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諧社會理論是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深化

2020-12-18 搜狐網

  問: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了許多新的思想、觀點和論斷,並強調「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請問:如何理解我黨提出的和諧社會理論是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深化?武警北京總隊七支隊幹事姚洪華

  答:把社會和諧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屬性的本質規定。

早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提到「社會和諧」的概念。他們把共產主義社會定義為「人和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發展的條件。」可見,社會和諧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奮鬥目標和更高境界。

  我們黨對和諧社會理論的認識有一個過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程中,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相結合,逐步加深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如,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本質認識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向前發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遇到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我們黨深刻地認識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又提出了「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的重要執政任務,要求「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並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基本特徵、奮鬥目標作出了科學的概括和具體規定。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對如何構建和諧社會又規定了新的核心內容,如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公平正義、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等。從這些科學內涵和具體的規定中,可以看出,我們黨提出的和諧社會理論,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又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是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新的理論成果。

  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是隨著實踐的深化而不斷深化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著重解決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基本路線的根本依據問題,說明社會主義制度在本質上應該更加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著重解決經濟體制的選擇和激勵機制問題,說明社會主義制度在本質上應該更加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提出,著重解決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條件下社會主義的科學發展道路問題,著重說明社會主義制度在本質上應該更加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和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些理論成果,都是在實踐發展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深化。周海濤

相關焦點

  •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創新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繼續深化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問題的認識。黨的十四大報告指出:「實踐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要求我們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並強調「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內在屬性」。
  • 背景:中共對和諧社會的認識不斷探索深化的過程
    胡錦濤闡述如何切實做好構建和諧社會各項工作    中新網1月1日電 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共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 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對「三大規律」認識的深化
    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統一的核心紐結和本質要求,就是以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本。從這個意義上說,能否把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統一起來,關係到能否在實際中真正反映和貫徹了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三是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的社會基礎的認識。
  • 進一步提高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認識
    這也是我們黨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都要為之奮鬥的目標。因此,《決定》是當前和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全黨全國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我們黨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認識不斷拓展與深化的過程,反映了我們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因為實踐沒有止境,創新也沒有止境。「要使黨和國家的事業不停頓,首先理論上不能停頓。」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建設社會主義本質要求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必須從這樣的戰略高度來深刻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     和諧是人類始終追求的價值目標和共同理想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我國歷史上就產生過不少有關社會和諧的思想。
  • 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實踐意義
    中國共產黨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第一次將「社會主義」與「和諧社會」結合起來,系統地回答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怎樣建設這個社會」的問題,它既忠實地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同時也全面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其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十分重大。
  •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個論斷揭示了社會和諧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關係,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奠定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對於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尤其是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 時評:如何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時評:如何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    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是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著眼於進一步把國內的事情辦好,始終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從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 科學認識社會主義本質特徵
    一、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歸根到底來源於實踐  社會主義經歷了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實踐到多國發展的過程。在長達500年的探索歷程中,推動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不斷發展的,始終是社會實踐。馬克思深刻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必須「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解決所有理論問題。
  • 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看我黨對執規律的新認識
    執政能力建設是黨執政後的一項根本建設,這就要求我們黨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以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使我們黨始終負擔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和使命。
  • 2014考研政治:毛概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習題
    一、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提出  1992年,在全面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實踐和改革開放經驗的基礎上,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明確提出了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著名論斷:「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 12.如何理解「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我們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性質和宗旨,決定了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決定了我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決定了我們黨有責任、有信心、有能力主要通過和平的、漸進的方法,通過有領導、有步驟、有秩序的調整和改革,解決各種社會矛盾,決定了社會和諧是我國社會矛盾存在和解決過程的基本形態,也就是說,我國社會在本質上是和諧的。
  • 中央黨校副校長: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根據與意義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第一次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使得我們在這個重大而又基本的理論問題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和新的認識。  這一認識,既符合馬克思主義關於未來社會的科學設想,又符合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實際。從理論上講,社會和諧不僅是人類追求的理想境界,而且是科學社會主義對未來社會構想的美好圖景。
  • 如何理解和諧社會是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
    如何理解和諧社會是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 2010-09-09 13:46:58| 問:「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
  • 中央黨校副校長談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根據與意義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這樣一種新認識,已經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聯繫起來,並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任務。正是這一重大理論突破,使得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了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 考研政治毛概講義:5.2 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認識
    第二節 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認識   (一)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提出   本質論的雛形:   1986年9月,回答美國 第二節 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認識   (一)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提出
  • 如何理解「和諧社會」?
    對於今天聊天的主題:和諧發展,四位嘉賓對這一龐大的概念作出了深入淺出的回答。   安定有序是和諧社會基礎   上海大學有學生問:張煦教授,請問您對「和諧社會」是如何理解的??  嘉賓張煦答:我們黨最近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科學發展觀,我覺得這個提法非常好,尤其是這個「和諧二字,意義深刻。
  • 張宇:重溫鄧小平同志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
    原標題:深化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鄧小平同志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這一新的徵程中,曾不斷提出和反覆思考的基本理論問題。
  • 解讀一:深刻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
    關鍵詞:本質屬性 社會和諧 民心工程 歷史任務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決定》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 關於和諧社會本質內涵的再思考
    知識經濟時代的和諧,建立於信息高度發達,人的流動性越來越大的基礎之上,尤其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社會結構與民眾的思維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即社會由自然經濟的一元結構變革為市場經濟、知識經濟基礎上的多元結構,大眾思維由單向趨向多維,由求同趨向求異。這種情況下,社會關係處在快速調整和變革過程,即一個平衡與和諧形成後,新的不平衡與不和諧因素又產生出來。相比較而言,要實現動態和諧更為困難。