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段)
九、觀法無我;
一切法稱為諸法,《瑜伽師地論》將諸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世親菩薩將六百六十法歸納為百法、說的都是世出世間一切法。而《楞伽經》更將諸法歸納為五法、以五法涵蓋世出世間一切法。五法即;
1,名、2,相、3,分別、4,正智、5,如如。又將諸法之性質歸納於三自性、即;1,遍計所執性、2,依他起性、3,園成實性。
五法中的「名」和「相」指的是世間法都是有名稱有形象的,比如人有男女之分,男或女就是名稱;男女有老少之別,老和少就是形象。其他山河大地等,都各有其名稱和形象,所以稱為「名法」和「相法」;而「分別」則是指六識心對一切事物境相的分別認識;「正智」是指證入諸法實相後,所得清淨無漏之實智,實智又稱為一切種智,是如來智慧;「如如」指的是實智所對之真如理境,是如來果地、是為法自在的常寂光境界。這五法中,「名法、相法、分別法」為世間法;「正智、如如」是出世間法。

這「五法」的性質為三自性、即;1,遍計所執性;遍計意為遍滿三界處所計算的一切法,執性是在一切法中產生的執著性,比如在一切法的善惡二法中,舍一法、執一法,舍惡法、執善法,雖善可執、惡可舍,但有執有舍,心落一邊,必然偏離中道而有障菩提,如此執於一端,就會將無說成有、有說成無,並執著於無、或執著於有,由此而起三惑二障;(三惑指;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其中「見思惑」是聲聞緣覺之惑,此惑是在所思所見中起的八十八品見惑及八十一品思惑,這些惑,迷而不知三世六道之理,由此而煩惱叢生,惑於生死,園教菩薩以空觀破之,於初信位上斷八十八品見惑、於七信位上斷八十一品思惑。如此斷惑證真,可成就阿羅漢果」;「塵沙惑」是聖賢之惑,惑於三界內外未得方便度眾生如恆河塵沙那麼多的法門,也就是惑於為法不自在,園教菩薩在八、九、十,這三個信位上以假觀破之,得塵沙那麼多的法門而為法自在;「無明惑」是大乘菩薩之惑,惑於中道第一義諦,不明緣心所生之四十二品變易生死,起微細煩惱,園教菩薩於初住位至妙覺位中以中觀破之,滅變易生死而成佛。二障指煩惱障和所知障,煩惱障在見思惑中破、所知障在無明惑中破。)遍計所執者於三惑二障中,造善惡諸業,流轉生死,名遍計所執性。
2,依他起性;此性於三界心法中依他緣生,就是依外境「色聲香味觸法」為緣,並攀緣這些六塵外境而起心動念,念生念滅,落入輪迴,名依他起性。
3,圓成實性;此性於依他起所顯「無、有」二法中,一法不取,「無、有」不二,更於不二法中顯現真如,真如者,一法不起,諸法圓滿,為園成實性。

此三自性中,前二種為世間法、第三種為出世法。由此可見,這五法三自性已總括了一切法,這一切法都不出「真、空、假、有」四法及「染、淨」二相,闡釋的是八識二無我,八識是眼耳鼻舌身意及末那識和阿賴耶識,也就是一心有八個了別作用的識,這八個了別作用的識是雜染知見,構成了人我和諸法。「
二無我」指的是;八識中「人無我、法無我。」什麼是「人無我」呢?「我」有人相,以五蘊構成色身,依「因、緣」和合而生,「因」即阿賴耶識;「緣」為「地、水、火、風」。此因緣聚、則為我生;因緣散、則為我滅;生不是恆、滅不是常;這生滅流轉,必竟無我,故名「人無我」。
那什麼又是「法無我」呢?「人無我」和「法無我」兼具心法和色法,「人無我」偏於心法、「法無我」偏於色法,色法指整個物質世界,也包括自我色身,自我色身有「生、住、異、滅」;物質世界有「成、住、壞、空。」人和世界都在這裡面生滅輪迴,沒有一法是永恆不變的,所以在這念念遷流的變化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裡,必竟無我,故名「法無我」。

若要證得「八識二無我」,當用般若慧觀,觀一切法空、觀一切法假、觀一切法非空非假、觀一切法即空即假、觀一切法空假不二、觀一切法性相一如,如此則可轉八識成四種清淨正智,即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能轉八識為四智,便可徹底破除我法二執,入如來智地,故稱為八識二無我,並由此證入園成實性的真如理地。
以上「八識二無我」是大乘人的修法、二乘人只需修「八識二無我」中的「人無我」,只需觀;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苦集滅道}、繼而離言絕相,即可進入「觀法無我」的三昧境界,得我空、入小乘或二乘解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