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法無我修的就是解脫道...#

2020-12-11 劉祖清369

第三十段)

九、觀法無我;

一切法稱為諸法,《瑜伽師地論》將諸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世親菩薩將六百六十法歸納為百法、說的都是世出世間一切法。而《楞伽經》更將諸法歸納為五法、以五法涵蓋世出世間一切法。五法即;

1,名、2,相、3,分別、4,正智、5,如如。又將諸法之性質歸納於三自性、即;1,遍計所執性、2,依他起性、3,園成實性。

五法中的「名」和「相」指的是世間法都是有名稱有形象的,比如人有男女之分,男或女就是名稱;男女有老少之別,老和少就是形象。其他山河大地等,都各有其名稱和形象,所以稱為「名法」和「相法」;而「分別」則是指六識心對一切事物境相的分別認識;「正智」是指證入諸法實相後,所得清淨無漏之實智,實智又稱為一切種智,是如來智慧;「如如」指的是實智所對之真如理境,是如來果地、是為法自在的常寂光境界。這五法中,「名法、相法、分別法」為世間法;「正智、如如」是出世間法。

《心經》淺釋作者封面圖

這「五法」的性質為三自性、即;1,遍計所執性;遍計意為遍滿三界處所計算的一切法,執性是在一切法中產生的執著性,比如在一切法的善惡二法中,舍一法、執一法,舍惡法、執善法,雖善可執、惡可舍,但有執有舍,心落一邊,必然偏離中道而有障菩提,如此執於一端,就會將無說成有、有說成無,並執著於無、或執著於有,由此而起三惑二障;(三惑指;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其中「見思惑」是聲聞緣覺之惑,此惑是在所思所見中起的八十八品見惑及八十一品思惑,這些惑,迷而不知三世六道之理,由此而煩惱叢生,惑於生死,園教菩薩以空觀破之,於初信位上斷八十八品見惑、於七信位上斷八十一品思惑。如此斷惑證真,可成就阿羅漢果」;「塵沙惑」是聖賢之惑,惑於三界內外未得方便度眾生如恆河塵沙那麼多的法門,也就是惑於為法不自在,園教菩薩在八、九、十,這三個信位上以假觀破之,得塵沙那麼多的法門而為法自在;「無明惑」是大乘菩薩之惑,惑於中道第一義諦,不明緣心所生之四十二品變易生死,起微細煩惱,園教菩薩於初住位至妙覺位中以中觀破之,滅變易生死而成佛。二障指煩惱障和所知障,煩惱障在見思惑中破、所知障在無明惑中破。)遍計所執者於三惑二障中,造善惡諸業,流轉生死,名遍計所執性。

2,依他起性;此性於三界心法中依他緣生,就是依外境「色聲香味觸法」為緣,並攀緣這些六塵外境而起心動念,念生念滅,落入輪迴,名依他起性。

3,圓成實性;此性於依他起所顯「無、有」二法中,一法不取,「無、有」不二,更於不二法中顯現真如,真如者,一法不起,諸法圓滿,為園成實性。

寺廟圖片

此三自性中,前二種為世間法、第三種為出世法。由此可見,這五法三自性已總括了一切法,這一切法都不出「真、空、假、有」四法及「染、淨」二相,闡釋的是八識二無我,八識是眼耳鼻舌身意及末那識和阿賴耶識,也就是一心有八個了別作用的識,這八個了別作用的識是雜染知見,構成了人我和諸法。「

二無我」指的是;八識中「人無我、法無我。」什麼是「人無我」呢?「我」有人相,以五蘊構成色身,依「因、緣」和合而生,「因」即阿賴耶識;「緣」為「地、水、火、風」。此因緣聚、則為我生;因緣散、則為我滅;生不是恆、滅不是常;這生滅流轉,必竟無我,故名「人無我」。

那什麼又是「法無我」呢?「人無我」和「法無我」兼具心法和色法,「人無我」偏於心法、「法無我」偏於色法,色法指整個物質世界,也包括自我色身,自我色身有「生、住、異、滅」;物質世界有「成、住、壞、空。」人和世界都在這裡面生滅輪迴,沒有一法是永恆不變的,所以在這念念遷流的變化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裡,必竟無我,故名「法無我」。

山色風景圖片

若要證得「八識二無我」,當用般若慧觀,觀一切法空、觀一切法假、觀一切法非空非假、觀一切法即空即假、觀一切法空假不二、觀一切法性相一如,如此則可轉八識成四種清淨正智,即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能轉八識為四智,便可徹底破除我法二執,入如來智地,故稱為八識二無我,並由此證入園成實性的真如理地。

以上「八識二無我」是大乘人的修法、二乘人只需修「八識二無我」中的「人無我」,只需觀;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苦集滅道}、繼而離言絕相,即可進入「觀法無我」的三昧境界,得我空、入小乘或二乘解脫道。

