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晚年的佛緣禪趣---幽谷勁松

2020-12-16 佛教在線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被列寧稱之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然而,這位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晚年時卻與佛教禪宗結下了不解之緣。

歸心向佛

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二次罷相,回到江寧(今南京市)任「判江寧府」一職。次年辭官,在江寧府上元縣城外築了座「半山園」,過起了悠遊自在的隱居生活。他常騎上一頭小毛驢,帶著老僕人,在田野、山村漫遊。吟詩、念佛、施捨,清心寡欲,儼然如出世之人。

王安石與佛結緣甚早,年輕時就結交了許多高僧大德。他與蔣山覺海禪師的交情很深。覺海外表木訥而內隱慧珠,年輕時就與王安石成了好友,義若兄弟。王安石貴為宰相後,覺海因避結交權貴之嫌,特意疏遠王安石。待到王安石辭官歸隱,兩人又和好如初,清談終日。

江寧鐘山上,有一座寶公塔,王安石的長子王雱的祠堂就建在塔院內。一心向佛的王安石常去那兒懷念亡兒。一次掃墓後,他下決心將朝廷賜予的田產捐給寺廟,為兒子王雱「置辦功德」。元豐七年(1084年),一場大病後,他將「半山園」也捐出來作為寺院。

王安石長女頗有文才,出嫁後寄給父親一首詩,以表達對遠方親人的思念。王安石接詩,給她寄去了一本《楞嚴新釋》,勸她以佛法作為解脫,從中領悟諸緣如夢、不可執著之理。從中可見,晚年的王安石,幾乎把全部的希望和興趣都集中到佛教上了。

詩興禪趣

王安石退居江寧後,忘情山水、潛心佛學,精微而富於哲思的禪宗思想撫平了他剛強執拗的個性。這種清心寡欲的生活和心境,使其作品的內容與風格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江寧10年間,他以詩言志,以詩說禪,引禪入詩,做了大量參禪悟道的禪理詩和雅麗清絕的寫景詩。

如泛論佛法之《夢》:

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

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

詩人認為:世間如夢如幻、不可捉摸,故人應具有無所求之心。心無所求,則一念不起,清淨空寂。這都是佛教的老生常談,並無新意。然而王安石筆鋒一轉,指出世間既如夢幻,修行功德又何嘗不是夢中之事呢?詩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顯示出了他獨立思考的精神和無所不疑的風格。這首詩既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也體現了他對佛教禪宗獨到的見解。

如淨性自悟之《讀<維摩經>》:

身如泡沫亦如風,刀割香塗共一空。

宴坐世間觀此理,維摩雖病有神通。

作者在詩中指出,人生不過是四大和合而成,並無自性,如同泡沫與風,到頭來終究夢境一場。不論是以刀寸割,還是塗以香油,不論感覺是舒適還是痛苦,在本質上都是空的,沒有必要因此而產生憎愛和取捨。由此看來,維摩雖病,卻能具有廣大神通,入於解脫法門,令人心生敬意。

然而,詩人終究是詩人,以詩說禪只是王安石詩興禪趣的一小部分。禪宗對他的影響更多的是表現在他那充滿禪趣的寫景詩上,他傾注全部精力講究藝術技巧,在語言運用上更加精湛圓熟了.

山水共閒

禪宗有「娟娟翠竹,總是法身,燦燦黃花,無非般若」的話頭,其意是禪無處不在,即處處能發現,時時心契合,從而達到參禪悟道的最高境界。這在王安石晚年詩中常有出現。如《崑山慧聚寺次孟郊韻》「掃石出古色,洗松納空光」;《遊北山》「煙雲藏古意,猿鶴弄秋聲」。這些詩以輕倩之筆寫淡遠之思,追求空靈超然的情感,意境風格深蘊佛門妙道,在有意無意之間,透露出大自然無處不在的禪機。

