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十月,粵韻悠揚。由廣州市教育局主辦的「粵韻國風恰少年」2019廣州市第二屆中小學校嶺南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動於10月29日晚在中山紀念堂舉行。
來自廣州市的中小學校和大灣區城市群的香港、佛山、肇慶、東莞、惠州、江門、中山的教育部門推薦節目參加了本次展示活動。廣東省教育廳,廣州市委、市政府各有關部門,粵港澳城市群各地教育部門,參加2019年第三屆國際友城青少年足球交流活動的德國法蘭克福市、韓國光州市、以色列特拉維夫市教練員、運動員,以及各區教育局、師生代表合計2000多人觀看了展示活動,一起領略了嶺南傳統文化的魅力。
粵韻聲聲,道不盡南粵千年風光;絲竹繚繞,奏不完古韻悠揚鏗鏘。本次展示活動旨在弘揚嶺南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教育交流,充分展現新時代中小學校嶺南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成果,進一步樹立文化自信,提高青少年美育素養。
展演分為「傳承」、「傳播」、「發揚」三個篇章,通過舞蹈、粵劇、民樂、武術、舞獅等藝術形式和名家訪談的方式,將「探索」、「傳承」、「傳播」、「創新」、「奉獻」等意韻貫穿整臺節目,並特邀著名簫笛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伍國忠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廣東醒獅傳承人龔桂冬等名家與學生同臺演出,為觀眾們獻上了一臺精彩的嶺南傳統文化盛宴。整晚的活動精彩紛呈,呈現了教育人、藝術名家和民間藝人對傳承嶺南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和擔當,體現出青少年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熱愛。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示活動除了傳統節目外,還呈現了一些具有創新精神的新作品。其中《少年辛棄疾》是由國家一級編導莫非老師創作的粵劇新作。該劇通過戲劇藝術呈現,通過鮮活的英雄人物的刻畫講述了中華英雄兒女奮發圖強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有助於提升兒童青少年的愛國自豪感和審美素養。該劇充分結合中華英雄人物形象,以粵劇為藝術載體,通過多媒體展示、音響效果、燈光設施、舞美空間設計結合的方式立體呈現,拓展了整個藝術欣賞氛圍,創造出了整體捲入感的強烈藝術磁場。
另外由華南師範大學和廣州市第三中學帶來的舞蹈《過山遙想》也令人耳目一新。熱烈而充滿生命力的舞蹈帶給人不一樣的感受,表現了瑤族「過山瑤」支系千百年的民族精神與傳承精神,《過山遙想》的誕生源自「非遺」舞蹈的「朋輩」教育實踐計劃,通過高校學生與中學生的攜手演繹,體現了新一代青年朝氣蓬勃、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和擔當。
近年來,廣州市教育局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推進落實《學校美育改革發展備忘錄》,把加強中小學生藝術教育作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抓手。組織50多所中小學師生、家長代表5000多人走進廣東粵劇院「粵劇體驗館」;組織18場《船說》粵劇情景劇少兒文化惠民活動, 3600名學生和家長免費登紅船、遊珠江、看《船說》,近距離接觸粵劇了解粵劇,感受粵劇魅力。
組織16場專業民樂團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廣東民族樂團的演奏家們通過專業地演奏和生動地講解,為近5000名師生普及民樂知識,傳播民樂文化。建立傳統文化特色學校經費補助機制,科學布局一批嶺南傳統文化特色學校。其中,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10所,廣東省藝術教育特色學校33所,廣州市藝術教育特色學校112所,粵劇特色(扶持)學校45所,學校民樂特色(扶持)學校27所,武術傳統項目學校17所。
近期,廣州市教育局還將首次舉辦農村和外來務工子女學校藝術教育成果展演、農村藝術實踐工作坊展示,活動以「共同成長 築夢羊城」為主題,通過戲曲、歌舞、手工藝作品等形式,充分展示廣州市農村和外來務工子女美育教育成果和陽光向上的精神風貌,讓廣大農村和外來務工子女在學校生活中發現美、展現美、創造美,不斷提升農村和外來務工子女學校藝術教育水平。(中國日報廣東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