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剪紙傳人一副剪紙剪出382個「福」字

2021-01-16 山東頻道

原標題:煙臺剪紙傳人一副剪紙剪出382個「福」字寓意每天幸福

煙臺剪紙傳承人、棲霞剪紙藝術名家衣培娟展示作品「天下第一福」。

柳光鐸展示烙畫的「柳公葫蘆」。

水母網2月26日訊(YMG記者 楊健 通訊員 郝俊傑 王莉莉 鄧月華 攝影報導)儘管昨日廟會適逢長假後首個工作日,中午時分又突遭春雨來襲,但煙臺市民暢遊毓璜頂廟會的興致依舊不減,在瑤池園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專區,人流如織的遊客不時在展位前駐足、詢價、拍照;而剪紙、葫蘆、木雕等市民尋常可見的膠東民間藝術形式,也在羊年春節被賦予了不同往常的表現方式。

一幅剪紙剪出「382個祝福」

「最外層是一個一米二見方的大『福』字,是康熙親題的福字造型,裡面套上4個中等大小的福字,再往裡是12個再小一號的福字以及365個只有1釐米大小的福字,所有的382個福字用到了楷書、行書、草書等20多種書法字體,寓意著每一年、每一季、每一月、每一天都有福氣。」在瑤池園的煙臺剪紙展區,傳承人衣培娟指著自己的作品「天下第一福」告訴記者。2月3日,衣培娟剛帶著自己近年來的諸多剪紙佳作,遠赴臺灣參加由山東省臺辦、山東省文化廳聯合主辦的「喜洋洋迎新年—————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載譽而歸後,這些備受好評的作品,又在廟會上搶足了觀眾的眼球。「大大小小1000多幅,只能撿著式樣漂亮、口彩應景的作品多擺幾張。」

剪紙能剪喜鵲、龍鳳、羊兒等活靈活現的傳統形象,但國畫大家齊白石的頭像能用剪紙剪得栩栩如生,這等功夫卻不是常人所及。衣培娟告訴記者,這幅齊白石頭像剪紙的額頭和面龐部分採用陰剪,而標誌性的花白鬍鬚,則用陽剪展現蓬鬆、茂密的層次和輪廓。同樣推陳出新的還有蘋果剪紙,作為煙臺的象徵,蘋果圖案鮮少出現在傳統剪紙中,但衣培娟卻在剪紙貼字「藝術蘋果」上做出了文章,喜慶的福字、花鳥魚蟲的圖案,都可以套在蘋果剪紙之中,而剪紙如果覆蓋在生長期的蘋果上,又能在陽光照射下,以果實本身的顏色形成相應的圖案和紋理,使得蘋果從再普通不過的食物,變成了可供賞玩的藝術品。

「現在剪一幅大的剪紙需要十多天,年紀大了,平時事情又多,一年只能剪個十幾幅大作品,所以利用假期和周末開了剪紙培訓班,這幾年針對棲霞的中小學生和美術老師進行了集中講解和傳授,但更希望有毅力、有恆心的人加入到剪紙藝人的行列中,將這門手藝繼續發揚光大。」面對展位前市民爭相「拜師」的請求,盛情難卻的衣培娟尋思了尋思:「這樣吧,年後的星期六,你到我煙臺的住處,我集中給你們開課,不過你得幫我多拉幾個好徒弟!」

「圓中國夢」刻上「柳公葫蘆」

作為煙臺棲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柳公葫蘆」的創始者,78歲的柳光鐸用他的一雙巧手,賦予這些原本平凡的小葫蘆以新的生命,葫蘆上的圖案既有鍾馗、屬相、詩詞、經書等傳統元素,也有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喜羊羊等備受孩子們歡迎的新圖案。「我前半生和核工業結緣,這些年卻跟葫蘆打上了幾十年的交道,最初是退休後在報紙上看到聊城有葫蘆工藝品,當時就被迷住了,就自費去學習、鑽研,終於通過電烙鐵在葫蘆上刻畫各種圖案的方式,自創了『柳公葫蘆』。」而不少葫蘆上的詩詞,都是柳老的原創,剛填好一闋《越調·天淨沙》的他,將葫蘆交給正在用烙鐵刻畫、著色的兒子柳伯牧,父子間默契地傳承,盡在不言中。

