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七「朝陽門(下)」

2020-09-15 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

緣於「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在費孝通等領導、專家的指導與關懷下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三百餘人,耗資逾千萬元,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京門九衢圖》及《古運回望圖》姊妹篇。主創團隊成員83人均為國家頂級畫家,採用中國傳統繪畫的長卷形式進行創作和表現,以「工兼寫」的手法,還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門的功能作用和規劃藝術,採用由外觀內的方式,以通州大運河入通惠河過西便門講起,繞皇城後至廣安門結束。

|朝陽門


圖為《京門九衢圖》- 通州區政協田主任、楊主任參觀指導長捲圖片

|朝陽門-作用

朝陽門又稱「糧門」。南方出產的糧食經由漕運糧船進京走京杭大運河至通州,陸路進京的糧食再由朝陽門運進城內的京都九倉,朝陽門甕城門洞內左側牆上,鐫刻有谷穗一束,「以志填倉」吉祥,象徵此門為進京糧道,「朝陽穀穗」為南糧北運的第一位喜迎神,也是九門觀景中的一景。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 朝陽門篇鑑賞

|朝陽門古蹟1

在通往朝陽門外東嶽廟的地方有一條神路街,似乎是通往神靈之路。早在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皇帝朱棣建都北京的時候,相繼建設了天壇、地壇、日壇和月壇,分別設在內城的南、北、東、西關廂。每個壇都有祭祀用的壇臺殿堂,還有壇門、壇牆和牌坊。進壇門通向祭祀壇臺殿堂的路,命名為「神路」。


圖為《京門九衢圖》—— 創作資料用圖

皇帝大臣至此,得下馬、下轎步行而過,以示對神靈的虔誠。日壇設在朝陽門外關廂,神路坐南朝北,有牌坊,琉璃築成,高十餘米,宏偉壯觀。明、清兩朝皇帝、大臣,不論是誰,凡來日壇祭祀禱告者,都得由這座牌樓下面通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日壇的許多殿堂毀於戰火,萬幸的是這座琉璃的牌樓不怕火燒,オ倖存了下來。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 朝陽門篇鑑賞

|朝陽門古蹟2-東嶽廟

朝陽門外東嶽廟,初建於元代元祐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元末毀於戰火,後經多次擴建,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正一派道觀,有「華北第一道觀」之稱。東嶽廟廟宇氣勢恢宏,佔地96畝,各種建築600餘間。廟門外有建於明代的綠琉璃牌坊,正面刻有「秩祀岱宗」,背面為「永延帝祚」,據傳為明代奸相嚴嵩所書。


圖為《京門九衢圖》—— 創作資料用圖

進入廟門,東、西兩側是鼓樓、鐘樓,其北側有碑石兩座,東邊一座為乾隆御書,西側是無字碑。東嶽廟有「京城小碑林」之稱,可謂名不虛傳,廟中原有碑石140餘通。「岱宗寶殿」為東嶽廟的主要建築,朱牆碧瓦,富麗堂皇,殿內供奉著東嶽大帝及帝後。全廟共有神像3000多尊,其人物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故有「東嶽廟神像甲天下」美譽。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 朝陽門篇鑑賞

|朝陽門風俗-東嶽廟廟會

東嶽廟的廟會很多,如每年正月初一的開廟式,毎月初一、十五既是廟日又是集市的熱鬧廟會,三月二十八日的東嶽大帝誕辰等。在重要開廟的日子,東嶽廟六根旗杆(山門外二根旗杆,牌樓門內二根幡杆,岱宗殿前二根燈杆)上旌旗招展,紅燈高懸。這六根旗杆在其他廟裡是沒有的。


