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陵,位於河南省鞏義市蔡莊北1公裡,是真宗趙恆和章獻明肅皇后劉氏、章惠皇后楊氏、章懿皇后李氏的合葬陵墓,章懷皇后潘氏附葬,章穆皇后郭氏陪葬。周圍有建築遺址土丘16個。因此陵至今尚未正式發掘,陵內情形尚不為人知,地面上的建築已毀無存,不過陵前的石刻馬、羊、獅、虎等保存完好,在北宋諸陵中是保存的最好的一組。
永定陵"皇堂"(棺木停放的地宮)深81尺(約26米)底面呈正方形,周邊140尺(約46米)。因此陵至今尚未正式發掘,陵內情形,尚不為人知,地面上的建築已毀無存,不過陵前的石刻馬、羊、獅、虎等保存尚完好。在北宋諸陵中是保存得最好的一組,造型碩大,雕刻精細,紋飾流暢、表情逼真,是宋代石刻藝術的上乘之作。即使我們把此陵的石刻看作是宋代造型藝術的露天展覽館,也不算過份。
永定陵整個"兆城"(陵區範圍)佔地達1800畝,有三位皇后附葬。即:章獻明肅皇后劉氏、章惠皇后楊氏、章懿皇后李氏。
章獻明肅皇后劉氏;劉後,四川華陽(今成都市)人,父劉通是一個軍官,早死,家道衰落,劉氏由親戚撫養成人,15歲時隨夫銀匠龔美至開封謀生。有一天,當時任開封尹(首都市長)的趙恆讓龔美到府中去打制首飾,一見到劉氏,他十分鐘情,就娶為姬侍,趙恆當了皇帝(真宗)後,劉被封為"美人",後立為皇后。劉才略過人,精通書史,記憶力特強,朝中、宮中之事,一經她知道,即能詳述始末,歷久不忘。趙恆批閱奏章有時到深夜,劉氏則始終相陪,間或提些建議,也往往中肯,多被採納,因而"寵幸專房"。天禧四年(1020年)以後,趙恆久病不愈,大臣的奏章多由劉後審閱批答。1022年趙恆死,繼位的趙禎(仁宗)才13歲,大臣們請劉氏(此時尊為太后)"臨朝稱制"。每當朝會之時,仁宗坐左邊,劉太后坐右邊,軍國重事由劉後一手裁決,她處事明敏,號令嚴正,恩威兼施,又頗能自我約制;因此,在她"垂簾聽政"的11年間,政事處理得井然有序。她死於1033年,65歲。葬在永定陵西北約1000米處--今後泉溝村南面,一片地勢略為低洼但卻很平坦的地方。諡號:章獻明肅皇太后。
章惠皇后楊氏;楊氏,四川郫(今縣)人,12歲入王府為妾,真宗趙恆繼位後,冊為五品才人,後屢次晉封,至淑妃。死於1039年,53歲。諡為章惠皇后,葬於劉後陵西約30米處。楊氏為人聰明賢淑,她封"婉儀"時,劉氏當時 為"修議",這是兩個幾乎相等的妃嬪位子。那時劉氏已寵冠後宮,手操權力,但楊妃卻能與她相處無間,從示招到過忌嫉,劉氏極親愛她。由此可見楊妃的聰明過人了。
在楊妃陵北,樹立著一塊宋代石碑(現已運鞏縣文物部門保存)碑文說敘了楊後陵修建情形:使用工役11000多人,費時兩個多月,花費人工5萬多個。陵上建築鱗次櫛比,陵下墓室寬闊豪華,墓頂彩繪著天象星座,墓內陳役著美玉、珠寶。靈臺(墳丘)呈覆鬥狀分三層築成,層層滿植長綠的松柏……這是宋陵中僅存的一塊宋碑,為研究宋陵的施工、布局、建構、提供了最直接的資料。
章懿皇后李氏;李氏,杭州人,入宮僅才十幾歲,是劉皇后的侍女,為人莊重少言,後來成為真宗趙恆的侍寢。一日,真宗要盥洗,李氏捧上水來露出兩手潔白如玉,為真宗所愛,被封為"才人",生了真宗最小的兒子趙禎,即後來的仁宗皇帝。
這是一位令人同情的女性,趙恆有六子,五子皆早殤,只剩下李氏所生這個寶貝兒子。按照"母以子貴"的封建禮俗,李氏本該倍受榮寵,但因她出身侍女,根本不被大權在握又目無下塵的劉皇后放在眼中。劉後無子,李氏生下趙禎不久,劉後就派人毫不客氣地將趙禎抱去,據為己子,由楊妃恩養、撫育。面對如此打擊,李氏不敢言語,只有暗中流淚,平時也不敢與帝後們同坐共語,只在妃妾宮女群中默默度日。真宗死後,趙禎繼位,當時他只有12歲,雖"聽事資善堂",但只是徒有其名,朝中大事,完全由垂簾聽政的劉太后一手決定。李氏眼看著兒子登上皇帝寶座心中喜歡,但卻不敢前去相認,以傾訴母子之情。周圍的宮人和朝中的大臣,也都畏懼劉太后的權勢,不敢言明此事,不久李氏由婉儀進位順容(寧中妃嬪分19級,婉儀為第11級,順容為第9級)級別雖然晉升了,可是卻命她前去鞏縣,伺候永定陵。這無異是打入冷宮,終日守著寂寞的陵冢,身影與孤燈相伴,寂寞加上惆悵,孤苦和著悽涼,再加上終日思子的悲傷,生活已完全失去希望。1032年,陵區的悽風苦雨,送走了她46個年頭的短暫生命,直到此時,皇帝趙禎仍然不知剛剛死去的那個宮人,就是他的生身之母。
