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僅是圍棋、象棋這些大型棋種的發源地(早已得到公認),也是許多民間小型棋種的故鄉,得出這一結論是有根據的。在中國各地的古代巖畫中就發現了許多棋盤。比如在距今已有4000年以上歷史的河南具茨山巖畫區裡就有這樣一塊石頭,在這同一塊石頭上刻出了4幅棋盤圖案(圖1 具茨山巖畫中的棋盤,圖2 是圖1中4種棋盤的線描圖),上方較大的是倒著的「打虎棋」棋盤,棋盤主體部是4個米字格,附加部是一串2個叉子格。
圖1
圖2
現今打虎棋是很流行的一種民間棋。左下方雙排13洞的棋盤,極像現在流行的「曼卡拉棋」棋盤。右下方是個「直棋」棋盤,由3重正方形和連接它們的8條線組成。現今直棋也流行在全國各地。下部中間偏左是個九格棋盤,這在民間棋中是個很常見的棋盤。由於拍攝角度的關係,幾個棋盤的方形部分都不夠方,實際上要方得多。這些4000多年前巖畫中的棋盤圖的發現就是一些小型民間棋種起源於中國的重要證據。
值得說一下的是,上面提到的打虎棋盤,與上世紀50年代出版的《棋類遊戲三十種》62頁所看到的打虎棋盤一模一樣(圖3 《棋類遊戲三十種》中的打虎棋盤)。上面提到的直棋盤在《棋類遊戲三十種》30頁也能看到。據考證中國的老虎棋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中期,由日本平安時代的遣唐使帶到日本,稱為「八道形成」棋,採用4米格棋盤,在日本又衍生出一些變種,流傳至今。
圖3
在具有3000多年歷史的殷墟甲骨文中已經有了「棋」字(圖4 甲骨文中的「棋」字),中間部分代表箕笸,下邊是雙手,上邊是木塊代表棋子。《說文解字》中「棋」的含義是「簙,局戲也」。「簙」是指六博棋。據《史記》記載商朝末期就有了六博棋,到了2000多年前的西漢,六博棋上至宮廷、下至裡巷都很流行,朝廷設立了官職「棋待詔」,專門陪皇帝下六博棋,西漢的好幾個皇帝都是六博棋棋迷。在幾十座西漢時期的墓葬中都發現了六博棋棋具或與六博棋相關的文物(圖5 東漢六博棋俑,甘肅省博物館)(圖6 西漢六博棋盤,安徽省博物館)。
圖4
圖5
圖6
再說說雙陸棋。雙陸棋(圖7 唐代雙陸棋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在魏晉時期已很流行,宋元時期達到鼎盛(圖8 遼代雙陸棋,遼寧省博物館),在元朝散曲中就提到雙陸棋。明清兩朝雙陸棋雖已衰落,但是在一些文學作品中仍能看到,比如在《紅樓夢》和《鏡花緣》中都有關於雙陸棋的描寫。至今雙陸棋仍然流行於西方各國。
圖7
圖8
象棋古稱「象戲」,誕生年代不詳,大約起源於戰國時代。到了唐朝寶應年間(762-763),唐人牛僧孺在《幽怪錄》中介紹了當時的象棋(今稱寶應象棋),已經有了將、車、馬、砲、卒這些棋子,還沒有士、相。唐朝時象棋傳到日本,演變成「將棋」,至今也沒有士、相。到了北宋末葉,宋徽宗被擄之後,宋人曹勳在《北狩見聞錄》中提到當時的象棋,棋子數量32枚,棋盤兩端中間有了「九宮」(米字格)。到了南宋初期,棋盤上有了「楚河漢界」,與今天的象棋一樣了。
圍棋古稱「弈」,「對弈」原指下圍棋。在《左傳》《論語》中都提到圍棋,說明春秋時期圍棋已經普及,已有至少兩千多年歷史。三國時期,曹操、孫策都是圍棋高手,孫策與呂範對弈的棋譜保留至今。據史料記載,圍棋的演變主要是棋盤的變化,魏晉時期是縱橫各17路棋盤,唐朝時縱橫各增1路,宋朝再各增1路,才變成今天的19路棋盤。圍棋於魏晉時期傳入西藏,如今稱為「藏棋」,還是17路棋盤。
中國古代還有一種「宮棋」(見正文),使用圍棋盤圍棋子,只布子、不走子,也不吃子,靠排列出有效棋形取勝,與五子棋屬於同類。唐代的一些詩人比如白居易、王建、張籍都曾在詩中歌詠過宮棋。
