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總有一些傳奇人物能夠創造出一般人想不到的奇蹟:你能想到一個人能夠隱忍,裝瘋賣傻三十六年嗎?你能想到在三個侄兒近二十年的統治後,又由叔父為嗣皇帝的情形嗎?你聽說過得道高僧寫兩句詩後文思不繼,落難帝王續寫兩句,便成氣勢磅礴的千古力作嗎?這三件事,其實都發生在一個人身上,他就是晚唐皇帝李忱。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就是他與高僧黃蘗禪師(一說香嚴禪師)合作完成的一首詩。
瀑布聯句
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黃檗)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李忱)
唐宣宗李忱(810-859),唐憲宗李純的第13子,唐穆宗的弟弟。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叔叔。據史書記載,李忱前面的四個皇帝對他都不好,為了能夠生存下去,他裝瘋賣傻,隱忍三十六年。到武宗的時候,他被排擠得太厲害,為了避禍,曾一度離宮出走,遁跡山林為僧。
《庚溪詩話》記載:「唐宣宗微時,以武宗忌之,遁跡為僧。一日遊方,遇黃檗禪師同行,因觀瀑布。黃檗曰:『我詠此得一聯,而下韻不接。』宣宗曰:『當為續成之。』……其後宣宗竟踐位,志先見於此詩矣。」
這是一首經典的託物言志的詩,詩中明寫的是瀑布,暗喻的就是當時的李忱。其大意是:不辭千辛萬苦,排除重重阻礙,匯集成這雄偉壯觀的瀑布。近觀看不到瀑布的真面目,遠望才發現它是從很高處洩落。小小的溪澗豈能留住這奔湧的水流,只有回歸到大海,那裡才是最終的歸宿。整首詩描繪了氣勢磅礴的瀑布的藝術形象,並賦予它充分人格化,寫得酣暢淋漓,富有激情,讀來使人激奮,倍受鼓舞。
當然這只是表面意思,而更深層的含義也非常明顯。在此之前黃蘗禪師與隱名埋姓的小沙彌李忱有一段參禪經歷,禪師的智慧,也許已經洞察了李忱的身份。所以,「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兩句,有暗射宣宗當時處境的用意。「出處」二字,明寫的是瀑布由山巖高處瀉落,影射的是李忱出身高貴。宣宗續後兩句:「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則寄寓不甘落寞、思有作為的情懷。正可謂「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變化龍」,胸懷大志的李忱,豈甘埋沒山林,他是在等待時機。
這樣一首託物言志的詩,描繪了衝決一切、氣勢磅礴的瀑布的藝術形象。其中蘊含了這樣的哲理:艱難曲折的生活和道路最能磨練人的意志和品格,增長人的知識和才幹,正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具有高遠志向的人,決不會滿足於現狀,陶醉於已取得的成績,必定要繼續努力,決心幹出一番大事業來。這足以啟示和勉勵人們:要棄燕雀之小志,而效鴻鵠之高翔。
所以這不但是對李忱的激勵和自勉,也能夠激奮、鼓舞所有讀者。據傳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非常欣賞此詩,將前兩句略加修改:穿山透石不辭勞,到底方知出處高。以賦壯懷。
果然,胸懷大志、隱忍多年的李忱終於等來了機會。會昌六年三月二十一日,武宗李炎病危,宦官馬元贄等認為李忱較易控制,就把他立為皇太叔,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不久,李炎駕崩,李忱登基稱帝。他一改過去裝瘋賣傻的行為,表現出極大的才能和精明,對內勤儉治國,體恤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對外收復了安史之亂後被吐蕃佔領的大片失地,使本已衰敗的朝政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史家認為他是和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和貞觀之治的唐太宗一樣的明君,他本人也被譽為「小太宗」。這豈不又創造了一個傳奇?
關於唐宣宗和這首《瀑布聯句》,你有什麼看法,歡迎討論?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