相關焦點

  • 厭離——阿含經解脫道次第不可或缺的一環
    《智慧之樹,不返之流:觀禪的修行與進程》一書中講,因為修不淨觀對所緣的厭離和解脫道中對所緣的厭離很相似,所以修不淨觀的人很容易證果。這讓我想到可以用修不淨觀的經驗來說明厭離是解脫的機制。那是在1999年參加班迪達尊者的禪修營時候,一次在經行過程中,一看見女生心的視野中就閃出一個不好的畫面,這個情況用內觀的方法對付無效,心無法不想這個畫面,於是就想起四種保護定的不淨觀。
  • 稱念觀音乃一法 猶當修其五觀行
    法華經觀音普門門當中有一偈,「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這二十個字,就是觀音菩薩的五個觀行法。當代普賢行者海雲繼夢有很完整的解讀。借觀音成道日這樣的因緣,與有緣一起學行,籍此開啟我們自性中的觀音大悲智慧因素。
  • 解脫道與菩薩道的關係——大航法師
    外身、內外身亦如是,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亦應如是廣說。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T08, p. 254, b11-15)菩薩道亦將聲聞戒法視為「應等修學,無有差別」,同時修學聲聞禪法--四念處,以「除世間貪憂」,甚至將一切聲聞解脫法皆視為摩訶衍。由此,修持菩薩道者應當正視菩薩道內攝解脫道的事實,將解脫道離欲清淨的功德力轉化為菩薩道的資糧,而不該再盲目地否定解脫道了。
  • 印祖:佛教最先修四念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印光大師:佛教教人,最初先修四念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學好佛法關鍵在於學會止觀,止住妄念觀察真如。我們雖然都有一顆真如之心,但是被愚痴無明障住無法顯現。如印光大師所說:「佛教教人,最初先修四念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既知身受心法,全屬幻妄,苦空無常,無我不淨,則真如妙性,自可顯現矣。」(摘自《印光法師文鈔箐華錄》)我是2008年開始學習佛法的,佛教的四念處觀讓我受益匪淺。我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在每天的打坐時間,靜靜的修四念處觀。
  • 人天道、解脫道與菩薩道的關係——達照法師
    佛法的修學體系各宗各派都有詳細的描述,這裡就撇開單一的宗派知見,來談談佛法本身的修學體系。所謂五乘正法,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最終達到的圓滿究竟極果就是一佛乘。五乘正法的人天乘是屬於世間善法,歸於六道輪迴當中的人天道;五乘正法的聲聞、緣覺乘屬於羅漢獨覺法,歸於出世間的解脫道;五乘正法的菩薩乘則屬於大乘佛法,歸於超越世間和出世間的菩薩道。
  • 《金剛經》: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我是指覺知心,一般眾生都執著以為能分別了知的意識覺知心為真實、不壞,以這個覺知心為我,就這樣著我。可是意識覺知心是緣起的法,是因緣生、因緣滅的法,是虛幻不實、是無常不堅的法,這樣有生有滅的法,怎麼可能是真實不壞的呢?但是眾生就是一直執著此意識覺知心為真實,就是「著我」。
  • 什麼是四念處觀?該如何如理如法的觀行?
    要看他現在修到了哪個階段,我們後面根據他的問題也會再來做一些解釋。當然這裡面還有一個地方是有問題的,修行需要時時刻刻的觀察自己嗎?我們知道解脫道的四念處觀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裡面並沒有說要去觀察自己,而事實上整個解脫道的觀行就是要去觀一切五蘊十八界這些法都是無我法。
  • 無常無我、涅槃寂靜,是修佛路上的正思維
    可能有些朋友會說,正思惟並不難,無非就是多做好事,多多念佛。但如果以為這就是修佛,那就有可將學佛淺化的危險。正思惟,是佛陀所開示的八正道中的重要一項。八正道,是通向證悟解脫的修行方法,而且八正道不是彼此無關的,而是彼此緊密聯繫的,一項正道能夠修得好,也就意味著另七項正道也做得好。
  • 什麼是解脫道?什麼是菩薩道?
    修持解脫道,是佛教的本意,解脫道的修持工夫,以出家的身分相宜,因為出家人的牽掛沒有在家人那麼多,幹擾少些。說到菩薩道,無疑,菩薩道的精神是佛教的根本,菩薩道的修持,以在家的身分相宜。解脫道是可貴的,卻不如菩薩道可貴。因為菩薩道的修持者,除了自求解脫,還要助人解脫,這也正是大乘佛教一向責斥小乘心行的原因。在家人,實踐人天道的福業是容易的,只要出錢出力,多做社會公益的慈善事業就行了。至於要求在家人能像蓮花一樣,生於汙泥而不為汙泥所染,修持解脫道,就比較難了。
  • 濟群法師:佛教修學次第的思考
