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全國書媒記者與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知名學者多輪投票,第九屆深圳讀書月組委會日前對外公布今年評出的2008年度十大好書:
1、《未央歌》,鹿橋著,黃山書社
2、《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雷頤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3、《剝洋蔥》,(德)君特·格拉斯著,譯林出版社
4、《極權主義的起源》,(美)漢娜·阿倫特著,三聯書店
5、《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楊奎松,社科文獻出版社
6、《知道:沈昌文口述自傳》,沈昌文口述,張冠生整理,花城出版社
7、《青燈》,北島著,江蘇文藝出版社
8、《柏林:浪漫主義的根源》,以塞亞·伯林著,呂梁、洪麗娟、孫易譯,譯林出版社
9、《聆聽父親》,張大春著,世紀文景出版社
10、《美國怎麼了?》,(美)保羅·克魯格曼,中信出版社
是好書但僅僅是一類好書
在深圳參加好書評選,第一次懂得了規則之限。
去之前先收到年度十大好書的備選書單,工作人員說,如果不滿意,可以增補五本,但此次只評文史類,而且不包括重版書。評選先是五十進二十,最後是哪十部入選,得由終評委說了算。上周末,由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知名學者謝冕、南方朔、梁小民、陳子善、李景端、張冠生、止庵、江曉原、劉蘇裡、馬家輝等組成的終評委,給出了此次評選的本年度十大好書最終名單。
點擊開這個書單,並沒有游離我們初評的書目範圍,但面孔還是有些陌生。生分何來?我覺得是因為它們被集中一起的緣故。嚴肅有時是一種感覺,當嚴肅面孔的書目太集中時,它的嚴肅也會浸染到其它書目。其實我分明知道,有一些是很親情的,比如張大春的《聆聽父親》;還有些是很青春浪漫情懷的,比如鹿橋的《未央歌》。就是諾獎得主君特·格拉斯的《剝洋蔥》,我記得當初被它激蕩思緒,也並不僅僅是他說出了那個駭人事實:「我曾經當過黨衛軍。」但是現在看它躋身此列,差不多就想給它貼上反思的標籤。我甚至覺得,被推向好書第一位的《未央歌》,原因並不在於它寫得多好,而是作為一個在臺灣流傳很久的作品,它讓大陸的讀者等得太久了。
這是終評委要的結果嗎?好像也不是。因為二十部初評出來的時候,他們已經反饋說,我們這些媒體評委評得太理性,把有趣的書前進之路阻隔了。但我們真這樣不可理喻嗎?好像也不盡然,因為拿到備選書單,我們都忍不住在此間添添加加。但結果是它們都最終落選,因為面對這個書單,你同時得承認,標準的意義就是捨棄。至少,現在評出來的書,算得上今年文史類的翹楚,這還不夠嗎?
說來說去,還是規則之限。每到年底做盤點,各行業都花活不斷,而書業的盤點就有些單調。左一個「十大好書」問世,右一個十大暢銷書出爐,暢銷榜與專家榜還都井水不犯河水,那些中間地段的書呢?幾乎就被擱置。事實上,看看豆瓣網友所評的書,那些可都是他們秘密的心頭好,怎樣才能曬出它們?
年終盤點如何能呈現不同人群的閱讀趣味,在這一點上,我覺得需要向有奇怪感知系統的日本人學習一下。記得今年有個成立了幾十年的《人民文學》雜誌日本粉絲團來華交流,他們向中國媒體展示他們精心製作的「人民文學讀書會1991—2007年年報」,可算是讓大家開了眼。人家品評作品,標準都是「有趣度」、「好奇心度」、「說教度」、「無國界度」、「溫暖度」這些。而我們卻常年習慣把書歸到「文史類」、「人文社科類」、「生活類」這不同的堆裡去評選,好,也只是一種類型的好而已。 (孫小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