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別名蓮城、許都、魏都、漢魏故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古人類化石許昌人的出土,填補了中國現代人起源研究的空白。唐堯時許由在此牧耕;周朝時這裡是許國之都城,東漢建安元年(196)曹操迎漢獻帝於此,成為一代帝都,當時是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裡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稱,有三國文化之鄉之稱。
建安區地處河南省許昌市中部,環抱魏都區,四周與鄢陵縣、禹州市、臨潁縣、長葛市相鄰。唐堯時東夷族部落酋長許由率眾牧耕於此而名許,魏黃初二年(221)因「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許縣更名許昌縣。2016年11月設區,因文化底蘊深厚,以建安文化最為突出,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此命名是對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加彰顯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下轄5個街道、7個鎮、8個鄉:新元街道、許由街道、長村張街道、龍湖街道、昌盛街道;尚集鎮、將官池鎮、五女店鎮、蘇橋鎮、蔣李集鎮、張潘鎮、靈井鎮;陳曹鄉、鄧莊鄉、小召鄉、河街鄉、桂村鄉、椹澗鄉、榆林鄉、艾莊回族鄉,其中尚集鎮、蘇橋鎮、小召鄉、河街鄉由許昌市東城區管理;區人民政府駐地尚集鎮,總面積1090平方公裡,人口130.76萬。
夏商時屬豫州,昆吾族居於此。西周武王封姜文叔為許國於此,都邑在張潘鎮古城村。春秋末期許國屢遭大國侵伐,70餘年間五遷其都。戰國分屬韓魏。秦朝潁川郡以故許國地置許縣(今張潘鎮古城)、潁陰縣(另說西漢初設置,今許昌市)、潁陽縣(今建安區西南)。東建安元年(196年)改稱許都。三國黃初二年(221)許縣更名許昌縣,為曹魏五都之一。東晉十六國先後屬後趙、前秦、前燕。景平元年(423)屬北魏,縣治移許田(今陳曹許田村)。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潁陰縣併入臨潁縣。東魏天平初年置潁州,治於長社縣。元象二年(539)恢復潁陰縣。北齊改潁陰縣為長社縣。隋開皇三年(583)長社縣更名潁川縣。唐武德四年(621)復名長社縣。五代後唐莊宗諱其祖父李國昌之昌字,同光二年(924)許昌縣更名許田縣。北宋熙寧四年(1071)許田縣併入長社縣。元豐三年(1080)許州改設潁昌府,金代改潁昌府為許州,長社縣隨屬。明洪武元年(1368)長社縣併入許州,屬開封府。清雍正二年(1724)許州為直隸州;雍正十二年(1734)昇州為府,設石樑縣為附郭;乾隆六年(1741)又改府為直隸州,裁石樑縣。
1913年3月許州改設許昌縣,屬河南省開封道(豫東道)。1933年為河南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1947年12月許昌縣分為許昌縣、許昌市。1948年3月以京漢鐵路為界增設許西縣;同年12月許西縣併入許昌縣,臨潁縣繁城區、杜曲區劃入。1949年2月設許昌專區,許昌縣屬之;同年3月,繁城區、杜曲劃入臨潁縣。1953年石固南寨及董河灣村劃入長葛縣,臨潁縣張潘南寨、汪場、王宋門和東申、南張、郭莊等地劃歸許昌縣;繁城北半部及繁城西的司莊、吳劉、吳莊等地劃入臨潁縣。1957年樊溝、袁莊、榆林等地劃入許昌市。1960年7月許昌縣併入許昌市,蔣李集公社劃入許昌專區農場。
1961年10月復置許昌縣;同年12月碾上、塔灣、潘窯等16個大隊劃入許昌市。1962年7月蔣李集劃入。1970年屬許昌地區。1982年初鄧莊公社、尚集公社、河街公社、長村張公社、將官池公社所屬的19個大隊劃入許昌市。1983年縣政府遷至槍桿劉村北新址(縣直新區)。1986年2月,許昌地區改設地級許昌市,隨屬至今。2008年10月政府遷至位於尚集鎮。2014年設立新元街道、許由街道。2016年11月許昌縣獲批改設許昌市建安區,區人民政府駐建安區尚集鎮新元大道與老107國道交匯處。2020年3月昌盛街道成立。
區境位於伏牛山餘脈向豫東平原過渡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整體地勢平緩;有崗地、平原、淺平窪地等地貌。這裡有潁河、清潩河、石樑河、靈溝河、小洪河、小泥河、老潩河等20多條河流;有有孝山崗、靈井北崗、三崗、熊耳崗、太平崗等等山岡,孝山崗最高處霍家門海拔175米。建安區是河南省主要的烤菸縣之一,屬大陸性暖溫帶季風型氣候,有小麥、大麥、玉米、甘薯、大豆、菸葉、花生、高粱、穀子等農產;有鐵礦和煤礦等礦產,鐵礦(磁鐵礦)儲量2.63億噸。
建安區風光迷人,主要有漢魏許都故城遺址(張潘故城)、天寶宮、毓秀臺、春秋樓、楊水才紀念館、曹丞相府、華佗墓、射鹿臺、靈井遺址、華佗祠、曹操運糧河、飲馬河、清真觀、魏文帝廟、愍帝陵、鄧艾墓、徐晃墓等景點;其中靈井遺址是中國首次發掘的以泉水湖相沉積為中心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也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古人類文化遺址之一,靈井許昌人的發現,對研究東亞古人類演化和中國現代人起源具有重大學術價值。入選科技部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春秋樓因關羽常在其中秉燭達旦夜讀《春秋》而得名春秋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