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中秋寫了水調歌頭,他另一首在中秋寫的詞,卻寫的無比悲涼

2020-12-10 嘒影文化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軾的一首水調歌頭,寫盡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繪出了大宋時的一輪明月。而這首詞,我們每逢中秋,有時難以與家人團聚,都會不由自主的想起。詩詞之所以是我們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就是因為詩詞將千年前詩人的感情,跨越了時光,帶到了現代,讓我們今人讀起來,能與其有之共鳴。

而蘇軾只寫過這一首中秋賞月的詞嗎?答案是否定的,只不過這一首詞流傳最廣,也是蘇軾在中秋賞月的代表作。文人的創作風格,與他的人生經歷是不分家的,文人在他生命的每個時期,其創作風格也各不相同。蘇軾在官場上從未得意過,影響他創作風格的,是一個叫做「烏臺詩案」的變故。在這場變故之中,蘇軾險些丟掉性命。而經歷過大風浪的蘇軾,其創作風格也發生了徹底的轉變。本文要與各位讀者分享的詞,正是蘇軾經歷了「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後所寫。各位讀者可以將其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做做比較,感受蘇軾在人生的兩個時期的創作風格變化。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在上片的前兩句,作者直接發出了感慨,世事不過是一場大夢罷了,而人生,又能經歷幾度入涼的秋天?這前兩句,不僅是感慨,而且是悲嘆,第二句的自問,又讓這悲涼的色彩更加濃烈。

第三句和第四句,入夜之後,夜風吹動樹葉的聲音鳴遍了整個迴廊。再看看自己,愁緒爬上了眉頭,而鬢角也滿是白髮。這兩句,蘇軾寫出了一副夜景,而夜中寂靜無人,只有自己一人獨自哀愁,而哀愁的同時,發現自己的頭髮已是白了。這悲涼的情緒,越來越濃。

第五句和第六句的意思是,酒低賤廉價,並非好酒,也經常因為沒有客人而發愁。月亮雖然明亮,卻被雲彩遮蔽了,無法放出光芒。李白有一詩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其中寂寞不必言表。而蘇軾的寂寞,不僅孤寂,而且令人發愁。在「烏臺詩案」中,只要與蘇軾有關的人統統被牽連,高風亮節的蘇軾,又怎能因自己而連累友人?這也是「客少」的原因。

我們可以看看蘇軾在這一句的環境描寫,大好明月,卻被雲彩遮住了。蘇軾被貶,正是因為被小人所陷害,小人不正是蒙蔽那皎潔月光的烏雲嗎?當今聖上被小人所蒙蔽,蘇軾又怎能不悲傷呢?

在第七句與第八句,蘇軾寫出了創作的時間。在中秋之時,有誰能夠與我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光呢?我只能拿著酒杯,悽涼的向北方望去。中秋,應該是團圓之夜,而蘇軾在這首詞中寫的中秋卻如此哀愁,向北方望去,《古今詞話》中有記載,「一日不負朝廷,其懷君之心,末句可見矣。」悽然北望,這正是蘇軾憂心皇上的表現。

縱觀全詞,這首詞比起《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來說,更增添了幾分滄桑與悲涼。《水調歌頭》中多的是豪放曠達,這首詞的開頭兩句:「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就讓人感到了無比滄桑。而與《水調歌頭》相同的是,這首詩傳聞也是蘇軾寫給自己的弟弟的,也不禁讓人感慨蘇軾與蘇轍的手足之情。

但蘇軾就此沉淪了嗎?沒有。就算蘇軾之後接連被貶,被貶的他也一直心態樂觀,即使被貶,也努力的為當地百姓做些事情。我們為何喜歡蘇軾?正是因為他這種樂觀豁達的境界,面對官場沉浮,他像一個高潔的隱士。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人生中,我們難免遇到和蘇軾創作此詞時一樣的逆境。的確,這短暫的人生,真如同一場大夢一般。但我們只要抬頭向前,又有什麼逆境是不能克服的?

對於蘇軾的這一首詞,您又有什麼看法呢?人生中,您是否也有和蘇軾一樣的孤寂時光?歡迎各位讀者在評論區留言,與嘒影分享您的見解。

(本文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您聯繫我刪除。)

