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裡」。這是唐朝大文學家杜牧,描繪阿房宮富麗堂皇的著名詩句。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人不滿足,開始大興土木,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墓(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秦始皇陵)。曾在古代就有很多名人想一掘秦始皇陵,但紛紛未果!西漢末年,王莽也曾率領大軍發掘,也一無所獲。在此之後,後趙皇帝石虎、唐末的黃巢也以「無功而返」而收場。這與古代的技術水平有直接關係。1974年,秦始皇陵兵馬俑偶然被發現,之後通過發掘,兩千多年前秦帝國的龐大軍團重見天日,使世人第一次見到那個時代秦朝士兵的風姿。兵馬俑剛剛出土時,各各神採奕奕,都身披紫色鎧甲和戰袍。但是,幾分鐘之後秦俑出現了可怕的一幕,兵馬俑身上的顏色由於遇到外界空氣很快脫落消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而這一幕恰恰是我們每個人都不願意看到的,更遺憾的是,秦俑身上顏料的成分專家至今還沒有定論。可以說兵馬俑的發掘有驚喜,但也是有遺憾的,而這遺憾是無法挽回的,不可逆的。
地宮有多深?
《舊漢書》中對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極」、「深極不可入」之語。此外,在史料《漢舊儀》一書中也有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一段介紹,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50歲生日時,丞相李斯向他報告說:我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連火也點不著了,鑿時只聽見空空的聲音,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而《呂氏春秋》則記載「淺則狐狸揚之,深則及於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如果「旁行三百丈」可信的話,那麼秦陵地宮下部的面積就會大得令人震驚!
無論地宮的確切深度是多少,可以確定的是地宮的規模之龐大,結構之複雜,以及構造之巧妙必定是超乎想像的。那麼,傳說與史書中對地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想像,其含義究竟是什麼呢?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給出了這樣的推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位於西安交大的漢墓陸續發現了類似於「天文」「地理」的壁畫進一步印證了這一推斷。那麼「下具地理」呢?北魏學者酈道元的解釋是「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於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
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這樣推算下來,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這個數據應當說不會有大的失誤,這是依據目前勘探結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賴於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地宮設有幾道門?
秦陵地宮門道數量問題,其實《史記》中似乎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學者們的重視罷了。《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工匠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工匠「無復出者」,也成了陪葬品。這裡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其中內羨門不言自明。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辨駁。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中羨門用了個「閉」字,外羨門則有了個「下」字,說明中羨門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下放置的。中羨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是一道無法開啟的大石門。內羨門可能與中羨門相似。三道羨門很可能在一條直線上。
地宮埋「水銀」?
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見於《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沒有水銀始終是一個謎。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驗證秦陵地宮埋水銀這一千古懸案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水銀可以有特別好的防腐作用,但是水銀是有毒的,如果貿然的開啟 那毒氣就會跑到外面,目前我國還沒有技術能控制那麼大量的水銀毒氣,所以就還沒有挖掘,如果有一天我國有了技術,也許就會對秦始皇陵開始挖掘 裡面的珍貴國寶一定會數不勝數。
地宮有沒有空間?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宮為豎穴式。墓內可能有「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如果是豎穴木槨墓,墓道及木槨上部都以夯土密封。這樣一來,墓室內外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則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李斯這段話如果記載無誤,那地宮明顯有個外殼。按理這段話不會有假。因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親自主持過陵墓工程,對地宮的構造了如指掌。加之這段話是當面向聖上匯報的,應該說不會有摻假嫌疑。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斷秦陵當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宮。不然,怎麼會「叩之空空」?又怎麼會「燒之不燃」?按文獻記載推理地宮是空的,且有較大的空間,但由於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宮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宮內部究竟是虛是實目前還是個謎。
地宮有自動發射器?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人們就開始在墓穴中設置一些主動防衛的設施,既起到射殺盜墓者的目的,又能殺一儆百,嚇唬有盜墓企圖的人。而秦始皇在防止盜墓方面也苦費心機。
秦陵封土取自何處?
眾所周知,皇陵的封土,是用方夯白灰、砂土、黃土摻合成的三合土,又用糯米湯澆固,加了鐵釘。不怕風吹雨打,十分的堅固。當時盜墓,一鑿子下去就一白點,用炸藥都炸不開。體積龐大的秦始皇陵封土堆堪稱國內之最,封土堆呈覆鬥形,高76米,長和寬各約350米,如此大規模的封土堆在國內堪稱之最。但它的土究竟是取自秦始皇墓中,還是挖自魚池一帶?《史記·秦始皇本紀》:「復土驪山」。《正義》曰:「謂出土為陵,即成,還復其土,故言復土。」意思是說把原來從墓穴中挖出來的土,再回填到墓上去。而在臨潼地區長期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封土堆的土是從鹹陽運來的,因經過燒炒,所以陵上寸草不生。現在在秦始皇陵也看到,封土堆上石榴樹密布,灌木叢生。秦始皇陵封土堆的土究竟來自何方?這個謎團還有待考古學家們進一步查證。
秦始皇陵不解之謎太多,也是至今不敢開採的主要原因,畢竟很多不知然的情況制約著我們國家考古工作人員。沒有強硬的技術支持,秦始皇陵繼續封存也是理所當然的,畢竟不能以文化遺產為代價來博得這全世界的期待!也是目前國家考古工作者的為什麼不敢挖,不能挖,不要挖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