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於「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在費孝通等領導、專家的指導與關懷下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三百餘人,耗資逾千萬元,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京門九衢圖》及《古運回望圖》姊妹篇。主創團隊成員83人均為國家頂級畫家,採用中國傳統繪畫的長卷形式進行創作和表現,以「工兼寫」的手法,還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門的功能作用和規劃藝術,採用由外觀內的方式,以通州大運河入通惠河過西便門講起,繞皇城後至廣安門結束。
圖為《京門九衢圖》- 通州區政協田主任、楊主任參觀指導長捲圖片
朝陽門又稱「糧門」。南方出產的糧食經由漕運糧船進京走京杭大運河至通州,陸路進京的糧食再由朝陽門運進城內的京都九倉,朝陽門甕城門洞內左側牆上,鐫刻有谷穗一束,「以志填倉」吉祥,象徵此門為進京糧道,「朝陽穀穗」為南糧北運的第一位喜迎神,也是九門觀景中的一景。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 朝陽門篇鑑賞
在通往朝陽門外東嶽廟的地方有一條神路街,似乎是通往神靈之路。早在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皇帝朱棣建都北京的時候,相繼建設了天壇、地壇、日壇和月壇,分別設在內城的南、北、東、西關廂。每個壇都有祭祀用的壇臺殿堂,還有壇門、壇牆和牌坊。進壇門通向祭祀壇臺殿堂的路,命名為「神路」。
圖為《京門九衢圖》—— 創作資料用圖
皇帝大臣至此,得下馬、下轎步行而過,以示對神靈的虔誠。日壇設在朝陽門外關廂,神路坐南朝北,有牌坊,琉璃築成,高十餘米,宏偉壯觀。明、清兩朝皇帝、大臣,不論是誰,凡來日壇祭祀禱告者,都得由這座牌樓下面通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日壇的許多殿堂毀於戰火,萬幸的是這座琉璃的牌樓不怕火燒,オ倖存了下來。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 朝陽門篇鑑賞
朝陽門外東嶽廟,初建於元代元祐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元末毀於戰火,後經多次擴建,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正一派道觀,有「華北第一道觀」之稱。東嶽廟廟宇氣勢恢宏,佔地96畝,各種建築600餘間。廟門外有建於明代的綠琉璃牌坊,正面刻有「秩祀岱宗」,背面為「永延帝祚」,據傳為明代奸相嚴嵩所書。
圖為《京門九衢圖》—— 創作資料用圖
進入廟門,東、西兩側是鼓樓、鐘樓,其北側有碑石兩座,東邊一座為乾隆御書,西側是無字碑。東嶽廟有「京城小碑林」之稱,可謂名不虛傳,廟中原有碑石140餘通。「岱宗寶殿」為東嶽廟的主要建築,朱牆碧瓦,富麗堂皇,殿內供奉著東嶽大帝及帝後。全廟共有神像3000多尊,其人物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故有「東嶽廟神像甲天下」美譽。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 朝陽門篇鑑賞
東嶽廟的廟會很多,如每年正月初一的開廟式,毎月初一、十五既是廟日又是集市的熱鬧廟會,三月二十八日的東嶽大帝誕辰等。在重要開廟的日子,東嶽廟六根旗杆(山門外二根旗杆,牌樓門內二根幡杆,岱宗殿前二根燈杆)上旌旗招展,紅燈高懸。這六根旗杆在其他廟裡是沒有的。
圖為《京門九衢圖》—— 創作資料用圖
明、清以來各行各業組織的各種善會有二十多個,每逢開廟的日子,各善會都按自己規定的時間到廟裡舉辦各種善會,毎會一二百人不等,如撣塵會、淨爐會、獻花會、三伏淨水會、蜜供會、燈籠會、糊窗會、供粥會、施茶會、白紙神帳會、獻鹽會、敬惜字紙會、白紙獻花會等。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 朝陽門篇鑑賞
朝陽門外有日壇,佔地約五萬平方米。明嘉靖九年(1530年)創建,又稱「朝日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大明神(太陽)的地方。四周有正方形外牆,中心建築拜神壇為白石砌成的方臺,邊長16米,高1.89米,面砌紅琉璃磚,象徵太陽。清代改為方磚,四邊各有九級臺級。周圍繞有圓形圍牆,四面都有白石欞星門。
圖為《京門九衢圖》—— 創作資料用圖
壇內還有具服殿、鐘樓、神庫、神廚、宰牲亭等建築。南營房的北面是日壇的壇口,自清末以來,這裡就形成了一個不大的、但很熱鬧的遊藝市場。說相聲的、說評書的、拉洋片的、唱評戲的、賣各樣小吃的、賣絨花的、套圈的、變戲法兒的,真是熱鬧極了。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 朝陽門篇鑑賞
圖為《京門九衢圖》- 分段畫卷
《京門九衢圖》所展現的老北京城以宮城為核心,宮城中的中軸線縱貫南北,在中軸線兩側,一些壇廟、寺觀、苑林、府第、胡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對稱布局。格局嚴謹、層次分明形成了這座著名都城獨具特色的整體風貌。
圖為《京門九衢圖》-老北京城門創作資料用圖
經過元、明、清三代發展形成的這座都城,是歷史文化、科技藝術和建築藝術巧妙結合的集中體現,是勞動人民智慧創造的結晶,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文創產品聯盟主席,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劍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
為續接千年歷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周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裡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
《京門九衢圖》取材於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國傳統繪畫「工兼寫」的手法,藝術地再現了六朝古都北京「內九外七皇城四」二十個城門樓以城牆和護城河為紐帶聯結起來的建築格局,展現清王朝鼎盛時期(康乾盛世)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建築、體育、民俗等方面壯麗廣闊的場景面貌。
大家關注此今日頭條號,下一篇谷建華圖說老北京城門的精彩故事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