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林徽因以敦煌壁畫「導航尋寶」

2020-07-28 新華社

新華社蘭州7月27日電題:梁思成林徽因以敦煌壁畫「導航尋寶」

新華社記者張玉潔

尋找到唐代木結構建築佛光寺,是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的重要發現之一。為他們「導航尋寶」的,竟是一千多年前的敦煌壁畫。

上世紀30年代,有一種說法是,要看唐代木結構建築只能去日本。梁思成、林徽因始終堅信中國有唐代建築。1937年,他們與中國營造學社的同仁前往山西,歷經艱險,終於在五臺山發現了佛光寺。唐代的建築、唐代的繪畫、唐代的雕塑……唐代盛景盡在眼前。

敦煌研究院講解員邊磊介紹,梁思成夫婦長期關注敦煌藝術。他們「按圖索驥」的重要資料,是敦煌莫高窟第61窟的壁畫《五臺山圖》。

「第61窟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洞窟。《五臺山圖》是敦煌壁畫中最大的一幅,面積接近46平方米,約有半個羽毛球場大。」邊磊說。這幅壁畫中既有騰雲駕霧的佛、菩薩,也有市井生活、人間百態,建築多達200多個,人物有500多位,可謂「一壁看盡眾生相」。

壁畫中間部分,描繪了從河北正定到山西五臺山方圓五百裡的山川風貌。壁畫中文字榜題多達195處,除了「大佛光之寺」外,還有「大王子之寺」「大法華之寺」等。「這些寺院都以『大』字開頭,符合古代文獻《廣清涼傳》記載的五臺山有『十大寺院』的說法。這表明敦煌壁畫有『以圖證史』的歷史價值。」邊磊說。

《五臺山圖》也是中國古代青綠山水畫的佳作。壁畫中,峰巒起伏,河流蜿蜒,一派清新秀美的景色。「敦煌地處戈壁沙漠,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看到青山綠水,令人心曠神怡。」邊磊說。

如今,莫高窟第61窟已完成數位化採集加工。只要打開「數字敦煌」網站,這幅13多米長、3米多高的壁畫纖毫畢現,比在洞窟中觀賞更加清晰。

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位於甘肅省敦煌市。這裡保存著公元4世紀至14世紀的4萬餘平方米壁畫,有「沙漠中的美術館」之稱。(完)

