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軾的一首水調歌頭,寫盡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繪出了大宋時的一輪明月。而這首詞,我們每逢中秋,有時難以與家人團聚,都會不由自主的想起。詩詞之所以是我們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就是因為詩詞將千年前詩人的感情,跨越了時光,帶到了現代,讓我們今人讀起來,能與其有之共鳴。
而蘇軾只寫過這一首中秋賞月的詞嗎?答案是否定的,只不過這一首詞流傳最廣,也是蘇軾在中秋賞月的代表作。文人的創作風格,與他的人生經歷是不分家的,文人在他生命的每個時期,其創作風格也各不相同。蘇軾在官場上從未得意過,影響他創作風格的,是一個叫做「烏臺詩案」的變故。在這場變故之中,蘇軾險些丟掉性命。而經歷過大風浪的蘇軾,其創作風格也發生了徹底的轉變。本文要與各位讀者分享的詞,正是蘇軾經歷了「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後所寫。各位讀者可以將其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做做比較,感受蘇軾在人生的兩個時期的創作風格變化。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在上片的前兩句,作者直接發出了感慨,世事不過是一場大夢罷了,而人生,又能經歷幾度入涼的秋天?這前兩句,不僅是感慨,而且是悲嘆,第二句的自問,又讓這悲涼的色彩更加濃烈。
第三句和第四句,入夜之後,夜風吹動樹葉的聲音鳴遍了整個迴廊。再看看自己,愁緒爬上了眉頭,而鬢角也滿是白髮。這兩句,蘇軾寫出了一副夜景,而夜中寂靜無人,只有自己一人獨自哀愁,而哀愁的同時,發現自己的頭髮已是白了。這悲涼的情緒,越來越濃。
第五句和第六句的意思是,酒低賤廉價,並非好酒,也經常因為沒有客人而發愁。月亮雖然明亮,卻被雲彩遮蔽了,無法放出光芒。李白有一詩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其中寂寞不必言表。而蘇軾的寂寞,不僅孤寂,而且令人發愁。在「烏臺詩案」中,只要與蘇軾有關的人統統被牽連,高風亮節的蘇軾,又怎能因自己而連累友人?這也是「客少」的原因。
我們可以看看蘇軾在這一句的環境描寫,大好明月,卻被雲彩遮住了。蘇軾被貶,正是因為被小人所陷害,小人不正是蒙蔽那皎潔月光的烏雲嗎?當今聖上被小人所蒙蔽,蘇軾又怎能不悲傷呢?
在第七句與第八句,蘇軾寫出了創作的時間。在中秋之時,有誰能夠與我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光呢?我只能拿著酒杯,悽涼的向北方望去。中秋,應該是團圓之夜,而蘇軾在這首詞中寫的中秋卻如此哀愁,向北方望去,《古今詞話》中有記載,「一日不負朝廷,其懷君之心,末句可見矣。」悽然北望,這正是蘇軾憂心皇上的表現。
縱觀全詞,這首詞比起《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來說,更增添了幾分滄桑與悲涼。《水調歌頭》中多的是豪放曠達,這首詞的開頭兩句:「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就讓人感到了無比滄桑。而與《水調歌頭》相同的是,這首詩傳聞也是蘇軾寫給自己的弟弟的,也不禁讓人感慨蘇軾與蘇轍的手足之情。
但蘇軾就此沉淪了嗎?沒有。就算蘇軾之後接連被貶,被貶的他也一直心態樂觀,即使被貶,也努力的為當地百姓做些事情。我們為何喜歡蘇軾?正是因為他這種樂觀豁達的境界,面對官場沉浮,他像一個高潔的隱士。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人生中,我們難免遇到和蘇軾創作此詞時一樣的逆境。的確,這短暫的人生,真如同一場大夢一般。但我們只要抬頭向前,又有什麼逆境是不能克服的?
對於蘇軾的這一首詞,您又有什麼看法呢?人生中,您是否也有和蘇軾一樣的孤寂時光?歡迎各位讀者在評論區留言,與嘒影分享您的見解。
(本文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您聯繫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