圖為《京門九衢圖》—— 創作資料用圖

明、清以來各行各業組織的各種善會有二十多個,每逢開廟的日子,各善會都按自己規定的時間到廟裡舉辦各種善會,毎會一二百人不等,如撣塵會、淨爐會、獻花會、三伏淨水會、蜜供會、燈籠會、糊窗會、供粥會、施茶會、白紙神帳會、獻鹽會、敬惜字紙會、白紙獻花會等。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 朝陽門篇鑑賞

|朝陽門古蹟3- 日壇

朝陽門外有日壇,佔地約五萬平方米。明嘉靖九年(1530年)創建,又稱「朝日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大明神(太陽)的地方。四周有正方形外牆,中心建築拜神壇為白石砌成的方臺,邊長16米,高1.89米,面砌紅琉璃磚,象徵太陽。清代改為方磚,四邊各有九級臺級。周圍繞有圓形圍牆,四面都有白石欞星門。


圖為《京門九衢圖》—— 創作資料用圖

壇內還有具服殿、鐘樓、神庫、神廚、宰牲亭等建築。南營房的北面是日壇的壇口,自清末以來,這裡就形成了一個不大的、但很熱鬧的遊藝市場。說相聲的、說評書的、拉洋片的、唱評戲的、賣各樣小吃的、賣絨花的、套圈的、變戲法兒的,真是熱鬧極了。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 朝陽門篇鑑賞

|長卷內容摘要

圖為《京門九衢圖》- 分段畫卷

《京門九衢圖》所展現的老北京城以宮城為核心,宮城中的中軸線縱貫南北,在中軸線兩側,一些壇廟、寺觀、苑林、府第、胡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對稱布局。格局嚴謹、層次分明形成了這座著名都城獨具特色的整體風貌。

圖為《京門九衢圖》-老北京城門創作資料用圖

經過元、明、清三代發展形成的這座都城,是歷史文化、科技藝術和建築藝術巧妙結合的集中體現,是勞動人民智慧創造的結晶,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作者介紹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文創產品聯盟主席,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劍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

為續接千年歷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周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裡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

《京門九衢圖》取材於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國傳統繪畫「工兼寫」的手法,藝術地再現了六朝古都北京「內九外七皇城四」二十個城門樓以城牆和護城河為紐帶聯結起來的建築格局,展現清王朝鼎盛時期(康乾盛世)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建築、體育、民俗等方面壯麗廣闊的場景面貌。