相關焦點

  • 梁思成林徽因 以敦煌壁畫「導航尋寶」
    尋找到唐代木結構建築佛光寺,是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的重要發現之一。為他們「導航尋寶」的,竟是一千多年前的敦煌壁畫。上世紀30年代,有一種說法是,要看唐代木結構建築只能去日本。梁思成、林徽因始終堅信中國有唐代建築。1937年,他們與中國營造學社的同仁前往山西,歷經艱險,終於在五臺山發現了佛光寺。唐代的建築、唐代的繪畫、唐代的雕塑……唐代盛景盡在眼前。
  • 聽文物講故事|梁思成林徽因以敦煌壁畫「導航尋寶」
    尋找到唐代木結構建築佛光寺,是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的重要發現之一。為他們「導航尋寶」的,竟是一千多年前的敦煌壁畫。上世紀30年代,有一種說法是,要看唐代木結構建築只能去日本。梁思成、林徽因始終堅信中國有唐代建築。1937年,他們與中國營造學社的同仁前往山西,歷經艱險,終於在五臺山發現了佛光寺。唐代的建築、唐代的繪畫、唐代的雕塑……唐代盛景盡在眼前。
  • 梁思成林徽因搶救景泰藍
    為挽救這一民族傳統工藝,1950年北京市工業局局長張錦成委派北京特種工藝公司(即外貿出口公司)領導到清華大學聘請梁思成、林徽因做顧問,指導工藝美術創作設計。於是,梁、林二人在清華大學營建系成立了「工藝美術搶救小組」,從此與景泰藍結緣。
  • 日本學者揚言:中國已無唐朝木建築,梁思成林徽因花了4年終找到
    聽此言論,當時的梁思成與林徽因百感交集,尤其是那時候許多學者也都支持日本學者的說法,中國就真的沒有唐朝木建築了嗎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梁思成與林徽因就開始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歷時4年,終找到了這座國寶。 當時正處抗日時期,日軍肆無忌憚的轟炸著我國土地,林徽因與梁思成在尋找我國本土內的唐朝木建築時,歷經了挫折,到底還存在著古建築嗎?存在著的古建築是否還完好無損?誰也不知道。
  • 敦煌秘檔丨敦煌壁畫 圖畫版的半個中國美術史
    「如果說敦煌的每一座洞窟都是一個巨大的文物庫房,那每一幅壁畫都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連起來就是圖畫版的半個中國美術史。」敦煌研究院接待部主任羅瑤從事講解接待工作32年,一提起敦煌壁畫,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一如成千上萬個普通的畫工,在陰暗潮溼的洞穴裡度過了孤苦寂寞的一生,在敦煌,最不易察覺的就是時間的飛逝。
  • 無意結緣、命中注定:梁思成和林徽因與正定文廟大成殿
    梁思成和林徽因沒有錯過正定,正定也沒有錯過梁思成和林徽因。梁思成和林徽因合影正定有1600多年的歷史,昔日與北京、保定並稱北方三雄鎮,自然留下了歷史的痕跡,尤其是歷史見證的古建築。1933年11月,日寇的鐵蹄已經踏入華東,逼近北京城,梁思成和林徽因不願留下遺憾,匆匆來了與北京城南北遙遙相望的正定,又是因為戰事(《正定古建築調查記略》:「因為九點閉城的緣故,我們不得不早出城。到站等候。站上有整列的敞車,上面滿載著沒有炮的炮車,據說軍隊已開始向南撤退。」),匆匆壓縮形成,臨行前無意中偶遇正定文廟,當時的正定女子鄉村師範學校。
  • 與梁思成、林徽因再走一次尋唐之路
    林徽因雙雙赴美留學梁思成人物年表在赴美留學之前林徽因已經打定主意要攻讀建築學梁思成受林徽因影響也選擇了攻讀建築學卻發現這是一本「看不懂的天書」此時的梁思成和林徽因未曾料想到這本天書日後將陪伴他們一生破譯這部「天書」
  • 聽說梁思成林徽因考察過的五臺山佛光寺漏雨了,那可是唐代古建築
    人們馬上想起的是梁思成和林徽因。是他們讓這座隱藏在山林裡的寺廟。聲名海外。讓這個千年建築重新出現在世人的眼前。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帶著營造學社的同仁前往中國山西省的群山中尋訪古建築。他們從北京出發,一路輾轉,換乘火車、汽車、馬車趕到五臺縣,最後僱了騾子。 他們究竟要尋訪什麼樣的古建築呢?
  • 敦煌壁畫裡發現的五臺山寺院,林徽因與寺院中同框的石幢依舊還在
    敦煌壁61窟壁畫上的佛光寺。1937年6月,梁思成一行四人在對這座大殿進行了詳盡考察之後,得出的結論是:它雕塑精湛,墨跡珍稀,壁畫細膩,建築古老,無一不是絕代瑰寶唐代原物,而四寶同處於一殿則在全國乃至亞洲僅此一處,被稱之為『四絕』。目前,全國共有90尊唐代泥塑,東大殿的佛壇上就有35尊,可見其珍貴。
  • 80年前的今天,梁思成、林徽因「發現」五臺山佛光寺
    王:聽說梁先生是看了一幅敦煌的壁畫,是這麼找過去的,是吧?莫:那是法國伯希和拍的《敦煌圖錄》,我們用的是北京圖書館的《敦煌圖錄》。當時我們條件好,北京圖書館館長——當時的——也是營造學社的理事,所以,我們借北京圖書館的書很容易,北京圖書館給了營造學社一個研究室,研究室在內部借書,不需要通過外頭,直接到倉庫裡,寫個條就調到研究室來了。