除了中國以外,其他國家在考古中也發現了許多棋類文物,僅舉一例。比如在兩河流域,考古發現證明,在古代閃族人建立的烏爾王朝時期非常流行「烏爾王朝棋」。在許多無論貴族還是平民的墓葬裡都發掘出烏爾王朝棋棋具(圖9 發掘出土的精美的烏爾王朝棋盤圖片),最早的年代是公元前2560年,這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棋類實物。
圖9
自從古代無名氏發明了最原始的棋類遊戲以來,幾千年來無數棋類遊戲愛好者不斷改進創新,新的棋種不斷出現,目前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種棋難以計數。棋類遊戲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各地到處可見民間棋(圖10 在地頭下棋的人們)。以老虎棋為例,所有省區都有老虎棋,許多少數民族都有老虎棋,國外也有老虎棋。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50多種老虎棋。雖然名稱不同,棋盤、棋子、棋規各不相同,但是都有共同點。棋盤形狀大多採用四米格或四米格帶附加部分的棋盤。虎方棋子1-4枚,犬方棋子少則10枚,多則幾十枚。棋規就不用說了(圖11 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的捕虎棋比賽)。
圖10
圖11
改革開放以來,各地方政府文化部門更加重視民間棋的發掘發展與保護。比如浙江省義烏市上溪鎮在溪華村建設了溪華棋樂小鎮(圖12 溪華棋樂小鎮),在溪華小學十幾年前就開設了民間棋課程(圖13 溪華小學民間棋活動室裡的打虎棋大棋盤),在溪華村裡還開設了溪華民間棋博物館(圖14 溪華民間棋博物館大門)。再比如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有一座毛南族博物館,館內有專門的毛南族民間棋藝展廳,展板上畫著許多精美的棋盤,棋盤下面有說明文字(圖15 毛南族博物館的民間棋藝展廳)。在展廳一角還擺放著石桌石凳,石桌上刻著毛南三棋盤,還有棋子,觀眾可以坐在石凳上邊休息邊下棋。再比如福建泰寧縣黃厝村自古流傳著18種「土棋」,經過發掘整理,選出其中6種棋(圖16 黃厝古棋盤6種,泰寧縣文化館提供)作為重點傳承的民間棋類,分別是夾子棋、褲腳棋、螺角棋、乞丐棋、輪子棋和八角星棋。目前「黃厝古棋」是三明市市級非遺項目。下面再說說方棋。方棋廣泛流行於我國西北各省區,也傳播到華北華南等地。各地的方棋大同小異,通常在方棋兩字前面加上地名以示區別。新疆方棋早在2007年就已被批准為區級非遺項目,有多名傳承人。安徽省淮南市的六洲棋(方棋類)於2009年被批准為省級非遺項目。2013年寧夏方棋被批准為區級非遺項目。各地都有方棋協會,都有方棋傳承人和大量方棋高手,都制定了方棋比賽規則,都定期舉辦方棋大賽(圖17 寧夏海原第二屆方棋大賽現場)。自2012年起,方棋被列為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
圖12
圖13
圖14
圖15
圖16
圖17
民間棋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衡量一個非遺項目的生存狀況有兩條標準,一是「活態傳承」,二是「生產性保護」。一種民間棋有人下、有人教、有人學、有比賽,證明這種民間棋還「活著」,這就是活態傳承。以民間棋為主要內容舉辦活動、展示交流、出售相關產品紀念品、與旅遊相結合,主動創收,使民間棋項目更好地發展,這就是生產性保護。(本文由民間棋非遺傳承人周偉中先生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