|背景介紹


大家關注此今日頭條號,下一篇谷建華圖說老北京城門的精彩故事等著您。

相關焦點

  • 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七「朝陽門(上)」
    (朝陽門)一帶是經濟繁盛之地。因此,朝陽門下往來客商川流不息,一片車水馬龍之景,各行各業的商人看到這巨大的商機,都爭相在朝陽門關廂開設店鋪。更為重要的,這裡是漕運糧食的必經之門,經大運河運達北京的南方糧米,在東便門或通州裝車,通過朝陽門進城,儲存在城內的各大糧倉中。時至今日,朝陽門附近仍有許多有「倉」字的地名存在(如海運倉、北新倉等),間接佐證了朝陽門的這一功能。
  • 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西便門(下)」
    因西便門附近確實曾經是羊群出沒之地。北京人偏愛羊肉,有需求就有供應,極大地刺激了北京羊業的發展。活羊交易場所﹣羊店、羊肉鋪(也稱「羊肉床子」)、羊肉館應運而生。)過了釣魚臺,就到了阜成門邊上,城門外有「禮士路」,南北走向。
  • 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十四「東安門(上)」
    東皇城牆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在玉河以西,河在牆外,宣德七年(1432年)東移,將玉河包入牆內。牆為南北走向,正對紫禁城東華門設東安門,為七間三門黃琉璃單簷歇山頂。官員們上朝陛見,皆由東安門進宮。
  • 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二「阜成門(下)」
    白塔始建於蒙古一元至元八年(1271年),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由尼泊爾著名工藝家阿尼哥主持興建。塔成後建寺,名「大聖壽萬安寺」,建於遼永安寺舊址。一首清代老北京民謠《正月正》中,曾用十二個月形容了老北京每個月份的主要民俗,其中有一句「八月八穿『自由鞋'走白塔」,講的就是在秋高氣爽的八月,清代婦女脫下厚底盆鞋,換上普通漢民穿的平底鞋(自由鞋)去「走白塔」的民俗風情。
  • 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十五「廣渠門(下)」
    大悲殿西壁有《古松圖》,是畫家陳壽山於乾隆四十年(1775)所畫;東壁為王安昆手書行草梁朝沈約的《高松賦》並跋。書畫雙壁,是夕照寺的文物珍寶。《古松圖》和《高松賦》存北京文物研究所。當年京師右安門弘善寺靜觀堂有陳香泉禹之鼎兩君的壁畫,觀者如雲。夕照寺恆吉法師十分欣慕,就請求陳壽山為夕照寺畫古松,王安昆書賦。陳壽山作畫時已年近八旬,乾隆四十年(1755年)六月九,時值盛夏,壽山解衣裸體,連飲三杯,然後作畫,一氣呵成。作畫時,天下大雨傾盆,電閃雷鳴,庭水積尺餘深,雨霽而畫畢。壽山畫筆,黑陰森森,滿堂風雨,香客寺僧觀之,心目清涼。
  • 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六「東直門(上)」
    木垛如山,座座相連,排山倒海一般,大的方木每面達一人之高,各種圓木都是深山裡堅硬的珍稀樹種。從通州運來的南方糧米存儲於東直門內各大倉場內,隨時應城內皇家、官員、軍隊、平民食用。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於東直門外建水關,管理進京貨物。清代於東直門外設「春場」,每至立春時順天府尹於此鞭「春牛」「打春」,預示著一年春耕生產大忙時刻開始了。
  • 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六「東直門(下)」
    管工大臣召集了全城八十一家包工大木廠(建築廠),商量這件事。八十一家包工大木廠,也沒做過這麼大的工程,就又約齊了瓦木作老師傅們,商量這件事,到底人多主意多,沒有幾天,就畫出樣子來了。遷建前寺門坐南朝北,磚砌二柱一樓牌坊式,有磚刻匾額「清真禮拜寺」,遷建後仍為四合院式布局,入口在西北,向西開門,禮拜殿坐西朝東,前(東)出抱廈,後(西)凸出窯殿,均為禮拜殿通制。在禮拜殿南北又各添建耳殿二間,為雙卷勾連搭,筒瓦過壟脊。
  • 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四「德勝門(下)」
    舊鼓樓始建於元至元九年(1272年),初名「齊政樓」,後毀於火;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又毀於火;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再次重建;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毀於雷擊後又重建。清乾隆十年(1745年)後,又對鼓樓進行過多次修繕。
  • 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十「正陽門(下)」
    高達九丈為內城城門之首,是皇家車轎出入之地。這裡是金、元、明、清直至民國時期的飼養金魚之地。為續接千年歷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周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
  • 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三「西直門(下)」