  • 第一古建國寶佛光寺發現始末:梁思成林徽因曾騎驢尋找
    遲到的佛宮十日談之七——第一國寶佛光寺發現始末:梁思成林徽因曾騎驢尋找。▲從佛光寺東大殿向外眺望,光明委實都在。1937年6月26日的黃昏,日頭西沉,晚霞溢彩。他就是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先生堅信在泱泱神州大地上一定還留存有唐代的木構建築。作為一位建築學家,自己的使命就是去找出它。這不僅可以讓國人驕傲的抬起頭來,還可以補齊中國建築史上「唐代」那一塊拼圖。事實上先生也一直身體力行的這麼做了。從1932年開始,時任中國營造學社社員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就與同事莫宗江,劉致平等人幾乎踏遍了華北、華南、中原等地尋找中國古建,進行影像和數據記錄。
  • 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築(梁思成 林徽因)
    編 者 小 記1937年6月,梁思成夫婦第四次來到山西,與中國營造學社調查隊一起深入五臺山地區,終於發現了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佛光寺。後梁思成撰文《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築》,登載於《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七卷一、二期。
  • 敦煌石窟全集:21.建築畫卷(上)
    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憑藉敦煌壁畫中的《五臺山圖》指引,帶著中國營造學社的助手前往山西尋訪唐代木構建築,他們找到了寂靜深山之中的佛光寺,這座現為中國現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結構建築,僅次於五臺縣的南禪寺。
  • 敦煌石窟全集:21.建築畫卷(下)
    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憑藉敦煌壁畫中的《五臺山圖》指引,帶著中國營造學社的助手前往山西尋訪唐代木構建築,他們找到了寂靜深山之中的佛光寺,這座現為中國現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結構建築,僅次於五臺縣的南禪寺。
  • 林徽因工作照:騎著毛驢尋覓佛光寺,梁思成自願當車夫
    林徽因工作照:騎著毛驢尋覓佛光寺,梁思成自願當車夫 民國時期,為了實施好祈年殿修繕工程,梁思成林徽因參與其中。這一張照片是而人在祈年殿的屋頂上。
  • 梁思成 | 敦煌壁畫中的中國古建築
    到了唐代,磚塔雖漸多,但是如雲岡、天龍山、響堂諸山的窟簷卻沒有了,所賴主要史料就是敦煌壁畫。壁畫之外,僅有一座公元857年的佛殿和少數散見的資料,可供參考,作比較研究之用。   敦煌壁畫中,建築是最常見的題材之一種,因建築物最常用作變相和各種故事畫的背景。在中唐以後最典型的淨土變中,背景多由輝煌華麗的樓閣亭臺組成。
  • 梁思成、林徽因,發現佛光寺,為何錯過更古老南禪寺?與日軍有關
    之前的文章我們寫了,梁思成,林徽因帶領營造學社團隊,走遍全國十五個省,近200個縣,歷盡艱辛去尋找唐代木結構建築。之所以這麼急迫,為了破解宋代李誡《營造法式》,趕在日本進入中原之前,把所有的古建築都繪製完,以備這些建築遭到炮火破壞後,給世人留下一圖一景珍貴資料。
  • 五行迷陣暗藏玄機,敦煌尋寶鬥戰乾坤
    大漠黃沙,照耀絲路輝煌;絕美壁畫,承載神佛古韻。敦煌是歷史上東西文化交匯的重要樞紐,不同文化在這裡匯聚和交融,塑造了獨具魅力的敦煌文化。《魔域口袋版》全新資料片以神秘燦爛的敦煌文化為主題,為玩家們打造一場飽含歷史氣息的尋寶冒險之旅。
  • 沒有林徽因 就沒有「景泰藍」的今天
    麼麼噠~林徽因與景泰藍林徽因是美女、詩人、建築學家,這知曉的人大概不少,特別是徐志摩對她苦苦追求、金嶽霖因她終身未娶的故事更是廣為流傳。我這裡為何要把她與景泰藍這一傳統工藝品扯在一起呢?其實,林徽因還有一頂桂冠,她是工藝美術大師。她與梁思成一起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讀書,她所學的就是美術,並非建築。
  • 「太太的客廳」最後時光:1952「院系調整」前後的林徽因
    當時林徽因正帶著工藝美術組的常沙娜、錢美華、孫君蓮研究敦煌壁畫圖案,她以敦煌圖案為例告訴樓慶西,忍冬卷草紋原是古希臘羅馬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經西域傳入中國後卻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是因為,敦煌石窟是沙石質,不能在其上雕刻線條,只能手繪,而且繪製這些卷草紋的中國工匠對羅馬卷草不熟悉,熟悉的是中國藝術裡的龍紋、雲紋,這樣就在唐朝逐漸融合成了標誌性的「唐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