」上做出了文章,喜慶的福字、花鳥魚蟲的圖案,都可以套在蘋果剪紙之中,而剪紙如果覆蓋在生長期的蘋果上,又能在陽光照射下,以果實本身的顏色形成相應的圖案和紋理,使得蘋果從再普通不過的食物,變成了可供賞玩的藝術品。
「現在剪一幅大的剪紙需要十多天,年紀大了,平時事情又多,一年只能剪個十幾幅大作品,所以利用假期和周末開了剪紙培訓班,這幾年針對棲霞的中小學生和美術老師進行了集中講解和傳授,但更希望有毅力、有恆心的人加入到剪紙藝人的行列中,將這門手藝繼續發揚光大。」面對展位前市民爭相「拜師」的請求,盛情難卻的衣培娟尋思了尋思:「這樣吧,年後的星期六,你到我煙臺的住處,我集中給你們開課,不過你得幫我多拉幾個好徒弟!」
「圓中國夢」刻上「柳公葫蘆」
作為煙臺棲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柳公葫蘆」的創始者,78歲的柳光鐸用他的一雙巧手,賦予這些原本平凡的小葫蘆以新的生命,葫蘆上的圖案既有鍾馗、屬相、詩詞、經書等傳統元素,也有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喜羊羊等備受孩子們歡迎的新圖案。「我前半生和核工業結緣,這些年卻跟葫蘆打上了幾十年的交道,最初是退休後在報紙上看到聊城有葫蘆工藝品,當時就被迷住了,就自費去學習、鑽研,終於通過電烙鐵在葫蘆上刻畫各種圖案的方式,自創了『柳公葫蘆』。」而不少葫蘆上的詩詞,都是柳老的原創,剛填好一闋《越調·天淨沙》的他,將葫蘆交給正在用烙鐵刻畫、著色的兒子柳伯牧,父子間默契地傳承,盡在不言中。
「雕刻葫蘆可不是件簡單的事。它融合了繪畫、書法、雕刻等多種藝術手法,既要圖文並茂,又要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它是藝術品而不是簡單的商品。葫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多作為法器,大家最熟悉的便是八仙裡的鐵拐李背著的大葫蘆,但葫蘆的『蘆』字與『祿』諧音,有人進而演繹成『福祿』或『富路』,無論哪一條,都是新年的好彩頭。」秉承著這樣的觀點,柳老對待每一個葫蘆都精心琢磨。長條葫蘆如何雕刻、扁圓葫蘆如何造型,經常一個葫蘆要思考好幾天才能定稿。拿展出的「積福」為例,既包含有透雕和淺浮雕,又有烙燙和彩繪;圖案紋樣上,有祥雲紋、蝠紋、花樣紋、蓆子格紋,還有書法。一個葫蘆作品包含數種藝術手法,極具藝術觀賞性。
但如今在葫蘆上大有作為的柳光鐸,卻更願意用傳統的藝術手段,展現時新的主題,一塊難得的香椿木,經過柳光鐸的打磨,四個面上刻上了醒目的行書「圓中國夢」,「能讓所有的中國人圓夢,不就是『非遺』最好的寓意和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