劉後打算用一般宮人之禮埋葬李氏(她病危時晉封為宸妃)丞相呂夷簡則敦促她用厚禮殯葬。劉後怒道:"一個宮人死去,何必大驚小怪去招惹麻煩?"呂懇切回答道:"老臣身為宰相,無論宮中、府中之事,我都盡心竭力而為,為的是皇帝陛下和太后諸事萬全。此事的處置,還請太后三思才好"。劉後聽了,格外生氣地說:"你說話話中有音,是不是要離間我母子二人之情?"呂磕頭回答道:"老臣不敢,只是請太后陛下能以劉氏一門為生,無論如何要厚葬李宸妃"。一句話提醒了聰明的劉後,便傳下旨意,用一呂禮儀,殯葬李氏於東京(今開封市)西北郊的洪福寺,靈柩懸於一口井上,用四根鐵索系牢(為的是日後如若改葬,可以容易遷移)。呂夷簡又一再囑咐治喪官員"要以皇后的禮服入殮,棺中要灌上水銀以養護屍體,如果不照此辦理,日後一旦有事發生,責任將由諸位承擔,莫怪我沒言明"。所以,李妃喪事搞得極其隆重。
1033年,劉太后病死,這才有大臣向仁宗趙禎洩露了真情:"劉後不是陛下的親母,陛下的親生母親是李宸妃,她死得可憐。"趙禎聽後放聲大哭,這時又有人進言:"李宸妃之死,不明不白,死因可疑(意指為劉後所害)。"於是趙禎親臨洪福寺開棺檢看,見宸妃戴著鳳冠,披著霞帔,穿著百子衣,完全是皇太后的裝束,在水銀的養護下,屍體不腐,面色如生。這才釋去了大家對劉太后的懷疑。趙禎感嘆非常,又想及劉後對自己撫養護持的恩德,就對跟隨的大臣說:"閒話和毀議是不能相信的"。從此,對於劉太后的一家更加優禮相待。又命大臣給其母親李宸妃重新上諡號"章懿皇后",然後以皇后禮遷葬於永定陵北約200米處。傳統戲曲"狸貓換太子"一劇,就是根據這段事實敷演而成。
陪葬墓;在永定陵區內還有宋代著名的大臣--寇準、包拯的墳墓。寇準墓在永定陵西北6公裡的寇家灣村東嶺上(今孝義鎮黑石關村),此墓原在村西伊洛河畔大路旁,系古今交通要道。過往官員經此都得下轎,下馬向"寇萊公"致禮。因此,清康熙進將它遷到東嶺。"文革"中墓被夷平,現僅存墓前石刻數件。
包拯,字希仁,合肥人,就是戲曲中著名的"包青天"。他的墓在永定陵北面後泉溝村西北一公裡的土嶺上,墓前有清人立的《宋丞相孝肅包公之墓》碑一通。不過,在包拯的故鄉合肥,也有一座包拯墓,何真何假,尚無定論。無論寇準還是包拯,都是一代名臣,他們都做過一些有益社會和人民的事,政績粟犖,所以至今為人們追思、稱頌。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趙德昌,後改趙元休、趙元侃。歷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曾任開封府尹。 至道元年(995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恆。至道三年(997年),趙恆即位。趙恆即位之初,任用李煜等為相,勤於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遼朝入侵,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勸趙恆親徵,雙方會戰距都城東京三百裡外之澶淵,局勢有利於北宋,但因趙恆懼於遼的聲勢,並慮及雙方交戰已久互有勝負,不顧寇準反對,以每年給遼一定金銀為「歲幣」於陸淵定盟和解,史稱「澶淵之盟」。此後,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史稱「鹹平之治」。 趙恆在位後期,任王欽若、丁謂為相,二人常以天書符瑞之說,熒惑朝野,趙恆也沉溺於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致使社會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內憂外患」問題日趨嚴重。乾興元年(1022年),趙恆駕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諡號為文明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葬永定陵。後累加諡至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 趙恆好文學,善書法。著名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即出自他,其目的在於鼓勵讀書人讀書科舉,參政治國,使得宋朝能夠廣招賢士治理好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