王安石很多詩常用「閒」與「雲」二字,以此表達他對閒居生活的快慰,如《遊草堂寺》「只有春風似我閒」,《遊鐘山四首》之一「山水空流山自閒」。詩人筆下的山水、溪鳥、春風或自閒,或與詩人共閒,或似詩人閒。空中的雲彩飄忽不定,舒捲自如,來去自由,象徵適意。詩人寓哲理於意象,以禪家淡泊寧靜平常心來對待生活的大起大落,從中表達了他對閒適生活的滿足。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王維的一首禪詩,恬靜淡泊,大徹大悟,富有禪趣
    王維詩中禪的意味是內心生活中的真實感覺,能喚起讀者心底的本能意味,展示出一種怡然與安逸。王維以禪入詩,有時不著一絲痕跡,詩人不需要人們拋灑同情之淚,也感受不到心靈的劇烈震顫,卻在無形中影響了我們的思維和行動。下面這首禪詩,恬靜淡泊,大徹大悟,富有禪趣。
  • "禪林妙筆 丹青菩提—妙禪法師禪畫展"開幕
    2013年3月17日下午,「禪林妙筆 丹青菩提——妙禪法師禪畫展」在國藝美術館隆重開幕。本次禪畫展由新教育基金會、光明日報書畫院聯合主辦,中華佛商網承辦,國藝美術館協辦。展出了被譽為「禪畫第一僧」的妙禪法師的禪畫作品55幅。
  • 楊學民:汪曾祺小說中的禪趣
    楊學民:汪曾祺小說中的禪趣 2019年06月10日 07:3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楊學民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汪曾祺
  • 從王安石的詞,看他晚年的內心
    有多人評價王安石,都說他是超越時代的改革者,他的理想超前於北宋時代,也就註定了要失敗。大鵬折翅之後,他用後半生思考前半生,用詩詞為他的理想哭泣。圖片來源於網絡王安石一生能確定的詞作只有二十四首王安石早期的詞主要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透露出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而晚年的詞,則是滅卻心頭火之後,緩慢悠然的化蝶之舞。所以,讀王安石的詞,要從後面讀起,讀他放下「文以載道」的重擔後寫出的詞,才真正體現了他的真性情。
  • 蘇軾、王安石晚年的翰墨友誼
    元豐七年(一○八四),蘇軾從黃州移貶汝州,七、八月間路經江寧,略事停留曾與王安石多次會面。王安石自熙寧九年(一〇七六)十月第二次罷相後,一直閒住在座落於江寧城東門和鐘山之間的宅第「半山園」中。蘇軾同王安石相見後,流連燕語,相得甚歡,宋人的多種記載以及《宋史》都提及此事。
  • 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語言清麗,寫景如畫,頷聯更充滿了禪趣
    從唐代開始,很多文人墨客就開始逐漸地接納和學習禪宗,並以禪入詩,從而更好地發揚和光大了禪宗思想。而那些僧侶們也樂於和著名的文學家交往,於是便湧現了王維、蘇軾等一大批喜歡並接近禪宗的詩人。禪宗結合佛教與儒家傳統文化,並吸取了其他門派的一些精華,主張頓悟學說,追求直見人的本性。
  • 王維,和佛結緣的詩人,白居易、王安石也曾遨遊禪詩中
    禪宗講究的是一種清淨而又超然物外的心境,而這種意境,正好也是詩人所追求的意境,或許,這也是唐詩禪詩盛行的原因之一吧,尤其是在禪宗盛行之後,文人和高僧之間的往來便更加密切了,很多對於經學有很深研究的高僧,同時也對詩學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比如寒山、拾得等人,就是其中的典範,很多佛經的偈語
  • 何勁松:禪與書法藝術
    因而,雖然禪之為宗肇始於六世紀以後,但這種對人生命本體的感悟卻源遠流長。千百年來,莊禪作為儒家思想的對立的補充,已在士大夫階層的生活和意識等各個方面佔居了一席之地,並由此進入到文化領域,對文學、藝術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今天,如果用禪的眼光去觀照、反思歷史的話,我們很容易發現,從古至今中國人的文化心態、思維模式、審美情趣都擺脫不了禪的影響。總之,禪是構成東方人之為東方人的主要特點之一。
  • 晚年時期的創作王安石晚年罷官退隱以後,生活和心情的變化
    晚年時期的創作王安石晚年罷官退隱以後,生活和心情的變化,引起了詩風的變化,創作了比較多的描寫湖光山色的小詩,也特別注意對詩歌藝術的錘鍊。名作很多,如〈船舶瓜州〉「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些小詩,立意新穎,遣詞造句貼切自然,藝術上確實比早年成熟了,但以往詩中洋溢的那種政治熱情,在這時卻大大減弱了。