「雕刻葫蘆可不是件簡單的事。它融合了繪畫、書法、雕刻等多種藝術手法,既要圖文並茂,又要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它是藝術品而不是簡單的商品。葫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多作為法器,大家最熟悉的便是八仙裡的鐵拐李背著的大葫蘆,但葫蘆的『蘆』字與『祿』諧音,有人進而演繹成『福祿』或『富路』,無論哪一條,都是新年的好彩頭。」秉承著這樣的觀點,柳老對待每一個葫蘆都精心琢磨。長條葫蘆如何雕刻、扁圓葫蘆如何造型,經常一個葫蘆要思考好幾天才能定稿。拿展出的「積福」為例,既包含有透雕和淺浮雕,又有烙燙和彩繪;圖案紋樣上,有祥雲紋、蝠紋、花樣紋、蓆子格紋,還有書法。一個葫蘆作品包含數種藝術手法,極具藝術觀賞性。

但如今在葫蘆上大有作為的柳光鐸,卻更願意用傳統的藝術手段,展現時新的主題,一塊難得的香椿木,經過柳光鐸的打磨,四個面上刻上了醒目的行書「圓中國夢」,「能讓所有的中國人圓夢,不就是『非遺』最好的寓意和寄託?」

相關焦點

  • 煙臺剪紙傳承人衣培娟:剪紙「魔術師」剪出精彩人生
    剛開始剪的時候,只能粗糙地剪一些小動物和花花草草,但經過不斷練習,到10歲時便可獨立剪出不錯的作品。  作為一門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煙臺剪紙題材豐富、種類繁多,動植物、花鳥魚蟲、飛禽走獸、農時節令、人物等都可以依此為題材用剪紙來表顯,它們不僅代表著地方特色,還承載著一座城市的歷史和記憶。
  • 廬陽剪紙 剪出火紅新年
    劉寧侯剪出的豬年剪紙。處於江淮之間的合肥,雖然不是剪紙的代表區域,但是江淮之間的山光水色賦予剪紙以靈秀,淝水之畔的人傑地靈為剪紙提供了精巧構思。藉助一把小小的剪刀,在色紙上鏤刻出千變萬化的圖案。貼上窗花,才算過年。剪紙貼窗 辭舊迎新貼窗花,是年少時對於新年的特別記憶。「小時候一到過年,鄰居們往門上貼個『春』字或『福』字,我們家的花紅柳綠卻全在窗上,因為我們家貼窗花。」
  • 春聯剪紙進大興
    昨天一大早,參加「送文化·下基層」活動的幾位書法家和剪紙藝術家來到大興區供電分局,為供電局的1000多名基層員工寫春聯、剪紙。四位剪紙藝術家現場創作,不少基層員工是第一次看到現場剪紙。「包頭剪紙」的第三代傳人王磊被層層圍住,看到王磊剪出紋樣精細的「福」字,一旁有個年輕小夥子躍躍欲試,問:「要是剪您這個字,我這種不會剪紙的要學多長時間啊?」王磊回答:「單學這一個字的話,差不多學一個星期吧。」馬年到來,不少職工詢問,能不能創作一幅馬的剪紙,馬的圖案複雜,耗時很長,現場來不及創作。但藝術家們早有準備,拿出了在家創作好的各式精美的「奔馬」剪紙,給了大家一個驚喜。
  • 揚州7旬大爺自學剪紙一年 剪出「瑞犬」 送福屬狗鄰居
    劉峰生攝   揚州石塔社區70歲的方世嶽,去年春節前開始學剪紙,一年下來進步不小。農曆狗年即將到來,他在家剪了30多張「瑞犬送福」剪紙,昨天下午送給了社區屬狗的居民。   大爺自學剪紙一年   方世嶽是位性格開朗、愛好廣泛的老人,自從退休後,他既寫博客又旅遊,另外還積極參加各種培訓班,學習新的興趣愛好,剪紙就是其中一個。   據方世嶽介紹,去年春節前老年大學放寒假,會剪紙的顏純蕙同學提議,願意的同學可以跟她學剪紙。從那時起,他作為唯一的男同學,跟在顏純蕙後面學剪紙。
  • 剪紙傳人馬麗婭:用剪紙藝術讓孩子們記住最美「逆行者」
    紅網時刻2月13日訊(記者 夏君香)寸寸彩紙,剪出抗「疫」現場的最美堅守。連日來,非遺剪紙藝術傳人馬麗婭帶領正在上大學的女兒胡依玲,創作了一系列抗「疫」剪紙作品,以特別的方式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這些剪紙作品中,既有與病毒直面交鋒的 「白衣天使」,也有為人民爭取更多時間的吹哨人李文亮,還有星夜馳援武漢的解放軍戰士…… 一幅幅、一件件,描述著一幕幕緊張有序的防控行動中不斷散發著的溫情,充盈著一份份捨生忘死、患難與共的精神和感動。馬麗婭是湖南省邵陽市新邵縣的一名美術教師,有著20多年的剪紙藝術積澱。