    皈依,就是對菩薩道的目標(佛)、修習菩薩道的方法(法)及能引導我們走向無上菩提的老師(僧)生起信心,並通過如法儀式,身心歸投,至誠依靠。由仰慕佛陀的崇高品質,相信菩薩精神的偉大,而心嚮往之,發起殷切的菩提心。依《瑜伽師地論》定義,此心是希望自己「決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並「能作有情一切義利」。
  • 第47集 四聖諦之聖諦現觀
    當聖弟子了知什麼是苦、集、滅、道的道理後,或是觀行原本的所作所為,或是學習觀行諸身口意行,或是觀行諸行的災患,或是觀行修學涅槃的止息,或是不染著地觀行諸善心解脫時,於這些行當中去選擇,以正見去普遍去選擇法與選擇次法,觀行、遍觀行於法與次法,而能清楚明白地達到涅槃的彼岸,這就是正見。」所以,有了正確的正見後,才能有後面的正志乃至於正定的修習。
  • 佛教修學次第的思考——濟群法師
    皈依,就是對菩薩道的目標(佛)、修習菩薩道的方法(法)及能引導我們走向無上菩提的老師(僧)生起信心,並通過如法儀式,身心歸投,至誠依靠。由仰慕佛陀的崇高品質,相信菩薩精神的偉大,而心嚮往之,發起殷切的菩提心。依《瑜伽師地論》定義,此心是希望自己「決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並「能作有情一切義利」。
  • 面對境界,如何修觀?
    藏教沒有中道觀(注,藏教是三藏教,不是藏傳佛教);通教中的鈍根和藏教一樣,利根又被別、圓二教所接;別教、圓教具足空、假、中三種觀法,惟一的區別是,別教須依著空觀、假觀、中道觀的順序,次第而修。圓教則是當下一念心中具足空、假、中三種觀法,不先不後、不縱不橫。
  • 佛教「無常觀」是什麼?
    佛教思想的三大特性—三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與涅槃寂靜。世人因忽略自己不斷變化,無法感知無常,而認為自己是一個長存不變的實體,所以產生執著此身的無明,並在臨死時引發求生欲,而促使進入輪迴之中,無有出期。
  • 四諦法當體是空,故而無苦可離、無集可斷、無滅可證、無道可修
    ( 4)界分別觀:把諸法分別為六界或十八界,是停止我見之法,我見多者可修之。  ( 5)數息觀:觀察呼吸出入之相,計呼吸數,把心攝到呼吸上,心息相依,以此而停止散亂之心,散心多者可修之。  還有的是把因緣觀和界分別觀合而為一,因兩者相似。另外加之佛觀,觀察佛身相好,功德莊嚴,能除一切煩惱。業障重者可修之。
  • #修《緣起觀》就是將十二因緣作順觀和逆觀#
    無明主要分為三種、即、見思無明、塵沙無明、根本無明,這三種無明都是因貪嗔痴三毒而起,小乘人和二乘人需斷見思無明才能解脫分段生死,大乘人需斷見思、塵沙、根本這三大無明才能將分斷和變易這兩種生死徹底滅除而入佛妙覺。此緣起觀主要是觀見思無明,這種無明會產生愚痴,愚痴是迷於真理所產生的邪見惑障。依無明而起的邪見惑障會造下善惡二業,形成業因,由阿賴耶識承擔果報。
  • 觀世音菩薩從修「觀」而得到自在
    觀自在《心經》夢參老和尚 講解「觀自在」就是觀世音菩薩,按照這部經的說法,從修「觀」而得到自在,自在就得到解脫。這部經就講到這個修行的功能,也就是般若的大用。般若的大用就是觀照,從觀照般若證到實相般若。觀什麼呢?觀一切諸法都是緣起的、沒有性體的,照見諸法皆空。觀照就得了成就,得了成就就自在了。我們經常講什麼事情看破了,看破了,放下了,放下了就解脫了,解脫就自在了。怎麼能看得破呢?經常想,「觀」就是想,想就是思惟修。我們一般都把「觀」字當「看」字講,但這裡的「觀」當「心裡想」講,觀就是思惟修。
  • 正信正行丨解脫道與菩薩道,有什麼區別?
    修持解脫道,毫無疑問,是佛教的本意;解脫道的修持工夫,也毫無疑問,是以出家的身分為宜,至少,出家人的牽掛沒有在家人那麼多。   解脫道是可貴的,但還不如菩薩道更加可貴。因為菩薩道的修持者,除了自求解脫,還要助人解脫;既是解脫道的求證(或已取得)者,也是人天道的實行者。從實質上說,菩薩雖現在家身,卻比出家聖者更偉大。這也正是大乘佛教一向責斥小乘心行的基本原因。
  • 佛陀說法,為何分成「解脫道」和「佛菩提道」?
    簡單來說,解脫道是為了教化眾生出離六道輪轉之苦,乃至證入無餘依涅槃的境地;佛菩提道則是教化眾生對治欲望,遠離煩惱,在現世中於諸法得自在。如來說法四十九年,除了解脫道之外,必然也會說佛菩提道。為何這樣講呢?眾所周知,學佛修行,最好的方式就是出家,依照佛陀的教化,按部就班地精進修學。
  • 《周易.觀》丨上九觀其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象曰:觀其生,志未平也。既然九五觀我生,起了分別,有了我,就有了你,有了你,就有了他。觀之六爻,與佛學十二因緣關係甚深,同講世界的源起,觀其生,是分別心產生愛欲,所取不同,故萬物始有,是童觀的顯明化,量子世界的不可知與生滅,化為世間的萬物多彩紛呈及生死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