  • 王安石晚年的一首佳作,只是結尾兩句,便註定流傳千古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晚年由於變法失敗被迫辭官歸隱,脫離了政治鬥爭,轉而賦閒山林,飽覽山光水色。他的詩歌也由早年的以詩論事議政,轉變為以寫景抒情、詠物言志為主。王安石晚年寫了不少精緻淡雅的山水絕句。
  • 賈平凹的一篇散文,全文不提一個禪字,卻充滿禪趣
    下面介紹賈平凹的一篇散文,全文不提一個禪字,卻充滿禪趣。《月跡》(精彩片段)作者:賈平凹那竹窗簾兒裡,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兒地溜進來,出現在窗前的穿衣鏡上:原來月亮是長了腿的,爬著那竹簾格兒,先是一個白道兒,再是半圓,漸漸地爬得高了,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
  • 弄完了「禪趣體」,又設計出「童趣體」,曾翔被漢儀字庫看中了!
    漢儀曾翔禪趣那麼,這次漢儀字庫收錄的曾翔禪趣字體長啥樣呢?字庫方面評價為這款字體「像小孩寫得一樣」,字體天真質樸,大巧若拙,含而不露。在結構方面,漢儀認為,曾翔禪趣字體筆畫排布看似漫不經心,卻又不失均衡,使得單個字都各具情態與韻味。
  • 佛緣之路走進澳門:點亮心中蓮花燈 祈福家家吉祥
    「佛緣之路朝聖祈福萬裡行」團隊在澳門新麗華廣場舉行傳燈法會。(圖片來源:佛緣之路) 2015年10月18日,「佛緣之路朝聖祈福萬裡行」來到澳門的第二天,正逢初六,眉月如勾,夜幕降臨前,新麗華廣場上已經聚滿了參加傳燈法會的信眾。 會場內數百禪凳分置兩側,與會人員井然有序。信眾入座後,人手發得一盞蓮花燈與一冊「法會儀軌書」。
  • 牆角數枝梅,想起王安石
    原標題:牆角數枝梅,想起王安石   在「唐宋八大家」中,王安石應該說是最獨特、最不尋常的一個。他官至宰相,但兩度被罷。近代梁啓超先生說他胸懷如千裡湖泊,氣節如萬仞高山,而宋代理學大家朱熹雖不認同王安石的思想,但卻讚賞他的品格。   提起王安石的經典詩文,我們從小都會背誦,或許在他的詩文裡,我們能認識到另一面的王安石。
  • 王維詩的禪趣美
    王維早年對禪宗北禪宗虔誠修習,中年之後又受南宗禪的影響,過著焚香打坐的禪修生活,他將禪的修習體驗與感悟引入詩中,形成了王維詩的禪趣與空靜之美。王維晚年歸隱,確已達到「心靜如空」的忘我境界。由於他生性好靜而自甘寂寞,他能把獨來獨往的生活寫得很美,如他的《酬張少府》詩: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 「暮色蒼茫看勁松」裡面說的勁松,是什麼樣的一棵松?
    這首詩的第一句就提到了勁松,這棵勁松具體在江西廬山的仙人洞的景區裡。在月亮門內有一巨石突兀,形如蟾蜍,名「蟾蜍石」,有一勁松插石挺立,稱為「石松」。石上刻「縱覽雲飛」、「豁然貫通」摩崖大字,石下亂雲飛渡,如入仙境。這棵「石松」就是詩詞裡提到的「勁松」。
  • 趙孟《紅衣羅漢圖》中的古意與禪趣
    文 | 王中旭趙孟《紅衣羅漢圖》中的古意與禪趣《紅衣羅漢圖》是趙孟佛畫的代表作品。《紅衣羅漢圖》中羅漢棲禪的圖式,與菩提樹、葛藤、春季、花等圖像元素,皆明確地體現了禪趣。當然這種禪趣並非是純粹的宗教意象,而是經趙孟轉換過的、文人所欣賞的趣味,是建立在禪師、文人相交往和儒、釋合流基礎上的。從圖式上看,趙孟沒有選擇晚唐至宋代流行的十六、十八羅漢圖,而是單尊羅漢樹下棲禪像,既契合了釋迦成佛的「古意」,亦與自己的禪坐體驗有關。
  • 趙師秀的一首禪詩,充滿濃濃的禪趣,800年後依然眾口交譽
    下面分享的是趙師秀的一首禪詩,充滿濃濃的禪趣,800年後依然眾口交譽。數日宋代:趙師秀數日秋風欺病夫,盡吹黃葉下庭蕪。可惜他仕途不佳,自言「官是三年滿,身無一事忙」,晚年宦遊,寓居錢塘。這首詩創作於1219年,當時詩人只有50歲,但不久後就離開人世。趙師秀雖然滿腹經綸,卻懷才不遇,於是便經常與僧道人士來往,並學習和研究佛經禪理,久而久之也受其影響。
  • 你有「佛緣」嗎?你的「佛緣」深幾許?
    恍惚知道,禪是佛教的一種修持狀態,思維修、靜慮……太玄了。跟我算是哪跟哪呢?「禪」這樣的智慧高峰有幾人能夠企及?想起莊子說:「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式相禪。」坐下來,具體到禪思、天地……還是形同偈語。問題未解決,但我與佛卻因此相遇了——相遇的莫名其妙。經常暗自詛咒:這個林清泉,太莫名其妙了,搞得那些花花東西,對我這樣的俗人,簡直就是折磨,折磨得無以復加。但從那以後,出門,但凡遇到寺廟,較之過去,態度變了。
  • 王安石歸隱後的一首禪詩,信筆點染,禪意盡顯
    王安石是北宋傑出的文學家,他從小接受儒家思想,並胸懷建功立業的大志。他刻苦學習,希望經世致用,重道崇經,雖然一生宦海浮沉,但一直矢志不渝。晚年的王安石淡泊明志,著意於佛禪的研究,並創作了很多富於禪意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