相關焦點

  • 人人都知蘇軾《水調歌頭》,可他另一首中秋詞更驚豔,卻也最悲涼
    在世人心中,會吃會玩的蘇軾,總是自帶光芒。他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能夠讓生命之花燦爛地綻放。可是在那浮華背後,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心中的落寞與孤獨呢?在每年的中秋佳節,蘇軾的《水調歌頭》都會被人們記起。然而,對今人來說,它就像桌上的一盤茶點一樣,不過是人們酒足飯飽後可有可無的一道吃食。又有多少人知道詞中的蘇軾正經歷人生難言的孤獨與苦悶。
  • 蘇軾兩首寫中秋的詞
    蘇軾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蘇軾被調到密州任職。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作者通過這首詞在中秋夜抒情,既表現了他此時此刻對於生活、人生的態度與真實感受,又表現了他對自己兄弟蘇轍(子由)的懷念。
  • 比起《水調歌頭》,蘇軾的這首中秋詞寫得扎心
    比起《水調歌頭》,蘇軾的這首中秋詞寫得扎心說起中秋詩詞,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被南宋胡仔評為「餘詞盡廢」(《苕溪漁隱叢話》)的《水調歌頭》。超級大名篇在前,詞人另一首關於中秋的名詞《西江月》有點吃虧。不過兩詞有明顯不同,《水調歌頭》將兄弟之情、人生感慨寄寓中秋,以寫中秋為主,這一篇《西江月》卻是重在傾訴愁悶。基調上一曠達一感傷。中秋的時序只是使得感傷氛圍更濃。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 辛棄疾最經典的4首中秋詞,兩首極富浪漫色彩,兩首寫無月中秋
    另一方面,歷朝歷代寫中秋或詠月的詩詞也非常之多,但是能夠真正流傳千古的佳作卻是少數。比如東坡的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後世能夠媲美者為數不多。如果在詞中找尋,那麼與蘇軾齊名的辛棄疾或許算是一個,但是在中秋詞方面似乎也稍有不及蘇軾那首號稱「餘詞俱廢。」的「明月幾時有」。
  • 中秋節望月,蘇軾和蘇轍分別寫了《水調歌頭》,一首浪漫一首樸實
    蘇軾的曠達與豪爽,恐怕也和一直以來的家庭教育有關吧。蘇軾的眾多詩詞中,寫給最多的人不是紅顏知己,妻子朋友,而是他的弟弟蘇轍。那首最經典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作的緣起就是因為思念自己的弟弟。「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他希望「千裡共嬋娟」之語能安慰到弟弟。當然弟弟蘇轍的心裡也是有哥哥的,同樣是中秋夜蘇轍也寫下了一首《水調歌頭》應和。
  • 蘇軾《水調歌頭》已是極品,多年後於中秋寫的《西江月》更為不凡
    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有無數的詩人,他們寫過無數種情感,其中最讓我感動的,還是蘇軾與蘇轍的兄弟之情。那種純粹無利益,能夠將生死相託、甚至家人相託的至情,總讓我為之動容。那首千古流傳的《水調歌頭》,便是因為蘇軾在中秋節無比懷念蘇轍所作。很多年後的又一個中秋節,蘇軾心有所感,再次填了一首西江月,更為不凡。
  • 蘇軾被貶後寫的中秋詞,不同於《水調歌頭》,將人生意義寫到極致
    中秋是一個團圓的日子,圓月照亮了天空,一家人賞月亮吃月餅,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啊!不過,這樣的節日,總會令許多身處異鄉的人們倍感悽涼和孤獨。從古至今,人們對於中秋節都有強烈的感情。中秋節賦詩一首,已經成了最詩意最風雅的事情。關於中秋節最著名的詩詞當屬蘇軾的《水調歌頭》。
  • 蘇東坡這首詞,同樣寫中秋月,但與《水調歌頭》不同,多了點悽涼
    在他之前,詞都用來和著音樂歌唱,是音樂的附屬,幾乎等同於今天的「歌詞」。在北宋時,文人們普遍認為,寫詞是低俗的,寫詩才是高雅的。畢竟前朝便是盛產過李杜詩篇的大唐,宋時文人們頗為憧憬懷想。但到了蘇軾眼中,卻認為詩詞本是同源,沒有高下之分。在蘇軾手中,詞成了他記錄心情、抒發情懷、感悟心得的工具,跟詩沒有兩樣。
  • 蘇軾這首《水調歌頭》都會背,但卻是他給弟弟寫的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相信很多人都會背。但很少有人注意這首詞有一個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而子由就是蘇軾的弟弟蘇轍。這一年蘇軾在幹什麼?是宋神宗熙寧9年公元1076年,這一年蘇軾40歲。在山東的密州做知州。1076年這一年的中秋,歡飲達旦,喝酒從晚上一直喝到天亮,大醉,喝高了。我們喝高了就睡著了,蘇軾喝高了呢,就寫了這首千古名篇,他寫這首詞的核心是兼懷子由。也就是想念他的弟弟蘇轍。蘇軾為什麼要給弟弟寫詩?因為他們已經整整5年沒見了。
  • 蘇軾與蘇轍誰的水平更高?中秋月各寫一首《水調歌頭》,高下立判
    其實只要拿他們的兩人的作品出來對比,也就一目了然,當時蘇軾寫過一首很有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月》,這也是他流傳最廣的一首詞,也是宋詞裡的千古名篇,整首詞意境悽美,字裡行間充滿了憂愁;蘇軾寫這首詞時正好在密州,再加上中秋月一個人,身邊沒有親人,也沒有朋友,這個時候讓他感慨萬千,於是創作了這麼一首感傷之作。