    六海指「後三海」(西海、後海、前海)和「前三海」(北海、中海、南海)。現在,統稱「後三海」為什剎海。六海原是古永定河(高梁河)故道的窪地,後因瀦水而形成湖泊,金代稱「白蓮潭」。)、「什剎海」(即今日的後海)、「前海」。
  • 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七「東便門(上)」
    )為拱券頂,內側(南半側)為過木方門;樓連城臺通高10.5米。原北京有內外城之分,內城建築較早,為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改建的。據明《英宗實錄》:「(正統)四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師門樓、城壕、橋閘完。城四隅立角樓。」角樓始建於明正統元年,4年竣工,距今已有500餘年歷史。
  • 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五「安定門(下)」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為行宮,清乾隆九年(1744年)改為藏傳佛教寺院。雍和宮主體建築由精緻的牌坊和雍和門、雍和宮殿、「四學殿」(藥師殿、數學殿、密宗殿、講經殿)組成。整組建築巍峨壯觀,具有漢、滿、藏、蒙民族特色。各殿內供有眾多的佛像、唐卡及大量珍貴文物,其中紫檀木雕刻的500羅漢山、金絲楠木雕刻的佛龕和18米的檀香木大佛。
  • 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五「安定門(上)」
    明永樂七年(1409年),明政府修繕安定門城樓及城垣,明正統元年(1436年)修建城樓,增建甕城、箭樓、閘樓。明正統六年(1441年),安定門城樓失火,當年修復。後明、清歷朝均有修繕。明、清兩代,皇帝每年夏至都要經安定門到地壇祭祀后土,以求五穀豐登。
  • 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十二「西安門(下)」
    萬松老人即萬松行秀禪師,自稱「萬松野老」,金代河內(今黃河以北)人。出家於荊州,是金元間的佛教大師,同時深通儒家經典。著作有《從容錄》《請益後錄》《萬壽語錄》等。81歲圓寂於燕京西郊的棲隱寺。後修此墓塔,塔原為八角七級密簷式磚塔。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加高至九級。民國十六年(1927年)由葉恭綽等人重修,闢大門並書石門額「元萬松老人塔」。
  • 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下)」
    據《日下舊聞考》記載:「明正統三年(1438年)五月,造大通橋閘成。」大通橋全石結構,聯建三孔拱券,橋面緩坡不陡,橋上一側有20根方形望柱和實心護欄板,橋頭有抱鼓石,橋西側設置水閘調控水流。大通橋每橋孔石券頂刻有吸水獸。
  • 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十一「天安門(下)」
    建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清代屢有修葺。原明代泰素殿的舊址,清代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為五座亭子。五龍亭伸入水中,由五間亭子組成,玉亭之間由橋與白玉石欄杆相連呈「S」形,如同巨龍,故稱「龍亭」。中間亭子最大,稱「龍澤亭」;左邊兩亭名為「澄祥」「滋香」,右邊兩亭名為「湧瑞」「浮翠」。
  • 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一「西便門(上)」
    西便門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後又進行過補修,加固東側內、外城連接處的城牆垛口,疏浚城門外的護城河道,同時在城門以東修築一座三孔水門,使玉泉山水在附近順利分流注入通惠河,在外城城牆與西南城牆角樓遙相呼應的城門就是西便門了。清代又在甕城上修築小型箭樓一座。
  • 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二「阜成門(上)」
    因為京西門頭溝、齋堂挖出的煤運往北京城內,阜成門是必經之地,故阜成門又稱「煤門」。據說在阜成門甕城的門洞內刻有一束梅花,就是因為「梅」、「煤」同音。老北京還有「阜成梅花報暖春」的俗話兒。明正統四年(1439年),城門樓修成後易此名。阜成門始建於元代,明初加固城垣。門外正方形甕城,甕城北垣設門,西垣正中設箭樓。
  • 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九「崇文門(下)」
    「版築」),下寬上窄,巍然屹立。開始建築於1267年(元至元四年),完成於1276年(至元十三年),整整十個年頭。因為是用土夯成的,於是產生了如何防止雨水衝刷城土的問題,後來用千戶(官名)王慶瑞建議,「以葦排編,自下徹上」。就是用葦帘子自下往上覆蓋,像人穿蓑衣一樣,簡稱葦城或蓑城,並在文明門外設立了陰場。
  • 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三「西直門(上)」
    明正統元年(1436年),明英宗命太監阮安等監修京師九門城樓,正統四年(1439年)完工,修建時利用和義門原有門洞,將原甕城包在新建的甕城之中。門樓通高34.41米(包括樓臺),為3層飛簷歇山式建築,柱、門、窗皆為朱紅色,簷下的梁枋上飾以藍、綠兩色圖案,頂部為綠色琉璃瓦,飾有望獸及脊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