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國內外的銅梁火龍
銅梁「龍鳳呈祥」在新中國成立50周年首都國慶晚會上
《龍把子》獲獎證書
赴臺灣火龍表演
銅梁龍赴法國展演
赴美參加紐約時報廣場跨年音樂會
銅梁龍在世博會英國館前表演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今年元旦,銅梁龍首次登上著名的紐約時報廣場,向世界傳遞新年的美好祝願。兩個月後的元宵節,銅梁火龍再次受邀奔赴臺灣,參加第二屆「龍耀寶島」中華銅梁火龍展演,慕名前來觀看的民眾累計超過16萬人次,再次得到各方高度讚譽。這是重慶銅梁傳承龍文化精神,發展龍文化產業的縮影。
黨的十九大以來,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銅梁立足「中華龍鄉」的特色傳統文化資源優勢,舞出了以銅梁龍文化為支撐的產業生態圈,實現與旅遊開發、產業發展、城市建設的完美融合,在推動銅梁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同時,也為進入新時代的銅梁找準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方向。
博大精深 銅梁龍舞收穫多塊金字招牌
「銅梁龍始於明,盛於清,繁榮於當代。」在銅梁文化館裡,對於銅梁龍有著這樣的描述。
銅梁龍舞系流傳於銅梁境內的一種以龍為主要道具,它集民間舞蹈、音樂、美術、手工藝品為一體的舞蹈藝術形式,包括龍燈舞和彩燈舞兩大系列,共20多個品種。銅梁龍舞雍容華貴、套路精美,動作連貫自然,飄逸靈動。2006年,「銅梁龍舞」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銅梁龍舞曾先後參加了新中國成立35周年、50周年、60周年以及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第十二屆亞洲藝術節等國內重大慶典活動,屢受官方派遣或民間邀請赴亞洲、歐美、大洋洲等30餘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文化交流。
需要注意的是,銅梁龍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銅梁龍舞更是收攬多塊金字招牌。先後在第六屆全國農民運動會舞龍比賽摘得2金4銀成績、首屆浙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民間舞大賽金獎、第二屆中國秧歌節最佳表演風採獎、奉化國際舞龍邀請賽展示組金獎、第十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舞龍展演金獎第一名、第十屆中國民間文藝(表演類)山花獎等。更讓人值得高興的是,銅梁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龍燈)之鄉」,成為最具中國象徵的龍文化傑出代表。
因勢利導 借力龍文化拉長產業生態圈
「銅梁龍舞是彌足珍貴的寶貴文化資源,發展龍文化產業我們有基礎有優勢。」銅梁文化委相關負責人聊起龍文化與產業發展津津樂道。
周合平是銅梁當地一家彩扎龍產品公司的老闆,他的爺爺周均安是銅梁龍三大彩扎老藝人之一。從懂事開始,他便重複著爺爺周均安走過的路,成為一名扎龍技藝學徒。讓他喜出望外的是,憑著自己的扎龍手藝,長大後竟開上了公司當上了老闆,公司生產出來的彩龍扎產品不但供不應求,還遠銷國外。
與周合平製作彩龍扎產品不同的是,銅梁高樓鎮火龍表演更是將龍舞產業推向了高潮。1997年之前,高樓鎮舞龍的村民每天只有20-30元的收入,基本上都是一些練習性的演出,外出演出的機會很少。直轄以後,龍燈藝術的不斷創新,高樓鎮的火龍表演隊如日中天,頻繁應邀到國內多個省市參加演出,更赴新加坡、法國等國家參加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中華第一龍」品牌遠播五湖四海,高樓鎮的火龍表演隊每年就能掙回600萬元表演收入。
如今,銅梁龍已不再是小打小鬧的「雜耍」,而是直接帶動農民致富的文化產業。精明的銅梁人更是因勢利導依託銅梁龍文化 「金字招牌」,開始大做「龍」文章,高舉龍文化品牌,大手筆打造龍文化產業。
同時更加注重培育發展文化企業,建立健全促進企業發展的機制體制,設立2000萬元龍文化企業孵化種子基金,制定完善扶持政策和評估機制,成立龍文化傳播公司,引進小微文化企業,發展起龍燈彩扎、銷售和龍舞培訓、表演、龍舞刺繡手工藝品等業態,拉長了龍文化產業生態圈。