  • 千裡馳援,魯鄂同心,看這些最美面孔——剪紙傳承人剪出最美逆行者...
    水母網3月18日訊 歷時33天,396個小時,煙臺剪紙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梁巧豔剪出《千裡馳援 魯鄂同心》長篇紀實人物剪紙。這組肖像剪紙是煙臺馳援湖北醫療隊的46名醫務工作者。作品根據2020年煙臺馳援湖北46名醫務工作者真實故事改編,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煙臺剪紙獨有的藝術風格,陰陽結合的剪刻技藝,輔以「窗心、角花,掛箋」等吉祥紋樣組合而成。花瓶寓意「平平安安」,心形對應「同心協力」;飄揚的五星紅旗、飛舞的白鴿,環繞在白衣戰士的身旁,表達了家鄉人民的親切期盼和美好祝福,願白衣執甲的勇士平安凱旋。
  • 剪紙藝術剪出復興美容顏
    最近,復興區戶村鎮戶村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藝術傳承人馮石萍就為「大復、大興」剪出了可愛的肖像,以此來表達她對即將召開的旅發大會的美好祝願。今年58歲的馮石萍,從5歲開始跟隨母親學習剪紙。憑著堅持不懈的練習,剪出了許多令人稱讚的好作品。日前,記者來到了馮石萍家中,看她是如何創作出這麼多優秀的剪紙作品。只見桌子上擺滿了色彩各異的剪紙版的「大復、大興」,活靈活現,惹人喜愛。馮石萍告訴記者,「大復、大興」,原創作品是綠色和藍色,代表著復興區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寓意。她經過藝術加工剪出了各種色彩的吉祥物作品,也賦予它們各種的寓意。比方說,紅色的「大復、大興」展現了它們活潑喜慶的一面。
  • 喚馬剪紙剪出蒼溪新生活
    百餘人參與「眾手繪剪百米長卷」 喚馬剪紙剪出蒼溪新生活 劉徽攝   100餘人歷時20多天,剪出140餘米的剪紙長卷,形象地將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講述得明白易懂、形象逼真。前不久,廣元市蒼溪縣「眾手繪剪百米長卷」這一壯觀場景引爆朋友圈。
  • 雲夢剪紙傳承人:小小剪刀,剪出繽紛大世界
    1月18日晚,在湖北省雲夢縣幸福社區,孝感巾幗志願者協會夢澤文化部學員在進行「金豬迎春接福」剪紙體驗課。  萌態可掬的金豬、栩栩如生的牡丹、豐盈喜氣的「福」字……一幅幅剪紙五彩繽紛、形象生動。當晚,學員們親眼見證這些剪紙作品誕生於一雙靈巧的雙手之下。剪紙作品來自當天的公益課老師——湖北省雲夢縣文化館副館長胡莉之手。70後胡莉,是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雲夢剪紙》縣級傳承人,孝感市美術協會理事,中國名人書畫院副研究員。  胡老師給學員們講解雲夢剪紙的歷史和相關知識,她說,「剪紙是一種鏤空式的繪畫,講究折法、畫法、刻法,剪與刻要先易後難,先中間後兩邊,先細線後粗邊。」
  • 四十多刀剪出一個「福」少年志·線下活動體驗非遺項目金陵剪紙
    11月7日,少年志·線下活動走進玄武區非遺傳播實踐基地,跟隨剪紙傳承人學習剪紙文化,並親手剪出「福」字,體驗一把剪紙的空靈魅力。」剪了一個「福」,孩子們全神貫注地跟著老師一起疊一起剪,唯恐漏了一句,或者下錯了剪刀。
  • 【文化瑞麗】畹町:剪紙剪出精彩新生活
    【文化瑞麗】畹町:剪紙剪出精彩新生活 2019-11-28 18: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農婦剪紙40年,剪出「照片」效果,讓畫家汗顏