  • 除了《水調歌頭》,蘇軾的這首中秋詞,你同樣不要錯過
    大文豪蘇軾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能詩善畫,不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亦是詞豪放派代表人。其中名流千古的詩詞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等等。
  • 除了明月幾時有,蘇軾竟然還寫了這麼多中秋的詩!看看你知道幾個
    每當此時,我們都會想起大詩人蘇軾的那首《水調歌頭 · 明月幾時有》,然後情不自禁地吟唱兩句,「明月幾時有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其實蘇軾一生中寫過很多的關於中秋的詩,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幾首,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詩背後的故事吧。
  • 寫下「明月幾時有」六年之後,蘇軾又寫了一篇詠中秋的《念奴嬌》
    而很多人不清楚的是,就在《水調歌頭》創作的六年之後,也就是公元1082年,在同樣的場景下,蘇軾又寫了一首詠中秋的詞作,並且在內容上和《水調歌頭》有非常大的關聯性,可以說是其姊妹篇。這首詞就是《念奴嬌·中秋》《念奴嬌》:比「明月幾時有」更從容,堪破名利與生死蘇軾的詞作雖然多不合律,但在詞牌等選擇上還是要遵循一定的規律的,這首《念奴嬌》在表現上比較符合其詞牌的特性。
  • 蘇軾:我又給你寫了幾首中秋詞,你快來看!子由:好嘞~
    1082年中秋,也不是給弟弟寫的:水晶宮裡,一聲吹斷橫笛。不過蘇軾和弟弟蘇轍也好算是真愛了。1076年到1082年中秋,蘇軾寫過五首中秋,其中三首是指名道姓給子由的。他作的「此篇」就是1000年後一到中秋就被微信圈刷屏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在此之前,蘇軾已經六個中秋沒有和蘇轍共度了。為什麼呢?因為王安石變了法。
  • 三首寫於中秋的水調歌頭,說盡蘇軾和蘇轍的兄弟情深,感動千年
    當然,蘇軾對蘇轍的感情也是十分深厚的,兩人聚少離多,蘇軾常寫詩詞懷念弟弟,據不完全統計,蘇軾留下的詩詞中提及「子由」的便有將近200首。今天我們就從首寫於中秋的《水調歌頭》,來感受蘇軾和蘇轍的手足情深。
  • 蘇軾中秋之詞不只《水調歌頭》,還有這一首黯然銷魂的《西江月》
    千百年來,蘇軾以其超凡文採與出眾的人格魅力贏得了世人喜愛與追捧。蘇軾一生雖然飽經坎坷但是他都能樂觀曠達地去面對,然而再樂觀的人也都有身在局中的苦悶之時,往往需要不斷感受不斷領悟才能豁然開朗坦然面對。而在尚且處於苦悶之中的時候,他也不免憂愁詠嘆,寫下悵惘之詞。
  • 蘇軾和弟弟每人寫了一首《水調歌頭》,誰的水平更高?
    但是蘇轍真正擅長的是寫文,詩文詩文,還是不同的。本期安久和大家一起欣賞蘇軾和弟弟蘇轍的兩首《水調歌頭》,看看誰的詞作更符合你的閱讀審美。《水調歌頭·徐州中秋》宋·蘇轍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 蘇軾的另一首經典中秋詩詞,情緒異常低落,開頭便是千古名句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月,是團圓月也是相思月,蘇軾的一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寫出了最美好的祝願,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中曾認為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是中秋詩詞裡邊最好的一首。其實蘇軾寫中秋的詩詞除了這首《水調歌頭》外還有一首也非常出名,不過這一首不是因為中秋而出名,而是因為開頭一句:「世事一場大夢, 人生幾度秋涼」,短短十二個字,似是寫盡了人生的無奈、世事的滄桑,或許因為開頭太過光彩奪目,這首詞後面的部分常常被人忽視了。
  • 蘇軾最經典的一首婉約詞,首句人人皆知,卻永遠也不想讀懂!
    在世人心中,會吃會玩的蘇軾,總是自帶光芒。他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能夠讓生命之花燦爛地綻放。可是在那浮華背後,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心中的落寞與孤獨呢?在每年的中秋佳節,蘇軾的《水調歌頭》都會被人們記起。然而,對今人來說,它就像桌上的一盤茶點一樣,不過是人們酒足飯飽後可有可無的一道吃食。
  • 五首中秋詩詞,寫不盡相思淚,蘇軾與子由看破又從不破的人生
    「水調歌頭」是詞牌,是整首詞的基調,現在的我們,誰也清楚當時蘇軾是怎樣唱的這首感懷又思人的詞,但字裡行間流露出的那些思念、哀傷,甚而後段的豁達,卻清楚明白。知州府內,蘇軾、蘇轍兩人月下對酌,清風拂面,好不愜意。同為八大家的蘇轍,雖然詩詞功底略遜哥哥,但此情此景不寫點什麼,似乎有負時光的賜予。於是,他要來紙筆,揮墨而就《水調歌頭·徐州中秋》: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