僅去年,銅梁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0.7億元,同比增長6.7%,文化企業達到652家,其中規模以上文化企業達44家,建成市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2個、市級首席技師工作室1個。扶持20餘家龍燈製作和文化創意企業,培育民間龍舞藝術表演團隊20餘個,年組織商業演出800多場次,年收入達5500萬元。
創新融合 促進文、商、城、旅大繁榮
文化是城市的「根」與「魂」,依託龍文化衍生出來的文化產業,已成為銅梁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影響正在擴大,正在深遠。
清晨漫步在安居古鎮的大街小巷,你總能不時發現,龍文化無處不在。龍舞表演、龍燈、龍繡、木匾、陶瓷刀、何氏木雕等特色文化旅遊產品映入眼帘,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這一切都與銅梁致力於打造文化旅遊城市密不可分。近年來,銅梁促進文化特別是龍文化與旅遊發展有機結合,大力開發以龍文化為主題的特色產品和旅遊紀念品,在安居古城、淮遠古鎮特色商業街等建立龍文化特色產品展示銷售中心和專營店,形成完整的龍文化產品開發、製造、銷售產業鏈條。
在龍文化博物館中,遊客既可以了解到數百年來銅梁人民與龍和龍舞結下的不解之緣,也能從古代的龍燈拜年、龍舟祭江舞龍慶豐收,到現今國慶35周年文藝表演上銅梁龍初露頭角、2008年奧運會銅梁龍再展風採的前世今生。
在古城街邊的小店裡,遊客可以學習舞龍、學習扎龍,參與到銅梁龍的製作過程當中,還可以購買龍繡、龍雕等工藝品。數據顯示,古街商戶發展累計已達450餘戶,特色酒店和文化客棧35家,接待床位超過2000個,餐飲接待能力達8000人。
同時,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銅梁以龍舞文化、農耕文化、鄉愁文化為主題,形成了黃桷門奇彩夢園、三色鄉下時光、避幽谷等鄉村休閒旅遊景區,在帶動當地老百姓居住環境美起來、生活富起來的同時,初步建立起中華龍文化旅遊節、龍燈藝術節等旅遊節會,形成逛龍城、泡龍泉、品龍宴、觀龍舞、賞龍燈的特色文化旅遊產業,推動文、旅、商等業態融合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銅梁城區的開發建設也與龍文化相得益彰。巴川河文化觀光長廊上,「龍舞獻瑞地浮雕」、「千年龍魂絲綢街濱河浮雕」等壁畫展現了傳統佳節舞龍的場景;市民常逛的人民公園、雪庵公園是龍元素隨處可見的龍文化主題公園;區博物館還專門設有龍文化展廳,門口就能看到一條數十米長的彩扎大蠕龍器宇軒昂,博物館內展示了24個品種的龍舞沿革以及道具、圖片……
保護傳承 培育力量讓龍文化千年永續
龍文化既是銅梁的一張文化名片,更是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既要用好、用活、用透龍文化,打造一批文化與效益比翼齊飛的產業生態圈,更要傳承保護好龍文化資源,讓龍文化千年永續,健康發展。
銅梁給出的答案是,以扶持龍文化傳承人為重點,以從娃娃抓起為著力點,以區級17個文藝協會為龍頭,以培養廣大群眾文藝愛好者為抓手,大力培養各類文藝人才,共同傳承發展龍文化。
建立健全以宣傳部為主導、文化委為核心、專家團隊為指導、旅遊景區為補充、文化專幹為基礎的龍文化工作架構,組建起傳承弘揚龍文化的精幹隊伍。加大對以銅梁龍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扶持力度,鼓勵中青年從事龍文化產業發展。籌備成立龍文化技藝培訓中心,組建中華龍文化培訓師隊伍,面向中青年群體培養非遺傳承人骨幹。
大力實施龍舞進校園工程。從學生抓起對龍燈龍舞藝術和技藝的傳承,組織編寫《銅梁龍舞基礎與技能》作為校本教材在全區各中小學校推廣。同時全區每所中小學校均組建起舞龍隊,定期組織學生龍舞展演活動和龍舞藝術節活動,著力在青少年中培養龍文化傳承人。
銅梁還在各鎮街廣泛組建舞龍隊等文藝團隊,培養持續推動「一鎮一品」龍文化特色精品項目傳承發展隊伍。將《銅梁龍中國龍》《銅梁你往高處走》等優秀本土原創歌曲編排成廣場舞並配製小龍具送到基層,推動銅梁龍文化廣泛、深入、長遠地傳承弘揚下去,助力銅梁龍文化實現大繁榮、大發展。
劉玉珮 圖片由銅梁區文化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