    李寶鳳剪紙 剪紙幾乎每個中國人都很熟悉,不就是一些諸如喜字之類的窗花圖案嗎?剪紙雖然也是一種平面視覺產物,但剪紙怎麼可能剪出「照片」的效果呢? 這位靠一手剪紙絕活讓畫家汗顏的農婦叫李寶鳳,她自學剪紙,和剪紙打交道差不多已經有四十年。 李寶鳳的剪紙既有傳統的那些民間應景的普通剪紙,也有讓人超乎想像的「藝術剪紙」,就如同之前提及的,李寶鳳能剪出堪比油畫和照片效果的剪紙作品來。
  • 煙臺小學設立剪紙藝術實踐工作坊,小學生剪出「漁燈文化」
    大小新聞客戶端10月10日訊(YMG全媒體·大小新聞記者 徐峰 通訊員 蘇曉明 張春麗 攝影報導)10月9日,國家級剪紙非遺傳承人欒淑娟老人走進煙臺開發區金城小學的剪紙藝術實踐工作坊,憑藉著精湛的剪紙技藝給廣大師生帶來了妙趣橫生、頗具匠心的剪紙藝術課。
  • 巧手小夥剪紙像水彩畫 欲剪出星座美女(圖)
    剪出一個「人」兒,就有一個魂兒袁生科說,那是他近年練的「襯色剪紙」。   袁生科是河南泌陽人,現租住在鄭州市花園路和緯一路交叉口附近。據他講,他從6歲起就開始跟著奶奶學剪紙,2年前退伍後就以剪紙為生。   最讓袁生科得意的,是他的襯色剪紙。   一張剪紙有十幾種顏色組成,乍看像是一幅生動的水彩畫。
  • 今年過年自己剪紙:春、福、囍、燈籠 一學就會
    春節怎麼可以沒有吉祥剪紙呢?
  • 「剪紙鋪平江,雁飛暈字雙」,透過詩詞來看剪紙之美
    01剪紙藝術中國人結婚時,喜歡在門上、窗戶上貼上大紅的「囍」字剪紙。似乎,沒有這個剪紙,婚禮就少了一些儀式感。「囍」是現代人在生活中最常用的剪紙,除此之外,還有窗花、燈籠花等等。剪紙藝術,是一項古老而傳統的中國民間藝術,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 居民學習剪紙「囍」字樂開懷
    實習生鄭潔)9月3日上午9點,社區課堂剪紙講座再度開講,商秀蘭現場教授社區居民如何剪出「囍」字和「壽」字圖案。  在商秀蘭講解如何剪出「囍」字和「壽」字圖案的過程中,不少居民目不轉睛地盯著每一個剪紙步驟,同時還用筆不停地將聽到的、看到的記錄下來。「商秀蘭老師講的剪紙的基本方法非常仔細,我一邊聽一邊將步驟寫在本子上,這樣就不會忘記了。」居民宋女士說話的同時又拿起手中的鉛筆,在紙上畫起了壽字的圖案。  「老師你看我剪得對嗎?」剪紙現場,居民紛紛向商秀蘭諮詢剪紙中遇到的疑問。
  • 慶陽剪紙傳人——雪秀梅
    先後10多次獲得了國家級大獎,有600多幅作品被中央美術館、博物館以及法國、美國、日本等6個國家的客商收藏,被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命名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大師」,省級非遺文化剪紙傳人。
  • 漯河民間剪紙藝人剪出「許慎故事」
    展現剪紙藝術弘揚許慎文化 民間藝人剪出「許慎故事」        昨日記者獲悉,我市民間剪紙藝人常桂蓮以許慎生平故事為題材,創作了一組共六幅的剪紙作品「許慎故事」。        昨日上午,記者走進市區遼河路常桂蓮的剪紙工作室,見牆上整齊地掛著這組剪紙作品。        記者看到,每幅剪紙作品長約0.5米、寬約0.4米。
  • 【創意手工】教孩子學習傳統春、福、囍、燈籠民俗剪紙文化,
    簡單對稱圖案的剪法佔中國傳統文化剪紙很大的比重,不僅效果很好,而且就算初學剪紙也很容易上手的。首先,以燈籠的剪紙DIY教程為例子來作示範吧。把彩色紙對摺,靠著閉口處剪出燈籠的一半,想想靠著開口剪會剪什麼結果?呵呵,就是左右兩邊斷開的燈籠了。中國傳統文化剪紙 燈籠的剪紙DIY步驟接著把燈籠中間的半圓形上下對摺,我們看到燈籠折成了1/4圓,這樣剪一條曲線,幾條折線,燈籠罩口的裝飾花紋就剪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