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齊赫看世界
《楹聯叢話全編•巧對錄》卷四截至昨天已介紹完畢,今天轉入介紹卷五的相關內容。今天摘錄中收錄的源自明代楊一清《楊文襄公遺事》、明代張誼《宦遊紀聞》中的幾副對聯(自編號045),因篇幅所限,只摘錄聯語,其它則予以省略:
慄破鳳凰縫黃出;藕斷鷺鷥露絲飛。(稗史)
無山得似巫山好;何葉能如荷葉圓。(稗史)
無山得似巫山好;何水能如河水清。(稗史)
拘頸葫蘆;空心蘿蔔。(稗史)
分水橋邊分水吃,分分分開;看花亭下看花來,看看看到。(稗史)
黃河躍浪三三曲;青草流沙六六灣。(《九鯉湖志》)
地中取土,加三點以成池;囚內出人,進一王而得國。(《見咫編》)
禮樂徵伐自天子出;流連荒亡為諸侯憂。(黃右原)
黃河躍浪三三曲;青草流沙六六灣。此聯語的背後是一個關於夢的傳說,明代志怪小說《西樵野記》(明•侯甸)就有相關的記述:
相傳蜀地南安王派宦官凱出使外國。凱在出使途中路經九仙祠時,向九仙請求降夢以應出使的事。睡覺的時候,凱夢見一個童子唱著一句話:「青草流沙六六灣」。凱不知所以然,等到達夷國,席間飲酒的時候,夷王對凱說:本王有一個對子,想向來使請教,「黃河躍浪三三曲」,請來使對答。凱突然想到那童子夢中的語言,便以「青草流沙六六灣」相對。夷王大驚,因華夏有九曲黃河,夷域有流沙三十六灣,夷王以為凱知夷國的疆土地理風貌,感到畏服。
九仙祠,又名顯靈廟。位於福建仙遊縣東北九鯉湖的北面,建在一片巨巖之上,巖底中空,與湖水相通,古人稱之為「蛤蟆穴」。相傳漢代何氏九兄弟在此煉丹,後各乘一條湖中躍出的赤鯉升天,後人故而建祠奉祀。
從唐代開始,文人墨客就到九鯉湖祈夢,進而形成九鯉湖祈夢文化。歷代以來登臨覽勝、尋幽祈夢者,絡繹不絕。古往今來,無數名宦名士、文人墨客、善男信女千裡迢迢,不辭辛勞,來這裡尋求仙公一夢,留下了諸多關於祈夢的傳說。九鯉湖祈夢始於唐,興於宋,盛於明清。形成了祈夢、析夢、驗夢為主要內容的九鯉湖祈夢文化,形成了包括戒齋、潔洗、品茗、焚香、賞景、求夢、解夢、圓夢、還願等一整套程式,具有約定俗成的定規。明代著名小說家馮夢龍、清著名學者紀曉嵐、梁章鉅等人對九鯉湖的夢文化都作過生動的記述。歷代也多有詩文傳世,如:
山空人去後,夢醒客來初。(唐•許稷)
青山霏霏水冷冷,一塵不動夢魂清。(明•陳遷)
餘心款款抱素誠,願借一枕通仙靈。(明•黃約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